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关栈道遗址

火烧关栈道遗址

火烧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

中文名:火烧关栈道遗址

地理位置: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

景点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知道高平与炎帝有关遗址遗迹都有哪些吗?

今天

小编和大家说说

炎帝有关的部分遗址和遗迹

究竟在哪里?

↓↓↓

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神农镇北,海拔1297米,因山巅有石状如羊头而得名,古来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山,现为高平市长治县长子县三地的分界山,可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在羊头山上有大量炎帝活动的遗址遗迹。

位于羊头山西段山峰上的神农城遗址群就是炎帝和其部族活动的重要遗迹。神农城,亦称羊头城谷城,遗址下方,是神农左、右二泉,左泉为白,右泉为青,相传是炎帝族灌田及饮水之处。二泉之侧有井,即神农井,传说是炎帝族天旱时开凿的古井,现已被填平,只留有遗址。五谷畦又名井子坪,位于青白二泉南30米的一片空地,约有三五亩地,传说是炎帝最早发现并开始培育五谷的地方。祭天台遗址,在羊头山顶和秦高岭之间的山凹处,传说是炎帝祭天的地方,是炎帝在羊头山活动最原始的遗迹。

羊头山上还有大量祭祀炎帝的庙宇。炎帝高庙遗址,位于神农城东面,专为祭祀炎帝之所,现只留基址。炎帝高庙创建年代不详,但现存遗址内柱础、台基等为唐宋时遗物,说明此庙至迟在唐时已有。神农庙位于羊头山南麓,创建年代不详,同样至迟在唐时已有,且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2002年神农镇对神农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成为羊头山祭祀炎帝神农氏的重要场所。庙内存有北齐羊头山五佛碑、唐代《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等大量有关炎帝的碑刻。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庄里村,现仅存一墓冢,墓冢后有五谷庙,形成陵庙一体的古迹。

炎帝陵,俗称“皇坟”,传说炎帝因误食了一种有毒的“百足虫”,致使肠子烂断无救,死后即下葬于此,因此这块地方叫做“装殓”,意思即炎帝在此装殓安葬。此后,“装殓”便逐渐演变成庄里村。

炎帝陵东西南三面环沟,西望羊头山,南眺丹河谷地。陵墓后的土丘相传是炎帝树艺五谷的园圃,故名五谷山,东南面有一块平地,名叫晒场,传说是炎帝打晒粮食的地方。

五谷庙建于陵墓后,专门用于祭祀炎帝。该庙占地15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正殿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殿前原有两株参天古柏,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于20世纪50年代被砍伐,现仅保留根部。

五谷庙内原来碑石林立,大约有四五十块,现仅存八块残碑。五谷庙内的东厢房原为“炎帝陵”碑的碑亭。“炎帝陵”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员申道统所立,保存完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炎帝陵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历朝历代也都会遣官员到炎帝陵致祭,并为陵墓内的万年灯添油。

来源:晋城新闻网

责编:姬鹏芳 崔依琪

审核:袁建红

九寨沟县:考察下马崖栈道遗址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县境内,不仅有美丽的九寨沟景区,也有大量古代的栈道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栈道便是下马崖栈道,位于双河乡南1公里处的白水河西岸——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19年11月19日中午,我和家人前往九寨沟景区时,在公路旁边偶然遇到这处下马崖栈道遗址,陡峭的崖壁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栈道孔洞和一段复原的木质结构栈道。1989年1月27日,这里被公布为阿坝州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栈道始凿于三国时期,在明代之前进行过多次重修,分布在高于河面约3米之处,南北长约200米、上下间距5至7米的范围内。清代以后,栈道逐渐被毁,只剩下密集的孔洞。

经过统计,这里共有110多个孔洞,左右间距大约为2.6米,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其中,方形孔洞为明代之前所凿,边宽约22厘米,深度约8厘米;圆形孔洞为明代所凿,直径约23厘米,深度为8.5厘米。

仔细观察这些栈道的孔洞,明显分布着前后五次开凿的痕迹。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就在这里设立甸氐道,大规模开凿栈道,保证着道路畅通;三国末期,魏将邓艾伐蜀,曾经路过此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最终灭蜀。

