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流珠

洮河流珠

洮河发源于西倾山北麓的李恰如山及附近的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西仓,告别草原,进入峡谷地带。卓尼县境扎古录地段,两岸山势急剧靠拢,地形百转千折,山崖陡峭险峻,河水在岩石上左击右突,激起飞浪。

每至冬季气温骤降,湍急的河水溅起的浪花便迅速凝为冰珠,散落水中。同时,沿河岸由于地温下降,浅水处亦结成薄冰,水流增大时冲离河岸,在河水中碰撞破碎,经远距离流动磨擦,形成冰珠。冰珠在河中或零散、或结成松散的块状,漂浮于河面,流动过程中,块状连片冰珠遇到碰撞或激流,纷纷解体,马上又组合成另外的块状。

冬日的洮河,一改深秋碧绿的容颜,河面覆盖着晶莹剔透的冰珠,那成块成团的冰珠似梨花雪团,把洮河妆捞成一道飘逸素洁的白练。当地群众将洮水流珠称为“麻浮”,从河中舀来冰珠,拌上面煮熟,做成空心面粒“麻浮拌汤”。也有的将肉和冰珠装入容器冻住,以达到使肉长时间保鲜的效果,称其为“麻浮冻肉”。

地址:甘肃甘南州临洮县境内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君住洮河“头”,我住洮河“尾”,卓尼碌曲源远流长

听了又听

关于香巴拉的传说

见了又见

那原始的自然山水如含羞待嫁的姑娘

念了还念

是注定相逢的宿命

抑或不能背弃的誓言

甘南

终是要赴一场约才算圆满

君住洮河“头”,我住洮河“尾”

卓尼人自诩洮河儿女,是因为洮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了这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卓尼境内大小河流像思亲的儿女一样涓涓归入洮河的怀抱,她给了卓尼钟灵毓秀的山水,给养着卓尼农牧业的发展,她滋养出“中国大名砚之一”的洮砚,给了卓尼“洮砚之乡”的千古盛名,卓尼人爱洮河,是骨子里流淌的本能。

卓尼县城洮河夜景

而洮河藏语意为碌曲(意思为:从龙王宫殿流出的泉水),因此甘南人都相传碌曲是洮河的发源地,其实不尽然。

我才是真正的洮河源

洮河,位于中国甘肃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西倾山东麓勒尔当,此段河流称代富桑曲,在甘肃省碌曲县西部的西倾山东麓流入甘肃省。洮河流域范围涉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 碌曲县、临潭县、 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迭部县,以及临夏定西市一共15个县(市)。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大坝上游汇入黄河。

在青海河南县境内李恰如山与莫尔藏阿米山之间的代富桑沟。一片青翠如玉的草原上,洮河源头四个大字赫然醒目,一股泉水汩汩而出,泛起一串串水泡,清澈见底。洮河水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奔流不息的千里征程。

只是,该段洮河还叫代富桑曲,直至即将从碌曲县进入甘肃时,才真正叫洮河。由此可见隋时在碌曲所在地置“洮源县”和“洮阳县”也大概源于此。同样,唐中宗景龙之后这里陷于吐蕃,洮河的影子就随着域名隐去了。直到时光推移到1955年,洮河再次出现的时候,已变成藏语语境中的碌曲了。

碌曲县虽不是洮河源头,却是洮河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尕海湖、郭莽湿地丰富的水源涵养使得初入碌曲时的涓涓细流到从碌曲流入卓尼时已是奔腾的大河。

尕海,藏语称“姜措”“姜托措柑”“姜托塘",意思是“高原古湖”“高寒湖”。当地牧民群众称其为“高原神湖”,又称“勒加秀姆”。

碌曲郭莽湿地

碌曲以上河南县的赛尔龙乡一段为洮河河源区,岷县西寨以上为上游,西寨至临洮县的海奠峡(倒流河口)为中游,海奠峡以下为下游,河流在上游段水量增加迅速,水量大、清澈、稳定,在中游段水量缓慢加大、开始浑浊、水流年际变化较大,在下游段水变得极为浑浊、年际变化大,水量趋于减少。

