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堡子遗址

西堡子遗址

西堡子遗址位于漳县新寺乡三宏村龙川河南岸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文化层厚5米。遗址已有破坏。暴露有灰坑,出土器物有细泥红陶罐、夹砂细红陶片、绳纹夹砂陶片、彩陶片、石刀、骨器和玉器,特别是1973年春出土的战国铜壶、铜鼎和玉璧,均为漳县博物馆藏珍品。

西宁曹家堡旅游景点 西宁曹家堡遗址公园

1. 西宁曹家堡遗址公园

你订的是电子机票,只要带上你的身份证就可以了。最好提前一个半小时到机场办理登机牌,在柜台办登机牌时,告诉工作人员你是在网上订的电子机票,把身份证正给他办就行了。

如果你想要一个靠窗或者靠过道的位置也要在这个时候告诉他。换号登机牌后就可以按照登机牌上面的登机时间和登机通道等候登机啦!另外如果有行李需要托运,要20kg以下。随身带的物品在过安检的时候都要取下来,更不能带小刀,任何液体等危险物品。

最后,你还可以在登机前一天在网上办理登机牌,这样就更方便了!


2. 西宁曹家堡遗址公园在哪里

出土的考古文物证明,曹地邻村在远古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商周时的“古杜国”更证实了曹地周边的繁荣。相传在盛唐时,这里曾是皇家狩猎的园林。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大搬迁时,一部分人迁至此处定居,当时这里被称作闫家庄。清朝嘉庆年间,依姓氏从闫家庄分离出三个自然村,分别是曹家堡、翟家堡、高家堡。曹家堡村内主要是曹、李二姓,清末至民国后期又有了芦、侯、潘、杨、陈、刘等姓氏。

曹家堡自成村以来,历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已有600多年历史。曹、翟、高分离成村后,为抵御战争自行修建城堡。曹家堡村东、北、西设有城墙,村南有十几米高的原始土坎,墙外修有一圈护城河。村南门楣刻“下杜明区”四字,内侧上方镶有“大昌阁”门匾,村西城门洞下有青石台阶踏步26块,由高至低有序排列,西门洞上镶有“兴泰门”门匾。城墙外虽有护城河,但妇女洗衣、小孩玩水都在西门外西北角约一百米处的大涝池,涝池约一亩有余,水质清澈,主要因全村地势东高西低,水从南门外和西门洞下流出积聚而形成。


3. 西宁曹家堡遗址公园介绍

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属于城东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东南方向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距西宁市中心28千米,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青藏高原重要交通枢纽和青海省主要对外口岸。

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于1991年12月建成通航,其前身为西宁乐家湾机场,现定名为西宁曹家堡机场,2018年9月28日更名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2005年11月完成一期扩建工程,2013年7月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


4. 西宁市元堡子湿地公园

山西省岢岚县。

岢岚县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一县一业先进县”“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县”。至2018年,岢岚县辖3个镇、7个乡,99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岢岚县常住人口为69324人。2017年,岢岚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9亿元,年均增长6.2%。


5. 西宁曹家堡遗址公园简介

曹家堡机场的管理机构为: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该公司是2003年6月19日组建的国有机场管理企业。2006年3月28日,与陕西省机场集团公司联合重组,成为西部机场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现管理西宁和格尔木两个机场。


6. 西宁市孙家寨遗址公园

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 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前凉张轨进军青海省会西宁置西平郡,将其纳入凉州版图,属凉州,领四县西都、临羌、安夷、长宁,归凉州统治。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文物古迹

截至2012年,西宁省级文物管理机构1个,省级博物馆1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塔尔寺和隆务寺、瞿昙寺;

马厂垣遗址、西海郡故城、热水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7. 西宁西堡公园

漳泽水库最深近20米。

漳泽水库位于长治市北郊浊漳河南源干流上,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是一座以工业、城市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水库坝址以上干流长72.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176平方公里,占浊漳河南源全流域面积3580平方公里的89%。浊漳河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漳泽水库流域包括壶关县、长治县、长子县、屯留县、长治市城郊区。流域上游壶关县境内的庄头水库、西堡水库、长治县境内的淘清河水库、长子县境内的申村水库、鲍家河水库、屯留县境内的屯绛水库等六座中型水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625平方公里,设计天然年径流2.25亿立方米。


8. 西宁曹家堡位置

曹家堡机场全天24小时都上班


陇西西堡子赵氏:书香传家 遗风犹存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甘肃陇西县巩昌镇园艺村西堡子赵氏,乃陇西名门望族,久居陇西巩昌城西堡子,当地人俗称“西堡子赵家”。这一门赵氏何时来陇,因丙寅年老家谱遗失不得而知。现存家谱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纂修而成,由赵柳塘先生撰序文。

