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会革命旧址

扁担会革命旧址

扁担会革命旧址 1935年 信阳县

鄂豫边省红军游击队诞生旧址,又称扁担会革命起义旧址。在信阳市西北45公里处的邢集乡高堰村小石岭庄,有一处座西朝东的院落,这里就是鄂豫边省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旧址。

1935年,河南省委和鄂豫边工委遭到破坏后,合并成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不久,省委确定在属桐柏山区的信阳、确山、桐柏、泌阳四县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派周俊鸣同志(原河南省委军委书记)来到这一带,联系当地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吴仁辅及汪心泰、吴恒秀等建立起中共尖山支部,书记汪心泰。月末,省委书记张星江、委员王国华等来这里指导工作,认为此地偏僻,群众基础好,遂将省委机关迁到这里(当时省委也曾经在此旧址活动),着手建立红军游击队的准备工作。

1936年1月4日,鄂豫边省委在这所旧址(汪心泰同志的家)建立了红军游击队(亦称豫南游击队)。当时游击队只有7人:队长周俊鸣、指导员张星江(兼)、还有王国富、汪心泰、吴恒山、康春、老汪。有枪三支,一支打不响,称为两根半。当天夜里就举行武装暴-动,打死了一个当地无恶不作的联保主任,缴获了保公所的六条枪。接着,在宋冲、竹沟、石滚沟一带打土豪,夺取反动地方武装的0弹药,各县地下党又输送来一批党员,不久就发展到30多人、14条长枪和5条短枪的队伍。

在以后的岁月里,游击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信、确、桐、泌一带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到1936年底,游击队已经发展到近200人了,成为我党当时在南方八省中坚持游击战争的14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竹沟根据地及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主要成员后来大多成为新四军二、四、五师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旧址是晚清时青砖布瓦四合院建筑,共有砖木结构房12间。解放后曾多次对其进行维修保护,使得旧址基本保持了原貌。2014年,省文物局批准了信阳市编制的维修方案,自2014年10月开始对旧址进行维修。维修中,对主房和厢房的房瓦、梁、檩、椽、门窗、顶蓬等需更换的部位一一作了更换;恢复了院墙和前后门楼;院内做了灰砖地坪,院外修建了小型广场,摆放了部分石磙、碾盘、牛槽等民俗器物;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2015年3月25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扁担会革命起义旧址(豫鄂边省委游击队诞生地旧址)一期维修工程近日竣工,并通过了市文物局的初步验收。今后,还将继续实施二期维修工程,拟恢复已倒塌的北厢房房屋3间,对旧址内部进行必要的整治。同时会同平桥区文化新闻出版、党史等部门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提炼主题、陈列展示,将旧址开辟为扁担会革命起义纪念馆,发挥其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

甘肃革命史迹|陕甘边合水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陕甘边合水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合水太白葫芦河行政村黑山洞自然村向克权、向克远住宅处。坐东面西,正为六孔石箍窑,长32米,宽8米,高3.6米,院内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面积约为800平方米。该石箍窑建成已有100多年历史。1935年3月陕甘边合水县革命委员会在此处成立。随后,苏维埃政权撤至南梁,合水县革命委员会解散。2019年被合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文物局)

暑期社会实践 | 沁园书院“豫桂滇渝苏”革命旧址寻访小分队走进革命旧址,学习红色精神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小队成员探索身边的革命旧址,深入体会红色精神。他们虽位于不同的地区,却都见证了可贵的革命精神。让我们一起打开尘封的书页,唤醒沉睡的先魂,聆听喃喃的低语。

1

魏巍洛八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河南洛阳老城区,它可能不如明堂张扬,不如龙门石窟广为人知,甚至不如铜驼暮雨历史悠久,但是它静静地在那里,默默地,便让人感到敬畏。

纪念馆内大部分展品和文字是红军当年所用的物什,但在最初则是红军帮助洛阳建设的故事和历史。从革命刚结束直到现今,收录了洛阳当年建厂的纪念钟、有关报道的报纸以及现在党的纲领,让人们了解到洛阳发展至今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帮助,离不开共产党的关心。

2

星星之火

朱锡昂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广西地下党早期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作为星星之火,点亮了整个广西,为广西的解放斗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8年,朱锡昂受中共广东省委指派,领导广西的革命运动。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玉林县委在朱锡昂的直接指导下,以新桥为中心,深入周边乡村开展活动,教育和发动农民参加劳农会,积极发展和积蓄革命武装力量。6月2日,朱锡昂不幸被捕,于6月8日深夜被敌人在玉林杀害。他以血肉之躯唤醒了广西人民的革命精神,以不朽的功绩铸就了玉林城市的红色底蕴。

