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先墓

李开先墓

李开先墓位于章丘区埠村街道办事处东鹅庄村南。保护范围:以李开先墓现围墙为界,分别向外10米所围合的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李开先墓,墓地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墓前神道现存石坊一座,刻有雪蓑书联:漫漫长夜何时旦,瑟瑟高松不记年。横额为:李氏先茔。园内共有石坊两座、墓碑四通,翁仲、石马、石羊和石虎共十六尊。根据村民回忆李开先墓墓室前有石门一座,两边刻有对联:生来惟天命,死后此地藏。横额为:生封死葬。李开先墓曾出土墓志、石砚等遗物,其中李开先墓志铭残碑、夫人王氏、张氏墓志铭残碑及部分资料都保存在李开先纪念馆内,石砚等文物现保存于章丘区博物馆内。李开先墓与其父、祖父之墓南北依次排列,是济南市保存较好的明代名人墓葬之一。1999年李开先纪念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李开先(1501-1568年),章丘县人,字伯华,号中麓,明嘉靖年间八才子之一,文学家、戏曲作家,官至太常寺少卿。

李开先墓1979年9月3日被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寿墓:难以解开的千古之谜

李寿石椁

有许多人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却由于其墓葬的殊异,在逝世千年后名声大噪,李寿便是其中之一。凭借一合国内罕见的兽首龟形墓志,一具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石椁,一批内容丰富、极其精美的唐代壁画,名不见经传的李寿跨越千年成为现代人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观光的焦点。

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会享有如此的礼遇?

墓主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

位于陕西咸阳三原县的李寿墓,是唐高祖李渊献陵的众多陪葬墓中的一个。1973年因当地农民灌溉田地,墓道塌陷而被发现,是目前已经发掘的唐代墓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老石刻艺术馆内展出的李寿墓门、石椁、兽首龟形墓志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李寿(577年—630年),字神通,“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墓志中称其为唐淮安靖王”。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说。从史料记载来看,隋大业末年,李寿会同李渊举兵反隋,并参加了对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刘黑闼的战争,却屡战屡败,还曾被窦建德俘虏,最后随从李世民平定了刘黑闼,虽没有显赫战功,却成为建立唐王朝的有功之臣,因此得到李渊和李世民的赏赐,爵位不断升迁。唐贞观元年(630年)12月卒于长安延福里第,享年54岁,死后葬于三原县,陪葬献陵。

据当年的考古发掘报告记载,李寿墓为夯土堆圆锥形封土(现已夷为平地),总长44.4米,有长斜坡墓道,5个天井,装石门的甬道和长3.8米、宽3.95米、深10.5米的墓室。墓室内曾出土金器、玉器、陶瓷器等随葬品300余件,以及石椁一具。石椁是罩护在棺外的一层葬具,体积硕大。李寿石椁由身、顶、底三部分组成,共28块青石。从外观看,椁身如3间歇山顶式房屋建筑,8根大柱挺立,石椁四面雕刻着排列整齐、并着衣冠的人物形象,有文臣、武将、仙人等。石椁顶部用圆浮雕筒瓦覆盖,边檐雕有莲花纹瓦当,椁底有团花及十二生肖线画等。在石椁的内部,顶部有星象、太阳及金蝉、玉兔,内壁刻有乐人、舞伎、男女侍从等7组图案,形象生动感人。

与唐代其他石椁相比,李寿石椁外形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正面多了一扇双开门格式的小门,门高75厘米、宽52厘米,门上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传说中的四神。自西汉以来,朱雀是四神中标明方位的南方之神,代表吉祥、前进、胜利之意,在李寿墓石椁中多次出现朱雀,“也可能取吉祥之意,至于这扇小门是供谁出入,有什么特殊寓意,”王原茵表示,“目前并不明确。而用文臣武将的衣冠人物形象取代了唐墓壁画中常见的多姿宫女形象,既使得李寿颇具‘王’的气度,也是他生前豪奢生活的真实写照。”

罕见的龟形墓志

在李寿墓出土的文物当中,其兽首龟形的墓志极为罕见,“这种龟形墓志解放前曾在河南洛阳出土过一合,不过规模远不及此,因此特别珍贵。”王原茵说。通常,一般墓志大都为方形,墓志盖也为方形或覆斗形,而李寿龟形墓志并盖却是长椭圆形,所塑造的龟头前伸,瞪大双眼,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并刻有龟甲、连珠、蔓草等图案。总长166厘米、宽96厘米、高64厘米,从残存的痕迹来看,原来是通体彩绘贴金。以龟背为志盖。上面正中刻纵横四四布列“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16字志铭。铭文共31行,每行37字,共1071字,并无撰书人名。书体类似欧阳询书法

