三祖寺

三祖寺

三祖寺景区规划面积7.04平方公里,是天柱山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一个景区。这里除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禅宗祖庭三祖禅寺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汉武帝设坛拜岳留下的遗址。沿河风光秀美,已兴建滨河景观长廊和漂流设施。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天柱山灵绝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使之成为仙山宝地。《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被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因此,历代佛道两教都视天柱山为宝山,争相据为己有。在三祖凤形山,就有佛道争山斗法的传说故事。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都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这宝志和尚就是我们民间流传的济公-,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他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他说:“贫道以鹤止处为记。”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振翅飞向凤形山。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当他收起锡杖,卓土处立刻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从宝志和尚开山算起,三祖山谷寺到2005年已历时1500周年。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近年来,为倾力打造精品人文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全面启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通过裂隙灌浆、危岩支护、锚杆加固等方法,对众多石刻进行严格的保护,并于2009年4月,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区进行恢复性整修。将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掩埋的山谷河床,重新暴露出来,还原历史原貌。并做相应的历史人文复建(如黄庭坚读书台、李公麟绘青牛图等),铺设游人步行栈道、花圃等。现今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八方宾朋。

步入谷中就可以看到古“潜阳十景”中的两景“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它位于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间,这里,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野花闲草相伴,环境十分幽雅。唐宋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山谷流泉”流经石牛洞,上段名“潺潺溪”;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下段是具体的“山谷流泉”,经西林桥下出谷口,注入潜河。在这全长500余米的河谷中及其两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博物馆。

石牛古洞

所谓“石牛古洞 ,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脚印,称为石牛;古洞是指这里石崖嵯峨,藤萝缠绕,松竹掩映,一弘清泉潺潺流出,幽深如洞。我们来看看这个硕大的牛蹄印痕,旁边有“牛蹄”二字石刻。这里是整个摩崖石刻最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唐人石刻三块。请看,“不信青牛曾入洞,分明石上印双蹄。”

全长500余米的山谷流泉,原本普通山涧溪流,为什么却声名卓著,原因有三:一是靠近大别山咽喉要冲著名古代楚南驿道。唐宋以来,这条平行于大别山东南余脉的驿道是东南舒、湖、楚等州郡通往西北唐都洛阳、宋都开封的交通要道。驿栈相距不出10里,-要吏、贡赋朝纲、商贾学子、军马、政邮,都日夜兼程,不绝于道。而山谷离最近的痘姆驿仅一河之隔。二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梅城。梅城始建于楚灵王,汉时称皖城,唐宋均为州郡治所,是皖舒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谷离这个中心仅10余里,车马舟楫相当便利。三是山谷座落在佛道昌盛的凤形山、白鹿岗。道观天祚宫在其左,真源宫位其右,更有南州冠第一的三祖禅林近在咫尺。这里高僧羽客云集,道徒释子连袂。他们都是山谷流泉声名的鹊起人。

山谷流泉的诗文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没有断代,真是一溪系千秋。

“诗崖石刻藏幽谷,水咽泉声如漱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誉为一条书法艺术长廊,有“安徽第一刻”之称。-物工作者精心保护和发掘,一些被淹没的名作佳篇不断被发现整理出来,当代名人的新作也将刊刻在新开辟的规划区内,山谷流泉石刻书法艺术的长廊在新时代不断延伸。每每游人至此,都对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叹为观止。

潜水滨河观光带

潜河滨水观光带建设工程是潜山县政府08年十大实事之一。由苏州塞奇影视文化公司对工程进行整体策划,北京时空筑城设计研究院进行项目设计。工程建设范围为旌驾桥至白水湾的5公里潜河河段,而且可预期向上有渐次的延伸。景区设计力求将天柱山诸多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形成“沙滩娱乐区、拜祖祈福区、休闲购物区、运动体验区”四位一体的基本功能格局。潜河滨水旅游区可以和主景区实现资源互补,主景区是“山”,新景区是“水”;主景区是“天(高)”,新景区是“地(低)”;主景区是“山柱(阳刚)”,新景区是“水滩(柔美)”。“柱”可以理解为支柱、精神支柱、岸边依靠,“水“可以理解为流通、交往、行为追求,因此”柱”与“水”的关系可以视同为动与静、内与外、实与虚、心与行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就表现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即佛心、道行、世俗、消费。佛心代表着禅宗文化,道行代表着养生文化,世俗代表着传统文化,消费代表着休闲文化。为此拓展出天柱山旅游新的内涵——“天柱山,最男人的山,最有‘戏’的山”。

诗崖漱玉·酒岛流霞

潜水南岸,吴塘左侧,有一苍崖,峭壁千寻,远观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它就是莲子崖,为天柱山有名的诗崖。诗崖依山傍水,清流潆洄,浪吻崖壁,溅花如玉。历代贤达高士,每每在这里泛舟宴乐,置酒言咏,所赋 诗词,皆镌于崖壁。“诗崖漱玉”,因此得名。旧志列为潜阳十景之一。诗崖旁边有一帘崖,玲珑剔透,如天刻神镂,亦下临清流,为历代游子吟啸览古之地。诗崖旁还有一钓崖,下为鲈溪,因产鲈鱼得名。相传汉末左慈常到鲈溪垂纶坐钓,后人把他的坐钓处谓之钓崖。原有石刻“左慈钓鲈处”几字,今已淤没。明胡缵宗有诗云:“相传汉左慈,垂纶碧崖际。幻引淞江鲈,掣作杨花鳜。”

