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朱载堉墓

沁阳朱载堉墓

朱载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县东北18公里张坡村九峰山下,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载堉之墓。

朱载堉(公元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明代杰出的乐律家(有“律圣”之称)、算学家和历学家,字伯勤,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汉族,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朱载堉的科学贡献是巨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明代科学和艺术上的一颗巨星,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父亲死后没有沿袭父亲的爵位,著述终身,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葬于九峰山下。墓区砌有围墙,南有神道120米。土冢用石围砌,直径7.6米,高2.5米。冢前有百余名家的碑刻题记。冢区两边依墙建书壁,镶嵌着国家领导人、国家著名乐律学家、舞蹈专家、诗人、书法家等近百位名人的题词刻石,构成了50多米长的书壁碑廊。

2001年6月,朱载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罕见!沁阳现元代壁画墓

图为沁阳市发现的元代壁画(局部)。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萌萌 摄

9月13日,记者从沁阳市相关部门获悉,该市在西向镇西北2.5公里处发现一座古壁画墓,其建造工艺及彩绘纹饰均为元代特征,为目前焦作乃至河南地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7月1日早上,刚开始施工,发现地里有彩色的壁画,我就走近细看了一下,感觉好像是个墓穴,我们就停止施工,赶紧联系了科创园的负责人。”沁阳市科创园施工工人告诉记者。

“早上8时30分接到电话,说是发现了古墓,我们立即组织了四名考古队员赶赴现场,了解具体情况。”沁阳市文物队副队长李志军说。

当天9时左右,李志军一行赶至沁阳市科创园的施工现场。

“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壁画像,颜色也非常亮丽,整个墓穴保存得也比较完好,从壁画人物服饰和一些陈列来看,我们初步判定为元代墓穴。我们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了保护,然后给沁阳市文广旅局汇报了情况。”李志军接着说。

沁阳市文广旅局当即向焦作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上报,当天11时,焦作市考古专家就来到了现场。

“我们到达现场后感觉很惊喜。经过初步勘察,从壁画鲜艳的着色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等看,我们认为这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墓葬,建议抢救、清理后整体搬迁保护。”焦作市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说。

据了解,在沁阳市发现元代壁画墓尚属首次,该壁画墓为穹窿顶砖室墓,坐北向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为方形、穹窿顶,砌筑材料为青条砖,黏结材料为白灰浆,整个墓室布满人物、花鸟等图案,壁画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元代壁画墓在全省都是比较罕见的,这个保存也比较完整。它的发现将为我省研究元代时期的地方经济文化、葬俗、葬制等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我们建议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据库,为以后的考古提供数字依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

为确保元代壁画墓完整保存及后期展陈,遵循“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沁阳市将对壁画墓实施整体迁移,迁移至沁阳市博物馆。整个迁移工作完成后,这座元代壁画墓将在沁阳市博物馆向大众展出。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萌萌)

扫码加入“河南日报传媒”粉丝交流群

有福利!有惊喜!

欧佳: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三䥖蔽髻”石楬所记礼服首饰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三䥖蔽髻”石楬所记礼服首饰

欧 佳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摘 要:河南阳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的200余枚石楬为魏晋名物制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石楬M1:383所记内容的释读考证,文章就“三䥖蔽髻”及其装饰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魏晋女子礼服首饰中的“䥖”与“蔽髻”加以阐释,进一步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文章还对M1为平原公主曹淑及驸马合葬墓的说法做了简要补充,认为就目前证据看,这一推测似应较为合理。

关键词:西朱村曹魏墓,礼服首饰,䥖,蔽髻,公主

河南洛阳寇店西朱村曹魏墓是继安阳西高穴曹魏墓发掘后,曹魏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1]]西朱村曹魏墓 M1出土的各类文物达500余件,其中200余枚是记录随葬品名目的铭刻石牌。而在此之中,石牌M1:383所记的一类女子首饰尤为值得一提,它不仅丰富了对魏晋时期女子礼服首饰制度的认识,亦或有助于墓主身份的推断。

一、石楬M1:383文字补释

西朱村M1出土石牌上端有钻孔,原先应可系挂,所记内容涉及衣、食、住、用、行及丧葬、礼仪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图1),被认为具有“遣策”或“衣物疏”的性质。此类石牌已见于安阳西高穴大墓M2,即被认定的曹操高陵。有研究指出,西高穴M2石牌的作用为分别标示墓中随葬物品,而非如“遣册”及“衣物疏”一般以清单形式罗列随葬之物,故当名为“楬”,又因石质,可称“石楬”。[ [2]]因此,西朱村 M1的石牌亦应称“石楬”。

石楬M1:383所记文字为:

翡翠、金、白珠挍三结一具,柙自副。(图2)

“”,应同“蔽”。“结”与“髻”谐声可通,《汉书·李广苏建传》“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 [3]] 蔽结,传世文献又作“蔽髻”。“”当读作“䥖”,“三结”即“三䥖蔽髻”,石楬应反映了当时人的用字习惯。李零释“结”为贵妇头饰,并援引了《晋书·舆服志》中的相关记述[ [4]] ,其所论虽不误,但《晋书·舆服志》所述实为礼仪层面的车與服制,故准确来说“若干䥖蔽髻”应属女子礼服首饰。“䥖”与“蔽髻”尚未见载于《续汉书·舆服志》,唐杜佑《通典·嘉礼七》在“魏制”下记录了“七䥖蔽髻”云云[ [5]] ,故这类饰物应于曹魏时方正式进入礼制系统,西朱村M1出土石楬所记当是目前可见有关“䥖”及“蔽髻”最早的文字材料。