《赵氏家谱》

《赵氏家谱》由序言、世系、家范、列传、墓志、文徵、诗歌、联语、跋语构成。家谱中尤为珍贵的是列传和 文徵 中的众多文章,大多出自当时陇上名人之手,有刘炳青、原鹏翎、裴仰贤、王海颿、安维峻、祁漓云、牛树梅等。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编辑赵英雄。

《琴鹤斋座右铭》

《琴鹤斋座右铭》由赵氏先祖书写而成,当为赵氏的家规家训:

中和是我师,勤俭是我友,举步必履谦,闲话慎出口,傲骨不可无傲气,不可有甘与君子交,毋同小人走,多读圣贤书,少饮 夷狄 酒,涉世行恕道,此心须存厚,量宽福自大,德隆寿亦久,以之铭座右,便是为人谱。

赵运昌书法作品

赵运昌,字善卿,自号杜门子、杜门山客,邑贡生,擅书法,尤以诗歌为上,著有诗集《杜门诗草》。清辛丑年进士祁漓云称他的诗歌:

“肫然而真,滢然而清,纷纶乎轻烟气之丽,物而莫穷其致也!”

赵丙淮祖父赵楳葊墨迹

赵丙淮,原名承业,字统臣,号惺惺子,清诸生,后为县学增生。他先后执教三十年,在陇右教育界有很高的威望。他 培养 出了王天柱、马振声等众多名贯陇上的优秀学人。著有杂感文集《膝下抱本录》《红叶山房诗抄》。先生逝后二十年,他的学生赵树业等100多人,为他树碑立传。清庚辰年进士铁汉御史安维峻对他的学养大加赞赏,碑文中记述道 “晓峰公纳贤举贡,先生往远,深加礼敬,当推为陇上儒宗”。

赵振业

赵振业,字心柏,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兰州第一中学,先后在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宁夏中学任教员,民国25年(1936年)任陇西东街小学(今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后筹建陇西县立初级中学(今陇西县第一中学)并被委任为第一任校长。在他的艰辛努力下,陇西一中逐渐办成了陇中首屈一指的全日制中学。由于办学有功,升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后任陇西县参议会议长等职。建校之余,赵振业浏览典籍博览群书,倾心收集历史文献资料,著有《闽海遗臣王予望考》《陇西诗歌选》等。他还将家中藏书数千册捐献给了陇西文化部门。 补充阅读:明初功臣南雄侯赵庸生平简介及年表

赵氏一门善读书、读好书,以读书为乐,教书育人,造福桑梓,报效国家。良好的家庭教育,给子孙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百年来在教育、书法、诗文、绘画等方面,涌现出了赵斗山、赵楳葊、赵丙淮、赵振业、赵应平、赵应珣等。赵氏以勤俭的家风,宽厚的胸怀,绵延百年。将此处世之道,不断秉承发展,成了族人 遵守 的座右铭,以此来教育子孙。他们对乡邻、亲朋,乃至于家园故国,默默地敬守着一份孝道、一份尊崇,以此不断影响着身边的人。

这里

甘肃考古回放:​大堡子山遗址

一、遗址概况

堡子山遗址位于甘肃礼县县城以东 13 千米处的西汉北岸,因其西端高处有一座清代堡子而得名,是秦国早期国君陵园(图一)。

以大堡子山遗址为中心,周围分布有多个遗址:位于西汉水南岸有山坪早期秦文化城址、圆顶山春秋秦人贵族墓地;西汉水支流永坪河西岸有盐土崖遗址等,沿西汉水南北两岸分布。20 世纪 90 年代初,盗墓狂潮席卷全国,礼县也没能幸免。大堡子山两座秦公大墓惨遭盗掘,大小墓葬被洗劫一空,盗掘出来的文物被贩卖到世界各地,造成了国家文化财产的严重流失(图二)。

1994 年3 〜 11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陵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 21万平方米,发掘“中”字形大墓 2 座、车马坑 1 座,以及中小型墓葬 9 座。2006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 699 处,有夯土城址、建筑基址、墓葬、车马坑、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调查和钻探发现大堡子山城址修建在山坡上,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城内遗迹主要为秦公大墓、大型房屋基址、灰坑、踩踏面及陪葬墓(大墓周边中小型墓)。城外亦有与之对应的中小型墓葬。

二、主要发现

1994 年 3 〜 11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陵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 21 万平方米,发掘“中”字形大墓 2 座、车马坑 1 座,以及中小型墓葬 9 座。发掘的墓葬均为东西向的西首葬,两座大墓南北并列,相距大约 20 米,大墓南侧发现东西向车马坑 2 座,已经发掘的 K1 位于东南部。2006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2006 年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钻探面积达 150 万平方米,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26 处、中小墓葬400 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等。在调查、钻探的基础上,2006 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其中,发掘大型建筑基址 1 处(21 号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 7 座、祭祀遗迹 1 处(包括乐器坑 1 个、人祭坑 4 个)。2015 〜 2016 年,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 4 座(M30 〜 M33)和车马坑 1 座(K32),墓葬和车马坑的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未被盗的 M31、M32两座墓葬随葬器物较为丰富,有铜器、陶器、玉石器等。