铭文内容详细叙述了李寿的生平业绩,主要是为其歌功颂德。据史料记载,李寿虽贵为皇亲,但本人却非铭文中所叙述的那样,是运筹帷幄、功勋卓著的将军,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他率兵响应,但在论功行赏时,却对房玄龄、杜如晦等功居第一,愤愤不平。很明显,铭文与史料记载并不相符,对此,王原茵解释说,李寿墓志是唐贞观四年(630年)所刻,也就是说,距离唐王朝统一全国才过去了仅仅6年,而统治初年,统治者往往都把维护政权的稳固视为首要目标,李寿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美化和厚葬,可以体现唐朝皇帝的美好品质,赢得更多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龟在中国古代象征着长寿和富贵,备受人们崇拜,李寿龟形墓志的出现是否就是人们对古老灵龟崇拜的追忆呢?它与传说中的“灵龟负书”有没有关联呢?王原茵表示,可能有,但这只能是一种推测,并无定论,“灵龟负书”的出现也多指祥瑞之照。所谓的“灵龟负书”,即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有灵龟自洛水出,背上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七右三,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图形,大禹得之而反复琢磨,最后依次划天下为九州,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

画中所奏为“宫廷雅乐”?

除石椁、龟形墓志外,李寿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极其精美的壁画,据粗略统计,大体可分为农耕、牧养、杂役图,建筑图,仪仗出行图,寺院、道观图等,而李寿石椁中刻有乐人、舞伎的壁画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唐代宫廷音乐制度中备受关注的坐部伎、立部伎的区分,究竟始于何时,因古代文献记载的不同,在音乐界存在很大争议。据当年考古发掘简报记载,刻于石椁内东南壁南部的“立部乐伎图”,与其紧靠的“舞伎图”,实际上是一张图。也就是说,可分为“坐部伎(包括舞伎)”及“立部伎”(仅乐人)两个图。这是否意味着,早在贞观四年,就已经有了“坐、立二部乐”的划分呢?

据了解,“坐、立部伎”是唐代宫廷燕乐舞的典型代表之一。所谓“坐、立部伎”,包括“坐部伎”与“立部伎”,它是按照表演姿势的站、立来进行划分的乐舞,两者各有其表演特色,规模和具体人数也有不同的限定。“坐部伎”表演人数较少,堂上表演,用丝竹乐伴奏,情绪优雅,音乐细腻,个人的表演技艺普遍较高。而“立部伎”表演人数较多,多用锣鼓等打击乐伴奏,情绪热烈,气势磅礴,个人的表演技艺普遍较低。

“李寿墓壁画中的舞伎是由6人组成,而文献记载的‘坐部伎’有8人、4人、2人、3人以及12人的,唯独没有6人组的。”王原茵说,“坐立部乐曲,都是颂扬隋至初唐帝王、尤其是在位皇帝‘文治武功’的宫廷雅乐,绝非一般娱乐助兴的乐舞可比。换句话说,身为臣下的李寿,是无福享受到这种性质的音乐,死后更不可能被刻绘入棺椁随葬。这也就是说,李寿石椁中所刻的并非坐、立部乐伎图,其所奏的也并非宫廷雅乐,而是一般亲贵家中的寻常俗乐。”

至于坐、立二部乐究竟始于何时,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而李寿墓为什么会如此奢华,它最有可能的建造者又会是谁,也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报 赵建兰 图片为网络配图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editor@wenwuchina.com

解密电影《革命者》,李大钊先生的墓地为什么会出土一块墓碑呢?

由国内著名导演管虎监制,徐展雄执导,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彭昱畅领衔主演的建党百年献礼影片《革命者》已于“七一”建党纪念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

电影《革命者》跳出传统的叙事方式,另辟蹊径,全剧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李大钊(张颂文饰)先生的回忆和张学良(彭昱畅饰)、庆子(李九霄饰)、赵纫兰(李大钊妻子,佟丽娅饰)、陈独秀(秦昊饰)、毛泽东(李易峰饰)、蒋介石(韩庚饰)等人对李大钊先生不同的回忆,逐渐将李大钊同志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形象完整地展现到了观众眼前。

影片《革命者》由李大钊先生的三个儿子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李大钊墓地徐徐展开。这个情节不是编剧凭空想象的,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1982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万安公墓重修李大钊烈士陵园,将李大钊先生及其夫人赵纫兰之墓移葬在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内。1983年4月3日,在李大钊后人及其工作人员的挖掘下,随李大钊先生灵柩一块出土,还有一块刻有“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这几个大字的墓碑。

李大钊先生及其夫人赵纫兰的墓地前原本已经有了两块墓碑,分别刻着“李先生墓”和“李夫人墓”,为什么在李大钊先生的墓地里,还埋着另一块墓碑呢?这块墓碑又是怎么来的呢?

