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石窟遗址

旬邑石窟遗址

陕西旬邑为古豳之所在地,周人曾在此开疆立国,今人考证《诗经》所载之水名地名至今犹存,而秦汉这儿又封邑置县。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赵家洞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

据《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隐居此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石窟群。马家河石窟寺赵家洞石窟


旬邑县历史文化遗址名称

旬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以“剪花娘子”、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作品为代表的剪纸驰名海内外。具有古豳遗风的唢呐多次参加了全国盛会。1975年出土的距今200-300万年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板齿犀牛化石是世界上首具装架最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距今两千多年的秦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境内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唐家民俗馆、县博物馆、泰塔、石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马栏革命旧址已被纳入咸阳市北线2日游专线。

十三处三秦文化遗址有哪些

三秦指关中秦国辖区,项羽打败秦国后把秦地一分为三分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秦即是汉以后对关中地区的统称。
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
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
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
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
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
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
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
两帝合陵——乾陵(乾县);
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
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真身宝塔——法门寺(宝鸡扶风);
……

红山文化遗址的简介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距机场130公里,距码头250公里,距朝阳市115公里,遗址占地50平方公里。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文明社会,它的发现将中华民族文明史又推前了1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自1983年发掘以来,已发现女神庙一座,大型祭礼平台一个,积石家群20余处,并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女神庙位居诸多遗址中心,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半地穴式建筑构成,多室在北,为庙址主体,第13号积石空,建筑规模宏大,外形酷似“金字塔”。在十多年发掘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泥塑、陶器等,及其精美。其中的彩绘泥塑女神头像最为精湛,造型古朴、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为海内外孤品。“龙”作为远古族徽的图腾标志,始终也没有考古发现。遗址出土的龙形玉饰,才以确凿的考古材料证实了“龙”的起源。

天津都有哪些历史文化遗址啊?谢谢各位!!!!!!急死我了!!!!!!

 大悲禅院、天津文庙、挂甲寺、五大道租界区、诸多名人故居、西开天主教堂、望海楼天主教堂、基督教诸圣堂、天津犹太会堂、天津清真大寺、天津鼓楼、广东会馆、霍元甲纪念馆,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小站练兵场(袁世凯练兵之地)、大沽口炮台等。

旬邑石窟  镶嵌在绝壁上的空中楼阁

在渭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带的旬邑县境内,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的三水河,逆流而上,除了可以看见青山绿水,还有危崖峭壁、怪石嶙峋,每走几里,河流两岸的石山上就可以看见一排排石窟星罗棋布,气势恢宏,一组组岩洞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粗算下来,从下游的马家河到上游的黑牛窝大约50公里路程,至少有7处石窟、30多处岩洞,洞窟数以千计。这些绵延数十公里的成片石窟岩洞究竟是何人所凿?又所用为何呢?

独特的地理

旬邑民间自古至今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石山土盖头,汃水向西流;发财不长久,做官不出头。”

后两句道出了旬邑的人文特点,论经商,这里出过商号遍布13省的鼎鼎大名的唐家,至今其宅院唐家大院还是旬邑人引以为豪的人文景点之一;论做官,这里出过东汉宰相(大司空)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还有北宋时期地位相当于现在“国务委员”的范仲淹等等,但到底富贵不长久,做官不到顶,人还得有“平常心”才好。而前两句说的则是旬邑的自然景象了。汃河也就是三水河,河水从东北向西南流淌,经年累月流淌冲刷,河床两边露出的全是高耸的石山危崖,石山顶上覆盖着深厚的土层,森林茂密,苍翠碧绿。

如果你沿着三水河逆流而上,就会看到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卷。行进途中,河流两岸的石山上的数以千计的石窟岩洞,让人惊叹不已。《三水县志》里记载了旬邑石窟群的盛景:“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于是到了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时曾一度隐居此地,也佐证了石窟的风景之胜。

