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虹桥

双虹桥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怒江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陈孝升倡建,民国12年(1923年)重建。

双虹桥下 栈道通行

记者昨看到,二道双虹桥下的“浮动人行栈道”已通行,既方便水上旅游,又方便市民入园锻炼。至此,荷花池公园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步道。 程曦 司新利 张雯 摄

南浦桥、洄澜桥、双虹桥 、安乐桥、龙河桥、梓福桥,万载城内的这6座桥,都有这样的故事!

万载城墙建于宋朝,流经康乐城的护城河称作龙河,也叫穿城之河,将县治分割成东西两岸。元代红巾军刘仁在河东筑城门四洞,周围五里。在没有建桥前,东西两岸行人丶车马往来靠渡船或是走浮桥。在元朝,万载始在护城河上筑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护城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1989年在南浦、迥澜二桥之间又建起了一座梓福桥。至此,仅约一公里长的护城河上连绵六桥飞架,犹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

南 浦 桥

南浦桥现名南门桥,南浦桥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后“以兵燹毁”。明洪武年间,邑人文泰卿独资重修,桥上建“屋凡九间,若柱、若梁、若椽、若桷……规模一新”,并由主簿黄君正书桥名“南浦”二字。

南浦桥的建成,不但贯通了东西两岸,且成为当时“使命往来,邑大夫送迎必涉焉” 之地。清道光元年,知县卫鹓鸣作《留别絮言》记南浦桥,诗曰:“步上南浦桥,南浦水盈盈。山原忽开朗,十里稻畦平。往来袁州路,霜中月下行。多少惜别人,对此不胜情。”

建国后,对南浦桥也历次修葺。1980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拆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单孔,长44米,宽7米。

2016年11月的南门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后南门桥宽度达到43米,随着南门桥的改造、扩宽,交通设施的完善,众多交通问题也得到缓解。

洄 澜 桥

洄澜桥 在旧学宫前百步,以万载古八景之一的“笔架迥澜”而命名。“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所必经”。 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桥十丈有奇,广八尺,高丈许”。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于嘉庆二十年(1815)八月开始修葺,“填东岸三厢为平地”,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1987年改建为七拱钢筋水泥桥,长30米,宽7.2米,高4.1米。

双 虹 桥

双虹桥 位于县学宫左侧,元黄竹关建,又名通济桥。嘉定县志载:“通济浮桥在县学宫九步”,可见黄竹关所建的是浮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至成化乙未年(1475),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

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成。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

至于此桥为什么叫“双虹”,说法有三:黄竹关建桥祈嗣,後生二子,故名;宋一凤号双虹,故名;明嘉靖间学宫泮池出现双虹,故名。

1950年拆修街道时,改阶级为斜坡。1982年由地方财政拨款7万元拆建为二拱钢筋水泥桥,长20米,宽12米。

安 乐 桥

安乐桥位于义井龙祠(现旧酿酒厂)前,原系木桥,故又称“木桥头桥”。清乾隆四十年由辛衢出资建造石梁,桥面铺以木板,长九丈余,广六尺,高五尺。清道光十五年刘名绂、辛基琇两人出金百余重修两次。

1983年拆修为钢筋水泥桥,长34米,宽5米。

龙 河 桥

龙河桥 位于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现旧酿酒厂后),地处县城北青石甲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出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奉命调离。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俗称为“新桥”。

龙河桥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夹缝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梓 福 桥

梓福桥坐落在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对面的龙河上,是一座供人游憩的人行风景桥,由已故旅居台湾的万载籍人刘实老先生慷慨解囊,捐资14 万元人民币兴建,于1989年中秋节竣工通行。桥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使梓福桥显得十分的古朴典雅,远远望去,宛若一舫漂亮的兰舟,正待起锚远航。

桥美,名更美。桥名曰“梓福”,寓意着两重意义:一是刘老先生缅怀故乡和乡亲,为桑梓造福;二是刘老先生不忘双亲养育的劬劳,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莲),合为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刘老先生的脉脉乡思之情,也蕴含刘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谓是名含双关,珠联璧合。

纵观万载城池六座桥,

都由邑民解囊建造,

足以说明万载人民素有修桥铺路造凉亭的美德;

同时,仅约一公里的河面上,当时就建桥五座,

说明古时万载经济的发展、商贾贸易的繁荣、

人流往来的频繁、县城建设的繁华,

佐证了“富万载”之美称。怪不得诗人赋诗曰:

“最喜登临衙背望,万家楼阁画图中”。

资料参考:万载古城旧事,作者:徐小明、王水宝

南丝路上的双虹桥 它是怒江天堑的一把锁钥

保山名胜古迹很多,单怒江上的桥就有3座,只不过惠人桥、惠通桥都已成为历史的遗存,但修筑距今已300多年的双虹桥,仍然屹立在怒江之上。作为一名报社记者,我曾不只一次去双虹桥采访,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走过、百花岭旅游度假区去过、中国远征军渡江收复腾冲纪念地去过……俱往矣,随着时间流逝,我对双虹桥的光顾少了许多,再次来到,感觉真是久违了!

