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集堌堆遗址

土山集堌堆遗址

土山集堌堆遗址位于曹县闫店楼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汉。

2015年6月23日,土山集堌堆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菏泽青邱堌堆遗址发现龙山和岳石房址数十座!

今年3月至7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在菏泽青邱堌堆遗址开展考古教学实习期间,发现了一批龙山至汉代的房址、窖穴、祭祀坑、墓葬等遗存,其中龙山和岳石文化房址保存较好,房址及灰坑内出土的陶器兼具晚期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双重特征,且具有较为浓厚的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因素。为提升青邱堌堆遗址考古发掘的科学性,更好地挖掘遗址的考古学价值,传承和利用其文化内涵,山东大学、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于7月16日在菏泽共同召开了“青邱堌堆遗址2021年度考古成果现场论证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博物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

16日上午,与会专家考察了青邱堌堆遗址发掘现场,观摩了出土遗物(上图)。领队陈雪香和高继习为到访专家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本年度发掘面积共800平方米,发现龙山和岳石房址数十座,并出土丰富的遗物。与会专家学者进入发掘现场仔细观察,并就房屋的修筑方式、建筑及废弃年代,以及其他遗迹的性质、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询问和讨论,并对出土陶器进行了细致观察。

随后,专家们听取了领队陈雪香的考古收获专题汇报。2021年菏泽青邱堌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在2018年发掘的基础上,选择遗址更靠近核心的区域继续发掘。本次发掘发现大批龙山和岳石文化房址,商代祭祀坑以及各时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灰坑、窖穴等遗迹,并发现了一批岳石文化的遗物。本次发掘对于揭示堌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自龙山文化时期起,先民便居住于此,并延续较长时间;岳石文化遗迹出土器物为夷、夏、商在本区的融合提供证据;商代陶器前后风格变化较大,与堌堆利用方式的变化相对一致,推测或与水患相关;为应对水患,堌堆居民采取隆高卑低的策略;在农业策略上,表现为农田碎片化和作物多样化;不排除自龙山文化以来本地平地营建先秦大型聚落的可能性。

16日下午是论证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王守功回顾了山东考古的历程,强调海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守功充分肯定山东大学考古学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对苏鲁豫皖堌堆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提出期望。菏泽市政府副市长侯婕首先感谢青邱堌堆考古队员的付出,并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侯婕强调,菏泽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岱文化的交会处,菏泽堌堆考古对于探索菏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贡献。

随后,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的主持下,与会专家结合现场考察与主题汇报,就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进行学术论证。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山东大学在青邱堌堆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在多学科合作理念指导下,以解决学术问题为导向,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收获。青邱堌堆遗址处于夷、夏、商交会的重要区域,在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本次发掘为探讨夏商一系列重要考古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证据。此外,与会代表强调青邱堌堆考古的重要性,并提出下一步需要对青邱堌堆遗址的年代分期、形成过程、聚落属性、环境考古等方面继续深入开展考古工作,并对遗址发现的房址提供了保护建议。

本次专家现场会的成功召开,对发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遗址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青邱堌堆遗址将继续开展后续工作,对堌堆所反映的古代人地关系、文化面貌、聚落演变、社会组织变迁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牡丹晚报记者 文杰

编辑:春雨

更多新闻

@菏泽人,收到这条短信,马上删掉 菏泽设3站,这条高铁首次环评公示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金融政策支持来了

山东菏泽堌堆遗址 三千年前先民生活图画展现

长期以来,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的约百个堌堆文化遗址一直受到考古界的关注,尽管曾多次进行试掘,但规模均很小。2014年7月下旬,为配合菏泽市定陶县菏曹运河景观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省首次对堌堆文化进行大规模发掘,并有了重要发现。