下马崖栈道是通往四川的道路之一,属于阴平道和西山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中原巴蜀的又一条通道。它与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以及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等,共同组成“蜀道”四通八达的路网。

沿着下马崖栈道,走到北端的尽头,竟然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据说,这里的崖壁上有一幅“巫师御龙”图岩画,高约84米,宽约1.2米,巫师高0.41米。2015年7月9日,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成玉在九寨沟县进行文化考察时发现。可惜,我站在崖壁下方,仔细观察了很久,也没有看清楚它……

关于东阳古窑遗址,你知道多少?

东阳北街道上卢小区发现了一个古窑址,初步断定是江浙一带非常少见的马蹄形窑。”日前,东阳一则新的考古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不少瓷器研究爱好者对东阳的古窑遗址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实,东阳作为婺州窑的主要产地,古窑遗址相当丰富,除了此次发现的马蹄形窑外,早在1980年和2008年,东阳市文保部门曾在歌山马龙山和葛府伏虎山发现宋代古窑址,其窑炉都是龙窑。

“东阳古窑遗址丰富,年代历史久远,研究考古价值巨大,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未得到有效利用,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未得到科学发掘研究。”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说,下一步,东阳将依托婺州窑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东阳婺州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让其成为东阳又一张城市名片

(记者 叶永永)

马蹄形窑址或为千年前的北宋古窑址

“接到电话后,我立马就赶过去了,挖掘出来之后,确实给了我们不少惊喜。”陈荣军说,初步判断这是1000多年前具有唐朝遗风的北宋古窑址,其马蹄形窑址在东阳市首次发现。

10月22日下午,东阳市江北街道上卢小区西侧的一处空地上,施工人员在路基清表时偶然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和江浙一带常见的龙窑不同,这次挖掘出的窑炉是江浙一带少见的马蹄形窑,长度约3.6米,宽度约3.1米。

所谓的“马蹄窑”因其平面状似马蹄形而得名,其实是馒头窑的形制之一。它的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从前至后渐宽,左右两壁外弧或略外弧,后壁齐直,一般后部左右各设一个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的较大的烟囱,后壁下部左右设排烟孔,与烟囱相通。

陈荣军介绍,马蹄形窑在我国北方较为流行,陕西耀州窑、河南汝窑、河北磁州窑等,使用的都是这种窑炉。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有的窑口,如武义的水碓周窑、四川彭县窑、重庆涂山窑等,也用马蹄形窑烧制瓷器

“相比龙窑,马蹄形窑的产量较小,对于烧制时的温度火候更好把控,有利于提高瓷器质量。龙窑一般用于瓷器的烧造,提高产量,马蹄形窑用于烧成匣钵等窑具,提高瓷器的质量。”陈荣军说,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马蹄形窑是肯定的了,但是由于窑炉上半部分缺失,窑内缺少烧制工具以及窑壁高温灼烧颜色不深等原因,导致马蹄窑洞本身的年份一时还不好判断。

据了解,从明朝始设集市的上卢,为东阳北乡主要物资集散地,原本就古建筑集聚,被列为东阳市文物保护点,历史气息浓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卢小区居民在挖防空洞时,曾挖出过大量古瓷片,甚至居民建房时,都发现了古窑址,只不过当时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报告文保部门。接下去,东阳市文保所还将邀请更多的专家来东阳,共同探究这座马蹄窑址。

葛府窑瓷器为婺州窑中的上品

“大宋官窑 千年瑶仪”,如今,走进东阳市南马镇联合村瑶仪自然村,村口景观中的这8个白色大字特别引人注目。近年来,瑶仪利用古窑遗址,深挖古窑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瑶仪,最初跟窑有关。“据传,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北宋时期,南马葛府一带曾瓷窑遍地,在我们瑶仪最为集中,村名的‘瑶’字,就是‘窑’的谐音。”南马镇联合村村委会主任、瑶仪村负责人张永进说。