两块只有姓氏,没有名字的墓碑

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惨遭反动军阀绞杀后,家里只剩下了一块大洋。赵纫兰看着几个年幼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哭,只好去求李大钊先生的生前好友胡适、蔡元培等人,并与之商讨将李大钊先生早日安葬的相关事宜。蔡元培说,李大钊先生是被反动军阀张作霖绞杀的,社会影响极大,以张作霖飞扬跋扈的性格,绝对不会让李大钊先生轻易入土。你们的几个孩子还小,如果此时强行给李大钊筹办葬礼,必然会激怒张作霖,进而伤害你们母子。为今之计,还是将李大钊先生的灵柩暂寄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为妙。一旦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定然给先生办个隆重的葬礼。

没想到的是,由于时局混乱,李大钊的灵柩在浙寺一放就是六年之久。直到1933年4月中旬,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领头,并有周作人、胡适、傅斯年、沈尹默、钱玄同、何基鸿、傅斯年等共13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募捐,共筹集安葬资金六百余元。

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先生公祭仪式在妙光阁浙寺举行,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挽联堆满了现场。送葬队伍行至西单路口的时候,前来悼念的有志之士拿出一面早已准备好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到了李大钊的棺木之上。送葬途中,青年学生和民众团体置花圈、挽联,高呼革命口号,散发进步传单。由此,引来了国民党警察的鸣笛和驱逐,并当场拘捕了二十多名进步学生。黄昏时分,李大钊先生的灵柩终于被安葬在了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期间,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缅怀悼念之情,拟出了一篇《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铭文,文中称赞李大钊先生“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城中。”令人遗憾的是,刘半农教授为李大钊先生敬撰的这篇碑铭,还未勒石立于李大钊先生的墓地,赵纫兰就伤心过度,一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再加上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为了保护李大钊先生和赵纫兰的墓地不被破坏,刘兰农教授又敬撰了只有死者姓氏、生卒年月和子女署名的墓碑。这就是在电影《革命者》开头出现的刻有“李先生墓”和“李夫人墓”大字的两块墓碑。

中共地下组织赠送的墓碑被埋到了墓地

1983年重修李大钊烈士陵园时,移葬李大钊及夫人墓时出土的那块石碑,是当时的北京地下党组织和群众冒着生命的危险,在1933年4月23日安葬李大钊先生的时候送来的。

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我们护送着灵柩走过西四北大街的时候,不知从哪儿忽然出来一辆骡车。车夫把车赶了上来,只见车上堆着几件破棉衣和破棉花套子,上面还放着花圈、挽联,紧紧地跟随着母亲坐的那辆车走。灵柩来到西直门城门下,守城的军警只看了看出城证,就放我们过去了;骡车也跟着我们一块儿出了城。刚出城的时候,那辆骡车还跟在我们的后面,可是走了一小段路,骡车就赶到前面飞跑起来,慢慢地就看不见了。”

“当我们走到父亲的墓地时,只见墓边的小路上,躺着一块新的石碑,碑面朝天,碑头上镌刻着的鲜红的镰刀斧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碑文的下款,署明革命群众团体。坟地里,站着一些先来到的人,他们是父亲生前的朋友。一看见我们,他们就对母亲说:这块墓碑是由一辆骡车拉来的,车夫送到以后什么也没说,就把骡车赶走了。”

这块碑为艾叶青石质,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碑的正面竖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刻有碑文。背面碑文如下:

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爆发了!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竟无耻的投降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并且在帝国主义直接指挥之下,于肄月六日大举反共活动,勾结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拘捕李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在肄月二十八日被绞死于京师地方法院看守所,同难者二十人。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正奠定了中国反帝与土地革命胜利的基础,给无产阶级的战士一个最有力最好的榜样。现在中华苏维埃和红军的巩固与扩大,也正是死难同志的伟大牺牲的结果!