至于在石楬中多次出现的“挍”,李零推测应读作“铰”,指“掐丝镶嵌工艺”[ [6]] 。但石楬M1:222还记有“白珠挍璧珮一,柙自副”,可见“挍”当未必与金属有关。“挍”应同“校”,传世文献多言“校饰”,谓装饰之意,如《宋书·礼志五》所记“假真珠翡翠校饰缨佩”[ [7]] ,当即饰以珍珠、翡翠的佩玉。

曹锦炎在讨论石楬所记“蝉”形饰(即“金附蝉”)时将翡翠括注为彩石[ [8]],其说或可商, 魏晋时所谓“翡翠”应仍主要指翡翠鸟羽。“金、白珠”当谓“金珠”和“白珠”。“金珠”应即后世所称“金粟”,是通过炸珠、吹珠等方式得到的细小金珠。汉晋衣饰所饰“白珠”则似包含珍珠及白玉珠,文献又有“真白珠”“真白玉珠”之称。此“三䥖蔽髻”以翠羽、小金珠及白珠校饰,确为装饰奢华之物。《北堂书钞》引晋成公绥《蔽髻铭》有言:

诗美首弁,班有□□。或造兹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 [9]]

这具蔽髻同样以翡翠羽饰南金,所嵌明珠恰若繁星点点,金翠交辉,璀璨夺目。由此不难想见“翡翠、金白珠挍三䥖蔽髻”在装饰上的繁冗华丽。虽然《北堂书钞·服饰部四》将《蔽髻铭》归在“假髻”条目下,但礼制中后妃公主常同时着“蔽髻”与假髻“大手髻”(或作“太平髻”),可见二者应有别。左骏曾提到:“所谓‘蔽髻’,就是用女性首饰将发髻遮掩起来”,这类“蔽髻”应是“制作特定的冠罩”[ [10]] ;王永晴等在讨论出土唐代女子礼服首饰部件的相关定名时也认为,新出土的隋炀帝萧后首饰中,装载宝钿、博鬓和花树的金属框架就是所谓“蔽髻”或其一部分[ [11]]。这类说法显然更为合理,但仍可依照石楬及相关材料进一步补正完善。

二、石楬M1:383相关内容浅析

(一)量词“具”

南北朝以前,“凡配备具足、成套可用的事物”都可用“具”作为量词[ [12]] ,东汉女子礼服首饰中的步摇即以“具”为度。《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谓邓太后“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 [13]] ,《艺文类聚》引《东观汉记》亦曰:“邓太后赐冯贵人步摇一具。”[ [14]] 而与步摇并提的“环佩”通常就由多件玉佩饰组成。《续汉书·舆服志》谓皇后谒庙服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 [15]],从出土实物看大约是一种附有珍珠、摇叶的金属制花枝状发饰 [ [16]]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今本该段文字原有窜乱,清人毕沅据《太平御览》所引及《周礼·天官·冢宰》“追师”郑玄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䌛矣”,指出:“然则副与步摇异名同类,当使相从,故移于此。”[ [17]]现今虽仍不能确定东汉步摇的具体组合形制,但“众物成其饰”恰与“一具”所表示的齐备成套之意相合。石楬称“䥖”与“蔽髻”为“一具”,表明也应组合成套使用。

(二)“䥖”与“蔽髻”

“䥖”在南朝以后的文献中多写作“钿”,如《隋书·礼仪志》记陈制:“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钿蔽髻。”[ [18]]后世也以为“䥖”与“钿”同,《集韵》即曰:“钿、䥖,金华饰,亦作䥖。”[ [19]]但《宋书》《晋书》所记礼服首饰皆用“䥖”字,《通典》仍有所保留,石楬则写作从“奠”得声的“ ”,故而“䥖”恐怕才是魏晋南北朝时用以记录这类饰物的专字。

石楬谓“三䥖蔽髻”,表明这一蔽髻上有三枚名为“䥖”的饰物,而“若干䥖蔽髻”的格式不仅见于石楬,也见于传世文献,应是对饰䥖蔽髻形态的完整表述。《通典·嘉礼七》谓曹魏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有“七䥖蔽髻”,“九嫔以下五䥖,世妇三䥖”,晋、宋制度中皇后有“十二䥖” [ [20]] ,可见因“蔽髻”本身并不能区分使用者身份,其上所饰之“䥖”的数目才是反映后妃命妇品级的关键,故需特别指出。为表述简练,又可省略称“若干䥖”。还值得一提的是,西朱村 M1出土石楬中另有一些“独立”的䥖,如M1:446记“八分翡翠、金、白珠挍奠(䥖)二”、M1:448记“四分翡翠、金、白珠【挍】一爵(䥖)四,柙自副”。 [ [21]] 这些未与蔽髻一同记录的䥖或当非礼服首饰,其两枚、四枚为一组,应是女子日常簪戴所用。