根据《解读葛府窑》中记载,葛府窑位于葛府东北侧山麓,窑场依山而建,瑶仪就是葛府窑其中一处窑场。如今,在瑶仪附近的山坡上,随手一拨,就能发现很多陶瓷碎片,一些村民还拿陶瓷碎片来装饰院子。

包括瑶仪在内,葛府窑址在今南马镇葛府村至东庄自然村长约5公里的东北侧山麓一带,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葛府村的伏虎山、来龙山坡,苞竹自然村的黄草山、上前山、银棠山、馒头山、下前山、官桥山、前蔡山,下格村的金塘坞、荷花蕊、红墩岭,下和自然村、下安恬村的圆蓬山,东庄自然村的后山头等山坡窑场,共16座山30多处窑址,保护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其中的核心区为来龙山坡和山脚下的蔡大塘。

虽然葛府窑址至今未开展科学发掘,但仅根据地表遗留的瓷器残件,可以确定这里主要出产碗、碟、杯、盘、粉盒、盏托、执壶、灯盏、蟠龙瓶、渣斗、高脚碗、小盖罐、莲瓣尊、烛台、钵等十几类产品。这些瓷器造型优美,胎骨灰白,胎釉结合良好,釉层或厚或薄但都非常均匀,而且釉层玻化程度很高,釉色青绿,釉面光洁滋润。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葛府窑烧制的瓷器在婺州窑中属于上品。”陈荣军说,葛府窑所产的瓷器质量上等,除了当地优质的瓷土、上佳的水质、丰富的松材等原材料,还与烧制技艺有关。

此外,葛府窑所产的瓷器,玻化程度都比较高,这与窑温有关系。葛府窑都是龙窑,龙窑的长度越长,窑温就越高,正因为如此,葛府窑的窑温要高得多,因此所产的瓷器玻化程度较高,釉层看上去带着玻璃样的透明感。

制作精良的歌山瓷碗 曾远销海外

相比上卢的马蹄形窑和南马葛府窑,歌山窑是东阳最早被发现的窑址,也是目前东阳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窑址。

东阳歌山窑是婺州窑青瓷的重要产区,创建于初唐。在歌山古窑群中,最早发现也是最著名的当数象塘古窑。1964年,瓷史专家朱伯谦就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认为当时以象塘为中心的歌山古窑,规模庞大,技术先进,是婺州窑的重要代表。

以象塘为中心,唐宋古窑绵亘约1.5公里,瓷片和蒸碗套钵堆成小山,被称为“五星瓶窑”。1980年,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金华与东阳两地文管会对歌山村附近的马龙山进行考古发掘,又发掘出一座完整的北宋窑,根据窑床结构与出土瓷器,专家确认此窑为龙窑。

“歌山窑被发现和挖掘的时候,我并不在文保部门工作,只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所接触和了解。”陈荣军说,根据挖掘整理和出土的文物推断,歌山窑始建于初唐,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

从目前婺州窑窑址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来看,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为了满足贡瓷和外销用瓷庞大的生产数量之需要,婺州窑部分窑场如武义县泉溪水碓周窑、东阳市歌山窑等,在一段时期内曾承接过生产贡瓷和外销瓷的任务,所以在生产原料精选、成型、装烧、装饰工艺等方面均作了较大的努力,使其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水平基本接近越窑上林湖之产品。

据了解,歌山窑群出产的碗供民用和出口,出口的碗一路从宁波流向海外,一路则由江西商人转买后出口海外,可见当时的歌山瓷碗已相当精致。马龙山古窑址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以碗数量最多,款式相当丰富,造型独特,像敞口外卷、折腹有棱、稍有假圈足等款式,系歌山窑产品特有;而且釉色也特别好,青釉较厚,均匀有光泽,仅碗内底和外底无釉,为其他窑口所不见。

东阳歌山一带制瓷历史一直流传到了近现代,正是唐宋时期歌山一带发达的制瓷业,奠定了近代上宅碗厂的基础,催生了东阳近代瓷业经济。之后,随着市场化进程,东阳众多碗厂先后倒闭,瓷业经济也随之瓦解。

来源:j金日晚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