在三祖寺前,吴塘之浒,有一巨石卧于水中,形如石岛,景观非凡。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来到这里,坐在石岛上一面饮酒,一面欣赏这里优美的山光水色。那殷红的石色映在河水里,五光十色,如彩霞流荡,美不胜收。李白被这奇特的景象所陶醉,诗兴勃发,吟出颇有韵味的“酒岛流霞”四字。从此,“潜阳十景”之一“酒岛流霞”的美名就传开了,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寻踪觅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在明代文人的诗作中,把酒岛与兰亭、辋川、习家池等名胜相提并论,可以看出这一景致的优美。如今酒岛不存,但当年之韵致,依然未竭。游人至此,寻幽访古,登临送目,洗心涤虑。

潜河漂流

潜河也称潜水,属安徽皖河水系,它发源于大别山东南部公界山和黄毛山两山之间的来榜坳,流经质西、潜山、怀宁三县,流入长江,全长116公里。三祖寺前的野寨河段河面较宽,达380米,长达18里,这段河流水清,游鱼可数,水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随着不同角度阳光折射,熠熠生辉,令人神往遐想。沙白似丰年瑞雪,俗称“十八里银滩”,是华东地区最优良的内河沙滩资源。

潜河漂流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一个旅游项目,结合戏曲、沙滩,将漂流的过-正情景化、互动化,使游客融入其中。坐在竹筏之上,人随筏走,筏随水流,一边吟唱着地道的黄梅戏,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无限风光,是多么的惬意。

天柱山石牛古洞摩崖石刻神秘谷黑虎瀑仙桃石西关寨天宁寨摩崖刻石马祖庵


三祖寺旅游攻略 二祖寺离三祖寺多远

1. 二祖寺离三祖寺多远

要说十大禅宗寺院排名,首选应该是中国十大禅宗祖庭寺院之一的嵩山少林寺,“天下武术出少林”。

其次,是位于中华禅宗第一山的安徽司空山的岳西二祖寺。第三是三祖寺。然后依次是:黄梅四祖寺,东山五祖寺,韶关南华寺,衡阳福严寺,青原山净居寺,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寺……。

2. 二祖寺离三祖寺多远啊

去大别山看杜鹃花吧,

麻城

岳西

麻城杜鹃花节在龟峰山风景区开幕

于4月12日开始,活动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

杜鹃花海是位于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龟峰山上的古杜鹃群落。其分布集中、规模大、年代久、保存完好。龟山风景区就有连片10万亩原生态古杜鹃群,平均树龄在100年以上。其中最大单株萌条达56枝,每枝干径在6-10厘米之间,树冠冠径达6米,覆盖面积35平方米左右。

大别山映山红生态文化大观园

,在赏花的同时还可了解杜鹃花的文化。

沿途其他风景:

马丁公路

如果是自驾爱好者,徒步赏花之余,还可以在“马丁公路”上“练练车技”。

“马丁公路”,是一条贯穿大别山腹地绵延300多公里,集丛林越野、河道穿越、自驾旅行为一体的全域旅游自驾线路。“马丁公路”其实有几条,除常规的两条自驾观景道路,还有一条“丛林极限越野线”。

如果开四驱越野,可以挑战一下这条丛林越野线(线路中经典的丛林A段,在丁埠距离G42高速南溪出口3公里,如果从高速过来,出收费站后左拐,5分钟便到)。

除了这条“丛林越野线路”,另外两条“景观线路”也是挺有驾驶乐趣的,虽说是铺装路面,但山道弯弯,景色优美。

马丁公路的秋色

天 柱 山

天柱山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山体主要由万山(地质界惯用的天柱山的俗称)岩体组成,位于岳西、潜山两县接壤地界一带。

天柱山发现了我国独有、全球暴露最深的高压——超高地质变质带

二祖寺位于岳西县境内司空山上,三祖寺位于天柱山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路风景一路歌

3. 四祖寺离五祖寺有多远

黄冈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点众多。黄州赤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一词、二赋、八诗等千古名篇;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薄刀峰景区已成为假日旅游观光的热点,黄梅佛教禅宗四祖寺、五祖寺是著名的佛教祖庭,名声远播海内外;境内还有一大批革命领袖和历史名人的陵园、堂馆以及革命遗址、遗迹。 黄冈好玩的地方大别山黄冈山川秀美,风景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大别山横卧中原,绵延千里,其主峰天堂寨在黄冈罗田境内,号称“中原第一峰”,其腹地自然风光雄奇险幽,可与泰山、庐山媲美,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当前全市正在围绕建设“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目标,利用黄冈特色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大别山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体的绿色旅游,形成大别山特色旅游产业新格局。天台山湖北天台山风景区属于大别山山脉,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内。 南距武汉125公里,距红安县城25公里,北接河南省新县,总面积63.87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势若接天的天台山、幽静秀美的爱河风情峡谷、惊险刺激的对天河漂流、项目齐全 户外拓展基地,还有佛宗道源的天台寺和九焰山古兵寨。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8%,年平均气温在23度,冬暖夏凉。东坡赤壁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为一体。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门票:40元交通武汉各大汽车站有发往黄冈班车,每20分钟左右一班,车程1个半小时。公园位于黄冈市黄州区公园路11号,汽车站坐8路公交车可到。三角山浠水县三角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著名的大别山脉南麓,北宋名医宠安时、清代状元陈沆、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故乡——湖北省浠水县东部,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和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角山是鄂东名山之一,素有黄州府“笔架山”之称,以雄、奇、秀著称,方圆60平方公里,有小大山峰28座,主峰海拔1055米,是浠水的最高山峰。境内山恋起伏,高峻险要,峰奇洞异、怪古嶙峋,风景秀丽,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夏季最高气温26℃—28℃,有名胜古迹、革命纪念遗址等旅游景观景点156处,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休闲疗养之所。门票:30元交通从武汉乘汽车到黄冈浠水县,然后转车到洗马镇三角山景区即可。五祖寺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北16公里的东山,又称东山寺,建于唐永徽五年(654),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唐宣宗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山寺”。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五祖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千百年来,五祖寺历经沧桑,最后一次毁于清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挪步园避暑山庄挪步园座落在黄梅县紫云山正南面。纵横10公里,方圆25公里,与江西庐山牯岭隔长江相对峙。挪步园奇峰险崖,雾海流云,层峦叠嶂,变化莫测。龙泉劈山而下,苍林翠竹形成妙绝风光。北有紫云山、双峰尖、鲤鱼峰、静风修书洞。南有巢云寺、夺印石、天门松、寄马寨,金扁担(山);东有老祖寺、出米石、出水池、紫云瀑布、郑文彬镌石墨迹、电站。西有静凤当店、清静洞、郑文彬、吴学信等游人诗词手迹、好汉寨等。 挪步圆是明崇祯皇帝赐给兵部尚书汪可受颐养天年的风水宝地。海拔有1244.14米,年平均温度22.8度,森林覆盖率达95%。