晋墓中曾出土数枚攒焊小金珠,并有嵌宝金框的圆形金饰,只是未留存易朽的翠羽,亦不见珍珠,如洛阳烧沟东汉墓M1040出土的镂空圆形金片、华山路西晋墓CM2349出土的贴金铜饰、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夫妇墓出土的圆形金片,又如卫辉大司马墓地晋墓M18、南京郭家山东晋墓M1所出圆形九联胜金饰,此外还有一些传世品(图3)。这些饰物或与步摇摇叶一同出土于墓主头部位置,表明应组合使用。左骏认为以大司马墓地西晋墓所出圆形金饰为代表的金饰片应是礼服用金花钿(䥖)的早期形态[ [22]] ,但扬之水和孙机仍称这类金饰为华胜[ [23]],韦正则将圆形金片归为步摇构件 [ [24]] 。而由于墓葬保存状况欠佳或遭盗扰,这些金饰原先是否与蔽髻组合亦未可知,所以要完全确定这类饰物的类属及具体用途恐尚需更进一步的论证。王永晴等还认为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一枚莲瓣形金饰(图4)即“蔽髻”上的“䥖”。 [ [25]] 该金饰背面确实可见用以插戴固定的插件,但可惜的是墓葬亦遭严重盗扰,器物组合信息不明,金饰究竟如何佩用恐仍难成定论。

以“䥖”的数目对应使用者品阶在隋唐礼制中得以承继,但已皆用“钿”字,如《旧唐书·舆服志》引《武德令》谓:皇后“钿钗礼衣,十二钿”,太子妃“九钿”,内外命妇“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依次递减。[ [26]]隋唐礼服用“钿”也多有出土:它们以金属为胎,多呈桃形(水滴形),亦见圆形,上施金框,攒焊金粟并镶嵌各类珠宝(图 5)。就礼仪制度的继承性看,魏晋时期的“䥖”应与之类似,则“翡翠、金、白珠”实际也应包括3枚“䥖”之饰。而现今所见隋至初唐礼服用钿又至少有4种不同的形态和组合,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服用“䥖”或许会有更多变化。

因缺乏确切的实物证据及细节描述,“蔽髻”的具体形制目前同样尚未明晰。但“蔽髻”确实更有可能是用以附着“䥖”的金属框架,使用时戴于假髻之上。不过北宋以前的制度皆不称女子礼服首饰为“冠”,虽如隋炀帝萧后礼服首饰已具备“冠”之雏形,但仍应依古礼而谓之“首饰”,所以称“蔽髻”为“冠罩”似稍欠准确。至于王永晴等学者的意见,问题主要在于北周以来的礼制已完全不见“蔽髻”一名,直接以此来为出土的隋唐首饰部件定名恐有不妥。一种较为严谨的推测也许是,在历经北周及隋唐的多次改制后,“步摇”已演变为树状的“花”或“花钗”,“䥖”则变为“钿”,承载“䥖”的“蔽髻”发展为长条基座及连接它们的金属框架,只是它们在隋唐时的名称目前仍未知。不过,在葬于唐武德四年(621年)的隋蜀国公独孤罗妻贺若氏墓所出礼服首饰中,除“钿”及构成“花钗”的金花、摇叶、珍珠等饰件外,还有一件花枝缠绕状金饰,部分金花饰焊接其上(图6)。这件金饰独立于“花”和“钿”之外,也不属于博鬓的饰物,或许仍存魏晋“蔽髻”之遗韵。

(三)“自副”之“柙”

“自副”是西朱村M1出土石楬的常用语,李零指出,其“犹言自配,副是副贰之义,与主相对,指与主要随葬品配套” [ [27]] ,霍宏伟则认为应表示“组成一套”,并非附属意[ [28]]。但实际上,文献中的“自副”当仍以注明附属之物为多见。如曹操《上杂物疏》云:“御物三十于中,有纯银香炉一枚,下盘自副。”(《北堂书钞》引) [ [29]] 此谓一枚附带“下盘”的香炉。又如《宋书·礼志五》所载“朝服一具”不仅包括“冠、帻各一,绛绯袍、皂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革带、袷袴各一,舃、袜各一量”,并还有“簪导饷自副”。 [ [30]] “簪导”乃配合冠帻使用之物,更显附属性质。当然,石楬 M1:383所记“自副”之“柙”当是盛装“三䥖蔽髻”所用,应同“匣”。《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汉书·文三王传》引作“匣”。 [ [31]] 《列子·汤问》“匣而藏之”,《释文》“匣”作“柙”,云:“柙与匣同。”[ [32]]《史记·刺客列传》“而秦舞阳地图柙”,司马贞索隐:“柙亦函也。”[ [33]]《初学记》“九钿函”条引晋《东宫旧事》谓皇太子纳妃有“步摇一具,九钿函盛之”[ [34]],《太平御览》所引还提到“同心雀钿一具,函盛”[ [35]],那么该句或可断读作“步摇一具、九钿,函盛之”,即“九钿”乃与步摇组合使用的“钿(䥖)”而非函上装饰。然无论如何句读,此 2例都说明“步摇”及“钿”以函盛装,自副于“三䥖蔽髻”之“柙”也正属此类函匣之具。