我们知道,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丝绸之路沿线和黄河流域有不少石窟,其中许多都声名在外。但能像旬邑这样集中、这样壮观的石窟岩洞群却并不多见。旬邑地区的地理环境为开凿石窟创造了首要条件。用专业语言来描述,旬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塬、梁、峁、沟相间存在。地理构造为南北向褶曲带,岩性以三叠、白垩纪的砂页岩和泥质砾岩为主。山体中部坡度多在45°左右,广袤陡峭的崖石是开凿岩洞的天然场所,又缘砂页岩质松,更加利于穿凿。

我们可以这样大胆想象,当某日因为某个原因人们开凿成了一个石窟,发现这事儿其实“so easy”,后来便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开凿,最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窟群。

神秘的赵家洞

赵家洞是旬邑石窟里的典型代表。赵家洞又称琅天洞,位于县城东北十余公里处的汃河北岸。抵达赵家洞,只见密密麻麻有许多洞窟,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阁。

据村民赵师傅介绍,古时先人为避祸乱,常躲避在石崖上,日久相继凿洞而居。石窟先小后大,先下后上,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风采依旧。

我们徒步而上,仰首望去,红崖峭壁上依次凿有多个石窟,外露其窗,内隐其洞。我们细心数了数,共分上下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如今洞外崖壁上的栈道桩孔历沿着悬崖依次而上,令人目眩。

站在旧址上,能清晰看到“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应当创建在南宋之前。洞在石崖峭壁上凿成石炕石灶,留下了经年岁月烟熏火燎后的痕迹。手扶石窗,凭栏而望,只见崖壁上伸下缩,如雄鹰展翅,迎风翱翔。细细观赏,石窟顶无片瓦覆盖,也不遭风蚀雨淋,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先人匠心独具,颇具慧心。

据村民赵师傅介绍,赵家洞虽然年代久远,但一直没有中断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在此生活,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480”工程处占用。“文革”时这里存放绝密档案,后又成为国家文物部门的库房,为这处独特风景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群。

另一个“世外桃源

除了赵家洞,比较集中的还有官家洞石窟、马家河石窟、寺沟佛窟石窟群等等。这些岩洞众多,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旬邑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于这些石窟岩洞究竟开凿于何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旬邑本地人萧之葆对于当地石窟很有兴趣,研究之后得出了“以时势揆之,洞当起南北朝及唐末时”的结论。有结论当然得有推论过程,萧之葆是这样解释的:“ 则旧志载,唐末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逆命朝廷,据龙山自固,为李克用兵攻,走中部。(按:龙山即堡岭,距各洞甚近。)时又与黄巢之乱相先后,居民被蹂躏不堪,相率凿洞以居,以避兵计。”“又南北朝及唐人均好造像,今飞云、琅天及桑村洞,均有佛像,垩碧庄严,亦一证也。”

萧之葆的推测还是主要基于历史时代背景。石窟技艺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繁盛。而自从唐统一了全国后,建都长安,旬邑县所处地理位置,离京都较近,离番地不远,山大林密,沟壑纵横,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连年的战争,在唐贞观之治前,旬邑是“狐狸常在村边转,狼进村舍无人喊,难民游民民遭难,无衙无官无人管”的情景。

于是,为了躲避战争,随着开凿石窟技艺的日趋成熟,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聪慧的旬邑古人便与三水河河谷内开凿出了一个又一个石窟岩洞,使之成为避难安身之所。而这些位于百米高崖之上的石窟居室,隔绝了纷乱的战事,也躲避了野兽的侵扰和洪水的肆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

还有人认为旬邑石窟应该在封建制度的初建时期就已有开凿了。距离赵家洞约2公里处的官家洞,史载“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旬邑地处古豳地,这里为周人祖先生活之地,是西周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诗·大雅·绵》中有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康熙《三水县志》卷二《官家洞》条记“而陶复则石也”。但“陶”究竟为“掏”还是“窑”,“穴”究竟是指“凿地为穴”还是也指“土室”,许多解释都有歧义,后人的理解更加五花八门了。