3

百年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坐落于昆明翠湖之畔。这座创办于1909年的军校培养出了许多将星,从这走出了两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这其中就有为大家所熟知的朱德元帅和叶剑英元帅。

讲武堂被朱德元帅称为“革命熔炉”,其也不负“革命熔炉”的称号。讲武堂师生们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史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这些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师生们不惧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力,才铸就了学校之名。

4

朱德故居

建水朱德故居——20世纪初,朱德曾在建水驻防过。朱德当年居住的地方,就位于今建水县城红井街21号。

这是一幢三间六耳四合院平房,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滇南民居建筑。这个院落是曾师仲家的私房,小院不大,清新幽静,一棵高大的桂花树,金秋时节,满院飘香。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便是朱德当年居住、办公的地方,中为客室,两侧为卧室。在建水驻防期间,朱德曾组织指挥剿匪、护路(保护滇越铁路)大小战斗10余次。在剿匪中,朱德总结出了一些游击战的战术思想。

5

烈士铁骨

渣滓洞白公馆都位于重庆沙坪坝歌乐山,两处仅距离2.5公里,是一处缅怀英烈并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

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并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起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

著名小说《红岩》便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当《红岩》小说的作者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

6

海军诞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

经过不断的发育发展,中国海军雏形早具,海洋主权海军来祐。白马庙作为其发源地,为军中不断输送着中坚人才。有主军事的司令员,有主思想的政治委员。在对外交往中,友好的国家为中国海军友善以待,以优良的作风展开和平外交。挑衅的国家能够迅速见识到中国海军的强大力量,在以德服人行不通时,中国海军担当得起军祐中华的重任。

白马庙海军诞生,新中国军祐中华。中国海军与日俱进、和平发展,终成一支有历史底蕴、有发展未来的一流军队,长久护佑生其养其的人民与祖国。

7

战场遗迹

“道口破重围,曾经弹雨飞。战场遗迹在,捷报迭来归。”

这是在程道口战役胜利之后,陈毅同志感慨于战役中新四军战士的英勇精神,欣然写下的一首五言诗。

程道口战役新四军军史上攻坚战的“创牌子战役”,此役对巩固淮海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在苏中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勇于反摩擦,坚决打击顽固势力,最终使得新四军在苏中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抗日新局面。

我们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好奇心走进了革命旧址,当我们走出时,内心涌现出的是深深的敬意。无数的革命先辈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惧牺牲,我们经过寻访所了解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革命者,还有许多革命者的功绩我们无从知晓,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为中国寻找出路。历史也证明了,革命先辈们通过披荆斩棘开创了盛世。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将历史铭记于心,学习先辈革命精神,砥砺前行。

文案来源 | “豫桂滇渝苏”小分队

图片来源 | “豫桂滇渝苏”小分队

责任编辑 | 张玮琦

审校 | 曹心羽

审核人 | 杨放敏 张珺

厦门革命遗址上的故事∣厦门赤色总工会旧址

粘文华

粘文华,1905年出生于泉州市浮桥镇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粘文华10岁时,因鼠疫流行,他的祖母、父亲等7位亲人在20天内相继离世,他被舅父带回养育。他仅念四年半小学就辍学了,15岁和18岁时两度南下新加坡打工谋生。

1924年初,年轻的粘文华忍受不住外国资本家的欺凌,回到了祖国,在厦门馆仔内(即大同路)延风糖店当店员。

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厦门的工人运动日益兴起。尤其是五卅运动爆发后,一股反帝怒潮席卷了整个厦门。粘文华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参加控诉声援大会、万人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英货等斗争,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工人。

在五卅运动的推动下,1925年6月,厦门第一个工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度门分会成立。1926年2月,厦门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厦大建立,5月,厦门店员总工会以半公开的形式成立,粘文华担任理事长。10月,北伐军之东路军从广东进军福建。在这大好形势下,厦门的基层工会纷纷建立,厦门总工会筹委会也于年底成立,粘文华积极参与了总工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1926年11月,北伐军击败了北洋军阀孙传芳驻闽的主力,击溃了张毅部队。张毅的败兵逃到同安前场(即杏林,要挟万顺号客轮载他们逃往安海。粘文华当时正好在万顺号客轮上,他与船员商量对策,决定由司机到机舱将海底阀打开,让水入舱,把船弄沉,使败兵想乘此船逃的企图落空。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工人的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加工会,工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

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筹备会)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成立了。会址设在大同路土堆巷红楼

厦门赤色总工会旧址(麦仔埕40号)

总工会成立后,粘文华工作更加繁忙,他继续着力发展基层工会。到4月份,基层工会增加到30多个,会员从1万多人增至2万多人。这支工人阶级队伍,成为厦门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坚力量。