4. 三祖寺在哪里

安庆市的迎江寺,天柱山的三祖寺,岳西司空山的二祖寺。

5. 四祖寺在哪里

四祖五祖寺都在黄梅

这里说的四祖五祖是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

禅宗总共有六位大师,其中四祖五祖道场在黄梅

大祖的道场就是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六祖的道场在广东韶关

六祖之后就没有了

6. 二祖寺在哪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

时间

背景

作品

710年

唐睿宗景云元年

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715年

唐玄 开元三年

15岁。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作《明堂赋》、《拟恨赋》。

718年

开元六年

18岁。隐居大匡山,往来旁郡。从赵蕤学纵横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约作于此年。

720年

开元八年

20岁。《大猎赋》初稿疑作于是年。

721年

开元九年

21岁。在成都瞻仰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此后几年游历蜀中各地。作《登锦城散花楼》。

724年

开元十二年

24岁。辞亲远游。有《别匡山》诗。游峨眉山,写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还写有《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等诗。

725年

开元十三年

25岁。游洞庭,南穷苍梧。写有《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等诗。

726年

开元十四年

26岁。春,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然后回舟北上,复至扬州,散金三十万。卧病。写有《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诗。在九华山题刻“金沙泉”三字。

727年

开元十五年

27岁。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北游汝海、襄州,结识孟浩然。回安陆,冲撞李长史车马。与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马正会和李京之长史接见。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写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等。

728年

开元十六年

28岁。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暮春,送孟浩然之广陵。回安陆,寓居白兆山。写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诗。

730年

开元十八年

30岁。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间答》诗。遭受谤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要求雪谤。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写有《酬崔五郎中》、《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乌夜啼》等。李白因元丹丘推荐,欲上终南山结交玉真公主,未果。

731年

开元十九年

31岁。下终南山。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写有《古风》(大车扬飞上)。西游邠州,有《赠裴十四》、《登新平楼》、《赠新平少年》等诗。

732年

开元二十年

32岁。春游坊州,有《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诗。友人元丹丘寄书问候,作《以诗代书答元丹丘》诗。在长安穷途失路,作《行路难三首》(其一、其二)。送友人入蜀,作《蜀道难》,寄寓功业难求之意。五月,离长安,由黄河东下梁园,作《梁园吟》。期间,李白二上终南山,欲结识玉真公主。

733年

开元二十一年

33岁。应元丹丘邀请,赴嵩山隐居。有《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元丹三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冬夜宿龙门觉起言志》、《梁甫吟》等诗。

734年

开元二十二年

34岁。春在洛阳,写有《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春夜洛城闻笛》。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有《与韩荆州书》。秋至江夏,有《江夏别宋之悌》等诗。

735年

开元二十三年

35岁。五月与元演越太行游太原,并曾北游雁门关。写有《太原早秋》诗及《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等。期间,曾在北岳恒山题“壮观”二字。

736年

开元二十四年

36岁。春由太 原经洛阳口安陆。岑勋千里寻访李白至嵩山,元丹丘请李白再至嵩山相会。写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著名乐府诗《将进酒》有“岑夫子,丹丘生”语,当作于此时。

737年

开元二十五年

37岁。闲居安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或作于此年。

738年

开元二十六年

38岁。游襄阳,有《赠孟浩然》诗。至颖阳元丹丘山居,旋别,有《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至陈州、宋城、下邳、淮阴、楚州,写有《送侯十一》、《淮阴书怀寄王宋城》、《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等诗。

739年

开元二十七年

39岁。春在楚州安宜,有《赠徐安宜》、《白田马上闻莺》等诗,重游扬州、苏州、杭州,《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有《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秋至巴陵,遇王昌龄。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

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41岁。居东鲁,游东鲁各地。

742年

天宝元年

42岁。四、五月间,游泰山,有《游泰山六首》。这一年,元丹丘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成功地将李白推荐给了玉真公主。秋,李白自南陵奉诏入京,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冬,侍从温泉宫。写有《侍从游宿温泉宫作》、《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泉侍从归逢故人》等诗。

743年

天宝二年

43岁。待诏翰林,草《和番书》或《出师诏》,醉写《清平调》《宫中行乐词》,自以为升迁有望,有《金门答苏秀才》诗。秋,遭谗见疏,遂有归隐之念。有《玉壶吟》、《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等诗。