市政施工发现堌堆文化遗迹

据介绍,2013年冬天,菏泽市定陶有关方面计划拓宽菏曹运河河道并建设景观带,没想到在地下1—2米处,发现堌堆文化遗迹,这在之前几次的考古调查中,并未发现和登记。当地随后对这一发现进行上报。 今年春,经批准,山东省考古所、菏泽市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所、定陶县文物局联合派员调查,并对遗址周围进行钻探,确认是一处被“惊醒”的堌堆文化遗址。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高出周围地面,供长达几千年的先民在此聚居、繁衍,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堌堆逐渐被历史的风尘埋于地下罢了。7月下旬,考古队入驻开始发掘。 该遗址位于定陶县县城西北,距离县城约4—5公里。位于该县仿山镇十里铺村北,因此被定名为十里铺北遗址。现场属于平原地貌,在平地之上偶尔会出现覆斗形大土丘的地形,被称之为堌堆。菏泽这些堌堆的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原来曾高出地面较多,因为地势高不宜被洪水淹没,因此成为古人生活、聚居的场所。 考古发现,几千年来一直有人类先民在此居住。由于数千年来都有人类活动,逐步地抬升了堌堆的高度。据专家介绍,看似不起眼的堌堆从保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迹来看,多数可达几千年。此次发掘的十里铺北遗址中,已发现从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商代—周代(以上均为遗址)—汉代(墓地)的先民活动遗址遗迹。

3000年前雄鹿体量超过牛犊

7月份考古发掘开始后,由省考古所联合菏泽、定陶方面组成的考古队,迄今共清理1000平方米的遗址。主要发现大汶口时期的一座灰坑,以及龙山、岳石、商代的灰坑和窖穴遗迹,出土陶器残片若干,以及少数的骨器、石器和蚌器;另有几座龙山和商代时期的小型墓葬,因为相隔年代久远,发现时仅余骨架。 其中一座商代陶窑的发现,是本次考古的一大收获。陶窑现存窑床尚有将近1米厚,直径1米多,从上往下看为圆形,推测原来属于竖穴式窑。窑壁上有一个圆形火口,它的四周有4个长条形火口。能分辨出窑床、火塘、操作间等结构设施,但未发现陶器,而窑室部分目前也看不到了。商代陶窑的发现预示这里当年曾为一处制陶区。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十几个比较规整的圆形深坑,此区域当年应为储藏食物的窖穴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处商代动物坑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头鹿的遗骨,从骨骸看,此鹿活着时体形非常健硕,论个头甚至超出小牛犊。该鹿骨保存比较完整,鹿的头部位置残留有鹿角,显示是一头雄鹿。十里铺考古队领队高明奎介绍,在山东地区之前的考古发现中,完整出土鹿的骨骸比较少见。 考古中另外发现大量的陶器残片,来自龙山、岳石、商周等各个时期,其中有黑陶、灰陶、红陶等残片。另有一部分已经残损的石器,如石斧、石刀、磨石等。出土少量骨器,如骨锥、骨笄等;出土的蚌器则有蚌刀、蚌镰、蚌铲等。

古人早已实现了濒水而居

据考古队领队山东省历史考古研究所高明奎介绍,在此之前,国内考古部门尽管也曾对菏泽堌堆遗址做过试掘,但只是零星的,规模很小,这次是我省首次对堌堆文化进行大规模发掘,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堌堆文化的面貌,其形成的过程和周围的古环境、古地貌。 通过考古,一幅幅3000—5000年前当地先民的生活图画徐徐展开。古人利用平原上一处处天然形成的堌堆,在上面搭建房子,建造窑场制作工具,生生不息。根据考古调查,在这些堌堆的周围,往往有古代河流流过,古人实现了濒水而居。除了收获大量的出土文物,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提取了多达几百口编织袋的土样,这些土样将在发掘之后的整理研究阶段,采取水冲和筛选等方式,提取其中大量的碳化植物颗粒、果实以及植物化石等,后者将帮助考古人员弄清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变迁等信息。 高明奎介绍,此次菏泽十里铺村北堌堆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交流乃至考古界关注的夷夏、夷商关系,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岳石文化是继承东夷文化衣钵的东方土著文化,但在定陶十里铺村北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有岳石文化、商文化共存的现象。 比如在同处一个岳石文化灰坑中,既有岳石文化特征的陶器,也有呈现出商文化特征的陶器。从制作手法看,定陶堌堆遗址出土的陶器也明显区别于山东中东部龙山文化陶器的面貌,后者多为素面、磨光,前者则出现较多的方格纹、绳纹陶器装饰,具有明显的河南龙山文化特征,显示该地域处于华夏文明和东夷文化的交错融合地带。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0-5666007,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马鞍山闹市中这个奇怪的大土堆,竟然是3500年前的遗址!

