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走廊

古茶走廊

作者:杨茂芳

“推窗但见新茶绿,-常听春燕语;林地四时小挥汗,庭院百日大读书;夜沏老茶泡日月,昼读诗书走古今;春露湿脚忙稼穑,秋雨着身闲修竹;园中蔬果各相异,墙外老树依旧同。”云南省临沧古茶公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古茶走廊”别样风情别样味。想吃鸡肉,你去山林里捉;想吃青菜,你去园子里掐;想了解茶马古道文化、茶文化、国学文化,你去文鼓楼看。

青龙腾,白虎跃,半池荷花半池鱼;积玉堂,文鼓楼,四把轿椅四个洼。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陆羽著茶经、冯绍裘创制滇红茶、骆英才做强做大茶生意,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石径石庭石屋三石磊成半弯玉,水村水榭水帘叠水淼漫一洞天。青瓦石墙、木窗木门,返璞归真、冬暖夏凉;林绿鸟鸣、河清鱼跃,菜园青青、猪肥牛壮;品茗嚼古、阅词赏书,粗茶淡饭、游子归家;老子庄子、各有千秋,神农陆羽、茶缘茶情。“古茶走廊”名不虚传!

撼天动地的彝家过山号响起来,似水柔情的苗家芦笙吹起来。横笛欢快,直箫委婉。与热情奔放的彝家大姐跳上一圈满翻满转,和含情脉脉的苗岭面猜(姑娘)并肩合脚。彝族阿哥的老鹰夺食踏碎了火塘,苗岭面多(伙子)的苍蝇搓脚搓起了火花。“古茶走廊”,不一样的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下元八运“积玉堂”。水为财,积水积财,水口对池,财路通。三幢石墙木架屋,方块石板铺房顶,中间一幢五个格,借喻易经五为中;左右两幢各两格,相加九格积大成,九九归一顺风顺水。两山一谷天造地就,三个小洼藏谷间,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故雄狮发威积玉堂,摁住白虎不松手。石景石屋,石径石庭,石石自成玉中玉;物心物性,物情物语,物物犹在天外天。

文旺天下“文鼓楼”。传承茶马往事,弘扬国学文化,文鼓天下。一对望天猴,廊前昂首挺胸,上传天意,下达民情。进门对面便是“万象随风动,物于心外;一缘伴茶来,妙在其中。”转身看正门,“长空舞袖云肪动,高山摆案,嘉木当玄圭,神农作序;大地流风寸翰行,远岭横窗,玉壶呈月砚,陆羽成书”。走进“茶祖故里”,“盅中道茶,盅盅道茶,盅盅道茶品茶道;座坐知己,座座知己,座座知己唯己知”。左侧七律•茶祖故里:“空灵俊秀地呈书,淡雅清香月画图;悟道何须三界外,休闲不在万缘足;前程路碎石阶印,古道秋深大漠枯;万岁茗柯归故地,千年古韵在茶都。”右侧七律•滇红凤庆:“前生后世路相随,旧事无人梦自痴;半套青衣寒露透,一窗暮色寄相思;秦砖汉瓦今何在,唐风宋韵几人知;化羽成仙邀日月,随风起舞唱茶诗。”左为神农一往情深尝百草,右为陆羽乐在其中品佳茗。

品茶出来右转出门,“九天云自开,身逐玉兔;三界物空在,念落金乌。”品茶后心旷神怡的情怀诠释得非常到位。

拾级而上信步入院,乃文鼓楼二楼“茶韵斋”。“八百年驿道马驰,乃连系九州为友,四海为邻,一物为缘,若寻根日月精华,图宏业盛,礼齐韵雅,首当数彩云之南古茶公社;五千里沧江龙动,最贵于六国同宗,三省同祖,七市同益,要溯源天地灵秀,山高水长,儒厚文兴,还请看锦绣凤庆滇红故乡。”再现滇西茶马古道历史,展示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凤庆文献名邦韵味。登台入室,深黄色的“大中至正”正堂背景“一画分天地,六爻奠乾坤”。“心静厅”老子的“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给人以“漫履险峰神自定、独居空谷心常明”的禅意;“文香阁”孔子的“道之以 、齐之以礼”,给人以“文动人间明正道,德行大地共和谐”的教诲。

在文鼓楼潜移默化接受一番国学文化、古茶马文化熏陶后,“随缘堂”“到此即主人木门闲开请在座上坐,从斯是知己日月明鉴但求流中留”。“财丰难比高堂贵,物阜何如陋室香。”大彻大悟的是一个“家”字。“地远青山瘦,天高秀水长;朝霞拥圩日,晚露抱夕阳;岁月如流水,人生如过堂;真缘何处在,大妙归天然。”还原万事万物本真。“铅华洗净处,万类见真容;醉卧云天外,痴游大地中;机缘随世事,造化守中庸;欲念何堪尽,浮名毕竟空。”追溯世态渊源。

