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包遗址

玉竹包遗址

玉竹包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并于1990年5月被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沅江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益阳市沅江市茶盘洲镇玉竹包村一组的西南一块不规则的岗地上,建国初期围垦成茶盘洲农场,遗址在洞庭湖冲积平原之上,周围为1至数米深的淤积层,遗址高出周围1-2米,为一含有较多细黄沙的不规则岗地。遗址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呈不规则椭圆形。文化堆积层厚薄不一,不同部位保存状况也不一致,在周围约5-6公里范围内还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该遗址构成了一个遗址聚落群。

遗址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台地系河沙淤积而成。文化堆积层保存尚好,但厚薄不均。厚0.3-1米,经过1989年的调查试掘,出土石器有:斧、锛、镞等;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黑陶、夹碳黑陶,其纹饰有戳印纹、压印纹、刻划纹,器形有鼎、罐、釜、盘、豆、杯、器盖、筒形器,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等,该遗址属于大溪文化遗存,并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

发掘证实,玉竹包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987年被录入《中国文物分布图集》湖南分册。玉竹包遗址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一直保护较好。现在遗址附近的表土上种植有大量的树木和油菜等经济作物,遗址南端建有一大型养牛场地,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遭人为生产活动破坏,急待保护。

玉竹包遗址是洞庭湖区相当于大溪文化中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与环洞庭湖区以及湘水中下游地区的同期文化遗存构成了一个文化整体,在洞庭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1、玉竹包遗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显现出它的重要特征,一是陶器普遍夹有细沙,使器物保持有坚硬的质地,二是它的器物形质与岳阳附山园中晚期遗存相同相近,与益阳蔡家园、麻绒塘、丝茅岭、湘潭堆子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与文化类型,是洞庭湖区大溪文化的典型代表。

2、玉竹包遗址出土有较多的玉器,这批玉器(有的称水晶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整个洞庭湖区数十个大溪文化遗存中唯一出土有较多玉器的遗址,这些玉器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反映出当时人们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3、玉竹包遗址所出部分陶器和一批玉器,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同期遗存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它们可能与长江下游地区同时代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亦有可能是从长江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一支部落,该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4、调查与发掘证实,玉竹包遗址是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保存完整,有壕沟环绕遗址,与古河道形成了一道保护聚落的屏障,遗址中有生产区、生活区、墓葬区等,功能区分明显,为了解史前聚落形态及其演变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洛阳二里头遗址包括哪些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遗址。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村距离洛阳市约18 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遗址的规模非常大,堆积了四期文化层,内容非常丰富,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应有尽有,这里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工具,证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的遗址,晚期的文化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就更多了,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城西南,1959年开始钻探,至1964年共进行9次发掘,文化遗存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977年夏鼐将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钻探出数十座夯土基址,其中一号宫殿基址和二号宫殿基址由殿堂,廊庑,庭院和大门组成的建筑群。二里头遗址的两座宫殿建筑均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布局十分相似: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是相连的廊庑,南门是大门,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的宫殿建筑群,开创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仓颉古城景区项目考察座谈会》在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召开,仓颉故里会发展特色名镇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仓颉造字对中华文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仓颉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人物大“IP”载入史册,仓颉古镇的策划需要做好顶层策划,必须细分做好主题策划、产品策划、资金设计;文旅投资是真刀实枪的资金投入,资金投下去如果不被市场认可,最终会成为一堆废品!

会。只要有政策支持。

安阳市林州市有哪些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地方特产?

列写几位安阳林州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曹双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空军上将军衔,曾任空军司令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李乾元,河南林州市姚村人,解放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柏拴,河南林州人,1947年2月生,1972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3月参加工作,1970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学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原义川 ,河南林州人,1935年10月生,高级政工师。1964年毕业于信阳步兵学校,1955年入伍,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回国,曾任河南省林州钢铁厂焦化车间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厂宣传科科长、厂工会主席、厂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曾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加了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叶剑英元帅等中央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

