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侯坊邓氏祠

新丰侯坊邓氏祠

新丰侯坊邓氏祠位于宜黄县新丰乡侯坊村花门楼组,距乡政府5公里,坐北朝南,东望军峰山,南眺杨州嶂,西临黄水河,北靠东新路,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侯坊邓氏祠始建于雍正癸丑年间(即公元1773年),系邓氏二十六世以柏公之子国朝、国瑜两兄弟所共建,祠堂外四檐落水,祠内四檐交汇,内设天井,天井东西两边为观事楼,祠堂分上,新丰侯坊邓氏祠,新丰侯坊邓氏祠简介,新丰侯坊邓氏祠-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侯坊邓氏祠旅游指南

中灶邓氏宗祠:古祠育新风 家风代代传

佛山中灶邓氏宗祠

——古祠育新风 家风代代传

广东佛山三水区白坭镇中灶村里有一个小山岗,唤作“飞鹅岭”;小山岗的东南面有一座古祠堂,名为邓氏宗祠。 

始建于清末的邓氏宗祠,占地面积465平方米,整体建筑规模不大,却有着跨越百年时空的穿透力。历史上,它曾是宗族活动、乡村文化教育场所;在新时代,它是白坭“祠堂+文化”示范点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祠堂是传统村落的中心,是宗族的根。邓氏宗祠正在以一种更有时代感的方式,承载并传扬着朴实厚重、知恩感遇、忠孝廉节的精神气节、文明乡风。

百年祠堂凝聚人心

经牌坊大桥走到中灶村入口,“鳌头中灶”四个大字颇具气势。“飞鹅岭下藏鳌头”,形容的就是中灶村。

中灶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坐落于飞鹅岭的东南面,村内以邓氏、叶氏、徐氏为主,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海拔只有76米的飞鹅岭,得名于其像极了一只雁鹅的形态,是中灶村的一块宝地。从空中俯瞰,飞鹅岭似是把中灶村驮在背上,展翅翱翔,颇有“青山两旁人临水,绿树隐村是人家”的幽雅意境。

那么,“鳌头”之称又从何而来?

中灶村原属灶头村,灶头村曾名鳌头村。如今的灶头村包括上灶北、上灶南、中灶、下灶4个自然村,历史上则称为上鳌、中鳌、下鳌。关于鳌头的来历,有许多的传说,其中一说与其地形酷似鳌鱼有关。至于鳌头村为何变为“灶头村”,据说是后来因为“鳌”字笔画多,而“鳌”的方言发音与“灶”字的发音相近,故简化为灶头村。

邓氏宗祠位于飞鹅岭的东南面,富有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硬山灰瓦顶,花岗岩筑墙基、塾台、门框、石檐柱,屋梁为木雕梁架,墙上的壁画栩栩如生,内有后进厅堂。邓氏宗祠曾作为灶头小学,充当乡村文化教育之场所。

位于三水区白坭镇中灶村的邓氏宗祠。/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宗祠虽冠以“邓氏”,但实际上已超越了单一家族祠堂的概念。

“我们村有三大姓氏,大家都把这里作为办红白事、聚会活动的场所。”白坭镇中灶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徐柱勋表示,邓氏宗祠集祠堂、饭堂、讲堂的功能于一身。

“祠堂+文化”示范点的打造,是邓氏宗祠焕发新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前些年,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邓氏宗祠,因年久失修,开始出现屋顶檐瓦风化渗水漏雨、部分构件脱落、屋梁立柱不稳等问题。徐柱勋说,村里出于解决安全隐患的考虑,发动村民筹集资金修葺宗祠。后来,以打造“祠堂+文化”示范点的契机,该村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于2020年启动重修。

从历史中走来的邓氏宗祠,抖落一身尘埃,摇身一变,成为白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一种更有时代感的方式,重塑乡风、传扬精神、凝聚人心、泽被后世。

知青乡贤捐资修祠

“那天很多乡亲都回来了,特别热闹,在祠堂内外摆了80多桌酒席,我还拍了视频呢。”年近八旬的中灶村村民棣叔说。回想起去年11月29日邓氏宗祠重光仪式的盛况,他难掩激动之情。

