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遗址

西高遗址

西高遗址位于广饶县石村镇西高村北,2009年5月20日复查,从现场观察,地势中间稍高,四周略低,地表散落着许多文物标本,主要有灰陶罐口沿、灰陶板瓦片、灰陶砖块等,纹饰有绳纹、瓦棱纹等。经钻探发现,遗址文化层厚约0.8米,包含物有灰陶片、草木灰等。遗址东西长302米,南北长234米,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根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及钻探结果分析,此遗址年代为东周至汉代时期,是研究广饶县人居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信息来源: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西安市未央区:航拍高铁寨汉墓遗址公园

西安市北郊,有一个高铁寨,跟“高铁”没有一点儿关系,只是一个稍有历史的小村庄。在高铁寨北侧200米处,有一座巨大的汉代墓冢,被称为“高铁寨汉墓”。随着城市的发展,高铁寨逐渐消失,只留下这座汉墓——

今年二月份,在西安北郊的开元公园,航拍薛家寨汉墓群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薛家寨汉墓群是高铁寨汉墓的陪葬墓。”2001年2月,高铁寨汉墓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6月6日下午,经过西安市未央区时,正好路过高铁寨汉墓。在贞观路与凤城八路十字的东南角,地铁4号线市中医医院站的C出口,广场的旁边竖立着一块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赫然写着“高铁寨汉墓”几个大字。

我操作自己的大疆无人机,从石碑前方的空地上升起。飞到墓冢南侧以后,顺时针方向环绕墓冢飞行大半圈,周围的高楼大厦、道路和公园尽收眼底。这座古代的墓冢傲然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见证了这里2000多年的历史变化。

这座墓冢的外观呈覆斗形,西南角略有残缺,为典型的西汉墓。墓冢底部周长约400米,残高约15米,级别比较高。过去,墓冢四周均有塌陷和取土的痕迹,顶部中央有一处2×2米的凹陷。如今,经过修复以后,墓冢基本恢复原貌,表面种植绿色植物,四周有栏杆和围墙环绕。

1982年,这里暴露数座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出土陶壶、陶釜、陶仓、陶罐、铜镜、玉琀、铅人模型、五铢钱和五株钱范等文物,对研究汉代墓葬形制和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2017年3月,这里开始动工,修建高铁寨汉墓遗址公园。现在,公园早已建成,以汉文化为主要的景观元素,成为周边市民活动的绿色空间和美丽的街心公园

墓冢西侧

公园东侧入口

相传,这里是汉代一位太子的墓,也有人说是一位大将军的墓,还有人说是王莽叔父——王凤的墓。但是,都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根据此墓的规模判断,埋葬的人物身份显赫,具体是谁,不得而知。

墓冢西北角

墓冢东侧

航拍完高铁寨汉墓以后,我收拾好自己的无人机,从东侧的大门进入遗址公园,这里修建有汉忆廊、有思亭、陌上春广场、四象广场、长歌台、乐府诗柱等景观,融入《陌上桑》《长歌行》《有所思》等汉代乐府的名篇。

在墓冢的西南角,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施氏先茔誌”几个大字,下方的基座上镶嵌着两块明代的“故武德将军”墓志铭。这里不是“汉墓”吗?怎么成为明代施氏的祖坟了?

据说,明代的时候,施氏家族南方迁来,一直就定居高铁寨。这座汉墓的脚下,曾经是高铁寨的墓地,施氏的祖坟确实在此。后来,这里的坟墓逐渐被迁移走,只有施氏先祖的坟墓没有迁走,并于2006年竖起这块“施氏先茔誌”。

探寻华夏文明遗址 增亮“西美高新”文化底色

为迎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将举办”‘西美高新’的文化底色”征文活动。5月15日,省会媒体采风团暨志愿者齐聚郑州高新区,一起前往小双桥遗址东赵遗址,探寻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

采风团一行先来到位于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与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之间的东赵遗址。

该遗址于2014年度获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郑州地区其他夏商遗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华夏文明。遗址面积为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其中的“中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宫殿建筑基址。在2000多年的长时期内,文化序列发展非常连续且完整,这对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备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目前,在遗址周边的赵村拆迁接近尾声,村庄的一部分已纳入保护规划中。采风团看到,在2000平方米的基址上加盖了大棚,”这是为了加强对遗址基址的保护。“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院文化遗产部主任王丽说,”为响应郑州高品质发展的号召,我们将在东赵遗址建设遗址公园,目前已立项,公园面积超过700亩,包括核心区和周边区域。公园建成后,将为郑州增添更厚重的文化底色,将郑州应具有的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充分塑造出来。”

从东赵遗址出发,采风团乘车向东北方向行驶,不久便来到位于郑州高新区石佛双桥村西南部的小双桥遗址。这是一处大型商代都邑遗址,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较早阶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双桥遗址发现于1989年,1990年开始发掘,随后又有过多次调查和发掘。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即遗址东北部一带2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其中,尤以朱书文字引人注目,朱书文字主要发现于小型陶缸表面,也有位于大型缸口沿、腹壁者,系用朱砂书写,其形状、结构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

小双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拉近了郑州商城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代中期考古研究的空白。

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剥离的固有部分。高新区管委会推进东赵遗址、小双桥遗址等保护开发,增亮“西美高新”文化底色,凸现厚重中原文化,更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责编:言午)

江西省高安市十大景点——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七)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发现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两次共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抄纸房遗迹及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延续生产时间又历经宋朝、元代、明朝,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它是中国第一个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造纸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造纸科技发展史有重要研究价值;它是科技考古的新领域,对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展史意义重大。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第一期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宋、元、明三代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而且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进行的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状况、造纸型水碓的形态演变,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新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迹,进一步证实了华林造纸作坊始建于宋代,并对华林古代造纸的规模与商贸路线有了详细的了解。据介绍,在福纸庙作坊区650平方米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共28个,在周岭村清理水碓遗迹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遗迹7座,这是目前我国发现造纸遗迹最多的遗址。专家称,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时期,这无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造纸遗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16处、沤竹麻坑2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几百件瓷器;还出土了宋代铜钱,元代铜镜、铜盂、石砚,明代烛台等大批文物。为进一步揭示和论证其价值,高安市召开华林古代造纸作坊遗址专家论证会。

2005年,位于宜春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村,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正在进行。负责此次普查的高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周岭村的山间梯田里,共调查发现了16座水碓遗址。水碓,是一种从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利用水力舂米的石具。在偏僻的周岭村发现如此密集的水碓遗址,这引起了考古调查人员的密切关注。为了弄清这16座水碓遗址的用途与年代,同时也为配合2007年4月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9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周岭村,对水碓遗址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试掘。2009年10~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发现了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9处、沤竹麻坑1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还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文物百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