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垭摩崖造像

龙门垭摩崖造像

龙门垭摩崖造像

年代:隋至唐

龙门垭摩崖造像又名龙门垭石刻,位于黑坪镇龙桥村三组龙门垭佛祖田,坐东向西,面积30平方米,现存共24龛。该造像刻于离地高0.8米,长7米,立面高4米的崖石上。龛均为长方形敞口穹窿顶。每龛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4号龛,长1.4米,高0.3米,共7尊造像,善跏趺坐莲台上,其下有一匾有文字记载,但字迹较模糊。

2019年,龙门垭摩崖造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探访济南土屋摩崖石佛造像!两山垭口峭壁造型独特!这里风景很美

人文黑山之历史遗存篇|蛇盘山、天龙寺、多宝塔 及摩崖造像

蛇盘山,又称芳山、荒山、它山,当地人也称其为东大山,海拔302米,位于芳山镇境内,山门“蛇盘山旅游区”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仃老先生为家乡所题。蛇盘山属医巫闾山的余脉,奇峰高耸,层峦叠嶂,陡峭险峻,是一处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

蛇盘山佛教寺庙天龙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清道光年间重新修缮时更名为“双泉寺”,解放初期被毁,本世纪初重建,沿用“天龙寺”。复建后的天龙寺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6间,硬木式小木架结构,寺门有匾额书“大雄宝殿”四个金字,门柱上有对联:“有缘可达三宝地,无缘难入大乘门”。大殿之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画栋雕墚,金碧辉煌,尤其大殿中的壁画,山水人物,尽显其妙。

在蛇盘山的顶峰上有一处四角亭的遗址。长10米,宽6米,现在这里还能看到有四个柱洞及一些残断的砖瓦,早年还发现了一块刻有“遏云亭”三个字的匾石。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都集中在蛇盘山中部的阳坡上,多宝塔南山腰一处明显位置,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开阔;摩崖造像在塔的东侧山坡上。

多宝塔为白色花岗岩建造,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宝塔,由塔座、覆钵、塔刹组成。塔基为六面束腰须弥座,每边长1.86米,高2米。座上用四级条石逐渐收拢,上接高约3米的覆钵。龛上阳刻“多宝塔”三个字,覆钵上为十三层相轮逐收砌至塔顶。塔顶上安装有三叉戟形状的铁质塔刹。塔体通高12米,现保存完好。

在多宝塔西北约20米处有一组摩崖造像及石刻,均刊造于陡直的峭壁上,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分别雕的是“菩提达摩”和“观世音菩萨”,两尊造像中间的石崖上有一竖联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为隶书阴刻,书法颇有功底,刻工也较为认真,所刻笔画深平有力,笔锋不阿,题款为“大清同治丁卯年六月邑庠生李标九董沐敦书、石工张自发刻”。

在多宝塔稍南坡下20米一处崖壁上,人工开凿了一个高1.55米,东西宽3米的壁面,其上阳刻有“灵兮泰岱”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高0.8米,宽0.4米。提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贾兆和施工刊造”。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发展黑山旅游产业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2008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史济坤 朗读|乔 玲

编辑|王大志

古迹之摩崖造像

传统和现代、专注和传承这些新旧之间的文化和风土会在此有什么联系?

旅途,时间,历史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故事吗?

(历史 绿色蒲江摄制)

飞 / 仙/ 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旁的参天古榕透过光阴和这些石雕一起呈现眼帘,仿佛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

蒲江县志及碑文记载:汉有河南人莫公将军,南征凯旋至此,见“龙蟠凤翼,水固山环”而流连不去,弃官结庐潜修,后人建阁祀之。飞仙阁依山傍水而建,自唐至明代先后称莫公堂、莫佛院、信相院、观音阁。清代称飞仙阁,亦名碧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