“一日三餐烹小鲜,五味七色和谐,九九归原,伊公叹妙;二明四时品新绿,-八德同趣,零零无念,陆氏闻香。”客人一边细嚼慢饮美味佳肴,一边观赏千姿百态的古茶系列照片,同时慢品“燕横箫,雪戏月;夏雨击鼓,秋蝉晚钟;读宦海沉浮,笑人海流沙;阅尽沧桑世事,饱览文墨书香;自古英雄多孤单,莫名惆怅托何方”的《古茶随想》。香酥开胃毛豆腐,调料佳品豆酱油。腊火腿,色如樱桃,香溢十里;风猪肝,香甜回味,酥软可口;荞粉片,健脑护眼软血管;野树花拌粉条,回归自然;干板菜煮腊肉、烩豆米、泡包谷饭,辅佐酱豆腐,农家生活乐融融。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的这一名言出现在“古茶食府”大餐厅,让人受益匪浅。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0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老先生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于是,就有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理浅显明白: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与现代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有同工异曲之妙,说直接点,就是“经济发展衍生文明进步,文明进步依仗经济发展”。

“间间木屋高雅贵,茶粗饭淡;座座红楼寂寥多,水瘦山空。”“洗尽铅华留古韵,修得恬淡品馨香。”“天道酬勤,酬开慧之人利众之事;地德载物,载不全之美中庸之和。”一副副囊括世态凉炎,道破人生真谛的对联,荡涤思想污垢,使人清心寡欲。苍劲有力的篆碑“则常足”,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簇拥着。“临峰远看玉无瑕,隔河闲听唱老鸭;小坐石庭怀故旧,独依水榭看云霞;清心养性幽居地,度假修身世外家;地造精华生净土,天成素韵美食佳”为“古茶走廊”画像。“淡淡蓝天拥碧水,朦朦紫雾抱青山;凄凄晚照长湖醉,瑟瑟秋风秀谷香;曼曼茶王生锦秀,悠悠古韵溢沧江;斑斑墨迹今还在,袅袅炊烟是故乡”给“古茶公社”塑身。有道是“置身世外精神定,行走天涯名利空”。西门外朴素、幽静的客栈,让久居喧嚣都市的游子有了归家感觉。

“藏茶楼”,青木茶筒古朴天然,原生态、无公害手工茶“行遍云天不争秀,饱经风雨自生香”;“自勉楼”,“德高始于修身细,品贵缘自济世长”引共勉;“同趣堂”,“院中三友看霜笑,堂内四君听雪 ”,其乐无穷。

「精品线路」楚雄四大走廊·古镇文化走廊之旅

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来源:云南日报

楚雄地处滇中腹地,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连片的青石板、连绵的老建筑、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带着那古老气息的温暖阳光,向我们倾述着悠悠历史。

让我们跟着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的古镇文化走廊,探寻历史的足迹。

楚雄古镇文化走廊之旅

推荐线路:昆明禄丰黑井古镇金山古镇)—楚雄(彝人古镇)—姚安(光禄古镇)—大姚石羊古镇)—永仁中和古镇

禄丰黑井古镇

“曲径高山险,山峦欲接天。万山相与峙,一水送溪烟。”黑井古镇凹凸不平的砂石路和斑驳陆离的石墙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奔流不息的江水诉说着古镇的辉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总能让人驻足观望,无需过多的言语,安安静静地和它偶遇,便是安静祥和、岁月静好的模样。

黑井被誉为“失落的盐都明清建筑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以及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经千年,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

漫步在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上,静谧的空气中只有悠悠的江水声,只有不时传来的马蹄声,只有孩童的嬉戏玩闹声。这里的一切,都在不经意中还原着最简单质朴的古镇生活。

禄丰金山古镇

金山古镇位于禄丰市城区核心地段,结合禄丰地方特色文化与市井人文,完美复活“滇西马帮路,九关十八铺”的历史风貌,并将吃、住、行、游、购、娱的商业理念及云南茶马古道文化元素,巧妙的运用到项目规划上,打造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古镇商业集群。

楚雄彝人古镇

彝人古镇地处楚雄市城西龙川江畔,在宋代修筑的德江城原址上“乔迁了一段江南,浓缩了一个彝乡”。

古镇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集文化景区、旅游集散地、城市会客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是楚雄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古镇的小巷是值得去逛一逛的,古朴的石拱桥、悠长的石板街、清澈缠绵的流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自得让人感觉身心放松。