如今,我们览诸洞,观余迹,会发现仍然有许多奥秘有待于查考。但在此之前,不妨先为开凿出这些大河之上、峭壁之巅的庞大石窟群的古人们鼓鼓掌吧。

以上所有图片均由刘晓华拍摄。

Tips

官家洞:距离赵家洞约2公里处,又名飞云洞,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四层楼式叠洞,保存较完整。每层及各洞之间均有甬道相连。据史志记载,官家洞“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

马家河石窟: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石窟中的题诗和碑文推断,应建于五代,清嘉庆八年重修。石窟位于河岸百米高的石台上,人工雕凿而成,其形制为中心柱窟。窟内中心石柱四面设龛造佛,共四佛、八弟子、八菩萨、八飞天,其雕刻细腻,形象逼真,衣纹流畅,着色典雅。

寺沟佛窟:位于旬邑县东北部10公里处,地处官家洞与赵家洞之间。寺沟石崖,形如刀削,崖壁上留有佛窟多孔,窟中皆有佛像壁画,其形象生动、姿态万千。壁画上写有明代华山地震关中洪灾、雹灾的灾异题记多条,为研究古代气象提供了可贵资料。

带你领略旅游发展之魂!

送你一个美丽的陕西

标题

陕西旅游杂志

微信号:sx710075

编辑部:029-82090291

广告部:029-82090007

回望2021山西考古:从最早中国到石窟寺遗址

从“最早的中国”到石窟寺遗址,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考古呈现出哪些亮点?明年考古工作的重点又在哪?

澎湃新闻获悉,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评选出了“太原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等6项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2022年,山西考古将继续围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石窟寺考古、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中国·中华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课题继续推进。

考古人常常游走在冷暖之间,想方设法收集着古人遗留的铢两分寸,孜孜不倦思索着日月星辰照耀过的岁月痕迹,希望能从黄土中寻找到先祖的踪影……

论坛集结的考古发掘项目呈现出年度跨度大、分布范围广、遗存类型多的特点。时代涵盖了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地域北至大同南至运城,类型有主动性考古项目也有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与会考古专家精辟点评2021年山西考古。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出土嵌宝石金戒指

据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介绍,2021年,山西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的框架下,开展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等项目,实施了沁水八里坪、忻州尹村、兴县碧村等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就具体项目而言,“襄汾丁村遗址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人牙化石,是山西境内最早的古老型晚期智人,意义极为重要。太原镇城遗址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五边形房址和大批彩陶,丰富了晋中盆地仰韶中期遗存的文化内涵。泽州下町遗址填补了南太行区域仰韶晚期、龙山晚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空白,为区域文化谱系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襄汾陶寺宫殿基址为尧都平阳提供了实证依据,是夏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是晋南地区新发现的周代采邑之一,揭示了平王东迁前后晋南地区复杂的政治形势及其在两周之际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同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是平城地区发现的唯一北魏石雕彩绘石椁墓,是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绝佳实物。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发掘,揭露了一处唐代中型造像群,是山西首次中晚唐石窟寺考古。洪洞西孔村宋元墓地,保存了精美的砖雕和记载洪洞地震的买地券,反映了宋元家族墓地形态。盂县泥河金墓精美的砖雕壁画,进一步丰富了对金代晋东山地民间信仰的认识。太原东山晋端王陵园遗址,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范围清晰、整体布局和结构基本完整,是明代藩王制度研究的珍贵实证。长治潞州明代早期家族壁画墓,墓室结构、砖雕与壁画及丰富的出土器物,反映了时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长幼有序的伦理观、日月星辰的宇宙观。榆次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揭露了该寺庙全貌,初步厘清整体布局,为清代考古和寺庙建筑考古增添了全新内容……”

在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上,入围的12个考古项目负责人在现场逐一进行了汇报并回答评委提问。最终,六项考古项目脱颖而出。太原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王炜林

与会的考古专家也对入围项目进行了逐一点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王炜林表示,太原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非常有意义。大概在距今6000~55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时期,中国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有人称其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汾河流域在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的地区。庙底沟时期以华山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尤其是向北、向东扩张,在这个扩张的过程中,太原盆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支点。我们知道庙底沟时期除了彩陶以外,还有尖底瓶、五边形房子,这些都在镇城遗址有发现。总体来说,镇城遗址的发现对仰韶中晚期南北文化的互动做出阐释,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又提供了一批材料。