744年

天宝三年

44岁。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诗。三月,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写有《出金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等诗。秋,在梁宋间会见杜甫、高适,畅游梁宋,纵猎孟诸。冬,从高如贵道士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写有《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等诗。

745年

天宝四年

四十五岁。春,与杜甫同游东鲁,写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746年

天宝五年

46岁。卧病东鲁。秋,怀念杜甫,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复思游越,告别东鲁诸公,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747年

天宝六年

47岁。至越中,吊贺知章,写有《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重忆一首》。返舟至金陵。

748年

天宝七年

48岁。在金陵,与崔成甫相遇,写有《酬崔侍御》、《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等诗。游扬州江阳县、庐江、舒州等地,写有《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寄上吴王三首》等诗。期间,隐居舒州皖水之滨,写有《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六首诗,并题刻于二祖寺石壁上。

749年

天宝八年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写有《寄东鲁二稚子》、《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静夜思》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约作于是年暮春。冬,写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 /p>

750年

天宝九年

50岁。归鲁郡,写有《任城县厅壁记》、《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井序》。秋,访元丹丘石门幽居,写有《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等诗。

751年

天宝十年

51岁。在梁苑,与宗楚客孙女结婚当在是年或此前。写有《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冬,离梁苑北上幽州,写有《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752年

天宝十一年

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写有《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赠临洺县令皓弟》、《赠清漳明府侄聿》等诗。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有《行行且游猎篇》、《幽州胡马客歌》等。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753年

天宝十二年

53岁。南下过魏州贵乡,县令韦良宰盛情招持。又西北游汾州,写有《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回到梁园。又从梁园经曹南南下宣城。写有《留别曹南群官至江南》、《自梁国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独坐敬亭山》、《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诗。

754年

天宝十三年

54岁。春游金陵,有《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五月至扬州,与魏万相遇,同返金陵,尽出诗文,请魏万编集。写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闻晁衡回国途中遇难,写有《哭晁卿衡》诗。秋冬,游秋浦、泾县,写有《秋浦歌十七首》、《赠汪伦》等诗。

755年

天宝十四年

55岁。游皖南。回到宣城。与宣城太守赵悦交游,写有《赠宣城赵太守悦》、《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赵公西候新亭颂》。反对杨国忠发动的两次征南诏之战,写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冬,北上梁国。适逢安禄山陷陈留、洛阳,李白携宗夫人自梁园经洛阳西上华山。

756年

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56岁。从华山南下宣城,写有《奔亡道中五首》。过当涂,写有《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抵宣城,又往越中,写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过溧阳,写有《扶风豪士歌》、《猛虎行》、《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至杭州,写有《感时留别从记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秋,与宗夫人隐于庐山屏风叠,有《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下山入幕。写有《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别内赴征三首》等诗。

757年

至德二年

57岁。在永王璘水军幕,随军东下。写有《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永王东巡歌》诗。二月,永王兵败,李白自丹阳郡南奔,有《南奔书怀》诗。被系浔阳狱,写有《狱中上崔相涣》、《上崔相百忧章》、《万愤词投魏郎中》、《寻阳非所寄内》等诗。宗夫人奔走营救,经宋若思与崔涣为之清雪。出狱,入宋若思幕。写有《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诗、《为宋中丞自荐表》等。旋卧病宿松,有《赠张相镐二首》,及《赠闾丘宿松》。在宿松鲤鱼山上题刻“聪明泉”三字。岁末,被判长流夜郎。

758年

乾元元年

58岁。在流放途中。自寻阳启程,宗夫人弟宗璟送别,写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憬》诗。至江夏、约州,写有《流夜郎题葵叶》、《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泛沔州城南郎官湖》等诗。至洞庭,遇郄昂被贬,写有《送郄昂谪巴中 诗。入三峡,写有《上三峡》诗等。

759年

乾元二年

59岁。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东下江陵,写有《早发白帝城》。在江夏停留很久,写有《江夏赠韦南陵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诗。秋至岳州,遇贾至、李晔被贬,同游洞庭,写有《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诗。获悉崔成甫已卒,写《泽畔吟序》。闻襄州叛将张嘉延袭破荆州,写有《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九日登巴陵旨酒望洞庭水军》等诗。至零陵,有《赠卢司户》诗。

760年

上元元年

60岁。自零陵返江夏,有《早春寄王汉阳》、《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等诗文。下寻阳,上庐山,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赴豫章,有《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豫章行》等诗。

761年

上元二年

61岁。暮春,送宗夫人上庐山,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东下重游皖南。有《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诗,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至当涂依族叔李阳冰。写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

762年

宝应元年

62岁。在当涂养病,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天门山铭》,及《姑孰十咏》、《九月龙山饮》、《九月十日即事》诗。冬,病重,“枕上授简”,将诗文交李阳冰编集。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葬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

7. 四祖寺怎么去

没有直达的车 只能打的或转车了 打的从苦竹的盘山公路走 (盘山公路是五祖到四祖的直通路)到苦竹街后可坐公汽到老祖寺 还有就是从四祖坐公汽到县城大河车站然后坐二路公汽到五祖车站再在五祖车站转苦竹的车 直达老祖寺

8. 二祖寺离三祖寺多远路程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1、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三千余平方公里,海拔三千余米,由五座山峰环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顶平坦宽阔,其状如石垒之台,是故,称 “五台山”。

2、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3、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4、九华山九华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或称地藏菩萨)道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距池州市青阳县20公里、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公里,方圆 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4.4米,为黄山支脉.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祖寺景点 三祖寺历史简介