走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古香古色的彝族建筑,和门梁上悬挂着的大红灯笼,搭配偶尔从墙头上探出来的几枝蔷薇,恬静如诗,静美如画。

白天的彝人古镇清幽静雅,入夜便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彝人部落门口,上演着彝家人接待贵宾的最高礼仪——过山号、拦门酒、大刀舞,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喜迎八方宾客;彝人部落的水上舞台,《彝乡恋歌》大型歌舞伴餐特色活动精彩上演,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彝族原生态歌舞,一边品尝彝家特色美食;古镇毕摩文化广场,“火舞彝乡”篝火晚会热闹开场,熊熊火光映照下,彝族同胞和各地游客围着火把起舞,一直狂欢到深夜。

姚安光禄古镇

光禄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治滇重镇,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历史上曾被誉为“文献名邦”。

光禄古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话,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这里古代建筑和古文物较多,有始建于唐天佑年间的龙华寺,有元代设置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有文昌宫、三丰祠、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

青砖铺路,宁静幽远;石板连桥,承启古今。徜徉在光禄古镇的小巷里,斑驳的墙头 空气中弥漫的古朴气息,都让人产生一种时光错乱之感。

大姚石羊古镇

石羊古镇有“滇国盐都,祭孔圣地”的美誉,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制盐史。

古镇拥有建于明洪武年间、规模宏大、典雅大方、布局严密的孔庙和世界铸造时间最早的孔子铜像,还有南北相对峙的二塔、“封氏节井”大型浮雕、晒盐篷、古盐井、石羊小吃、“七寺、八阁、九座庵”和穿镇而过的香水河,以及21座风雨桥,是集儒家、盐、历史、彝族、佛教文化于一身的文化胜地。

来到石羊古镇,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盐,体验传统制盐工艺,还能一边听洞经音乐,一边喝着具有古镇特色的红盐茶。

古镇里,还有各种特色小吃,软糯香甜的小土饼、酥脆爽口的菜盒子、满口留香的椒盐饼……

永仁中和古镇

中和古镇,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入滇第一站,历史文化悠久,民族底蕴丰厚,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

古镇古朴幽静,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独具特色,于山腰群起建筑,以盐马古道为中心街道,街两面用条石镶砌,在条石上一层接一层地盖房子。

一套套四合大院的房门、窗柱、翘檐、回廊上都雕龙刻凤,精雕细琢。建筑群融西洋、汉族、白族建筑特色为一体,为土木结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珠玑走廊,格子花窗,每梁必雕,每墙必画,诗清画明,优雅别致。院内附设茶坊、酒馆、客栈、马店,是当年来往客商入住、休憩的好去处。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重走“茶马古道”:德钦古镇

德钦,属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城镇,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距离中甸县城182 公里,西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怒江贡山独龙族自治县接壤,西北西藏芒康左贡察隅县山水相连;东南同四川巴塘县得荣县云南香格里拉县隔金沙江相望,总面积759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59 米,是云南省地势最高的县。

由于德钦县地处滇藏要道,沿着滇藏公路,由中甸进入德钦,是德钦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这段路在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车辆不能进入,要待来年冰雪融化,才能恢复联系,运送物资。封山期间,德钦到中甸就要绕道德维公路而行了。

抗日战争时期,因南线国际线路遭到封锁,德钦一度成了中印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商号林立,成为滇西北商业重镇之一。

“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 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

汉时为牦牛羌地。晋时为马儿敢地。南北朝属党项部。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为聿赍城,属吐蕃地;唐南诏国为聿赍城,属剑川节度辖地。宋大理国属善巨郡。

元代称“小旦当”。至元八年(1271 )属丽江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5 )丽江宣慰司改置丽江路,为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3 )丽江路改为军民宣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 ),德钦为招讨司磨几勘(芒康)与万户府(巴塘)的管辖区。正德四年(1509 ),德钦为云南省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定占领,时称阿德酋。崇祯十二年(1639 )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派兵南下,打败木氏土知府,德钦为蒙古和硕特部控制范围。

清顺治五年(1648 ),德钦归属西藏统属范围。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巴塘为清朝控制管辖,巴塘设正、副土司,德钦复归巴塘管辖。