介绍几位安阳市林州市的历史名人与读者分享。

△李代耕(1918—1985),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1938年2月入党,原水电部、电力部副部长。抗战时期,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15团政治部副主任,淮南津浦路东解放区六合县县长兼县委书记,路东联防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仪征县委书记等职,华中局政策研究员、巡视员,华中建设大学系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齐河(铁路北)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渤海区二地委副书记,山东南下干部渤海支队2大队政委兼党委 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杭州市委职工部部长,浙江省总工会筹委会副主任,上海电力公司军管专员兼党委书记,上海电管局、华东电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副局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任水电部、电力部副部长,电力部党组副书记,水电部顾问兼水电部对外公司董事长等职。编著有《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料》《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略》。

△曹双明(1929—2019),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1946年9月入党,原空军司令员,上将军衔。1946年6月参军,曾任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员、警卫员、副排长,第2野战军第15军45师教导队分队长,134团副排长、政工员、见习特派干事。参加过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航空兵师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空军军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空军司令员等职。1956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3年5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李乾元,1942年3月生,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1963年5月入党,原兰州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1959年入郑州纺织机械学院学习,1961年7月参军,曾任班长、排长,师部作训科参谋、副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陆军第1军副参谋长,陆军第一集团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6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还有哪些林州市名人请补充。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布

10处遗址入选

日前,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10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它们是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桐乡谭家湾遗址象山塔山遗址余杭玉架山遗址长兴台基山遗址德清原始瓷窑址上虞凤凰山遗址黄岩沙埠窑遗址绍兴宋六陵。这里面既有史前遗址,也有瓷窑址、古墓葬;既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有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重要补充,每一处遗址都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按年代排序)

01

荷花

考古遗址公园

龙游县

花山遗址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邵家自然村南侧,遗址包含7个文化层,距今9000—8000年左右,是上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出土了大量石器、红衣夹炭陶等早期新石器时代特征文物,为解读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公园用地面积180亩,包括考古现场展示区、遗址文化展示馆、遗址保护研究中心、观众服务区等 。

花山遗址环境图

发掘场景照

荷花山遗址出土器物

02

桥头

考古遗址公园

义乌

桥头遗址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村西,是一处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也是一处上山文化中晚期的环壕——台地聚落。这里发现了浙江迄今最早的墓葬以及可能具有祭祀和其它仪式性活动功能性质的特殊营建的中心土台,出土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彩陶,并在壶类陶器中检测出原始米酒遗存。桥头遗址展现了环壕、中心台地、“器物坑”、墓葬、房址、彩陶等遗迹、器物组成的新石器时期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较高的聚落形态,体现了中国稻作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桥头遗址对于认识钱塘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南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精神信仰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4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遗址公园占地规模约370公顷,包括遗址公园规划范围234公顷,遗址公园远期扩展范围136公顷 。

桥头遗址发掘现场

遗迹照

桥头遗址出土彩陶

义乌桥头遗址出土彩陶纹样

03

谭家湾

考古遗址公园

桐乡

谭家湾遗址位于桐乡市乌镇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保存较好、堆积丰富,出土了包括生产、生活等多种类型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其中,出土的完整骨耜,见证了原始的农耕文明;以釜、罐、盆、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显示了现新石器时代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谭家湾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家湾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42公顷,是以谭家湾遗址为载体、以展现马家浜文化及稻作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以稻作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生产性文化景观 。

谭家湾遗址环境

左:谭家湾遗址M10平面

右:谭家湾遗址出土器物

谭家湾遗址出土器物

04

塔山

考古遗址公园

象山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塔山至姚家山一带南面缓和坡地上,遗址沿塔山山势呈东西向延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加上周邻的姚家山遗址及处于两者之间连接地带,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下层、中层和上层,分别对应河姆渡遗址二层、崧泽、良渚文化,发现了墓葬、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大量遗迹,是马家浜文化在距今6000年之际跨过钱塘江与河姆渡文化结合的“边缘”遗存,反映了马家浜和河姆渡两个文化共同体在地域拓展中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的发展状态,为确定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关系及性质提供了实证,丰富了宁绍平原南域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文化面貌的认识。晚期遗存属于商周时期的马桥文化。塔山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从距今6000年左右一直到相当商周时期,内涵丰富,是研究宁绍地区南域新时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演变的一处重要遗址。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遗遗址公园面积约9.3公顷。2018年以来,对塔山遗址密集发布区进行了初步环境整治 。

