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魏长城遗址

合阳魏长城遗址

魏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合阳属魏西河之地,魏国所筑之长城遗址犹存。魏长城遗址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梁山南麓,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长约20公里。西经大浴河入澄城县境,东入韩城市境。其中杨家庄乡的木场、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庄的河西坡等段,长城残迹仍高1-6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尤以东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东北尚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烽火礅,为陕西境内魏长城遗址中仅存的一座。长城残迹蜿蜒越过徐水沟,延伸至木场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筑,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树,树龄有1700余年,高12米,树围6.3米。初夏繁华似锦,但从不结果,五根主干张开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堪称奇观。

魏长城遗址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地段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从荥阳王宗店到新密香炉山 游魏长城遗址

昨天,我们带您游览了织机洞,这是来到王宗店一定要看的,除了织机洞,还有新密境内的魏长城,提到魏长城可能多数朋友都不太清楚,但说到香山寨,估计不少朋友都知道。

我们从香炉山东侧上山,车可行至半山腰,上山仅有单行车道且坡度较陡,40度上下的坡道好几处,且有急转弯,建议步行较为安全。

停车上山,路边的杏花还未见落意。

一路向上,山坡有油菜花、杏花、麦苗,黄、白、绿相间,令人心旷神怡。

山间小路虽崎岖险峻,但也算宽敞,比起卧龙台西侧的一段小路已算是“豪华”大道了。

叫上不名的各种灌木已经开始发芽

一簇簇的杏花在山间怒放

快看,前面没多远就可到山顶了!

此处已可见山顶寨门

新密现存魏长城北起香炉山(市、交界处),中经蜡烛山、沙口、凤门口、五岭,南止茶庵村北,全长5.8公里,墙基宽2.5米。最高处高2.5米,依山盘旋,青石垒砌,林峦秀异,气势巍峨,箭楼、烽火台、营盘等防御设施完好。

二零一六年四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长城内外》节目对新密古魏长城遗址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寨门到了!

至此,我们就算是登上了魏长城。

从寒墙向外伏视

其实,此寨较魏长城晚之多年,目前寨门这块石匾应该是近代才有,整个塞子建在魏长城基础之上。

登顶后,稍作调整,我们继续沿山脊向前。我们脚下即是魏长城。

魏长城

从山顶沿魏长城走向左侧远眺,可看到对面山脊有游人走动,似是南坡登山。

连绵数公里均可见古长城遗迹

向右,可见山峰之上有一小庙。看山势,大概有一二华里,此时,我们已经小有疲惫,大家出现意见分歧,或继续向前一探究竟,或就此打道回府,最终,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向前,不悔此途。

看似难行,实际并不遥远,一会功夫,就到庙前。

一块似马头的巨石不知如何立在山颠

此庙看似有些年代

庙内有一老人守护,与老人攀谈,得知此庙为“天爷庙”,此山小名为“小顶山”,大名就是香炉山了。发现几处石碑为清光绪年间所立,还有几处石碑已风化不清,无从考证。

据老人所述,山南侧的魏长城已经由省里拨款修建步道,做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新密、巩义一带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丰厚,这都是留给后人和外地游客的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作者:木木

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投稿(素材)1005980777@qq.com

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郑西圈儿(zxquaner)

本文出自:

国家文物局来合对战国魏长城遗址进行复核

6月4日下午,由国家文物局副调研员胡传耸带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福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曹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同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李大伟、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江旭组成的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复核专家组来到我县,就合阳县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魏长城遗址-合阳段)开展复核工作。县文旅局副局长雷芳、合阳县文旅局沈永其等陪同。

国家文物局复核组专家对合阳县境内战国魏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听取了县文旅局对合阳战国魏长城遗址有关历史、发展、保护与下一步利用情况的汇报。复核组对合阳县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要认真做好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注重整体规划,传播长城文化

来源:合阳文化旅游

榆阳古遗址之明长城遗址

据《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命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缄“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此为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二边长城位于大边长城以南,与之并行,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明《延绥镇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后来经过再修和重建,全长达561公里。榆林大边沿线筑有36营堡,兵马众多,防守严密。按《明会典》:延绥居九边之一,地当蒙套,防御冲要,当时经制官兵计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马、驼三万三千一百匹。

榆阳区段,东起大河塌乡海则沟村东,西至红石桥乡长城峰村西,蜿延110公里。长城墙、烽火墩、营堡均为夯土筑成。原长城墙一般高6~8米,宽4米,烽火墩和戌楼高8~10米、宽6~8米不等。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境内保宁堡至常乐堡一带长城及所建戍楼、营堡大部分外用砖包砌。民国年以来,长城上的砖逐渐被当地群众拆去建房屋,至20世纪70年代初拆除殆尽。现境内长城残垣断续相连,一般残垣高出地面4米左右;有残存烽火墩台、戌楼共200余个,一般高出地面5~7米;屯兵城堡遗址4个。1982年境内明长城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