三、关于西朱村M1的墓主身份

木质之楬早已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汉晋墓葬、遗址中亦多有出土,然以石为楬目前仅见于西高穴M2和西朱村M1,就连曹休墓亦未见,这或许也暗示了西朱村M1墓主的特殊身份。加之西朱村M1地处万安山(古称大石山)北麓,史载魏明帝高平陵也同在万安山,故发掘者最先提出“墓主人应为曹魏时期的皇室成员,极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葬墓”。 [ [36]] 在现已公布的百余枚石楬中,不仅记有“云母犊车”( M1:316)这样的高等级车乘,更出现了“玄三纁二”(M1:164)(图1:2)等与王侯葬仪关系密切的字眼,而石楬M1:383所涉“䥖”与“蔽髻”这类女子礼服首饰亦同样表明墓主应具有的一定地位。

关于曹魏礼制中“若干䥖蔽髻”的使用,《通典·嘉礼七》载:

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七䥖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以下五䥖,世妇三䥖。诸王妃、长公主,大手髻,七䥖蔽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公特进列侯卿校代妇、中二千石以下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37]]

由于汉制已多有缺逸,曹魏礼制更几乎不存,《通典》所言亦欠完备,不过从中尚不难看出曹魏命妇首饰对东汉礼制的沿袭。这套服饰规制又为后世舆服制度所承继,“若干䥖蔽髻”也成为后妃命妇礼服首饰的重要组成。《晋书·舆服志》谓:“贵人、贵嫔、夫人助蚕,……太平髻,七䥖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及公主、夫人五䥖,世妇三䥖。……长公主、公主见会,太平髻,七䥖蔽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 [38]]《宋书·礼志五》亦曰:“今……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䥖蔽髻。九嫔及公夫人五䥖。世妇三䥖。公主会见,大手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 [ [39]] 尽管文献在流传中有可能存在缺漏讹误,但仍大致可参。另据王咸秋在“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文字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西朱村M1出土石楬除记“三䥖蔽髻”外,更有记“七䥖蔽髻”者,他还根据史书记载“七䥖蔽髻”为魏晋“长公主、公主”所用,并结合石楬M1:45记“银鸠车一”这类儿童玩具推测,该墓有可能为魏明帝爱女——幼年夭折的平原公主曹淑与冥婚驸马甄黄的合葬墓。[ [40]]此推测就目前证据看似较为合理。

《晋令》曰:“步摇、蔽髻,皆为禁物。”(《太平御览》引)[ [41]] 《宋书·礼志五》更明言:“第三品以下,加不得服三䥖以上蔽结、爵叉、假真珠翡翠校饰缨佩、杂采衣、杯文绮、齐绣黼、离、袿袍。” [ [42]] 而石楬 M1:103正记“袿袍以下凡衣九袭”(图1:1)。由此推测,“三䥖蔽髻”及“七䥖蔽髻”的使用者自当是妃主命妇,但应非皇后。因为《通典·嘉礼七》所载魏制已明言,“七䥖蔽髻”用于“贵人、夫人以下助蚕”,至世妇方用“三䥖”,皇后若用“蔽髻”则其上所饰“䥖”的数目必定更多,《宋书·礼志五》引晋《先蚕仪注》谓“皇后十二䥖,步摇,大手髻” [ [43]] 可为证。此外,西朱村 M1所出石楬除记女用服饰外,还不乏“黑介帻”(M1:141)、“平上黑帻”(M1:205)、“武冠”(M1:488)等男子首服,更有兵器之属,M1后室所保留的双棺痕迹也暗示应属夫妻合葬。魏太和六年(232年),曹淑未足月而夭折,明帝曹叡悲痛异常,“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立庙洛阳,葬于南陵”,又“取(甄)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明帝还“将自临送”,从司空陈群的上疏可知还是“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大为僭越。[ [44]]故而墓中出现“若干䥖蔽髻”这类礼服首饰亦顺理成章。虽然礼制仅谓“三䥖”为“世妇”一级所用,似乎和这一推测尚不能完全密合,但既有“三䥖蔽髻”又有“七䥖蔽髻”,当不排除与明帝对幼女追封加谥又为之冥婚合葬等种种安排有关。

四、小结

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石楬M1:383所记“三结”,正是传世文献所说的“三䥖蔽髻”。通过石楬文字与传世文献的对读,可知这类女子礼服首饰应是 由若干枚“䥖”与“蔽髻”相组合成“一具”使用,其上以翠羽及金珠、白珠等为饰,并有函匣相配以便贮藏。而西朱村 M1石楬记录的“三䥖蔽髻”“七䥖蔽髻”等礼服首饰在另一个世界的“主人”,或许就是不幸早夭的平原懿公主。

近年来,随着唐李倕墓冠饰、阎识微夫妇墓花钗及隋炀帝萧皇后首饰等一批隋唐女子首饰的考古成果陆续公布,唐代女子盛装及礼服首饰再次引发学界关注,而作为隋唐礼制的源头,汉魏晋制度中的女子礼服首饰亦属研究中绕不开的问题,因而西朱村曹魏墓M1石楬的发现无疑也就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出土文字与文物在增进今人对名物制度了解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有待探究的问题和更为广阔的讨论空间,仍需秉承审慎的态度加以深入研究。

