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南街朱氏民居

胜利南街朱氏民居

胜利南街朱氏民居位于单县单城镇,年代为清。

2015年6月23日,胜利南街朱氏民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

蔡氏后裔,纯正的蔡家讲解员。说起先祖,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现在的古民居里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发展。

END

抗战胜利后日本侨民在汉口讨生活 胜利街上卑微地招揽大中国人

武汉江岸区有一条总长度为3.8公里的街道,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江岸区,它便是胜利街。

胜利街原本因为租界的原因分为六段:英租界内被称为湖南街,俄租界内被称为四民街,法租界内被称为德托美领事街、德租界内被称为汉中街,日租界内被称为中街,日租界出来后直到和平村这段被称为大和街。

这条长长的街道处于分割的状态长达80多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才统一改为胜利街。但当时因为曾经各租界各自为政,胜利街的道路宽度并不相同,最宽处达到了20米,最窄处仅有10米。

位于胜利街上的汉口日租界,因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设,1898年最初划定的范围为“德国租界北道起,量得东界沿江长一百丈,南界靠德界,东起江口,西至铁道地界为止,北界自东界之北端江口起至西界之北端铁路地界为止,画成直线(此直线必须与南界作平行线,不得歪斜不齐)。此为日本专管租界。”但后来日本又提出扩界要求,1907年的时候将日租界界线向北沿江扩大了150丈,东西界线相应跟着扩张,使得日租界的面积从246.5亩扩大到了662.75亩。

但日本并不就此满足,在随后的十多年中不断想方设法的扩大日租界,不但将京汉铁路划进了日租界内,还使用派兵占据的方式明抢地盘,因此在日租界内有着许多的兵营,也成为了后来日军驻扎汉口的便利。

1927年在汉口日租界内发生了日本水兵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冲突,造成10人死亡8人重伤,史称“四三惨案”。惨案的爆发也激起汉口市民极大的愤怒,要求“打倒日本”“收回日租界”。因事件影响极大,1928年6月15日,国民政府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希望与东西方列强重新订立新的条约。12月17日,汉口又再次爆发了“水杏林惨案”,这次武汉市民再次要求收回日租界,废除中日不平等条约。

1930年面对国民政府正式要求收回汉口日租界的照会,日本表示还没到谈判的时候,直接拒绝了要求。

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日本开始从汉口撤侨,8月11日汉口总领事馆关闭。1938年8月13日,汉口日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改为第四特别区。但随着10月25日汉口的沦陷,日租界又再次被日本启用。

1943年日本为了给汪伪政权脸上添光,决定在3月30日将汉口日租界正式“交还”汪伪。但这不过仅仅是做了个表面文章,因为汉口日租界内一切“依照现状”,日本政府和侨民在租界内的所有权益予以“尊重并确认”。所以这次所谓的“交还”汉口日租界不过是一场虚假的表演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汉口日租界内不但所有的公共事权和公共设施被中方接收,就连日本侨民的人事权利和日本人掌控的工厂企业也统统由中国掌控。这时候的汉口日租界才算真正意义上被中国收回。

今天大家在“爱历史”所看到的这些照片便是1946年,国民政府收回全部租界后,失去了侵华日军倚仗的日本人,在等待遣返的同时在胜利街上只能靠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活。曾经遭他们欺压羞辱看不起的中国人,这时候也成为了他们招牌中的“大中国人”。

天水南宅子:胡氏古民居建筑

在60多年以前,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感叹:“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可惜,梁思成生前没有来过天水的胡氏古民居,它已经在这里屹立400多年了!

2018年4月5日,时隔将近九年后,我再次来到天水的胡氏古民居,这里已经完全免费对外开放了。这处古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北宅子始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距今均有400多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南宅子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成为市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大门外有一株老槐树,所以当地人把南宅子称为“大槐树下”。

走进写有“副宪第”三个字的大门,由于西半部分正在维修,这次只游览了东半部分。但是,不断地经过各种巷道、天井和四合院,还是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的明清建筑,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其中,西区由桂馥院、槐荫院、书院、棋院、绣楼后花园组成,原为胡家主人居住;东区由杨家楼院、银杏院、董家院、凌霄院、杂院、藏宝洞组成,为胡家仆人居住。

南宅子中的每一座院落,基本都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两侧为厢房,主房居中坐南朝北,各种布局功能明确,表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里可以看到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建筑。

这里的董家院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董承烈的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两进门庭、正厅、东西厢房、倒座房组成。西南角为藏宝洞入口,地下通道与芝兰堂、北宅子相连,可惜现在不对外开放。

从2003年开始,这里成为天水民俗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建筑成为展厅,集中展出了天水地区众多的民俗文物和传统文化,包括各类农具、木雕、脸谱和刺绣等。它们与这里的古建筑相得益彰,为研究天水的建筑文化、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这里展出的一件“海屋添筹”寿幛,制作于清雍正十年(1732),长约4.8米,宽约2.7米,为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表面有1200余字,周围还绣着“天官赐福”和“麻姑献寿”等吉祥图案,表达了美好的寓意。

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乃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后来成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名声甚好。北宅子的主人胡忻为胡来缙之子,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被人们誉为“父子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