洮河支流之碌曲周科河

洮河支流之碌曲括合曲

洮河众多支流汇聚,使得其奔涌不息,滔滔不绝。其中碌曲境内有周科河、括河区,卓尼县境内有卡车沟河、车巴沟河、大峪沟河。

洮河支流之卓尼卡车沟河

洮河支流之卓尼大峪沟

在洮河上游段, 碌曲是洮河源头的高原明珠, 卓尼是洮水之滨的璀璨星辰,被洮河滋养,也同样丰满着洮河的风骨和神韵。

异曲同工:则岔石林“青天一线”VS大峪沟“一线天

大峪沟深处的“一线天”相传为吐谷浑所立“箭碑”,巨石峭壁,天漏一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而进入则岔石林的必经之路,似刀削斧砍,壁立千仞的石峰间高达数十丈的“石门一线天”,同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其宽仅容一驮畜经过,潺潺流水穿石门而过,石门内修有近百米的木栈道供游客出入,扶岩壁挪步于栈道上,脚下是湍急汹涌的则岔河,抬头仰视崖顶一线蓝天,云飞膺旋,如坠万壑深渊,惊心动魄。

相传此“一线天”为藏族史诗中的英雄格萨尔一剑劈开,成为进入石林的唯一通道。如今,石壁上还留有马蹄印痕,相传为格萨尔坐骑所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时花样百出,有时也不谋而合,诸神造化在碌曲和卓尼的两大景区造出异曲同工的两个“一线天”,也是一种遥远的时空呼应,也许要真正从这里走一遭,才能切身体验造物主的深意吧。

走向全国的旅游村:尕秀村vs博峪村

乡村旅游东风盛,高原农家待客来。尕秀村和博峪村已成为碌曲和卓尼县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成为远近游客度假休闲、体验藏家风情、品味特色美食的首选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南州各县着力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建了尕秀村、博峪村等甘南州第一批“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村”和“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村庄。

碌曲县尕秀村

卓尼县博峪村

2019年博峪村和尕秀村一道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是甘南州“一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打造的旅游标杆村。

尕秀村农家乐一角

博峪村农家乐美食

以尕秀村和博峪村为代表的旅游村以伤筋动骨之痛求脱胎换骨之变、以摧枯拉朽之势求凤凰涅槃之效,在青山绿水大草原上装点成镶嵌在全域旅游大环线上的珍珠玛瑙,释放着文化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推动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叠加放大效应。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说起高原上与狼共舞的小飞猪,藏区人民自然心知肚明,说起它的吃法,无肉不欢的藏族同胞更是能唾沫横飞地争论个三天三夜,这家伙不是蕨麻猪还能是谁。

蕨麻猪又称山猪,是小型原始地方猪种。是由野猪驯化而来,具体来源和驯化时间无确据可考。甘南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猪只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经漫长的繁育发展,逐步形成了这种特殊猪种。

蕨麻猪主要养在海拔略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带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卓尼与 碌曲都是蕨麻猪的故乡

蕨麻猪肉质细嫩,皮薄而膘厚适度。除供鲜肉食用外,更多做为腊肉,味鲜美。爆炒蕨麻猪、烤全猪,听着呲啦啦油渗进肉里、肉因油而焦黄的声音,就不信你的口水无动于衷。

蕨麻猪最喜欢吃蕨麻(又称人参果),蕨麻又是另外一道美食了,由于味道鲜美而营养价值又丰富,蕨麻已经成为畅销远近的高端食品。那属于记忆中的味道,令多少游子味蕾相思,也让多少游客欲罢不能。

锅庄舞和篝火更配哦

碌曲被称为“锅庄舞之乡”,每年一度的锅庄舞大赛更是吸引了八方游客,草原 、帐篷、蓝天、白云,还有冉冉的篝火,灵魂就这样被无限释放,仿佛天地之间一切烦恼都不复存在。