1. 三祖寺历史简介

天柱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发的,我1982年去的时候没有人管理,可以随便上山,全部都是小路。山下的三祖寺冷冷清清,除了我们两个就没有别人。

2. 四祖寺简介

黄梅县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素有“鄂东门户”、“七省通衢”之称,是闻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发祥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八景分别有:

一、东山白莲五祖寺。

二、西山碧流四祖寺。

三、紫云佛光老祖寺。

四、肃穆典雅妙乐寺。

五、空灵清幽挪步园。

六、梅开二度蔡山晋梅。

七、波光万顷雷池碧水。

八、钟灵毓秀南北山。

3. 六祖寺的由来

江夏灵泉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之龙泉山,风景秀美,乃建寺安僧之宝地,也是度假旅游的圣地,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

龙泉山,在汉晋南北朝直到隋代,名叫江夏山。唐初称为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在唐天宝末年,由当朝宰相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故称为灵泉山。宋代后更为现名——龙泉山。

龙泉山从西汉起,就有一些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纷纷迁入灵泉幽谷居住,建造亭台楼阁,花圃莲池,登山赋诗,凭栏怀古,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诗篇。被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据《灵泉志》记载,在7.6平方公里的环山盆地上,或依山设亭,或随水为榭,分布着“听松亭、远眺亭、大观桥、万卷书楼、莲花池、龙龟戏鱼池、春露亭、万寿台、晴雨井、瑞芝堂、白云窝、灵泉寺、思亲台”等十余景。

灵泉寺,位于玉屏峰东麓,是武汉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建于公元749年,毁于明清。古灵泉寺有名僧晓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苏扬州)人。

灵泉寺当初的建筑规模,分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藏经楼、佛堂、钟楼、鼓楼等一共有99间。寺庙依山势而建,逐层拾级而上,至山顶闲闲亭和白云窝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横向长方形布局。法相庄严,胜迹灵显,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别有洞天。鼎盛时期规模极其宏大,僧众多达五百余人。寺里还有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铜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灿烂夺目。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应相关部门及广大信众祈请,于2002年承接重建灵泉寺。现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天马峰南麓,楚昭王寝西侧,占地面积100多亩。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现已宝殿庄严。排楼、山门、流通处、素春斋、财神殿、地神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准提阁、龙王阁、大雄宝殿、方丈楼、僧寮、客堂、上客堂、斋堂、厨房、居士楼,拔地而起,已建成建筑面积达16700平方米。

灵泉寺原名最初由寺之开山祖唐代高僧晓然所取,到了北宋初年,寺僧李无怀改名为龙泉寺,现在重建山门后的寺庙又恢复唐代的名称——灵泉寺,一期工程2002年春动工,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

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天马峰南麓,明楚昭王寝西侧,环山拥翠,林泉清幽,风景极美,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红墙金顶,煞是壮观,远远望去,重重的楼阁,无尽的庄严,依序而起的建筑有: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上客堂、斋堂、方丈楼、僧寮、财神殿、地神殿、准提阁、龙王阁、素春斋、流通处、居士楼、书画院、放生池等,已初具丛林规模。

如今的灵泉寺。目前寺庙在建的 二期工程包括往生堂、海会塔、药师七佛殿、五百罗汉长廊、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已经僧人公园,寺庙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大型佛教道场之一。

4. 五祖寺来历

四祖:道信大师,道场湖北黄梅四祖寺。

司马道信,生于永宁县,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五祖:五祖弘忍。道场湖北黄梅五祖寺。

弘忍,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六祖:惠能大师。道场广东韶关南华寺。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5. 五祖寺历史

禅宗祖庭,是指佛教禅宗祖师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

中岳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

中国佛教胜地有“四大名山,六大祖庭”之说,禅宗六大祖庭分别是河南初祖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

6. 三祖寺是哪三祖

1000多米。

三祖寺位于安徽天柱山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

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 海拔一千多米。

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潜山市区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占地面积7.04平方公里。三祖禅寺在南朝梁武帝时开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文人游寺题诗。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7. 三祖寺介绍

1、黄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

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

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安徽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由11大景区组成。

九华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山峰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属于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

3、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安庆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景区因主峰 如“擎天一柱”而得名,被誉为“江淮第一山”。

安庆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内分布有名崖、奇石、异洞、涧瀑、云海等自然景观,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景区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佛教禅宗发源地之一。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在此驻锡弘法、传承衣钵。三祖寺多次受到历代帝王加封,享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的盛誉。保留有“解缚石”、三祖舍利塔、三祖洞等珍贵文物。

4、齐云山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以西15公里的岩前镇附近,地处东经117°57′—118°7′,北纬29°47′—29°50′之间,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

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

5、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古名摩陀岭,系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自古有“皖东第一名胜”之赞誉。成为历代达官显宦、文人名士旅游雅聚之地,是我国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

1985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在此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园”,并列为全国十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1998年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六安市天堂寨旅游景区

天堂寨是大别山第二高峰,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生题字。位于安徽省金寨县与湖北省罗田县交界的地区,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植物的王国、花的海洋”的美称。

天堂寨所处的大别山,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山北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水往南流注入长江。所以在天堂寨峰顶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荆楚,巍巍群山尽收眼底。海拔1729米的天堂顶有一口天塘,塘水不溢不涸,俗称“瑶池”。

7、敬亭山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郊,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大小山峰60座,拥有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历代文人名士多次造访敬亭山,也留下大量吟诵。