大堡子山城址坐落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体上,围绕整座大堡子山依地势而建,形状很不规则。城墙的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由于山体大面积滑坡,许多地段已经无存,其中以北城墙一段保存最为完整。北城墙复原长度约 250 米;西城墙复原长度 1300 米;南城墙东城墙只发现了数段,均位于山体边缘、紧邻断崖的地方,估计原长度分别为870和2600米。城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关于该城的建造年代,从城墙夯土内包含陶片看,城墙的始建年代大致为春秋早期。在西汉水对岸的山坪也发现一座城址,与大堡子城址隔河相望。夯土城墙断续残存 300 米以上,并发现早期秦文化堆积,判断这里也是一座早期秦文化遗址(图三)。21 号建筑基址,位于大堡子山城内南端较高处,西面背靠黄土断崖,东面俯视西汉水河川。建筑基址南北长 103、东西宽16.4、进深11.4米,方向为北偏西16°(图四)。

西墙保存相对较好,东墙和北墙仅保留夯土基槽部分,南段保留部分墙体。墙体残存高度约 0.4 〜 1.5、宽约 0.6 〜 1.6 米,夯土基槽宽 3.2 〜 3.3、深0.5 〜 1.12 米,夯筑工具为 5 个一束的木棍。在东、西两道夯土墙之间正中位置发现南北一字排列的 17 个柱础,另有一个不在原位置,被移动至西北方向 5 米以外,总计有 18 个(图五)。

柱础石间相隔约 5 米,呈不规则形状;柱础石为青灰色页岩,大小基本相近,少数被破坏(按照柱础间距,最南边尚缺失一个)。柱础石材与大堡子山暴露出的岩石层相同。建筑基址西墙外侧为斜坡状生土断崖,距夯土基槽约 4 米,与墙基同一走向,在整个西墙外侧生土断崖下,自北至南都存在一道石砌矮墙。堆积与西墙基槽之间是保存状况比较差的活动面,应当为房子使用时期的室外活动面。活动面高于石柱础表面,证明石柱础应当为暗础,房屋的室内地面和东侧室外活动面被破坏殆尽。该建筑基址没有发现门道、台阶等。21 号建筑基址始建年代大约为春秋早期偏晚或春秋中期偏早阶段,战国时期被废弃。建筑中有大型柱子,周围夯土墙可能主要用来承重,应为梁架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该建筑未发现隔墙遗迹,似为大型府库类建筑。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位于被盗秦公大墓(M2)西南约 20 多米处(图六)。

大型乐器坑长 8.8、宽 2.1、深1.6米。坑内南排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钟、3 件铜虎(附于镈钟)、8 件甬钟,镈钟和甬钟各附带有 1 件青铜挂钩(图七至一○)。

北排磬架(仅存朽痕)下为 2 组 10 件石磬,均保存完好(图一一)。3 件青铜镈钟一大两小,最大的一件通高 65 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 28字,内容为“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镈,乃音鉠鉠雍雍,秦子畯袊在位,眉寿万年无疆”,甚为重要。该镈钟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秦公镈钟以及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钟相似,年代为春秋早期。与乐器坑同时还发现人祭坑 4 个,每坑埋人骨架 1 〜 2 具,肢体屈曲,其性质当为杀人祭祀(图一二)。

乐器坑的性质与人祭坑相同,也应属于祭祀性质。大堡子山乐器坑距离被盗秦公大墓很近,当与大墓有关。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2007 年对祭祀遗迹做了小规模的补充发掘,在其西北部发现了一条人工壕沟,为西北—东南走向。口大底小,口部东西宽 2.6 〜 2.85 米,底部东西宽约 0.65 〜 1.2 米,深1.3 〜 1.4 米。沟的底部有踩踏面,踩踏面厚 8 〜 12 厘米,上为淤土层。踩踏面上分布有小石块。沟内包含物有石块、红烧土、陶片、铁器残片及瓦片。经进一步钻探发现壕沟长 120 余米,在西北方向发现沟的拐角,向东残长约 12 米,其余部分被破坏,不明;东侧为断崖,推测应无壕沟(图一三)。该人工壕沟与秦公大墓、祭祀遗迹密切相关,可能属于阻排水一类的用途。