附记:本文原刊于《服装学报》2020年第4期,此次对文章内容及一些讹误做了增删订补。近日得知《流眄洛川: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楬》一书将公布所有石楬内容,特改旧文以庆。

[ [1]] 国家文物局,《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102-105页。王咸秋、严辉、吕劲松,《 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 ,《 考古》 2017年第7期,第71 -81 页 。

[ [2]] 黄潇,《安阳西高穴2 号墓出土石牌应名“楬”》,《中国文物报》2010 -12 -10 (006 )。刘瑞,《说“楬”》,《中国文物报》2011 -1 -21 (006 )。

[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第2458 页。

[ [4]]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博物院》2019 年第5 期,第6 -20 页。

[ [5]] (唐)杜佑撰,王锦文、王永兴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 年,第1736 页。

[ [6]]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博物院》2019年第5期,第6-20页。

[ [7]]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18 年,第565 页。

[ [8]] 曹锦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墓主身份浅析——兼谈石牌铭文所记来自一带一路的珍品》,《博物院》2019 年第5 期,第21 -28 页。

[ [9]] (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588 页。

[ [10]] 左骏、王志高,《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海天出版社,2014 年,第158 -159 页。

[ [11]] 王永晴、王尔阳,《隋唐命妇冠饰初探——兼谈萧后冠饰各构件定名问题》,《东南文化》2017 年第2 期,第78 -86 页。

[ [12]]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年,第210 -211 页。

[ [1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第421 页。

[ [14]] (汉)刘珍等编,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 年,第204 页。

[ [15]] (西晋)司马彪著,(南朝·梁)刘昭注补:《续汉书志》,《后汉书》附,中华书局,1965 年,第3676 页。

[ [16]] 孙机,《步摇·步摇冠·摇叶饰片》,载氏著《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文物出版社,2015 年,第236-251 页;韦正,《金珰与步摇:汉晋命妇冠饰试探》,《文物》2013 年第5 期,第60-69 页;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紫禁城出版社,2014 年,第34-38 页。

[ [17]] (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祝敏彻、孙玉文点校,《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 年,第160 页。

[ [18]]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年,第237 页。

[ [19]] 赵振铎,《集韻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年,第332 页。

[ [20]] (唐)杜佑撰,王锦文、王永兴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 年,第1736-1737 页。

[ [21]] 李零认为M1:448 之“”应读作“奠”,怀疑“即西方流行的篚礨”一类器具,推测“爵奠可能与爵有关”,刘连香也持类似看法。赵超则提出M1: 446 所记“奠,同䥖”,M1:448 的“爵䥖”之“爵”同雀,“即制作成鸟雀形状的饰物”。参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刘连香《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墓主探讨》、赵超《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定名与墓主身份补证》,同刊于《博物院》2019 年第5 期。就石楬之用字及器物装饰、尺寸等信息来看,当以赵说为优。

[[22]]左骏,王志高:《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海天出版社,2014 年,第158 页。

[ [23]]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283-284 页。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紫禁城出版社,2014 年,第44 页。

[ [24]] 韦正,《金珰与步摇:汉晋命妇冠饰试探》,《文物》2013 年第5 期,第60-69 页。

[ [25]] 王永晴、王尔阳,《隋唐命妇冠饰初探—— 兼谈萧后冠饰各构件定名问题》,《东南文化》2017 年第2 期,第78-86 页。

[ [2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第1955-1956 页。

[ [27]]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博物院》2019 年第5 期,第6-20 页。

[ [28]] 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 博物院》 2019年第5期,第50-6 3页。

[ [29]] (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585 页。按: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引《上杂物疏》作:“御物三十种,有纯金香炉一枚,下盘自副。”

[ [30]]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18 年,第564 页。

[ [3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第2218 页。

[ [32]]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 年,第188 页。

[ [33]] (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14 年,第3074 、3076 页。

[ [34]] (唐)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 年,第236 页。

[ [3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 年,第729 页。

[ [36]] 王咸秋、严辉、吕劲松,《 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 ,《 考古》 2017年第7期,第71 -81 页 。

[ [37]] (唐)杜佑撰,王锦文、王永兴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 年,第1736 页。

[ [38]]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6 年,第774 页。

[ [39]]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18 年,第551 页。

[ [4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 年,第3175 页。

[ [42]]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八《礼志五》,中华书局,2018 年,第565 页。

[ [43]]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八《礼志五》,中华书局,2018 年,第551 页。

[ [44]] (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 年,第163 、636 、707 页。

沁阳风景区 沁阳市景点

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

沁阳市属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是河南省的县级市,目前由焦作市代管。沁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因故城处于沁水北部而得名。其区域总面积为623.5平方公里,下辖有三个乡、六个镇、四个街道和三百二十九个行政村。如果你对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沁阳市的简单介绍

1、沁阳市,又名为怀州、河内、覃怀。是我国首批“千年古县”,被人们誉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

2、沁阳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3、沁阳市的特产有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府闹汤驴肉。其中,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被称为“四大怀药”。

4、沁阳市的著名历史人物有东汉孝子丁兰、晚唐诗人李商隐、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北宋宰相卢多逊、元代政治家许衡,等等。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有神农山、伏羲峰、紫金顶、白松岭、丹河峡谷、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沐涧寺、临川寺、悬谷寺、二仙庙,等等。以上便是对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这一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沁阳市景点