双虹桥是保山市隆阳区的一个“宠儿”,是怒江天堑的一把锁钥,也是滇西抗战的一张名片

据有关资料考证,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时任永昌知府的陈孝升体察民情,为解决怒江两岸的老百姓过江难、行不便的疾苦,遂倡议在怒江上建一座跨江之桥。后筹款、筹粮、招募工匠,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发现,江心有一巨石,形如砥柱,于是决定把桥修建于此。

大桥的结构是三墩两孔铁链桥,上面铺设木枋板。江中的这一“中流砥柱”,恰巧是一个天然的桥墩,把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宽3米许,净跨67米,用15根铁链组成;西段因桥下是怒江的辅河道,枯水季节无水,河面也要窄一些,故所用铁链就要短一些。全桥总长162.5米。大桥恰似一对从江面上同时升起的彩虹,于是人们就以“双虹”冠之。

双虹桥以规模宏大、因地制宜、结构灵活而著称。东西两头的关楼,实际上是两个桥头堡。传统的木建筑,飞檐斗拱,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楼下各向相反的方向伸出若干铁链,各自固定于江中巨石,真是气势恢宏,设计精巧。江中的巨石尚有富裕的地方,工匠们别出心裁地在那天然的石墩上建起了一个亭子,重檐翘角,雕梁画栋,三面还设有栏杆、座椅。该亭起名叫“风雨亭”。行人可以在这里歇歇脚、避避雨,同时,从美术构图角度来看,此亭子又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它和东西两桥头堡呼应,两截桥就真正成为两座桥了。这样的设计,真是妙哉!

查阅中外桥梁建筑的资料,好像没有把一座桥梁分成两截来建的。只有保山的双虹桥是这样的。且不要以为这是个小小的个例,这恰恰是个奇迹。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因地制宜,利用怒江一带的特殊地形——汹涌的江面、突然生出一块把水分为两半的巨石,受其启发,这桥不是刚好可以分成两截来造吗?于是“双虹”出现了。这事办得既省工又省料,还美观大方。这是老祖宗的聪明才智,也是保山人民的骄傲。

有人用一首诗把双虹桥比作《三国演义》中的二乔,你说美不美?这蕴涵着中国古典文化灵气的跨江大桥,屹立在群山峡谷之间,是多么的美!但是我觉得,它不仅外在美,“内在”也很美。美在什么地方呢?它成功地利用自然条件,战胜自然,克服困难,而且传承至今,是发自内心的美,是独一无二的美。

有史料载,有一汉朝史者在印度看到我国四川产的邛竹拐杖后,证实了从四川到印度有一条通商的道路,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古代叫蜀身毒道。这条丝绸之路到永昌(今保山)后必须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再到东南亚、南亚。在双虹桥没有修通之前,人们一般是走“北线”,即从怒江猛古渡口过江,翻越高黎贡山,经北斋公房垭口进入界头到达腾冲。双虹桥修通以后,这条古道的情况就大大改观了:路程相对缩短了,中途有村庄了,马匹不用乘渡船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线”。这条古道自双虹桥始,经百花岭过最高点南斋公房垭口,海拔3170米。到达腾冲曲石乡的江苴古镇,全长约65公里。这些古道多为人工开凿并用石板铺就而成,有些盘旋在陡峭山间,有的穿行于密林之中,十分险要。这条路上断断续续约有8公里左右还保存完好,那凹陷石头中的马蹄印,就是古老历史的见证。

1923年,民国政府曾重修过双虹桥,把陈旧的建筑翻新了,把破败不堪的桥板予以更新。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的怒江战役打响时,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53军最惨烈的一仗就发生在双虹桥西岸的大塘子,当时双方争夺之激烈,前所未有。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日军还是被远征军打败了。当时,双虹桥的铁链等均已被破坏,但它起到了抵御敌人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也多次给予双虹桥保护和维修。2016年6月,保山市隆阳区实施了对双虹桥的修缮保护工作:一是更新腐朽的桥板;再者重新建盖了风雨亭;最后就是修缮了进桥的道路,使得道路、桥梁、亭台、楼阁焕然一新。双虹桥见证着日本鬼子侵华的累累罪行,因此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课堂。

现在,也有不少“驴友”喜欢从双虹桥经百花岭和南斋公房垭口翻越高黎贡山,到达腾冲曲石江苴古镇。双虹桥同时发挥着旅游观光点的功能,为保山旅游做出贡献。

古老的设施焕发青春;涛涛的怒江水、飘飘的双虹桥相映成趣。双虹桥,我们又来了!久违了,双虹桥!

来源:保山生活网

文:赵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