重修后的邓氏宗祠,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说以前的邓氏宗祠是“内向型”祠堂,那么现在的邓氏宗祠则是一座“外向型”建筑——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并向宗亲以外的更多人开放。

邓氏宗祠内展示了该村详细的乡风文化。/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祠堂内新布置的展陈,向参观者讲述着中灶村与邓氏宗祠的发展历史、人文生态、家风家训、辈出名人与精神传承;祠堂内的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设置了鳌溪讲堂、鳌溪文化馆、鳌溪书阁、志愿服务V站、鳌头强身场、新希望科普堂等功能场室,为优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常态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

宗祠重修的资金,是中灶村从各个渠道筹集的,包括宗亲乡贤自筹、民生微实事项目资金、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兜底等,累计筹集120多万元。其中,宗亲乡贤捐款近40万元。

宗祠内的鳌头中灶复古芳名榜上,刻录着参与捐款重修宗祠的宗亲乡贤姓名和捐款额。记者留意到,除了本村族人外,一个群体赫然在列:广佛知青。

位于三水区白坭镇中灶村的邓氏宗祠内展示了该村村民的奋斗历史。/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筹款倡议一经发出,大家都非常积极,连当年的知青都来捐款。”徐柱勋解释道,那些年,为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众多知识青年毅然奔赴农村,不少知青也插队落户到中灶村,村民们纷纷腾出自己的住房给知青住。

于是,这些知青与中灶村各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由于当时接纳的知青较多,村民借出的房屋一时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县府、公社便号召各生产队利用村内空地,按建筑面积划拨补助款,建起了专供知青居住的房子。

1978年,知青回城。深受中灶村“鳌头争先”思想文化影响的知青们,继续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新贡献,而知青屋更成为人们追忆难忘岁月的地方。

忠孝廉节家风世传

邓氏宗祠主厅两侧墙上,挂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在“廉”“节”二字下的展板上,可以看到邓氏历代名人事迹,比如受赐赠武显将军的邓介如、参与变法维新的邓家仁、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奔走呼号的邓青阳、自创办和平女子中学的邓不奴等。

“忠孝廉节是我们的家训,以前是挂在这个横梁上面的,非常显眼。”棣叔说。如今的邓氏宗祠内,保留了这四个大字,墙上还多了对“忠孝廉节”的内涵解释。

忠,尽力做好本分之事,忠于国家;孝,对父母有孝心尽孝道;廉,为人为官清廉奉公;节,为人处世要有气节、骨气,高风亮节、从一而终。

位于三水区白坭镇中灶村的邓氏宗祠内展示了该村详细的乡风文化及村子的特色产业。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备受后人敬仰的邓介如,生动地诠释了忠孝廉节之义。

邓介如是清嘉庆年间人,中鳌乡始祖岷公之十九世传孙,后诰封荣禄大夫,受赐赠武显将军。十六岁时,邓介如父亲诚斋先生去世,邓介如决定自己侍奉母亲陈太君终老。当时,邓介如家徒四壁,两个弟弟朝参、朝正又年纪尚小,他便放弃了科举之业,到北方替人做事(工作性质相当于私塾教师、幕僚宾客),靠领薪水帮补日常家用。

后来母亲年事渐高,邓介如不忍远离,回到家乡重新致力于耕读并做起了生意。他刻苦勤勉,努力令家人过上好日子。后来,邓介如从国学生考至贡生,但他的志向已不在科举上,而是专心服侍母亲,直至寿终服丧尽礼,另外还用心教育两个弟弟,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当地,邓介如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大力协助修葺学宫、捐资修建祖祠、为族人研究碑刻族谱等事迹,深受人们赞扬。

“事可担当推领袖,交从盘错订金兰。”这是三水县洪邑侯赠予邓介如的对联。1809年~1810年,外洋海盗犯境,与清军发生大战,邓介如协助洪邑侯处理有关事务。

为纪念邓介如,清末邓氏族人修建了介如书舍,距离邓氏宗祠不过二三十米。如今的介如书舍是佛山市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前人虽早已远去,书舍也不复当年光彩,但忠孝廉节的精神代代相传,始终劝勉、激励着无数后人。

来源丨佛山日报

新罗区小池镇邓氏祠堂的文化“密码”