一九三三年四月念三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经过李大钊先生的家属的再三考虑,认为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北平,公然将这块墓碑树立在李大钊先生的墓前,非但不能完好保存这块珍贵的墓碑,而且还有可能会殃及李大钊先生的灵柩。最终,经过何基鸿等人与李夫人商定后,为了完好保存这块墓碑,暂时按照六朝墓志的办法,将此墓碑随李大钊先生的灵柩共同埋入墓地,期待条件允许时,重见天日。

于是,就出现了电影《革命者》开篇在李大钊先生墓地出土一块墓碑的镜头。影片在处理这段真实历史事件时,安排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当李大钊先生的后人给刻着“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描红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雨水夹杂着泥水而下,犹如革命者的鲜血,揪人心肺!

墓碑无言胜有言,无论是埋藏于地下,还是矗立在园中,它都凝聚了人们对李大钊先生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的敬重与钦佩,折射出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芒与力量。先烈身已殁,革命花正开!李大钊先生永远是革命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

学史打卡|李维汉故居:开国元勋 统战先驱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史故事,长沙市委组织部联合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育专题活动,推出“学四史”小程序。全市党员可通过“学史打卡”,以“云打卡”和“现场打卡”的形式,学习党史知识,汲取智慧力量,感悟初心使命。

进入“学四史”小程序

可以参与“学史打卡”哦~

李维汉故居

位于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新屋组,故居前临水塘,背依青山,风光秀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李维汉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现故居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00多平米,共有大小房间40余间,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回廊相连,房屋错落有致。2011年,李维汉故居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民盟中央授予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称号,2020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维汉同志简介

李维汉(1896年-1984年),又名罗迈,原名李厚儒,字和笙,湖南长沙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著名的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1948年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八大中央委员等职。1982年,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维汉入党时的情景(油画)

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李维汉受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委派回国汇报工作,年底来到北京,向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邓中夏汇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情况和要求,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持召开八七会议(油画)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改组,由李维汉与张国焘、周恩来、张太雷、李立三5人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兼常委。为了挽救革命,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连续召开几次会议,做出了举行南昌起义,准备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起义的重要决定。由于当时形势非常紧张,交通异常困难,原定于7月28日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推迟至8月7日在汉口召开。1927年8月6日晚,李维汉等还在连夜准备会议材料。8月7日,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等计21人,由李维汉担任会议主席,负责主持会议。

耄耋之年获平反,竭尽全力为党工作

李维汉平反重新出来工作时,已是83岁高龄了,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耿耿忠心,他全然不顾耄耋之年,重病在身,仍竭尽余力地要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1979年,李维汉任中央统战部顾问,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他虽已退居二线,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以长期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积极向党中央提出建议。

罗迈(李维汉)同志写给刘少奇同志的信件

1934年冬在中央苏区开始的扩红工作,由李维汉负责,这是罗迈(李维汉)同志写给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关于福建省扩大红军问题的信件。

李维汉晚年著作《回忆与研究》

1978年,胡耀邦同志托人捎口信,请李老将自己所知道的党的历史情况,尤其是党早年的情况写下来,那时正是李老受“ 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八年多,被遣送返回北京不久。他虽已年过八旬,患结核性腹膜炎住院治疗,仍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并把撰写回忆录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给胡绳、廖盖隆同志的信中说:“ 我是把这当作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的 。”他经常对人说:“ 老干部要做到两条,一条是保持革命晚节,做一个像样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另一条是应该收集一点党的、革命的历史资料,交给党。”他对协助整理回忆录的同志说:“ 这是党的事,是我的事,是你们的事, 是党的事业。”为了写回忆录, 几年来,李老不顾年高体弱,以超人的毅力每天坚持八个小时的学习与工作,直到病逝前三个月,他还插着氧气管,于病榻上修改稿件,并说:“完不成回忆录,我死不瞑目。”他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把撰写回忆录当作为党的事业做出的最后努力,到了晚年的最后岁月,仍竭尽余力,争分夺秒地去完成这一工作。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点至17点

联系方式

学史打卡|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

学史打卡|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

学史打卡|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学史打卡|关于胡耀邦同志纪念馆,你了解多少?

学史打卡|田汉文化园里都有啥?

学史打卡|王震故居: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学史打卡|走进红色沙田,了解这些历史……

学史打卡| 今天,重温修业学校里的红色故事

学史打卡|许光达故居:青瓦白墙诉“明镜”

来源:长沙党建

编辑:余艺

编审:王圣民 曾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