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博物馆

鄂温克博物馆

AA级旅游景区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自称,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之意。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居住地域不同,被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复了鄂温克族族称,废除了“索伦”等别称,鄂温克族实现了族称的统一。经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博物馆就是为庆祝自治旗成立40周年而建。博物馆位于鄂温克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索伦大街北段。

自1998年开馆以来,该馆就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游客。占地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外形建筑既有现代风格又有着一定的民族特色。

\

来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前身着盔甲、手持武器骑在骏马上的鄂温克民族英雄海兰察的铜像。扬蹄的骏马、坚毅的表情显示出了海兰察将军安内如鹰、攘外似虎的赤胆忠心和高超的武艺及鄂温克人的骁勇善战,保家爱国的精神。

步入博物馆正门,序厅有蒙、汉、英3种文字介绍的鄂温克族的历史、分布与概况;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心雕塑、大型电视则向观众展示了鄂温克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该旗建旗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

民族历史与民族风情展厅:主要介绍了鄂温克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同时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现了著名将领沙青、博尔本察、海兰察、穆图善等的历史功勋以及勇敢的鄂温克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日伪时期反击叛匪乱国,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情况。在这里可以看到清朝时鄂温克副总管官印、官帽、光绪皇帝赐给鄂温克都骑尉杜精山父母的诏书、鄂温克人抗击沙俄及在以后的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画面。

民族风情展厅:落地的玻璃橱窗内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丰富的民族文物如弓箭、鹿哨、捕鱼工具、桦树皮器皿、皮袍、套裤、撮罗子、土木草结构的房屋、多彩的生活场景图片等展示了鄂温克人狩猎、农耕、游牧等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萨满神衣、神帽、神鼓、鼓槌则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萨满文化。

在自然展厅里,鄂温克旗境内森林、湿地、草原、动植物标本等仿真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草原明珠——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四十五年建设成就展》中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自治旗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各项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鄂温克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介绍和展现鄂温克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历史的博物馆。

为展现鄂温克旗多彩的民族文化,自2003年起鄂温克旗又新建了达斡尔民俗博物馆、锡尼河布利亚特博物馆、东苏木布利亚特博物馆、白音嵯岗名人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

鄂温克博物馆开放时间?

鄂温克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友谊街,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介绍和展现鄂温克族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非常具有民族特色,馆内有大量丰富珍贵的文物、标本、图片和实物详尽的介绍和展现了鄂温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门票价格:免费;

2、开放时间:08:00-11:30,14:00-17:00;

3、景区地址: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友谊街;

4、交通指南:距101路旗博物馆站<100m,步行<5min。

根河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

鄂温克人是历史悠久的森林狩猎民族,分布于中国和俄联邦的“跨界民族”,中国现有30505人,其中在敖鲁古雅民族乡有221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支。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自称,即“住在大山中的人们”之意,其中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因定局与大兴安岭北部“敖鲁古雅河畔”而得名,史称“使鹿鄂温克人“。

这部分使鹿鄂温克人原居住在俄国境内勒拿河上游西伯利亚高原森林中,被俄国人称为“通古斯人”,处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中,于是他们为了摆脱俄罗斯人和雅库特人(今“萨哈”)人的统治,从北雅库特地区的鄂列涅河等地出发,顺着勒拿河的河流穿越东西伯利亚的山林峡谷,分成两个部分进入石勒喀河后,玛涅格尔和毕拉尔等氏族顺着黑龙江下去,过到结雅河、布列亚河西林穆丹河流域居住;一部分走到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汇流处的阿玛扎尔河停留后,其中的索罗共、结力克、布利托铁、卡尔他昆4个氏族,共75户,约400人左右,有600多只驯鹿,在布利拖铁氏族首领马克辛老人的带领下,当年于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迁入我国漠河一带,然后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逐步延伸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中游猎生活,不久在布利托铁氏族中又分化出库德林氏族。他们就是今日在我国驯养驯鹿(鄂语称:"奥茸")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