4月9日凌晨,厦门国民党右派勾结海军警备司令部,出动武装包围厦门总工会,逮捕了总工会正副委员长罗扬オ、杨世宁以及学联负责人黄埔树。

罗、杨等人被捕后,粘文华、柯子鸿等继续领导工人与反动派作斗争。当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派工贼接管总工会时,总工会人员不畏强暴,不承认被接管,拒不移交;基层工会也拒绝接管,工人们甚至用扫帚把工贼赶出门去。为抵制那些工贼走狗改组工会,粘文华领导店员总工会由红楼搬到出米埕。工贼们不罢休,包围了出米埕店员总工会。粘文华又将店员总工会搬到新租的雍菜河达华理发店二楼秘密办公,继续领导店员与反动派作斗争。

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幸存的总工会委员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地下斗争。他们在粘文华、柯子鸿的带领下,先后在虎溪岩莲花寺、妙释寺等地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新组织赤色工会。经过努力,印刷厂、电厂、海员、码头、店员等行业的工会,很快又恢复起来。

由于粘文华、柯子鸿均有“色彩”,国民党出动大批特务四处搜捕他们。两位工运领导人只好暂时撤离厦门,赤色工会暂由白文庆、曾炎等负责。

1930年春,粘文华、柯子鸿相继回到厦门,又担负起领导工运的重任,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1930年4月9日,在粘文华和柯子鸿等领导下,各基层工会派出代表300多人,在菜行口隆重举行“四九纪念大会”,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著名工运领袖罗扬才和杨世宁。会上,工人们高呼“纪念罗扬才、杨世宁”、“打倒国民党”、“工农兵万岁”等口号,并散发传单4000余份。工人们在纪念会上庄严宣誓:“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奋勇前进!

1930年4月25日,粘文华在厦门天主教堂召集基层赤色工会代表开会,筹备成立厦门赤色总工会。1930年5月4日,厦门赤色总工会在中华中学礼堂宣布成立,粘文华任总工会委员长,柯子鸿任副委员长。

厦门赤色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厦门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第二次大高潮。

柯子鸿烈士

柯子鸿,原籍晋江青阳,1893年9月15日出生于厦门太平妈街一户贫民家庭。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来,厦门人民无比愤恨,掀起了一场反帝大风暴,全市举行了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在这场革命风暴中,柯子鸿认识了罗扬才,并在罗的启发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柯子鸿长期在工人中活动,努力接受救国救民的新思想,领导工人群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在斗争中立场坚定,表现突出,1926年2月厦门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后不久,他就被吸收入党。1926年4月,中共厦门特别支部成立,柯子鸿担任大中支部书记和特支工运委员。

1927年1月24日,厦门市总工会(筹备会)成立,柯子鸿担任宣传部长。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恐慌。1927年4月9日,厦门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政变,逮捕了总工会委员长罗扬才、副委员长杨世宁。中共厦门市委立即组织营救。柯子鸿也积极地找粘文华、颜泗等工会委员商议,研究营救办法。

由于柯子鸿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以及他在四九反革命政变中和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此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国民党反动当局四处张贴告示,派大批侦探跟踪追捕,下令通缉柯子鸿、颜泗等共产党人。

有一天,他参加秘密会议归来,被埋伏在太平妈街的几个侦探发现。柯子鸿勇敢机智,迅速躲入他叔父家里。侦探追至门口,见门斗高挂“大美国籍民柯国水”(该人系华侨,加入了美籍)的牌子,不敢岐声,夹着尾巴溜走了。

柯子鸿眼见处境越来越恶劣,就暂避于电台山下一处花园的山洞里。该花园位于华侨的别墅区,长期雇聘一位名叫吕秒的人管理花园。吕秒是柯子鸿的亲戚,十分关心柯子鸿,三餐送饭给他吃。当夜幕降临时,柯子鸿又出来进行革命活动。

在白色恐怖面前,柯子鸿毫不畏惧,经常化装后出现在市区大街小巷。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侦探到处侦查柯子鸿的去向。后来,柯子鸿不得不携带妻儿暂离厦门,先后在海澄白水营下尾村、同安西柯、埭头等地,隐姓埋名,以镶牙、开药铺等职业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反动派的阴谋没有得逞。

风声稍过,柯子鸿又勇敢地回到厦门,在省委领导下,与粘文华等总工会负责人起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5月4日,厦门赤色总工会成立,枯文华、柯子鸿为正、副委员长,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1932年2月7日,他被选为总工会委员长。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长期过着艰苦斗争生活的柯子鸿终于积劳成疾,大量吐血。但他隐瞒病情,仍然坚持斗争,最终于1937年12月30日不幸病逝。厦门工人阶级痛失了一位值得信赖的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柯子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