H3出土彩陶罐

王炜林表示,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发掘40多年了,代表了我们“最早的中国”的一个考古项目,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关键性遗址。陶寺遗址几十年的发掘,解决了很多问题,对遗址的分布、文化的分期、聚落的结构,还有一些大型的礼制建筑等都做了很多的关键性工作。从2018年开始,围绕陶寺宫城内的大型夯土基址和两个宫殿及其辅助建筑做了大量考古工作,把陶寺作为都城的要素展示得更全面。尤其是2021年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有500多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同时它的辅助建筑、构件、彩绘颜料及其研磨彩绘的研磨棒、带有白灰皮的或者是墙面装饰菱形纹饰的房子、水井、人头祭祀坑、中轴线的布局,都是我们中国早期宫殿的雏形。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它不仅是对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宫殿建筑的起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了我们以中原为核心文明的道路和模式。

鳄鱼骨板

谢尧亭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谢尧亭表示,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自发现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夺簋”长篇铭文的出土,彰显了北白鹅墓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地理位置及资源分布上来看,北白鹅墓地处在连接晋南和洛阳盆地的通道上,晋南拥有铜矿和盐等战略资源,这里非常重要;从历史发展脉络上来看,西周时期畿内采邑,以今天的西安和洛阳为中心,西到宝鸡、东到漳州。垣曲北白鹅属于畿内采邑,畿外没有采邑。到了春秋早期这个阶段,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西周被东周更替之后,王朝的中心发生转移,从长安搬到了洛阳,随着政治中心发生转移,很多贵族也都纷纷东迁,垣曲属于王朝的一部分。目前考古发现可以确定的畿内采邑并不多,芮国、虢国、郑国属于这类性质。所以,垣曲北白鹅墓地的发现非常重要,从它的墓葬规格和出土铜器铭文来看,我们目前认为是此地应是太保燕仲的家族墓地。

M1墓室

M1006出土陶器组合

张庆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表示,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有很多新特点。第一,它是大同第一个浮雕加彩绘的北魏石椁,方形石椁在北魏时期较多,到现在为止大同至少发现了七八十个,是石椁上加绘画,只有大同平城区智家堡北魏石椁墓是浮雕加彩绘。第二,它是现在平城区发现石椁里年代最早的一个。第三,椁室内雕刻的仙人图、天王像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佛教色彩、中西文化交流,可呼应于云冈研究。另外,这个石椁的文字也表明,它来自陕西。在同一个墓地的另一个砖志上介绍的一个人来自山东,这些都显示了平城区确实是一个多民族汇聚之地。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重要程度可比宋绍祖墓石椁,对以后石椁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影响或可延续至唐代中期。

石椁东壁浮雕彩绘

张庆捷表示,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是非常重要的一处石窟寺遗址。山西的摩崖造像数量位于全国第二,2021年统计山西摩崖造像有480多处,对这些摩崖和石窟,进行过考古科学发掘的很少,且规模有限。而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此次考古发掘规模较大,清理出来70多龛,年号达到20多处,而且有许多重要的题记,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官职和不同身份的人。尤其是,十一面观音像就有5个,对于考察十一面观音像的流行大有帮助。

善跏趺坐佛造像龛

张庆捷表示,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有特色,亮点多,从墓门发现起,便惊艳了世人。它最大的意义是再次认定了明代藩王墓的位置和范围,这是一次细致的科学发掘,对它的规模和内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认识。出土器物也非常重要,圹志、墓志同时出现在一个墓中,在以往的墓葬中鲜少见到。出土玉器、木俑,保存完好,颜色鲜艳并富有特色。明代俑一般用的是琉璃俑,但是藩王墓出土的是木彩俑,木雕加彩绘十分精致,色彩搭配上远远超过了以往。可以说,这是太原以至山西发现的最珍贵的明藩王墓。这也就要求我们务必做好后期的保护工作,这是我们能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陵园复原