卓尼人对锅庄的热爱也回荡在旗布滩的绿草地上,摇曳生姿的“三格毛”姑娘,把豪放跟温婉完美地融合在锅庄舞的鼓点上。

都说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欢快的鼓点响起来,热情的篝火燃起来,就会不自觉地踏起节拍,长袖挥舞,把自己与草原融为一体,纯澈如一片闲散的云。

卓尼 碌曲

洮河风情线上闪耀着醉人的灵光

若你还不曾来过

怎能话相知

图文来源:卓尼之窗

流溪河畔的一颗明珠

莘田村位于花东镇,面积约6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庄共14个经济社,总人口约3600人,其中庾姓占98%左右,其余还有李、林、陆姓。莘田村虽是花东镇最偏远的村,但其交通便利,贯通全境的公路直通省道,十多分钟就可到京珠高速北兴入口。

花东莘田二村庾氏宗祠

庾姓的大聚居地

庾姓在我国姓氏人口来看,确实偏少。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庾姓有5万余人,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看出,庾姓排名在姓氏300名以外。而莘田村的庾姓常住人口达到了3400多人,占全国庾姓约6%之多,可见莘田村是庾姓的大聚居地。

莘田村庾氏开基祖是文贵公。起初,公进公从东莞从化曲水,生二子为庾文福、庾文贵。为更好地发展,文贵公携妾及第三子宗玄于洪武初,外出做生意,走到莘田时,他认为这块土地地理环境良好,平坦广阔,人烟稀少,有山有水,靠近流溪河,利于发展农业,有发展前途,便定居于当时还隶属于番禺大田堡的莘田。在文贵公定居莘田之前,已有林、潭、黄姓在此居住。据说,村里现有的一棵大榕树就是林姓、潭姓的祖先共同种植的,至今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讲究风水的庾氏大宗祠

庾氏后人勤奋上进,开枝散叶,发展很快。明末清初时,族人团结一心,共建庾氏大宗祠,至今已有400年历史。该祠三间三进,总面阔13.8米,总进深38.4米,建筑占地547平方米。

石雕

古人修建住房讲究风水,莘田村的房屋大多坐北向南,夏天有南风吹拂,冬天背向北面防寒冷。庾氏大宗祠修建时,族人商议专门请来有名的地理先生亲临指点,最后选择在全村村面中心,位于谢氏西厅至凝秀里之间的位置修建大祠堂。地理先生认为此地局势轩昂,属盘龙宝地。祠堂门口对着“两湖一溪”,“两湖”指鹅塘湖和西湖;“一溪”指流溪河。湖溪是有水之地,水可以养鱼,鱼水相依,有了鱼水就可以生机勃勃,繁殖快,兴旺发达。但后来又有人认为,庾氏大祠堂地理位置虽正,但存在美中不足,下沙靠庙园的小堂来守护,距离太远且低洼,守不住下沙,钱财自然流失,难大富大贵。又传清朝咸丰年间,清政府广东总督委派一名县令七品官到从化街口上任,途径莘田村时,站在石头钉最高点观望莘田村的风水环境,得出莘田村九虱岭一片空虚,无后主撑腰,村中定无大官。

同治年间,庾氏大宗祠的修建也让族人印象深刻。据说,当时族中的年轻人经常滋生是非,争强好斗,族长便与族中老人商议,请了一个地理名师,对庾氏大宗祠进行查看。最后,地理先生得出宗祠的前进屋顶过高,杀气大,应该降低两个周通(古时一种度量单位),大门口降低一个周通。族人最后商议决定,把庾氏大宗祠头进全部拆除,进行大重修,并按照地理先生的指点降低两个周通,中进和后进则保持原貌不变。

虾公

从庾氏的发展史来看,确实没有大富大贵人物的记载。不过庾氏族人勤劳上进,勇敢创业,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到莘田村办企业、建工厂,使风水一下子好了下来。族人认为庾氏大宗祠有了稳固的下沙,把族人的钱财守得紧紧的。如今莘田村一片欣欣向荣气象,村中不乏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