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

8、铜陵浮山景区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

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

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9、石台县牯牛降风景区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区:主峰景区、灵山景区、双龙谷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

其中前四个皆位于石台县境内,观音堂景区位于祁门县境内。牯牛降以雄、奇、险著

10、八公山旅游景区

八公山风景区自 2001 年以来,先后挂牌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 AAAA 级旅游区。

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 ,由四十余座山峰又叠嶂而成,方圆二百余平方公里,景色优美,风光秀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动人故事和神话传说,使得八公山名震青史,蜚声中外,平添无限神韵。由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八公山豆腐,更是名扬四海,福泽万民。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

8. 三祖寺历史简介资料

指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别为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1、唯识宗——名称最多的宗派

“唯识宗”又称为“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创始人为唐代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祖庭为陕西西安大慈恩寺。

2、三论宗——支持大一统的宗派

所谓“三论”,因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三论”。创始人为隋唐时期的吉藏大师,祖庭为陕西西安草堂寺。

3、天台宗——以山命名的宗派

“天台宗”创立于于陈隋之际,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也因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又被称为“法华宗”。创始人为智顗大师,祖庭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4、华严宗——影响中国哲学发展的宗派

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理论典籍得名。创始人为唐朝法藏法师,祖庭为陕西西安华严寺。相传武则天曾赐“贤首”这个称号给法藏,因此华严宗也称“贤首宗”。

5、禅宗——最流行的宗派

创始人为南北朝达摩祖师,禅宗六大祖庭分别是河南初祖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将日常生活与劳作融入修行当中,有异于传统的打坐诵经,使得修行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所谓处处有禅意,处处有禅机。

6、净土宗——修行人数最多的宗派

创始人为东晋慧远大师,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因其修行方法简易方便:只需虔诚地口颂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抵达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修行的简便,使得净土宗流传广泛,影响巨大。

7、律宗——以戒为师的宗派

创始人为道宣大师,祖庭为陕西西安净业寺。道宣大师在在陕西终南山潜心研习,并正式创立宗派,声名远播,被后世称为“南山律祖”,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我国近代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律宗的十一祖。

8、密宗——消失的宗派

创始人为一行大师,汉传密宗祖庭为陕西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因历史原因,从唐朝以后,密宗在我国几乎没有完整的传承!正如近代大德虚云长老在自述年谱中所说:“密宗一法,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传入日本,我国即无相继之人。”现如今,随着诸多佛弟子的努力,密宗也开始了在中国的复兴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

凤凰网-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你了解几个?

三祖禅寺旅游 禅宗三祖寺在哪里

1. 禅宗三祖寺在哪里

1000多米。

三祖寺位于安徽天柱山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

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 海拔一千多米。

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潜山市区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占地面积7.04平方公里。三祖禅寺在南朝梁武帝时开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文人游寺题诗。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2. 禅宗三祖寺在哪里建的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文件《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岳西县法云寺千佛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岳西县有了第一个国家级不可移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响肠镇党委陈东先生委托响肠中学教师柯万英,考证法云寺千佛塔历史文化价值。经考证地方志、查阅全国佛教古建筑资料及古塔档案,得出结论:法云寺千佛塔为中国佛教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法云寺千佛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明朝天顺六年(1462)《直隶安庆郡志》记载:“后冲法云寺,在治西一百里,东晋咸和元年童师菩萨创,洪武七年僧广敬重建。” 清朝重修法云寺碑记称 :“……潜北后山寺,古名法云,浮屠七级,建自东晋咸和年间,罗列磙子石诸灵迹,而世祀菩萨于大殿,咸丰之际,劫火四起,塔存而庙宇皆毁……”

此塔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距今1687年,塔龄属中国现存古塔第四位,四方塔第二位。1998年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是佛教产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全盛时期,各地大兴佛塔。东晋咸和元年,童师和尚于皖县(潜山县)造太平、西门、千佛、资福四塔。响肠法云寺千佛塔即建于此时。太平塔被张献忠义军毁掉,清朝重建;西门塔毁于清朝特大洪水;罗源山资福寺塔毁于1973年“学大寨运动”;2010年发掘地宫,得舍利子、祭器等国家一级文物六件;千佛塔幸存至今。千佛塔为楼阁式建筑,底座宽3.4米,高29米余,青砖垒砌,四方、七级、中空,每层有腰檐、栏顶、普柏枋、圭形门,塔壁内外有砖龛560个,每龛雕有一大二小三尊微型佛像,共计1680尊,故名千佛塔。古塔多为六方、八方、圆形,而四方古塔全国仅存四十余座。千佛塔历史仅次于“万塔之首”——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比西安大雁塔尚早300年。全国现存著名古塔2000余座,晋代以前宝塔寥寥无几,千佛塔在全国古塔中排名第四,因此,堪称佛教历史珍品,世界文化瑰宝。

佛教初入中国时,与传统的儒教、道教常有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与儒教、道教相妥协。千佛塔北面有菊花、莲花、太极图三种图案,象征着儒佛道三教。三种教义不同的文化印记并存于一处宗教场所,十分罕见。据此推知,儒、道、佛都曾在法云寺活动。三教高人齐集法云寺,共研教义,交流教旨。因此,法云寺千佛塔极具宗教研究价值。