朱载堉纪念馆、丹河峡谷、神农山省级地质公园、沐涧寺、白松岭等。

1、朱载堉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自治街中段,是“郑藩王乐府旧址”,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厅,介绍朱载堉生平及成就,馆内有大量碑石、题刻。纪念馆中间为朱载堉像,旁边陈列着经朱载堉改进过的大型唢呐模型。

2、丹河峡谷: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北16千米处,共分布着大大小小132个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丹河峡谷山水以“古、幽、秀、奇、素”而着称,修建于宋朝时期的宋寨,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有“中原之一堡”之美誉。景区内动物100余种,植物200余种,素有“太行药库”之称。

3、神农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沁阳市北部,面积55平方千米。神农山外险内秀,巍峨壮观,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地质地貌遗迹主要有:鱼脊岭、瓮谷与悬沟、长崖、峰墙。神农山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非常优美,仰望断崖峭壁、峰回路转;俯看花径流泉、涧溪碧潭。鱼脊岭一岭九峰,以雄、险、奇、美被誉为“中华绝岭”。

4、沐涧寺:位于二仙庙北1千米处的仙神河西岸,在沐涧山海拔850米的山腰,寺守东、南、西三沟交口处的二级坡台上。座北面南,唐代贞观年间,皇命鄂侯名僧箫然创建,本名胜果禅院。通阔30米,进深百余米,寺中有箫上人(然)的禅房。全寺4600多平方米。忘归亭在沐涧寺沟底,谷底有“忘归亭”三字。忘归亭是上沐涧山的唯一通道,宋代创建。

5、白松岭:紫金顶北望,一道峻拔山岭像一条巨龙奔向太行山的层峦群峰之中,这道山岭就是白松岭。白松岭是云阳河和仙神河之间的分水岭,一岭九峰,海拔高度1020米,长约11.5千米,现开发游览线路2.5千米。白松岭生长着1191种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和中药材330种,因岭上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而得名。

沁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人文景观沁阳市博物馆 沁阳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1979年在原天宁寺旧址上成立沁阳之一个文物 护中心——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

1984年11月在有馆址、有人员、馆藏文物丰富的情况下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沁阳博物馆

天宁寺始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时易名大云寺,金代又易名为天宁寺

沁阳市博物馆现有面积10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河南省旅游景点之一,国家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沁阳市博物馆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三圣塔为主题,前有雕梁画栋的仿宋式山门,后有大雄宝殿之台基,两侧为仿古建筑的展厅和办公用房,院内碑碣林立,错落有致,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馆中设苑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石苑内玉泉翠蔚,鱼跃荷池,垂柳依依,小桥流水,中有古建与园林相结合的楼台亭谢,围建150米的长廊内陈列着历代石刻照像200多件

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之一部分为历代石刻艺术品;第二部分为书法艺术品,这里主要展示两套法帖,之一套为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延香馆贴》,第二套为康熙皇帝所书的《点翰堂御书法帖》;第三部分为历代墓志铭,陈列着魏至民国墓志铭80余方,内容涉及人文、地理、边关等重要文史资料

这些石刻展品,其中许多都是国内比较珍贵的精品和孤品

琳琅满目的石刻文物,上自汉魏,下迄明清,各以其宝贵的史料价值、卓越的艺术造型和精湛的书法技艺为国内外学者、艺术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沁阳市博物馆现以《河内石苑》、《沁阳革命史迹》、《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为基本陈列,同时经常举办接待各类中心展览和临时展览

天宁寺三圣塔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院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

2001年6月25日,天宁寺三圣塔作为金代古建筑,三圣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三圣塔总高32

76米,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

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

5米,其上置边长8

6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

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高32

76米,平面呈方形,每层高度与宽度逐级递减收敛,呈优美的抛物线形

内部结构又似宋代作法,把回廊走道、竖井、壁龛、心室、拱券、攒顶等各种工艺巧妙结合,融为一体,使其造型美观、体量平衡、加大整体钢性,三者达到完美统一,基座南面一券门上方有青石题额一方,上书“中天一柱”四个大字,为怀庆知府张甑题

之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

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刹顶为一小宝塔,相轮式刹座,上置宝珠

由于三圣塔特殊的造型,使其既雄伟壮观,又玲珑迷人

为河南金代塔中形体更大、保存状况更好、石刻艺术资料及塔铭题记最丰富的一座,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 北大寺中国 *** 教 *** 古寺

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自治街中段

该寺约于明朝初期始建,明万历八年(1580)以后重新扩建

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鼎建 *** 寺礼拜殿记:“万历十二年秋,于是乎 *** 寺观厥成矣”,“犹以拜殿不设寺未完也,复率众捐金建拜殿四楹于大殿之前,雕檩刻桷,丹漆黝垩,其举不逾年而毕役”