新罗区小池镇卓洋村的中部,有一座古色古香、庄重严谨、典雅大方明清建筑,其样式与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此即为邓氏祠堂——世德堂

▲图为小池邓式祠堂外景

祠堂,又有宗祠、家庙等称呼,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载体,宗族文化传承的体现,是子孙后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它让族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邓姓为主,有1000多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朝宣德年间,一位叫邓松峰的人,从江西省永丰县迁来福建龙岩县(今新罗区 ),在小池卓洋生活居住。过了 150多年的明朝万历年间,邓松峰的五世孙邓蒲塘兴建祠堂,取堂号为“世德堂”。肇建祠堂时,族人按照祠堂的功用,在选址、布局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最后,他们把基址选定在村落中风水最佳的地方。

庚子岁二月初一,适逢周日。春光明媚,大地复苏。我们几位好友,慕名来到卓洋村邓氏祠堂——世德堂。只见这座祠堂坐北朝南,背倚千米林后龙山,整座祠堂包括池塘、长方形空坪、主建筑堂厝、后坡 (草地 )、围墙等,范围广阔、规模宏大 ;主建筑堂厝为二进两厢房,青瓦屋面,土木平房,由南而北依次是大门、下厅 (门厅 )、天井、正厅 (上厅 ),递进逐渐抬升,气势大方,蔚为壮观。

当地人介绍,邓氏开基祖邓松峰,是寅时出生。在十二生肖中,“寅”属“虎”。为此,建造祠堂时,建造者就刻意将世德堂建成“虎头形”。大门是“虎口”,其门前的石条板,为“虎舌”,门两旁的圆形窗洞,即“虎眼”,条状的栅隔,寓“虎须”,东西两落的外墙面,恰似“虎之面颊”,而屋脊条带与翘角,宛如“虎额”与“虎耳”。

虎,是猛兽,为山中之王,在动物中地位崇高。把祠堂建成“虎头形”,意味着“威武勇猛、虎虎生威”,象征着霸气,寓意为吉祥 ;虎,在民间又称为“大猫”,寄“招财大猫”之意,希望邓氏族人代代财源广进,家家生活富裕

大门前,厚实的左右两扇木门上书写着“加冠”“进禄”四个大字,字迹清晰大气,字体遒劲有力 ;入大门后,立于下厅 (门厅 )中央,看天井左右两旁分别是走廊 (廊厅 );正厅 (上厅 )外侧虎口,有东西两个边门通往边落,其门顶部呈半圆形,分别书写着“严肃”“整齐”的字样 ;正厅正中里侧,木制的神龛上雕饰着精美的龙凤图案,正厅的两侧是厢房 ;站在正厅虎口边沿,往下厅、廊厅屋面张望,只见屋脊、瓦当带龛槽内以及瓦沿挡水板上,人物、鸡、鱼以及其他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或雕或绘,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天井中央,有用鹅卵石铺砌的圆形图案。这是一幅“梅花鹿”图案。我们围拢一起,细细察看,感觉图案形象、逼真,众人交口称赞。当地人介绍说,圆形图中的左上部是鹿的头,你看那鹿的头是回首观望的,体现了鹿的眷眷恋意,款款深情 ;中部为鹿的身体,它的身上梅花点点,喻为喜气连连,好事不断 ;右侧的鹿尾,造型灵动,表达鹿之怡然自然,优哉游哉 ;鹿身下的四脚,形象分明,展现着脚履实地,健行四方。

鹿,是瑞兽,在民间被视为神物,是美丽的化身。繁体字美丽的“丽”字,从鹿,丽声,书写为“”,古代的人们认为,鹿,能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鹿与“禄”谐音,彰显权贵和地位,蕴含着权力、高官厚禄之义。梅花鹿,更是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榜”,喻读书人通过努力发奋刻苦读书,成名高中。鹿回头,是鹿之自然习性,但也寄予外出做官、经商之人,发达后不能忘记故土亲人,尤其是那些取得了功名,或是受到朝廷皇上恩赐嘉奖之人,功成名就“衣锦返乡”,回报家乡 ;也寄寓外出人员,不论身居何处,要常思卓洋秀丽山川、怀念故土亲人。