使鹿鄂温克人把驯鹿从俄国带到中国大地上,在我国的鹿科动物群中增加了驯鹿种类,丰富了我国的生物资源。但在1892年的瘟疫中这批驯鹿几乎死绝,可是驯鹿既是猎民的生活资料来源,又是使役的“森林之舟”。于是他们又从俄国的阿玛扎尔河鄂温克人那里引进驯鹿驯养至今,现有700多只,成为了我国56个民族中仅有驯鹿的民族。  

1913年,与阿玛扎尔河鄂温克人亲属关系较多的布利托铁氏族40户,约100多人,过江到阿玛扎尔河流域居住。   

日伪时期,日本人称使鹿鄂温克人为“雅库特人”,并禁止了俄国鄂温克人之间的来往,还设“关东军栖林训练营”,强迫接受军事训练,进行奴化教育。  

1945年8月15日,使鹿鄂温克人的头领坤德伊万在苏联红军的指引下,带领15名猎民,在艾牙苏克河一带与准备顽抗的日军交战,歼灭日军34人,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使鹿鄂温克人是“森林骄子”,世代以森林为家园,与森林具有特殊的感情,人人爱护森林,以狩猎与养鹿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浩瀚的森林中,住在“撮罗子”,走山穿林,风餐露宿,历经沧桑,奋斗不息,终于盼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得到解放,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

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7年在奇乾成立民族乡政府。1958年3月5日取消“雅库特”称谓,恢复了“鄂温克”族称。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1965年迁至满归。1973年在敖鲁古雅河畔定居,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并为保护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根河市在2003年8月,把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迁至根河市区附近,在接近林草结合部地带,划定1767、2平方公里山林地带为该乡新的行政区划面积,便于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仍保留有森林狩猎文化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本展厅用比较详尽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向人们再现了使鹿鄂温克人的森林狩猎文化和民族风情。展示了敖鲁古雅猎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展进步创造自己美好未来的画卷。

图/周长山

文字来自:人个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10/08/1164894_351250743.shtml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鄂温克博物馆举行

7月16日下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鄂温克博物馆举行。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部长邢砚庄,内蒙古侨联副主席李喜和,内蒙古侨联文化经济联络部部长孙忠华、副部长杜鹏,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辉,旗委书记赵玉林,旗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敖慧然以及旗政办、统战系统、检察院、博物馆等单位的近100名干部职工参加揭牌仪式。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晓明主持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李喜和宣读了中国侨联授予鄂温克博物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决定。

邢砚庄致贺词,指出,鄂温克博物馆是全国惟一一个全面展示鄂温克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作为内蒙古首批被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单位,希望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以“侨与中国梦”为主题,以华侨文化为纽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推动草原特色文化“走出去”。

旗委书记赵玉林致辞表示,为鄂温克博物馆能够获得“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殊荣深感荣幸,鄂温克旗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好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各项功能,搭建起为侨服务的平台,把鄂温克博物馆打造成为凝聚血脉亲情、民族感情、激发爱国热情的桥梁纽带,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鄂温克故事,传播鄂温克声音,树立鄂温克形象。

鄂温克旗侨联于2017年积极向上级侨联申报鄂温克博物馆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经呼伦贝尔市侨联、自治区侨联逐级审批报送到中国侨联,经中国侨联十届二次主席办公会议审定,确认了包括鄂温克博物馆在内的41家机构和单位为第六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各级侨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优势互补、合理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鄂温克博物馆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既是中国侨联、内蒙古侨联对鄂温克旗侨务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是对鄂温克博物馆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这次揭牌,标志着鄂温克旗又增添了一个向海外推介鄂温克文化的重要窗口。

揭牌仪式后,全体人员参观了鄂温克博物馆。

随后,邢砚庄一行赴侨资企业锡尼河西苏木诺图格幼儿园开展“书香进校园”侨爱心捐书活动,捐出蒙古文版少儿读物三个系列8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