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坊上官氏宗祠

官坊上官氏宗祠

官坊上官氏宗祠位于清流县赖坊乡官坊村,年代为清。

简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由宗周公祠、阳崇公祠、书塾三组建筑组成。宗周公祠、阳崇公祠均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埕、门楼、正厅等组成;砖雕门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式;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2013年,官坊上官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周边各外延10米。

航拍客家第一祠:福建上杭县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客家第一祠

来源:视觉民俗

航拍客家第一祠:福建上杭县官田村李氏大宗祠,壮观!

本文转载自视觉民俗,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座宗祠匾额上不见姓氏不见官职,但明白人一眼便知!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中国人一向注重教育子孙读书,古时甚至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

要论起中国人的“漫漫读书路”,还得追溯到几千年前孔子的“私学”。私学的创立,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同时也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孔子的这一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万世师表”形象。今天孔子后裔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在黄埔,就有这么一个村,近一半村民是孔子后裔。这就是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自然村——暹岗村。

▲ 孔子讲学图

暹岗村名来历

暹岗村位于广州城区东部、萝岗公路南侧(今开创大道南侧),现属黄埔区联和街。宋代建村,因村旁有五座小山岗环抱,形似五马,村民认为“五马归槽,须待日进山岗之时 ”,故取名暹岗(日、进两字合成暹)。

村内三千孔子后裔

800多年来,暹岗村的孔姓村民一直口耳相传自己是孔子的后代。有专家根据该村现存乾隆年间重修的“圣裔宗祠”及雍正三年的“优免定案碑记”等证物,证实“现有3000多孔姓人口的暹岗村应该是目前广州市最大的孔子后裔自然村”。另有专家统计,广东省共有10万余名孔子后裔。

孔姓在暹岗村是大姓,孔姓的祠堂“圣裔宗祠”则在旧村的中央。孔子后代修建的祠堂一般不会直呼“孔姓”,而自称为“圣裔”,以显示族人作为孔子后裔的骄傲与光荣。

圣裔宗祠前进的右墙嵌入一块80厘米宽、180厘米高的青石碑文,是雍正三年刊刻的《皇恩圣裔历朝优免定案碑记》,祠堂里进后墙正中则挂有一幅孔子画像,上面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下排则写有“万世流芳、斯文在兹”的小字。

暹岗名人孔可权

孔可权原名孔宪立,字可权。其父孔钊岩家境富有,娶3房妻妾,生19个孩子(6男13女)。可权排行最大,出生于1891年,按山东曲阜孔氏宗族排序为72代继裔。

孔可权毕业于番禺八桂中学。1912年在禺东书院任教,立志为国家效力。1913年他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工程科就读,毕业后任粤军连长。受国内时局变化的影响,他曾一度解职回乡,并在乡村小学当教师。

▲ 孔可权像

1925~1926年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孔可权重归军伍服役,任海陆丰政府宪兵队长。后晋升为国民党军步兵第34师中校副团长,从此走上了军旅高层之道。

孔可权于1936年调任155团任少将旅长,同年再调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毕业于1937年。随着“七七”芦沟桥事变的爆发,全国发起抗日战争,孔可权于1938年任155师副师长;同年晋升为155师少将师长;又于同年调任187师先当少将师长,后晋升为中将师长。

一年连升三级是孔可权军旅中最锋芒的年头。1940年1月他调任65军当中将副军长兼营战区东江指挥所副主任,同年又调任第七战区当高级参谋。1941年春他奉命接任广东粤北韶关警备司令,镇守韶关。

▲ 孔可权夫妇合葬墓

▲ 孔可权夫妇合葬墓

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投降,全国欢庆抗日胜利,孔可权已经55岁了。随着全国时局的平静和年岁的增长,他自觉已经年老,于是功成身退、解甲回乡安度晚年。

目前暹岗村村内仍保留着孔可权的故居,名为“可园”,这是其在家乡暹岗村自建的故居,至今依然庄严肃穆保留着,现由其家人打理。

▲ 孔可权故居“可园”

▲ 可园细节图

▲ 可园细节图

交通小tips

乘坐地铁6号线,于暹岗站C口下车,步行740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