遗址内共有两座秦公大墓,位于城内中心偏南位置,两墓方向一致,M3 位于 M2 北侧,均为“中”字形,带东、西两条斜坡墓道。M2 为东西向“中”字形大墓,全长 88米,有东西两条斜坡状墓道。东墓道长 37.9、宽 6、最深 11 米,墓室呈斗状,长 6.8 〜12.1、宽 5 〜 11.7、深 15.1 米,西墓道长 38.2、宽 4.5 〜 5.5 米。斜坡埋葬有 12 个殉人,均为屈肢葬,头向有的东,有的朝西,多为青少年。内设二层台,东、南、北三面二层台上殉葬 7 人,均为直肢葬,都有葬具,多随葬有小件玉器,葬具为木椁和漆棺,均已腐朽,棺周围残留有金箔片,椁内残存罐、鬲等陶器碎片以及铜泡、戈、刀等铜器残片。墓主人骨已朽,根据痕迹判断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墓室底部中央有腰坑,内有殉狗 1 只、玉琮 1 件。该墓已被盗掘一空,仅在盗洞中发现 5 件石磬。

M3 为“中”字形大墓,东西向,全长 115 米,墓道结构和M2 相同,其中东墓道长 48.85、宽 8.3、最深 13.5 米,墓室呈斗状,长 6.75 〜 24.65、宽3.96 〜 9.8、深 16.5 米,北侧二层台上现存殉人 1 名,东、南侧的二层台已被盗扰,墓室内漆棺、木椁及墓主已朽。墓主仰身直肢,头向西,腰坑内有殉狗 1 只、玉琮 1 件。西墓道呈台阶状,长41.5、宽 8.2 米,填土中埋殉人 7 人。该墓已被盗掘,墓室部位曾发生过坍塌,所以墓中只发现有较小的青铜器碎片 。

陪葬墓主要集中在两座秦公大墓的北侧、西北和东北侧。均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长 2 〜 5 米不等。有的墓葬在墓壁开有壁龛,放置殉人,有的有单独的墓祭和附葬车马坑,年代从两周之际到春秋晚期(图一四)。

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城外东北处,已经钻探出 400 余座,城内也有零星分布。这些墓大多已经被盗,2006 年发掘了 10 座,其中 4 座未被盗扰。最大的一座墓(M25)位于东北城墙外的墓地,墓长 4.8、宽 2.7、深 10.1 米。出土青铜器 9 件、石圭 130 余件、陶器 6 件等,年代为春秋中期偏晚(图一五)。

秦公大墓南侧为 2 座大型车马坑,均为东西向瓦刀形。已发掘的一座编号 K1,长36.5 米,坑道位于车马坑东部,自东向西倾斜;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已遭严重盗扰,从西南部残存的 2 平方米迹象推测,可能原有殉车 4 排,每排并列 3 乘,共计 12 乘。各车均为辕东舆西,系驾两服两骖 4 匹马。据说该坑曾盗掘出大量金饰片。2016 年在秦公墓 M3 东北侧发现一座车马坑,为其西部 M32 附葬坑,编号 K32。该坑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内放置两辆车,均为双轮独辀,系驾左右服 2 匹马(图一六)。

三、主要认识

(1)通过调查、钻探和发掘,基本摸清了大堡子山遗址的布局和结构。大堡子山城址坐落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体上,围绕整座大堡子山依地势而建,形状很不规则。城址总面积约 55 万平方米。城墙的始建年代大致为春秋早期。城内有秦公大墓、祭祀遗址、陪葬墓、道路、灰坑、建筑基址等都说明这是一处秦人重要的中心聚落,推测可能是秦宪公居城——西新邑。

(2)大堡子山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遭盗掘,1994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并未进行全面的钻探和测绘,遗址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不清。2006 年的全面钻探、测绘和重点发掘,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大堡子山遗址和城址布局、结构的基本全貌,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堡子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3)出土秦子器青铜镈钟,再结合流散国外的秦公器、秦子器可知,目前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出土了秦公器、秦子器两类青铜重器,目前散逸在海外的秦子器除“秦子姬簋盖”外,基本都出自该遗址。

(4)关于该城的建造年代,从城墙夯土内包含的少量西周晚期陶盆口沿和粗绳纹鬲足看,城墙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西周晚期,似属于春秋早期才建造的。

四、学术价值

大堡子山遗址城址的确认以及城内大型建筑、秦公大墓、祭祀遗址、生活遗迹、道路等确定该遗址年代为春秋早期,推测为秦宪公居城——西新邑,这是目前秦人早期都邑西新邑最直接的证据,为秦人早期都邑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堡子山遗址发掘的大型府库类建筑以及出土有青铜编钟的祭祀坑,对认识大堡子山城址的性质,确认被盗秦公大墓的墓主,研究早期秦人祭祀及礼乐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使早期秦文化和秦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对解决早期秦都邑、陵墓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探讨对中国历史影响甚大的秦文明史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将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创建和谐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也将有力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