千余年来,法云寺曾遭张献忠、太平军二度战火,而宝塔仍存,大殿拆于1952年。随着思想解放,宗教开放,近年来,四方信士捐款,国家大力投资,古寺有所扩建,2009年千佛塔再次全面修缮。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佛,禅宗面临劫难,二祖神光慧可受达摩心法,由嵩山少林护持佛经、佛像南下,一路逃难,在主簿镇二祖山那个荒凉的山洞里坐禅数月。今山中尚有“ 祖洞”“祖师殿”遗址。当时的响肠镇属陈朝晋熙郡,陈朝对佛教较为宽容。陈太建九年(577年),二祖辗转来到法云寺,见庙宇森严,宝塔肃穆,遂卓锡于此。(此段内容是据禅宗发展史推测)

后来,慧可前往司空山传法。古书《传灯录》称:“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 隋开皇二年,二祖在司空山将禅宗衣钵、《楞伽经》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至山谷寺(天柱山三祖寺)再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五祖弘忍;弘忍在黄梅传六祖慧能。此过程应验了达摩“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不可否认,法云寺为困难时期的二祖慧可提供了最好的栖身之所,为中国佛教搭起了一座联通南北的桥梁。

法云寺旧碑记称:“世祀菩萨于大殿”,指明了法云寺从前主供地藏王菩萨。据传,唐高宗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曾在此出家,后上九华山修成地藏王菩萨。

法云寺位于司空山二祖道场与天柱山三祖道场之间,是长江两岸佛教的一处重要驿站。自神光慧可、金乔觉卓锡以来,历代均有大德高僧在此设立道场,弘扬佛法。法云寺鼎盛于唐朝,其时方圆百里庵堂庙宇皆为其属庵。

现在,千佛塔景区保护面积1200亩,生态良好,四周山麓树木葱茏,珍禽啼鸣;寺后林间处处奇石,泉水叮咚;塔前百亩人工湖,鸥飞鹭翔,现作放生池加以保护;寺边杂树生花,竹木掩映,塔影湖光,风景旖旎。关于法云寺山中怪石、林间鸟兽、千年宝塔,以及佛教的美丽传说,足以写出一本故事集。

3. 禅宗老祖寺在什么地方

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住破额(双峰山)、冯茂(东山)的二山,同为达摩禅宗门下的弟子,因老祖年长寿高,尊称为老祖,所以老祖创立伽蓝为老祖寺!

4. 禅宗六祖在哪个寺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后面就不称祖了,而是称呼几世。

5. 禅宗四祖寺究竟在哪里

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有名景点:

第一是大崎山森林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是神仙寨,第三是林家大湾(林帅故居);

第四是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

第五是薄刀峰景区;

第六是佛教禅宗四祖寺、五祖寺;

第七是天台山风景区;

第八是东坡赤壁,第九是三角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十是挪步园避暑山庄,等等

6. 三祖禅寺百度百科

三城寺

三城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境内,始建于公元906年,后屡有兴废。1948年重建观音殿一座。1995年在心定法师主持下又重新进行了修整。寺内供有从缅甸敬请来的白玉卧佛一尊,高4.5米,重达7吨。

圆照寺

圆照寺坐落在大龙山东麓,三面环山,东眺石塘湖,环境幽静,风景独好,古往今来,游人香客常年不断,在皖江地区闻名遐迩。

寺前两株古树为植物活化石银杏树,左雄右雌,高数十丈,已有4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生长旺盛。

圆照寺上下两院,琼楼岳寺,观竦烟中,气势恢弘,庙宇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常住僧人二十有余,香火鼎盛,游客如云。

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在安徽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境内,寺庙虽不大,在清末却是安庆三大古寺之一。

龙泉寺依山而建,历史悠久,山门左边有三个泉眼,名曰“龙泉”,又名“龙井”,泉水甘甜。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 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

三祖禅寺

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占地面积7.04平方公里。

三祖禅寺在南朝梁武帝时开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文人游寺题诗。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西风禅寺

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始建于唐代,有三重,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为佛教禅宗五祖的道场。一千三百多年来。西风禅寺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但因系名山古刹,法轮常转,灯传不绝,而且日见兴旺。

佛光禅寺

佛光禅寺,佛光禅寺坐落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马祖景区,与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庐山净宗道场,禅宗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道场,形成一个佛家文化"金三角"的大生态,大人文,大旅游的朝圣之地。佛光禅寺缘起于禅宗高僧马祖道一禅师,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

源浦禅寺

源浦寺,也称源浦禅寺,原属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五横乡五横村庵涯,源浦寺除月身宝殿外,另设有大雄宝殿、大悲观音殿、大愿地藏殿、华严三圣殿、西方三圣殿等。

通往源浦寺的路口,还建有凝重粗犷的石牌坊。如今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雅宜人,俨然佛门圣地。

观音寺

据史料记载安庆观音寺始建唐朝龙朔四年。   当时西安来的一位高僧:“悟道大师”,身带一尊观音圣像在此结庐为庙,后经历朝发展壮大,道场庄严,佛像众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佛事兴隆,僧伽成群。

二祖寺

祖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司空山海拔1227米,方圆35平方公里,山势奇特。“一峰玉立,丹笔鬼工。南望端岩,如画照海。西瞻卓绝,若峭壁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

青林古寺

望江县青林古寺坐落在县城北隅莲池,今雷池市场西畔。2006年由住持释演铠新修建斋堂.寮房.2007年修建十殿阎罗圣像.大钟.青林古寺自建讫今已660余年几经沧桑、几度兴废。一直是望江人的佛教活动中心。

7. 禅宗二祖寺究竟在哪里

那就比较多,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祖庭,有的还不止一个。 比如禅宗除了少林寺,还有二祖寺、三祖寺、四祖寺、五祖寺、六祖寺,还有柏林禅寺等,几十个,因为派别多。 祝吉祥如意

