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

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

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含王家祠、红军哨口遗址、红军洞)新江乡横石是遂川县新江乡西南部的一个不大的村庄。这是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往西南步行几年小时便可到井冈山茨坪。整个村庄盆地与山岭相间,山上长满茂密的树木,山下是平坦开阔的良田,由于紧邻井冈山,当年红军在此活动频繁,七十多年前,红六军团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简介,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吉安市遂川县横石红六军团西征出发地遗址旅游指南

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长征渡口

27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

建筑名称:东门渡口

年代:清代晚期

地址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红光组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河,是人们对贡江在于都境内的称呼,它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东门渡口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县城东门,为清代晚期古码头,由青砖和红马麻条石砌筑。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也成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的第一条河。

1934年7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利用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派代表与粤军秘密谈判达成借道协议,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突围转移的最终地点选在了于都。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革军委的部署,1934年10月7日至17日,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完毕。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军委一二纵队在中间,五军团殿后,部队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个渡口过河。居中的中革军委及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被编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红三军团从南门渡口,红三军团及红八军团部分从西门渡口,红一军团从山峰坝渡口,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从鲤鱼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从石尾渡口,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各一部从孟口渡口,红九军团从渔翁埠渡口,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决定架设临时浮桥,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

《送别》(油画)

其间,各军团除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安置伤病员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总计给各军团补充新战士9700余人。同时,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领导下,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突围转移。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时任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96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出发纪念碑园以及纪念馆;2009年,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2006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向阳居委会北门西段1号,建于清末民初。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原为何姓居民住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建筑,二层楼房共30间,悬山顶,平面布局为“两堂两横”形式,正厅三开间,两侧设通廊与横屋相通,前后均砌围墙院落,前院西面辟牌楼式门楼,面积636平方米。

1934年7月,为适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需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于都县城成立了以于都为中心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政府就设在此处。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住在这幢房子的东厢房。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贫苦工农座谈会、检查与指导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南省委旧址

旧址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环城东路18号,原为天主教堂,砖木结构,面积340.56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7月,为掩护和支持红军战略转移,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中共赣南省委机关就驻扎在这里,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中共赣南省委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积极领导和动员全省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红军作战,迅速开展扩红运动。发布过许多通令和指示,还不定期出版了机关刊物《赣南省委通讯》。

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赣南省委有计划有组织地征调了大批挑伕,帮助红军运输物资器材,开展大规模的筹粮、筹款工作,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中央红军在于都的顺利集结和出发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交通巷12号,原为谢氏在县城的宗祠,建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客家民居风格,面积935.48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5日,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突围,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政府在这里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大会,讨论做好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毛泽东同志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稳定赣南民心,做好长征善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此处成立了于都长征精神研究院。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旧址位于县城北郊窑塘村,旧址原为朱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713.44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从瑞金迁驻于都,10月13日至17日驻扎在这里集结休整,并在此召开了军委扩大会,研究与部署了红军突围转移各项具体工作,规定军委直属纵队及各军团代号,发布命令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制定下发了红军主力南渡贡江计划,对红五军团撤离兴国后的地方坚壁清野工作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作出了具体指示。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的段屋乡铜锣湾,旧址由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组成,土木结构,面积663.72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2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从兴国、石城来到于都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段屋铜锣湾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休整期间,军团部还在刘氏宗祠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10月16日,红一军团部及其部队离开段屋铜锣湾,于10月17日从梓山山峰坝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西面的罗坳镇步前村。旧址原为陈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611.5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9日晨,野战军后卫红五军团从兴国南部来到罗坳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步前村黄泥丘陈姓民房内,并在这里召开了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中央代表陈云到会做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具体布置了转移的各项具体工作。10月20日晚,红五军团分别从县城和孟口地区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蓝山旅游-土市新村红六军团西征—永州转站旧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了解,红军长征过境蓝山县时,沉积了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1934年11月红三军团、红一军团部分部队到达土市新村渡口,在新村群众帮助下渡过钟水河,在此留下了“军民团结、并肩作战”的感人故事。位于蓝山县土市镇新村境内的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和任弼时、王震、萧克临时住所,正式立碑成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下乡|莆院新工科学子赴红军长征出发地感受长征精神——福音医院旧址篇

1月14日上午,莆田学院“探访红色旅程”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在长汀县红色文化管理处的帮助下,前往福音医院旧址参观探访,寻找红色历史

实践队员们经历了一天的实践活动,体验到一种用医救国的情怀,明白当下学生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只用用只是武装自己才能在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也不枉革命先烈作出的牺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