M2、M3墓门

山西省文物局相关领导表示,山西省考古工作围绕“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中原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点课题,开展了1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120余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取得丰硕的成果。夏县东下冯、芮城寺里-坡头、沁水八里坪、翼城北撖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绛县西吴壁、大同吉家庄、襄汾陶寺、夏县师村等考古发掘,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研究中迈出坚实脚步。

2022年,山西考古将继续围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石窟寺考古、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中国·中华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课题,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具体项目介绍:

太原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遗址范围内的遗迹单位数量较多,时代较早,遗存丰富,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遗址内共发掘仰韶时期灰坑98座,窑11座,房址2座;明清墓葬6座。出土大量陶片以及石器、骨器、兽骨等。其中,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白陶仅见1件;多为素面,少数红陶上施黑彩,图案以圆点、直线、弧边三角、网格纹、刻划纹为主;灰陶多素面和弦纹;陶器多为手制加慢轮修整。目前复原器物有彩陶罐、红陶素面敛口钵、灰陶碗、灰陶罐、白陶器座等。石器有单孔石刀、石斧等。兽骨主要包括狗、猪、鹿等。

H6正射图

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8年正式考古发掘,迄今已经43年,取得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城址,有着宫殿区、仓储区、墓地、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住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自2013年至2017年,历时5年的发掘逐步确认了陶寺遗址近13万平方米宫城的存在,并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十三五”期间,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该项目的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继续联合,于2018年开始持续对宫城内的最大夯土建筑基址ⅠFJT3(现更改为1号宫殿基址)进行发掘。

1号宫殿基址

铜璧形器

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北依太行牛心山。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面较宽,南面狭长,不规则分布,边缘沟叉纵横。从2020年4月起至今,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市县文物部门对墓地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由此明确了墓地的主体遗存为两周时期墓葬、灰坑和车马坑。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玉石器

M3出土石编磬

M1006出土陶器组合

M3 夺簋

据出土的器物铭文推测,墓主人应该为召公家族三大宗族之一的太保匽中氏,这里很可能是其后人的家族墓地和王畿内采邑,肩负着拱卫洛邑北疆和控制盐铜矿产资源的战略要务。可以看出,北白鹅墓地是一处历时久长、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遗址,为研究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采邑制度、宗法制度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参考,对探讨黄河文明,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在整个中原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实证中华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是目前大同市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石雕彩绘石椁墓,椁室内雕刻的墓主人升仙图、导引图、四神图等有明显的汉代遗风和宗教色彩,而南壁外侧所雕刻的异域镇墓武士的发型、样貌、体态、穿着等,明显与汉文化风格不同,为研究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石门、石椁

霍州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位于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开元以后为主,是山西重要的唐代中型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受洛阳龙门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对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发现的铭记对研究唐代历史地理、府兵制等有重要价值。

造像窟龛的雕凿非常集中,层叠分布于崖壁中部以北,互相之间存在打破关系,密集区域多达8层。初步统计,共70余龛、约300尊造像。崖壁上方有一尊高达6米坐佛,为“高武时期”雕凿而成。

北区造像

十一面观音造像

铭记

发现的近20处铭记,经过识读,确定铭记内容有纪年、地名、人名、官名等几大类别。其中纪年有开元五年、十一年、天宝三载、十四载、长庆二年、宝历二年、会昌二年、正德五年等;地名有晋阳郡、安边郡、晋州、太原、霍邑、金昌府等;官名有县尉、中书舍人、度支、判官、押衙、副将等。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东北、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新校区用地范围内,地处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2019年5月—2021年4月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系统开展明代藩王墓葬和陵园的考古工作。

明代晋王府与晋藩王墓位置示意图

三座墓葬俯视

晋端王陵园的确定,印证了《太原县志》《阳曲县志》《榆次县志》记载的岗头村和端王陵园位置,为其他晋藩王陵园位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

M2晋端王圹志

(本文综合整理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汇及文博山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