8. 三佛禅寺在哪里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殊像寺创 建于东晋初年,唐代和元代都重建过,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 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中文殊阁内,文殊的佛龛背面 塑着三世佛,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

这种让三佛居于文殊背面倒座上的 做法是极其特殊的,和一般寺院的惯例有所不符。

9. 禅宗三祖寺究竟在哪里

安徽有六大名山,它们是:1.黄山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7m。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九华山风景区   九 华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地藏菩萨道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风景区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安徽风景(4张)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3.天柱山风景区柱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风景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弘扬佛法,寺院有一座觉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经不为游人所开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面积135.12平方公里。 4.齐云山齐云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海拔585 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5.相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相山风景区坐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是淮北市唯一的大型综合性风景名胜公园,以“相山十景”而闻名。相山山脉自徐州蜿蜒而来,主峰为皖北地区至高点,方圆诸山之宗;有奇峰、云洞、林海、苍柏、古寺、汉碑。人文景点有乾隆皇帝题词“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鸣台、饮马池和藏经洞等数十处。山顶云洞吞吐云树、顷刻万端;香炉峰形势惟峭;叠翠峰翠色诱人。显通寺(习称相山庙)建于晋朝。新建儿童乐园、相山天池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是人们游乐休息的好地方。 6.八公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风景区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与寿县交界地带。206国道可达。距淮南市区约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和地质地貌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1998年8月开发建设景区,200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景区整体规划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8.85平方公里。大小40余座山峰起伏叠障,苍松迭翠,雄奇灵秀,淮河流经群山之北,曲折环绕而东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八公山神秀,自古诸多骚人墨客争趋而至,刘安、李白、苏轼、欧阳修、刘禹锡、吴均、韦应物的足迹均踏遍过八公山,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

10. 禅宗五祖寺在哪里

五祖寺,原名东山寺,或东禅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五祖镇东山之上,地处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与九江隔江而望。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 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毗卢殿又名麻城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宋元符中重修。此后八百年间,历兴毁多达七次。现存麻城殿是明朝万历三十年重建,殿内造毗卢遮那佛像,殿名更正复称毗卢殿。

传说在明代,麻城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水旱、瘟疫灾难,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五祖寺施粥赠衣,扶危济困,最终让老百姓脱离苦厄,麻城县百姓遂发愿建殿。麻城县距五祖寺二百余华里,所需砖石皆肩扛人抬、递相转运而来,千辛万苦建成此殿。清乾隆四十三年《黄梅县志》中“毗卢殿于明复修,由麻城县人捐作,凡麻城人朝礼五祖寺时,每人必背一砖一瓦 ,故称麻城殿。”似乎也与民间传说相契合。

11. 三源禅寺在哪里

漕河河道的变迁。按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徐水、漕河本为二河。徐河自五回岭至满城黄村以下,经贤台、大马坊、花庄、北八里庄、冯庄、省监狱和马庄(古清苑城)、孙村,约在仙人桥以下,漕河与府河相会。漕河从黄村到仙人桥段,即古黄花沟。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满城东北境北移,由贤台经南韩、水北庄之小营入徐水境,经杨村、庞村、空城,至漕河镇与漕河相会,徐河始称漕河。《水经注》称漕河源于北新城县(徐水)西北之漕河泽。《畿辅通志》称,漕河泽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镇称曹河。清光绪元年(1875),漕河因满城留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东北流(原向东南流)。从满城东庄店入徐水境,经北楼、于坊东南流,经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东与旧道相合,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无河通舟楫,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等城,引徐河、一亩泉河合流,经保塞(保定)城,以利水运。太平兴国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开徐河、鸡距河50里入白河,以济关南之运。咸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赵彬分徐河水南注运区,谓赵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钤辖阎承翰,引赵彬堰徐水入鸡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据《宋史·河渠志》的记载,原经古清苑城之旧河道成了排涝泻洪的黄花沟。赵彬乃从大马坊引水南下,经花庄、鲁岗、东廉良、四里营,与一亩泉河会。宋代引水河道淤废后,又从徐水鲁(路)家寺引水南下经徐河桥入保定北护城河,称徐河沟,今已不存。

《水经注》 称:“徐水西出广昌县(涞源)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刹三源)齐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经(管头)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经南崖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经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车驾东巡,经五回之险邃。览崇崖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屈经郎山(狼牙山),众岭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东经郎山君中(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赵)刘曜光初七年(324),前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满城县)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水又经北平县界(时满城县北界至狼山) 有汉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时易县属幽州涿郡,满城属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今满城龙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余,奔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涌四岸,在高岸俯视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经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长)子也。其水又东流,(东)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今满城),破之于顺水,乘胜追北,为其(铜马、五幡军)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今定兴固城)。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徐水又东经蒲(满)城北,又东经清苑城(今保定市北市区省监狱、马庄址),又东南与卢水(一亩泉河,即今府河)合,(卢)水出蒲(满)城西(东),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徐水)东至高阳(今安新境)与博水(今清水河,原阳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会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直隶通志》载,曹河泽当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泽水由徐水釜山下东南流,经今漕河镇南,至清苑县境汇入徐水。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允祥治水,将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见《怡贤亲王敬陈畿辅西南水利疏》],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经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经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镇)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水又东(南)入于徐水(仙人桥东)。《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清苑)入于博,又东入滱是也。”垍頭條萊

《水经注》对漕河出山前的记述较详,出山后由满城至清苑古城及与府河、漕河、阳城河汇合情况简略。实际漕河河道在山区段变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满城县东北部至入白洋淀一段,对研究漕河变迁留下了难题。條萊垍頭

向左转|向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