再看如今的庾氏大宗祠,已经是仪态安然,景象万千。还没到达祠堂门前,便看到一口修建完善的风水塘。走近宗祠,其锅耳墙大气优美的弧线令人赞叹,虾公梁上的狮子栩栩如生,博古脊上的图案也已经恢复原样。祠堂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上阴刻庾京所写的“庾氏大宗祠”,上款“光绪岁次乙酉重建”,下款“新泰房裔孙京书”。大门左右两边墙上分别镶嵌有当代瓷砖彩图“百鸟朝阳”和“三星拱照”,色彩鲜艳,清晰可辨。保存较好的壁画有“教子朝天图”等。

祠堂后进屋顶是龙船脊结构,堂内有“万寿图”,“诒谷堂”的堂号醒目可见。后进左中右堂被两堵墙隔着,据说这里曾做过学堂。庾氏族人重视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由村统筹集中在庾氏大宗祠办第一届小学,设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人左右,并一改从前只学八股文的惯例,开始选用新的教科书,同时还设有体育设施,包括有单双杠、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等,每天学生在操场集中做操一次。而后进的中堂,据村中80度岁老人庾玉昆讲述,这里曾放置有玻璃罩着的金鱼池,池内摆放着涂有金色油漆的精美木制工艺品鱼、虾、蟹等,喻村中庾氏族人如鱼蟹生猛,发家置业。后破四旧的时候,鱼池被打烂,木制被夺走,至今不知所踪。

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古时人们娱乐活动少,但每逢佳节,大家便聚集在一起进行庆祝活动,久而久之就变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庾氏的传统文娱活动丰富,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其中舞龙、舞鱼灯等是庾氏隆重而又精彩的活动。

舞龙的龙头、龙尾都是用竹片编织而成,龙身用大花布和竹圈制作,另外还有一个彩球。舞龙活动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以此祈求村民兴旺发达。舞龙的前一天半夜,需到外地野岭采摘神灵,一路上任何人不能出声,到达目的地,等待雀鸟或兽类的叫声,便采摘神灵,锣鼓即刻齐鸣,然后把龙舞回村里。在回村路上,每隔100米需要放置8个鸭蛋,表示龙生蛋,龙蛋生龙子龙孙。等龙回到村里,进入接龙楼,从北闸巷到三多里、十紫坊,又聚龙里到南向,再到祠堂门口舞走四门,摆龙门阵,寓旺祠堂,佑庾氏子孙兴旺。

舞鱼灯是庾氏旧时每年春节必须进行的活动。每年除夕前几天,人们用竹子、纱纸编制好喜欢的鱼灯。年初一,村民就拿着自制好的鱼灯齐集到村东南边的庙地广场。伴随着人越来越多,现场一片欢腾。五颜六色的鱼灯形成火海,随后有秩序地以海龙王坐镇,大鲤鱼、鳌鱼引路,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火龙向北方行进,沿着村边东向绕过金庄回到北闸巷、塘窝巷、三多里、十紫坊、聚龙里,直到大宗祠,轮流敬拜祠堂。

庾氏的舞龙灯因场面浩大而声名在外,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关系好的村落去巡游表演。1946年元宵节,村民庾玉泉就带头组织一支180多人的大型鱼灯队伍到广州市游艺场(现文化广场)巡游表演。当时这支队伍鱼灯品种齐全,有海龙王坐镇,鳌鱼、大鲤鱼各两条,鲤鱼仔89条,金鱼28条,左口鱼2条,龙虾2只,蚌精8个,田螺精8个,排灯1个。其中打头楹联上书“花县欢声传粤海,莘田鱼火照羊城”,乡下人能作出如此好的对联,实属难得。当时用几条大帆船运载鱼灯,舞龙队则坐着几辆大汽车,敲锣打鼓进入广场,吸引了众多人观看,场面甚是宏大。而观众对鱼灯的翻斗、排阵表演,更是啧啧称赞,都说看过许多鱼灯表演,都未曾观赏过如此精湛而又高超技术的鱼灯表演。从此,莘田村的鱼灯表演声誉便传遍粤海。