人类有依水而居的习惯,3500年前,在现如今的秀山,就有这样一个古村落建在水边。而今,众多马鞍山人选择来这里环湖安居。到过马鞍山市博物馆的人,都会走过一块玻璃,下面有一个遗址的缩小版本,在灯光的照射下,一个村落跃然而出,这就是五担岗遗址

五担岗遗址位于马鞍山霍里镇丰收村,秀山新区西侧,是一处台形村落遗址,面积近十万平方米,由五个绵延相连的台墩组成,台墩高于地面7米至8米,遗址平面呈椭圆形,村落里有多个功能区,遗址中部旅游大道穿过。遗址北部东部、东南均为低矮丘陵,周围水网交错,河流纵横。

五担岗遗址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文化遗址,不仅面积大,文化堆积也较为丰富,有明显的“湖熟”文化风格和典型南方气质,与当时的中原、江淮文化不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500年前,这里的手工业、农业捕鱼业就十分发达。

发现可能是现代瓷器“鼻祖”的原始瓷

现在被高楼大厦包围的五担岗遗址,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地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的。

2002年初,为配合马濮路改造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遗物300余件,有石器、陶器、铜器、原始瓷器和少量骨器等,主要器型有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盆、陶甄、陶钵、陶拍、陶纺轮、陶网坠,石锛、石刀、石凿,青铜剑、青铜凿、青铜刀、青铜箭头,原始瓷碗、原始瓷豆等。

这次发掘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不少西周时期的“原始瓷”,专家介绍说,这可能就是现代瓷器的“鼻祖”。由于当时烧制的不是高岭土,胚胎看起来有点粗糙,但这至少说明瓷器时代历史的久远。

同时,此次发掘出来陶器以灰黑为主,有明显的梯格纹,专家判断古遗址有明显的“湖熟”文化风格。据介绍,当时“湖熟文化”只在南京镇江几个地方延伸,范围很小,这是我省首次发现该文化的代表。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500年前,这里的手工业、农业、捕鱼业就十分发达,是中国大地上的中心城市之一。

周代水井还原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

2009年,为配合旅游大道建设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古专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

共清理遗迹单位177个,其中包括灰坑123个、灰沟33条、墓葬14座、灶3个、窑1个、水井1口、房址2处,出土并修复各类文物共400件。

此次发掘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发现了周代水井,相同规模、相同类型的水井在国内前所未见。

水井开口直径约在13米至14米左右,底径约1.2米,均近圆形。水井除上部稍有破坏外,其它保存均非常完整。水井中心为近圆形的石圈,最初直径约95厘米,往下直径逐渐变大,到井深8米时竖井直径达1.2米左右,然后往下又逐渐变小至85厘米直至底部。水井外缘东南壁有一排纵向的脚窝,应为当时修筑时攀援所致。

在这口古井100多米处就是当年的护城河,这里的先民为什么好好的河水不用,非要花大力气挖井取水呢?专家介绍说,因为当年长江中下游的居民长期被血吸虫病困扰,为了预防血吸虫病,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水井外圈填土中发现耒、木、铜镞、兽骨等文化遗物。井内也发现丰富的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

水井出土的文化遗物,宛如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将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实展现于世人面前。

水井出土的陶器分期明显,为以后对于这一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发展序列。特别是部分陶器非常精美,如高领罐、印纹硬陶器,这说明当时陶器的烧制已达到很高水平。出土的部分印纹硬陶表面施青釉,特别是原始瓷器胎质非常细腻、胎体坚硬、吸水率低、施釉均匀,证明当时马鞍山先民原始瓷的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水井内13.3米深处出土了3件卜骨,如实反映了中原文化江南的渗透情况。

为马鞍山地区商周文化研究提供了标尺

2017年1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马鞍山市文物局、马鞍山市博物馆共同编写的《马鞍山五担岗》发掘报告正式出版发行。

该报告从遗址发掘到完成编纂历时7年,通过地层堆积,出土原始瓷豆、碗、小罐,夹砂、泥质陶鬲、鼎、簋等器物的典型特征将早期文化遗存分为四期,为今后马鞍山地区商周文化研究提供了标尺。

2017年3月7日,马鞍山市召开五担岗遗址暨皖东南先秦考古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考古专家学者齐聚参加研讨会。学者们就江东地区先秦文化、“湖熟文化”历史、五担岗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向与会学者做学术报告并接受提问。

对于古遗址的保护,考古界更多倾向于保留原址原风貌,认为这是对文物最大的保护。

所以,当我们再从五担岗遗址边经过的时候,你也许只是认为这是闹市中一个奇怪的大土堆,一个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其实,历史已经被这普普通通的泥土掩埋。人们只能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才能知晓历史实实在在的痕迹。

审核: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