清代又多次修葺扩建,建筑形制仍保持了明代的风格

该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

其主要建筑包括主殿(后窑殿)、礼拜殿、客厅,(殿前抱厦)、过厅(二门)、厦殿(大门)、讲堂、沐浴室等共100多间

女寺另设于大殿北侧

男寺为主体建筑,殿、厦、厅,棚结构严密,左右对称

大殿平面窄而深,进深36米,给人以肃穆之感

殿内沥粉贴金,雕梁画栋,十分华丽

后窑殿高过大殿屋脊,使整个寺院愈后愈高,并以孔雀蓝和三彩琉璃脊、瓦饰顶,色泽清艳,气势壮观

寺内尚存明、清时期碑刻10多通,部分匾额、对联、壁画亦保存完好

其中后窑殿堂悬挂的“奉至仁至慈的 *** 之名”的 *** 文匾额为一笔写成,3朵花瓣图案衬托其间,为 *** 书法艺术的佳作

该寺是河南省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 *** 教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载堉纪念馆“郑藩王乐府旧址”,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沁阳市自治街中段

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厅,介绍朱载堉生平及成就,有大量碑石、题刻

纪念馆中间为朱载堉像,旁边陈列着经朱载堉改进过的大型唢呐模型

药王庙木牌楼2000年9月25日,由河南省人民 *** 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东天鹅湖附近,现为沁阳市佛教协会

木牌楼为双层歇山顶建筑,琉璃瓦覆顶,下多层彩绘斗拱,中有“济世慈心”匾额

碑载:“庙创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

后增修四圣殿、对庭、潇洒阁、东禅院

药王庙建成后,成为各方药商祭拜药王、洽谈怀药贸易的中心

现仅存木牌楼和东西对庭

药王庙木牌楼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屹立于长10

5米、宽3

2米的台基上,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

四根立柱一字形排列,每根立柱前后均有抱鼓石,正背两面的枋额华板均为透雕木刻

木刻内容有人物故事、锦禽花卉、祥龙瑞兽等

主题画面饰以贴金装饰,富丽堂皇,形成一条自然完美的艺术画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枋额雕饰上,正面凤在上、龙在下,背面龙在上、凤在下,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

尤其是该牌楼吸收石枋的优点与古建筑顶饰相结合,更吸取前代牌楼的精华,使之风格一新,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

古羊肠坂:古羊肠坂位于沁阳市北25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北碗子城山间,古为京洛孔道,豫晋交通之咽喉

该坂道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故名,现存古坂道长900多米,唐代山顶平地筑小城,后称为"碗子城关"

羊肠坂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坂道周代已有

春秋时为赵国重要的通道,孔子北说赵国曾过此地

战国时,秦将白起率军克羊肠攻赵,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魏武帝曹操北征高干,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苦寒行》

以后历代均在此筑城设卡

抗战期间,这里是 *** 四十军常平阻击战的重要战场

现存关卡、石寨墙、碗子城、孟良寨、古羊肠坂石刻等遗迹多处

曹谨墓:曹谨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南关村东

座北面南,墓区南北长80米,东西阔15米,神道两侧原有石马、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前部有石牌坊等石刻文物,文革中遭到破坏,1999年修复

曹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一生为官三十多年,慈惠善政,勤廉为民,"所至民亲,既去民思"

尤其是他在台湾凤山、淡水的八年中,挖渠圳修水利,使凤山"收谷倍增,民乐厥业";捕海盗平械斗,使"淡北七百里得安堵";抵外侮抗英夷,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完整;兴文化办教育 使当地"文风日盛,人才骤增",深得台湾同胞的爱戴,被称为"宝岛禹王",奉若神灵,春秋祭奠

道光二十九年因病逝世,咸丰二年归葬于此

修复后的曹谨墓,松柏成荫,花草成园,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台湾同胞常来举行盛大祭拜活动的场所

邘国故城:邘国故城位于沁阳市西北15公里西万镇邘邰村东南

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邘国是商代鄂侯封地

西周时,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术于此

故《史记》徐广注:"鄂――作邘"

《水经注》载:"其(邘)水南流,经邘城西,故邘国也

城南有邘台

……京相璠日,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台是也

"现从地面上仅能看到其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其余城垣均夷为平地

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

在邘国故城西北还有一小城,清代复修,原设门,皆以砖石拱券,门额有石刻,东曰"迎旭",南曰"古邘城"

因近年村建城大部分被拆除

从仅残存的城墙看,夯土层为战国时期,可能是战国时期古邘国的卫星城或为统治阶级单独居住的地方

加强对邘国故城的保护,为研究古代城址及邘姓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郗城遗址:郗城遗址位于沁阳市区西南13公里柏香镇贺村西北

郗城始建于西周,沿用至汉代

据《水经注》记载:“济水又东南,迳絺(郗)城北”

郗城在筑城时因地制宜,东北角一段临潴龙河(济水)依水而建

经调查,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七边形,总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

原城墙宽14-16米,高2-5米不等,现仅存西北角一段,其它城墙深埋于地面之下

该城设东、西两个城门,且不对称

因未勘探发掘,城中建筑布局不详

但采集遗物丰富,且时代跨度较大,包含有龙山、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物、遗存

郗城为周代豫西北著名的“十六邑”之一,而且延续时间长,它不仅对研究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古代城址考古和郗姓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碗子城:碗子城与羊肠坂位于常平乡常平村北宛子山间

山腰一台地亩许,春秋战国间筑城,因城池仅30多平方米,故名碗子城

羊肠坂盘旋在太行山间,南起邘国故城,北接壶关,相传该坂道为帝尧时所开,现存古坂道长800多米

此段有古碗子城、关卡、兵站、城堡、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建筑、遗址九处

碗子城是古坂道上的重要城堡、太行径咽喉要地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兵抢夺此城,发动“长平之战”