庾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除此之外还有“扮色”,即打扮成古代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武术表演,村里曾经开有武术馆,年轻人喜欢习武;烧炮,在大年初七人日进行的活动等等,但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现在已基本失传或停止进行,而舞狮活动却延续至今。庾氏的狮子也很有特色。在庾氏大宗祠,放置的狮子全部都是黑色。老人解释说,黑狮代表年轻旺盛,所以庾氏选择了用黑色的狮子。

壁画

庾氏特别重视尊老的优良传统。旧时族里曾有规定,凡是本族男性达到90岁高龄,要到达宗祠“诒谷堂”为他祝寿,并做捧猪头酒仪式,即是奉送老人猪头一个,米酒两埕,贺礼利是一封,祝福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以前能得此大礼的人不算多,解放后,庾氏出现的寿星越来越多,据2015年统计,90岁以上的寿星有20几人,其中男性最高寿96岁,女性103岁。

庾氏的民俗文化颇具特色,也有团结族人、增加感情的作用,族中老人期望,年轻一辈的庾氏族人能够重视传承发扬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代代相传下去。

洪山公的神奇传闻

莘田村有间北帝古庙,始建于明末,此地后称庙地,庙的规模较小,只有几十平方。清朝康熙年间,村民认为庙宇离村太近不好,而且有碍凝秀里门楼风水,就把它拆除,搬迁到现在庙园这个地方重建。但此地白蚁甚多,几十年后,所有木柱都被白蚁蛀烂,变成了危房。据说北帝古庙曾重修过三次,其中1948年春,把古庙全部拆除,进行了一次大重修,并把原来的北帝古庙石牌匾和门口两边的楹联石板重新嵌上。竣工之后,当年十一月入伙,连续三天举行了盛大庆典仪式,来自几十条村的兄弟、宗亲前来祝贺,庙门口鞭炮声,锣鼓声响震天,群狮共舞,热闹非凡。

莘田村的北帝古庙,既供北帝,同时也供奉洪山公,据说洪山公是村里的先人请来的一尊神,而且他比北帝更灵验,关于他灵验的传说还不少。首先,能呼风唤雨。过去,每逢遇到天大旱时,村民就抬洪山公出来求雨,家家户户拿祭品去祭拜,之后不到三天就风雨一齐来,所以附近的村民只要听说莘田村在求雨,就说快有雨下了。其次,洪山公能消除虫害。田间若出现虫灾,村民就会晚上抬神像巡游,驱邪治虫。当晚的场景是,洪山公像在前,村民提着火篮(旧时装炭取暖器具)跟在后面撒火粉。两天后,虫害会逐渐消失,禾苗恢复正常生长。更玄乎的是,洪山公还能诊病治病。村民患有疾病,患者家属会雇人抬洪山公回家,有神的相助,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

庾氏宗祠内景

慢慢地,洪山公灵验的消息传到外地,还有人请他去除妖治邪。据说增城新塘有条村,每晚深夜巷里都会出现怪叫声和脚步声,却不见人影,吓得人心惶惶,认为有鬼作怪。该村村民听说莘田村洪山公十分灵验,特意派人来请洪山公去治邪治鬼。洪山公到达该村当晚,巡游了全村各条巷,怪叫声、脚步声果然都听不见了。人们安枕无忧,当地群众说莘田洪山大神真灵。还有一个传闻,增城有条村原来也有个洪山公,但是不灵。他们的洪山公神像与莘田村的洪山公神像一模一样,两座神像放在一起,难以辨认。有天晚上,两座神像都被抬出来巡游,这条村的村民乘人不备,故意将两个神像交换了位置,想看看莘田村的人是否能认得出来。当晚,有一个负责抬神像的莘田村村民做梦,梦到洪山公对他说:你们走之前先向两个洪山公各插三支香,拜三拜,见鼻孔有烟雾喷出的,你就抬回去。后来莘田村的人果真用这个方法选择了自己村的神像。那条村的村民看到神像调换了位置,莘田村人都能认得出来,更是感到神奇。后来,该村每年出生的婴儿都来莘田村向洪山公拜契,望神灵庇佑。

