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堂(柯氏修史堂)

修史堂(柯氏修史堂)

修史堂(柯氏修史堂)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修史堂(柯氏修史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南至建筑外墙与朱天贵祠外墙之间距离的中心,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修史堂(柯氏修史堂),修史堂(柯氏修史堂)简介,修史堂(柯氏修史堂)-莆田市荔城区修史堂(柯氏修史堂)旅游指南

太原这座修女院教堂已有百年的历史

太原解放路有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这就是天主教太原教区主教座堂,全称“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简称太原总堂。该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已有近150年的历史

时常路过教堂,但从近距离地参观过,原以为仅是教堂和教会办公场所组成的一个建筑群。今天通过全国重点文保碑才知道还有座修女院的存在。原来教堂初建时占地竟达13.3万平方米,而现在仅存4300平方米,有主教座堂、神职人员宿舍兼办公大楼、修女院小堂、修女院宿舍楼、若瑟医院、明原学校、加辣女校等。

现在除主教座堂、神职人员宿舍兼办公大楼、修女院小堂外其他建筑已难觅踪迹。修女院小堂在主教座堂的东北侧,途中红色标注位置为主教座堂,粉色标注位置为修女院小堂。主教座堂大家都比较熟悉,位于三道巷内的修女院小堂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老醯儿也是今天才近距离地接近。

从三道巷路南解放路小学东侧的一个楼道可以进入修女院小堂。

穿过楼道东侧有一个红色砖砌的大门,墙上挂着“天主教太原教区修女院圣堂”铜牌。

一个非常整洁幽静的校园,园中还种植有蔬菜,院子北侧两层罗马式建筑的楼房就是修女院小堂。修女院小堂也叫巴斯卦堂,是与主教座堂、神职人员宿舍兼办公大楼、原修女院宿舍楼、若瑟医院同时兴建的。1903年动工兴建,1905年竣工。

一层两种不同风格的门。

二层的窗户大部分已经用砖封住,外面用红漆画着窗户的样子。仅有一个窗户还保留着当年的风格。

整座建筑由灰砖堆成,图为教堂的东南一角。

小堂的北侧,从三道巷侧看到的样子。

小堂东侧,“天主堂”三个金色的大字很引人注目。

值得信赖的“国货之光”,广药敬修堂230年历史回顾

2019年10月,广东财经频道隆重推出了系列报道《广东新焦点》,聚焦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的行业先锋,探访了拥有与200多年历史敬修堂。今年正值敬修堂230周年庆,一起回顾了解一下这为“国货之光”。

两百多年以前广药敬修堂创始人钱澍田的一剂回春丹,治好了一名富商幼子的重病,后来他开了家药坊,是如今“广药敬修堂”的前身。

“敬业修明,广施妙药,普济众生”

澍田公留下的宗旨,一代传一代,直到今日。这是敬修堂旗下品牌一直以来对产品的追求和标准!

“敬业修明,广施妙药,普济众生”

澍田公留下的宗旨,一代传一代,直到今日。这是敬修堂旗下品牌一直以来对产品的追求和标准!

人生数十载,广药敬修堂早已经不知不觉地与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为了回报老百姓的信赖,兢兢业业的广药敬修堂,怀揣着传统中药文化理念,坚持科研创新,不断蜕变,为了解决新时代女性肌肤问题,创造性的创立了佰花方护肤品牌!

至今,广药敬修堂的产品展示架上,

就有大家熟悉的祛斑霜和红没药醇系列

敬修堂佰花方自成立以来,也一直秉承着敬修堂严谨的研发标准,为各类型的问题肌肤寻求解决方案,随着“变美”这件事,开始受到老百姓前所未有的关注,守护肌肤健康的佰花方,也收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淡斑、祛痘、修红、抗敏,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以消费者本源肌肤为基础,结合严谨的研发机制,只给肌肤有效的护理!

无论是药品还是护肤品,广药敬修堂对工艺和质量的把控上从不懈怠。

故宫博物院里,还收藏着“广州敬修堂白凤丸及仿单”和“敬修堂十种药说”,它们曾作为药理治病救人,现今作为文物瑰宝传于后人

广药敬修堂传承的是两百多年的岭南历史

悠久的品牌、过硬的品质、深厚的情怀,是广药敬修堂的品牌标签。

默默守护国人健康的广药敬修堂,必将持续进行科研创新、

拓展新领域,继续做大家的放心国货,在下一个百年继续闪耀!

朱氏祠堂|清代重臣修建的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杨广镇小新村中心,坐东向西,是一座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宗祠建筑,占地1220多平方米。

院子由前殿(含大门)、中殿、大殿三层,四厢十二耳和六躲间组成,共五十二间房舍,整个建筑工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前后,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朱家的这座祠堂是以朱嶟为代表捐资筹建的。

朱嶟

仰山通海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庄重寡言,志气纯正。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平时不爱说话,所有心思都花在读书上。由此,他有了一个绰号叫‘四哑巴’。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20年),朱嶟中进士。入朝后,曾进翰林院任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兵部、吏部侍郎和礼部尚书等职。

点击图片 了解关于朱嶟的更多内容

后来,随着时光的演变和历史原因,宗祠内的祖宗牌位、木门、雕刻、匾额等被毁。宗祠虽然在,但己伤痕累累。

被拆来做门的匾

用来养牛的房间

这几年来,在几位朱氏后人的努力下,经过社会各界的支持,朱氏宗祠已经有了新的面貌。

朱培盛(朱嶟后裔)

朱嶟到北京当了官,就捐资出来盖了朱氏宗祠,过去土改(土地改革)时候给人家用来养牛、养马。后来人家说这个房子太烂,已经没办法修整了。这几年的保护只是为了让它不漏雨。从去年到今年集资了三十多万钱(祭祖积累下来的十多万,捐资二十多万),把前殿、中殿和两边厢房修了一个新的面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有的今天的面貌。谢谢大家!

对比图

岁月斑驳的痕迹

在此,感谢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

为保护朱氏祠堂所做出的贡献

目前朱氏祠堂的修复只是进行了一部分

让我们期待更好的

朱氏祠堂

展现在大家眼前

来源:综合自礼乐名邦通海

图文 | 李彤 汤刘依依

部分图片来自 东华开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