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河内募兵屯田一年后,北上太行山进击叛将高干,面对此城以及感受军旅生活的艰辛,歌吟羊肠坂,写下《苦寒行》

唐会昌三年(843年),李德裕派兵征讨叛藩刘稹,夺取此城

秦至近代,古羊肠坂及碗子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野王古城:野王古城,始建于西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卫国都邑

北魏至清末,历为郡、州、路、府的署地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重修

明、清两代均有增筑

城周长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四丈,宽三丈三尺

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

城墙外用砖砌,设四门楼,城墙上建角楼、炮台与垛隍

民国17年改四门额:东“朝曦”为“中山”,西“万成”为“自由”,南“朔南”为“平等”,北“拱极”为“共和”

解放后,城 逐渐被毁

现残存的城西北与东北角城墙为元代重筑

东北角段从原城关镇塑料厂起,东南到杂免营,全长485米,宽2--14

8米不等

野王古城是“千年古县”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沁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它对研究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沁园遗址:沁园位于府城东北沁水北岸,金时为官僚宴游之地

今名北金村,原有《沁园图刻石》,后移至城角禹王阁

阁废石轶

据《后汉书》,汉明帝把女儿封在野王(今沁阳),为沁水公主

他为女儿在沁水之阳修建的庄园名叫“沁园”

后来庄园被外戚窦宪倚势强夺,有人写诗以咏其事,名其调为“沁园春”

今沁阳市北金村是“沁园春”词牌的发源地

元耶律楚材在《过沁园有感》中写:“昔日曾游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自然景观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雕、麝等5种,珍稀植物有照山白树、领春木等10种,奇花野草不计其数

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险奇旷幽的原始森林,神农坛这一人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 二仙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规模庞大

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石200多通

李白、刘禹锡、韩愈、王铎都曾至此游历并赋诗文

白松岭 白松岭景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长11.5公里,宽4.5公里,景区内生长着330多种植物,100多种中草药和40多种珍禽异兽,其岭巅上生长的白皮松为我国珍奇树种

白松岭享有'天然动植物园'的美称

丹河峡谷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北16公里处,距焦作市76公里,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共分布着大大小小132个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丹河峡谷风景区丹河峡谷山水风光雄伟壮美

栲栳山雄奇险峻,登山纵览,整个丹河尽收眼底,周围群山成环拱之势,蔚为壮观

丹河水倾碧吐玉,迤逦屏天,至此或垂钓河畔,或嬉戏水中,抑或乘皮筏顺流漂浮,尽享“从流漂荡,任意东西”的 ***

丹河峡谷人文景观多姿多彩

修建于宋朝时期的宋寨,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有“中原之一堡”之美誉

丹河峡谷民俗文化色彩浓郁

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野味、野菜,还可在农家小院摆棋对弈、品茶赏月,欣赏水磨、斗鸡等特有的民俗风情

沁阳神农山景区有哪些寺庙

沁阳神农山景区有哪些寺庙

沁阳神农山景区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寺庙供游客参观。以下介绍几个寺庙的情况:

汉阳寺

汉阳寺位于神农山东南部,始建于唐朝时期,是沁阳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寺内设有主殿、正堂、藏经楼、鼓楼等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寺内有唐朝描金佛像、元代龙钟、明代陈坤字画等历代文物。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古典建筑和文物,感受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

杏岩寺

杏岩寺位于神农山中部,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完好,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巧妙。主要建筑有大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杏岩寺的山门、佛殿、钟楼、塔院、禅房诸多建筑是一座古建筑群,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欣赏佛教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好去处。

万阳寺

万阳寺位于神农 中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北朝南,建筑群布局合理,古色古香。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佛像雕刻精美。寺内还有观音岩、乾坤井、神泉等景点,寺庙的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光。

以上是神农山景区中的三个寺庙介绍,每个寺庙都别具特色,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游览。沁阳神农山景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等待着游客的光临。

沁阳神农山对哪一个印象深刻

沁阳神农山,即神农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与晋城市山河镇狄河村交界,景区面积102平方公里,传说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故而得名神农山。

神农山地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三大天门较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沁阳市拍 *** 哪里好

沁阳市拍 *** 更好的地方是沁阳湖景区

沁阳湖景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湖边的枫林、竹林、瀑布等都是很好的拍摄背景,还有沁阳湖的湖面、湖岸等也是很好的拍摄地点

此外,沁阳湖景区还拥有众多古老的古建筑,可以拍摄到传统的风景,是一个很好的拍摄地点

河南焦作旅游景点

1

山茱萸峰景区山茱萸峰景区是焦作最火的景区

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焦作云台山景区

景区内山峦高耸,岩石陡峭,景色十分优美开阔

2

青天河风景区青天河景区是焦作的知名景点,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寨火乡青南路

当你在这里乘坐渡轮时,你可以感受到海峡两岸的猿猴无法停止哭泣和独木舟已过万重山的美丽

3

焦作大沙河海滩焦作大沙河滩是焦作一个很有名很有意思的景点,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

你可以在这里赤脚感受柔软的白色沙滩,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