--------------------------

(文/郭利群 图/刘兆江)

编辑:小狼

《麻娘娘》《洮州拾珠》《洮水流韵》《在甘南》《归隐》5部文学作品集出版发行

《麻娘娘》《洮州拾珠》《洮水流韵》《在甘南》《归隐》5部文学作品集出版发行

长篇小说《麻娘娘》 李城 著

散文选集《洮州拾珠》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格律诗词选集《洮水流韵》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诗歌选集《在甘南》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诗集《归隐》黎永祥 著

□高 众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置洮阳县,为建县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为临潭县。明洪武十二年,建洮州卫城,自始大规模从江淮大地移民,来自江淮的乡愁便扎根于青藏高原,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临潭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各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点荟萃。临潭曾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重镇,是古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依存,共生共融的过渡地带,特殊的战略地位,造就今日的临潭成为研究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上佳之地。在临潭,文物独具特色,数量多、等级高、分布广、影响大,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1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洮州卫城、磨沟遗址和尕路田大房子,省保单位单位8处,分别为:古战牛头城遗址西道堂羊永墓群、流顺红堡子、李氏家族墓、洮州边墙千家寨堡址、临潭一中大门。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万人拔河、端午节龙神赛会、洮州花儿与众不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临潭元宵节万人拔河活动,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评为首个“中国拔河之乡”。端午节龙神赛会和遍布全县的民间庙会让我们感受到600年前纯汁纯味的传统民俗;民族歌曲“洮州花儿”,以独特的曲调,优美的唱腔,既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又感受时节的苍凉。独具一格的刺绣、剪纸、木雕、银器、铜锅铸造等工艺品加工,让我们既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坚守,又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交融;明代的饮食习惯、服饰穿戴、徽式建筑是凝固在高原上600年的乡愁。

临潭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是汉区和藏区,农区和牧区的结合部,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藏区的重要门户,也是内地和藏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江淮文化、移民文化、汉儒文化、汉佛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和现代文明交汇碰撞,给临潭文学创作提供了不起无穷的创作素材,是临潭的文学创作者们取之不竭的文学富矿。自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足迹遍踏临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诸多千古传颂名篇佳作。

如今坚守临潭这片文学沃土创作的如敏奇才、花盛、丁颜、敏洮舟、葛峡峰、黑小白、彭世华、薛兴、连金娟、禄晓凤、胡憬新、敏海彤、梦忆等一大批作家和诗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大量的精品力作。他们用纸上华章见证时代风流人物,歌唱临潭的山水美景;他们用激情和浓彩的笔墨,把临潭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独有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绝版的江淮遗风、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在世人眼前。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临潭县在2020年被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文学之乡”称号。

我坚信,他们辛勤笔耕,不负临潭“中国文学之乡”之名。

是为序。

长篇小说《麻娘娘》 李城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麻娘娘 / 李城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1

ISBN:978-7-5212-1572-4

Ⅰ.①麻… Ⅱ.①李… Ⅲ.①长篇小说—中国—当代Ⅳ.①I24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20590号

内容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麻娘娘》,是李城依据官方史料和坊间流传的故事创作而成。大明盛世,小说主人公凤儿出生于西部边陲洮州卫城,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李达的女儿。她才情出众,尤其貌若天仙,出门常遭无聊之人围观追逐,无奈自制麻子面具加以掩饰,于是被人们呼为“麻娘娘”。为了争取爱与自由,她努力摆脱门第束缚,直至不惜离家出走。历经波折,她终于跟心仪之人走到一起并私定终身。然而朝廷选美钦差突然驾到,她被带往京城,封为仁宗皇帝贵妃。小说以麻娘娘的身世命运为线索,演绎了大明王朝在洮州移民屯田、整饬茶马交易的壮阔历史。为使洮州成为大明帝国的西部屏障,朝廷将平息地方战乱的江淮军士留驻洮州,并将他们的妻儿家眷强行西迁,在蛮荒之地伐木造屋、铸剑为犁,既要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又要忠于军人职守,维护边地的长治久安和茶马交易正常进行。东边杨柳依依西边雨雪霏霏,左手收割青稞右手制酪为食,来自鱼米之乡的人们一边唱着如泣如诉的“屯田歌”,一边义无反顾献身于艰苦卓绝的屯守生涯。从大明洪武一直到永乐年间,屯田者们渐渐适应了青藏东部的严酷气候,也习惯了以粗糙的青稞和带膻味的奶酪为食,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已成为黑脸膛、粗嗓门的西部农民。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皇帝朱高炽继位、麻娘娘被封为贵妃之年,朝廷大赦天下,边地番族牧人也从纳马重压下解脱出来,加之洮州卫指挥使李达殚精竭虑治理有方,洮州呈现“夜寝无扃牖,日行皆坦途”的太平景象。

