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

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

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地址: 安化县马路镇苍场村时代:现代类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建设控制地带:以村最外围房屋为基线,四向各延伸至50米处公布日期: 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简介,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益阳市安化县张家院子民居建筑群旅游指南

辽阳彭家大院辽阳最大的民居四合院建筑群,距今已有近百年

公馆位于辽宁辽阳白塔区中心路2号,是民国时期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后任边业银行总裁)彭贤的私人住宅,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至于民国十二年建成(公元1923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彭公馆为一座三进一厅、两园式的仿清四合院建筑,共有房舍近五十间,占地面积约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现为辽阳市民俗博物馆。彭公馆是东北地区四合院建筑的杰作,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贤(1884—1959年),字相亭,原为辽宁省新民市人。因为彭贤的父亲彭万荣曾在张作霖危难之际出手相救,张作霖因此极为感激。待他发迹后便把彭贤带到了沈阳,安置到了军需处,历任少校军需官、中校军需官,极受张作霖信任。继而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1925年4月,张作霖接收边业银行后,他又被任为银行总裁。彭贤在奉系军阀统治的东北,不仅官位显赫,个人资本也是十分充足,控制商号极多,仅辽阳一地,美纶祥、福聚源、福源祥等大商号都有他的股份。

彭贤在辽阳城东孙庄子城北大纸房等处,购置土地700多亩。并高价购得了城内魏文伯的菜园子及前面的三处民宅,在此基础上,耗资20多万银元,历时三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私人宫邸--彭公馆。

彭公馆是辽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式民居建筑,俗称“彭家大院”。整个建筑包括住宅、花园果园三个部分。东部为住宅区,街门东向,有硬山式门房三间,门前装有一对上马石和石狮子。厚厚的门板上装有铜铺首和铁铆钉,两侧的板上绘有山水花鸟。门内南侧是一座青砖八字形照壁,中间雕一“福”字,西面墙上长方形影壁雕有“迎祥”二字。

北面是带前廊的正房,中间为进入小院的门道,门道两侧及廊心装饰着用瓷砖镶嵌的风俗画和山水画。

小院用青砖筒瓦墙隔成东、西两个跨院,各有平房三间。从前院向北,过垂花门,可以进入到中院。院内有十字形的甬道,过西角门为一座花园,园内建一座卷棚顶花厅,中间连接着一个勾连搭的抱厦,是赏花品茗之处,向西为果园。

彭公馆是东北地区具有代表四合院建筑群,三进四合院结构,以清代北京王府建筑为蓝本,严格遵循五行生克、八卦方位等堪舆理论,充分体现儒家礼制规范和天人合一观念,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特色,堪称北方民居建筑的杰作,对研究民国时期东北四合院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分享!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江淮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一条三尺宽的巷子,连接两家的深宅大院

来到安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里的徽派建筑了,用八个字来形容那便是“青石白瓦,高墙深院”。高墙一方面是为了防盗贼,另一方面则是与常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关,通过高墙深院来获得心理安慰。

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合院也是微派建筑的一大特点,下雨天时雨水从四周汇集到天井落下,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除此之外,还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以及“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合肥市内也有很多的人文景观,例如吴氏包公祠、李鸿章遗址、六家畈古民居等等,说道六家畈古民居我们就不得不提吴氏花园了,这栋建筑是江淮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吴家花园民国初年所建,整体占地面积30亩,是原淮军吴毓兰、吴毓芬的宅邸,吴家花园并不是一座宅邸,而是两座深宅大院,都为坐北朝南,两边各三进五间,中间有一条长长的巷子,长20米宽3尺,这条巷子将两座府邸紧紧的链接在一起,因此也被称作为“手足巷”,意为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不仅如此,走到巷子的尽头,你会发现有一个巨大的花园,那是吴毓兰、吴毓芬为自己的母亲专门建造的,吴氏兄弟非常地孝顺,为了能够让母亲安享晚年,花园里有假山、池塘、小溪等等景观,还有亭子、小洋房等地方可以休息、学习,简直就像是“世外桃源”。

吴家花园整体建筑都是以灰砖灰瓦的形式,还有雄伟壮观的马头墙。建筑内的梁柱都为精工雕刻楠木,在当年不仅挂有慈禧太后亲笔写的“福”字,还有“寿”字,另外还有郑板桥竹子和李鸿章的对联,李瀚章写的“椿萱永寿”匾额。家具也全是红木的,可以说是富丽堂皇。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