当然,无论是把祠堂——世德堂建成“虎头形”,还是在其天井中雕砌“梅花鹿”图案,展现的都是祠堂的文化。这种祠堂文化“密码”,与修建祠堂,讲究“风水”是休戚相关、相呼相应的,体现了邓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辉煌明天的寄托。

作者:陈健

编辑:张 婕 责编:吴晓烨 审核:陈雅媛

新时代文明实践 | 800年的白坭镇清塘邓氏大宗祠,今成“文化站”

11月17日,白坭镇清塘邓氏大宗祠将举办重光庆典,筵开300席,邓氏宗亲聚首一堂。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祠堂,不仅走出了行业英才,还积淀了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财富。

揭牌及竣工开放仪式当天,邓氏大宗祠首场家风家训大讲堂在其新设立的清风讲堂内开讲。邓氏大宗祠的重修历程,记录着邓氏族人凝心聚力的精神导向;邓氏大宗祠的活化之路,阐释着文化供给与服务不断向基层末梢延伸的价值理念。

重修后的清塘邓氏大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弘。

筹资130多万重修,古祠重光焕新

清塘,古时称清溪,在明清时期文化发达、百姓富足,是本地最为繁荣的古墟之一。对联“背靠大饶山好参详雨谷丹泉竹坞清风溪钓月,身经圆福寺当领略金洲晚渡春流石顶陇耕云”,描写的正是古时“清塘八景”。

清塘邓氏大宗祠,位于白坭镇清塘岗尾村,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二进两厢式,始建于明清时期。当时祠外周边均属于邓氏大宗祠区域,左侧曾建有二房家祠,后被征作清塘小学和幼儿园使用。2004年,清塘小学停办,曾有热心宗亲出资接管维护宗祠,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宗祠门窗破失、众多物品失窃,堂内及屋顶瓦面顽树寄生、落叶满布。重修之前,祠堂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村中红白事只能在新建的饭堂里举办。

“2017年7月,一些宗亲回来看到宗祠的样子,觉得很心酸。” 岗尾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莫才好说,当时大家初步形成了共识:筹资重修公祠。

2018年1月至3月,莫才好和邓氏宗亲骨干分批召集所有邓氏族人回来看看宗祠,做好前期动员号召工作;同年6月,举行邓氏大宗祠重修动工仪式,邓氏族人共聚一堂,当日筹得资金接近120万。动工仪式后,得知这一消息的海外宗亲纷纷出资支持,筹资增加到130多万。

邓氏大宗祠重修过程中,清塘涌现了一批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新乡贤。他们有的到周边地区学习重修经验,有的积极奔走寻找能工巧匠。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之下,邓氏大宗祠迎来竣工重光。

变身多功能综合体,免费服务群众

“不错不错,真不错!”邓氏大宗祠揭牌及竣工开放仪式当天,一众邓氏宗亲回到家乡参观重修后的邓氏大宗祠,齐声点赞,纷纷合影留念。革命先驱邓禹之子邓政、邓禹之女邓小青,邓雅诗之子、佛山本土优秀实业家、广东健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健也到场参加活动。

邓氏宗亲参观“红色家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外观上看,邓氏大宗祠与其他大部分岭南祠堂并无二致。于内涵而言,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显著的红色家史和英才辈出的底蕴,更在于立足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祠堂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延伸发展。邓氏大宗祠的重修,是在修旧如旧、宗族传承的基础上,承载起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层文化供给、农村党群服务等多种功能。

结合红色地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要求以及“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邓氏大宗祠设置了一系列功能场室,内涵丰富、功能齐全。在“红色家史”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展示清塘革命英雄和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邓氏大宗祠设立了党群服务站、新乡贤培育中心、清溪讲堂、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V站、清溪书舍文化教育基地、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中,清溪粤韵以粤剧名人邓础峰、邓碧云为文化背景,以粤剧传承人邓华兴为文化引线,传承发展粤剧文化、培育粤剧人才;志愿V站是服务群众、便民利民和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邓氏大宗祠内的清溪讲堂。

“邓氏先辈的先进事迹对后人有很深的启发,必须传扬。” 邓政认为,如今的邓氏大宗祠很好地承担起了教育、服务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责任。

接下来,邓氏大宗祠将继续完善、增设读报区、乒乓球桌等设施,并免费对外开放,聘请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

来源:今日三水

编辑:钟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