散文选集《洮州拾珠》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洮州拾珠/高众主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1

ISBN:978-7-5212-1571-7

Ⅰ.①洮… Ⅱ.①高… Ⅲ.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20650号

内容简介

《洮州拾珠》是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选集,收录了临潭籍作家李城的《洮州记忆》、敏奇才的《依偎河流的城墙》、花盛的《梦里石门》、连金娟的《梦也何曾到铁城》、敏洮舟的《旧城往事》、黑小白的《洮州在高原》、海洪涛《洮州万人扯绳闹元宵节》、唐为民的《洮州笔记》、马廷义的《在历史中飞翔》、高云的《洮州访古》、彭世华的《回荡在高原上的马蹄声》、胡憬新的《临潭回声》、禄晓凤的《洮州丰碑:肋巴佛》等13篇散文。全书内容融入了临潭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独特人文景观等素材,见证了洮州历史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临潭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巨大变化,展现了一幅临潭各族儿女砥砺奋进的新时代画卷。

诗词选集《洮水流韵》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洮水流韵/高众主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1

ISBN:978-7-5212-1573-1

Ⅰ.①洮… Ⅱ.①高… Ⅲ.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20993号

内容简介

《洮水流韵》是一本格律诗词选集,收录了临潭县洮州诗词楹联学会马锋刚、张俊立、胡憬新、李锐、石文才、溪流、林彩菊等23人的800多首格律诗词。该选集诗词秉承深厚传统,沐浴时代之风,雅韵浩歌,回荡如潮,为诗词临潭、文化临潭建设增添了一抹鲜活亮色,更为临潭文化戴上了令人艳羡的桂冠,也更激励着更多临潭乡土诗人们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勤奋耕耘。

诗歌选集《在甘南》高众 主编 敏奇才 执行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在甘南/高众主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1

ISBN:978-7-5212-1570-0

Ⅰ.①在… Ⅱ.①高… Ⅲ.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20994号

内容简介

诗歌选集《在甘南》的五位作者属于同一家族,在血缘上,既有嫡亲兄弟姐妹,也有父子和父女。该书按长幼年龄排序,收入薛世俊现代诗30首、散文诗6章,薛世强现代诗17首,薛贞现代诗56首、散文诗23章,薛兴现代诗40首,薛菲现代诗73首、散文诗6章。他们的抒写既是生存经验的结晶,是文学基因的流传,也是家族追求的诗意见证。在他们笔下,平凡的每一天熠熠生辉,诗歌使生命变得高尚而美好。

诗集《归隐》黎永祥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归隐/黎永祥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1

ISBN:978-7-5212-1287-7

Ⅰ.①归… Ⅱ.①黎… Ⅲ.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20995号

内容简介

《归隐》是作者黎永祥的首部诗集,该诗集分“爱是一杯苍老的等待”、“荷一锄静静的归隐”、“那个秋天和妈妈的味道”、“雪花的故事”四辑,勾勒出了作者在自己的心境花园里,十年(2010-2019)内所感受到的春云、夏雨、秋染、冬雪的颜值清冽,以及对蓝天下每一个相识的人与每一段经历的事演绎的喜怒哀乐等立体式生活抒写。

内容来源 | 甘南文学

主编 | 王朝霞 审核 | 王朝霞

责编 | 龙小菲编辑 | 仁钦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