雍正四年(1726 ),清廷勘定川、滇藏界,四川省(巴塘管辖)属阿墩子划归云南省丽江府。

雍正五年(1727 )改属维西厅,维西厅划归鹤庆府。

雍正八年(1730 )7 月,鹤庆府属迤西道。

乾隆二十一年(1756 )5 月,维西厅复属迤西道丽江府。

清光绪三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时,立下“德钦”碑,碑上为镇取名“升平镇”,取歌舞升平之意。德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唐宋以来就成为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商业贸易极为发达,有“雪山市场”的美称。每当冬季,城区云雾弥漫,有时雾入居室,当地人称“天香熏室”。小镇四周环山,地势陡峭,镇内建筑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因平地难得,镇内居民住房建筑较拥挤。每年秋末冬初,是升平镇宜人的时候。此时,正值农闲,常有甘、清、藏等地的藏传佛教信徒成群结队的来朝拜太子雪山,升平镇是香客必经之地。

光绪三十四年(1908 )设弹压委员,受川滇边务大臣节制。

民国六年(1917 )由维西县析置阿墩子行政区,属腾越道。

民国十八年(1929 ),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 ),改设阿墩子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 )6 月,改设治局获批,并更名为德钦设治局,辖燕门、云岭、佛山和升平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 )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维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 )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在滇藏公路沿线,从德钦县城出去8KN 处,有一飞来寺,飞来寺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距今已近390 年的历史

飞来寺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寺内古松森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松涛低鸣。山门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寺云封”,飞来寺由子孙殿、关圣殿、海潮殿、两厢、两耳、四配殿组成。寺内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

飞来寺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从头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其为“飞来寺”。今天,站在豆温村边远看飞来寺,确有欲飞之势。山峦叠宕,森林茂密,云雾缭绕之中显现的古寺,有斩云断雾之姿,更有凝而不变之影,真是悬崖陡处辟仙台,琼楼玉宇屹正乙。飞来寺潭前有一凛冽清泉,相传此泉水有驻颜长寿之功效,寺内住持因常饮而高寿,故到山上的人都争相饮用,临走还要带几壶下山。白茫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就像一座晶莹透亮的玉柱直插蓝天,巍峨壮丽。山腰缭绕的白云恰似雪山的一块美丽面纱,又给雪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德钦飞来寺正对卡瓦格博峰,上建有“中日梅里雪山登山勇士殉难”纪念碑和一座佛塔,纪念碑是为纪念1991 年1 月4 梅日梅里雪山登山队的17 名遇难登山队员而立的。佛塔则是为了纪念十世班禅视察德钦所建。

卡格博,藏语意为“白色雪山”,俗称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是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当地人称为“巴何洛登地”。相传卡格博原是九头十八煞神,后为莲花生教化,改邪归正,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领朵制敌宝珠雄大师大王格萨尔王帐下的一员神将。卡格博神常被藏民供奉在神坛上,形象是身骑白马,手执长剑,雄姿勃发,与突兀所见的卡格博峰雄伟挺拔的英姿有共通的阳刚之美。据说,若你今生有幸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的五彩云层之中看到卡格博峰的身影,可见其巅之高,其辉之远。每年秋末冬初,各地藏传佛教教徒不远千里徒步赶来这里朝拜神山,围着神山“转经”,少则七天,多则半月。若逢藏历羊年,转经者更是增至数倍,匍匐膜拜神山,场面极为壮观。

卡格博峰是云南十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之一的三江并流景区的主要景观,曾被洛克博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山”。1986 年,藏传佛教的十世班禅大师确的坚赞曾在这里举行隆重法事。据说,当时太子雪山云雾缭绕,不能见其真颜。当班禅大师诵经,撒了神水之后,卡格博如有神驱,云雾散云,露出了它巍峨的身姿,这在当地百姓中传为一奇。

在卡格博峰下,明永冰川(藏语称“明永恰”,“恰”是冰川之意),如素练倒悬。从海拔5500 米向下延伸到2700 米的森林地带,离澜沧江面仅800 多米,是世界上少见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卡格博南侧,是一条瀑布从千米高崖倾面而下,称为“雨崩神瀑”。每当夏季冰雪消融,瀑布飞泻而下,雨雾弥漫,据说若你被雨雾湿身,则会带来好的运气。

卡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处女峰。早在1902 年,英国就曾在登山队首次挑战卡格博峰。之后,美、日、中日联合等登山队又4 次攀登,但都失利。1991 年1 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十七勇士再次向雪山冲刺,不幸全部遇难。消息传出,中外震惊,被评为该年度中国十大体育新闻之首。十七勇士的遗骸直到1998 年7 月才被上山采药的当地藏民发现。据推测,是因1991 年1 月3 日晚至1 月4 突发的雪崩造成的。为纪念这一壮举,在飞来寺建了,作纪念。

牛恒刚:2014年8月31日于北京

荷月廊桥水上走 古风古韵元氏游

“彤”游五一抢先看,记者江彤也将提前带领大家探秘知名景点,抢先奉上五一假期“独家秘笈”。那么今天,她来到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