塔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塔山遗址出土器物

05

玉架山

考古遗址公园

余杭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由6个人工堆筑的环壕组成,包含人工堆筑的土台、居住址、广场、墓地等遗迹,是一处仅次于良渚古城地区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良渚文化中心聚落,这一聚落形式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补充,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关系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为12.5公顷,以玉架山遗址为核心主体,以遗址保护和价值展示为重点,以服务于周边居民、提升城市区域环境品质为目标。建成后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保护展示良渚时期次级文化中心空间聚落形态、遗迹遗物,兼具公共考古、文物科技保护研究、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公共活动等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

玉架山遗址环境

余杭玉架山遗址环壕Ⅱ东南转角

M200平面及玉器出土情况

玉架山遗址出土玉器

06

台基山

考古遗址公园

长兴

台基山遗址位于长兴县雉城镇雉城街道,是太湖西南岸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台地相对高度1—4.5米,面积8000平方米。经2003年试掘,探明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台地的东北和西南部,文化层0.5—2.6米,文化序列为崧泽、良渚、马桥、商周延续至明清时期,出土器物十分丰富,尤其属马桥文化时期的陶支座,引起专家关注,在马桥文化层位上发现一处作坊有关遗迹,出土陶范上发现明确的铜渣,在周边堆积中出的一件青铜矛,是浙江地区首次发现明确的马桥文化青铜冶炼遗存,具有重要意义。而绳纹陶鬲的发现,对研究马桥文化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长兴县实施遗址文化公园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2004年,在遗址东北侧布设展厅,展示台基山遗址考古成果。

台基山考古发掘现场

台基山遗址出土器物

07

清原始瓷窑址

考古遗址公园

德清

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位于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龙山村的低山丘陵。窑址分布密集,时代延续时间长,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其中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窑址数量相对较少,单个窑址规模较小。战国时期窑址数量迅猛增加,规模迅速扩大,窑址分布面积大,产品堆积厚,种类丰富,质量高,出现了烧造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址。德清原始瓷窑址群是目前国内已知持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窑址区,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窑址的年代学序列,对研究中国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越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规模203.41万平方米(约3050亩),东至小山漾东侧,西至姚坞里窑址片区西侧,北至弯头山,南至下南山。计划三年建成 。

亭子桥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出土礼乐器

德清原始瓷窑址展示利用规划图

08

凤凰山

考古遗址公园

上虞

凤凰山窑址群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凤凰山东麓,由凤凰山窑址、禁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等上虞地区早期越窑重要窑址构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禁山窑址荣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保护区展示的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保存完整的三条龙窑,是上虞作为成熟瓷器发源地和早期越窑烧造中心的经典代表。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为绍兴地区首个以青瓷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公园依山而建,风景优美,规划面积26公顷,投资1.28亿元,建设有遗址保护区、考古成果陈列区、考古体验区、四季花海区等展示区块 。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效果图

尼姑婆山窑址远景照

尼姑婆山窑址出土器物标本

9

沙埠窑

考古遗址公园

黄岩

沙埠窑遗址位于台州黄岩区沙埠镇,窑址多依山而建,包括竹家岭窑址、凤凰山窑址、下山头窑址、窑坦窑址、金家岙堂窑址、下余窑址和瓦瓷窑等7个窑址。每处窑址之间相隔500米左右,窑场总面积约达7万平方米,其中窑场面积最大的约10000平方米,最小的约3000平方米。窑址年代约为晚唐至北宋时期。其中,竹家岭窑址已进行发掘,窑炉遗迹保存状况良好,地层堆积丰厚、窑业技术与遗迹面貌丰富。

沙埠窑遗址处于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时期,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窑址,同时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家岭窑址龙窑窑炉

竹家岭窑址出土瓷器纹样标本

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10

宋六陵

考古遗址公园

绍兴

宋六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富盛镇,坐落于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内,为宋室南渡后帝陵攒宫所在,实际包含了北宋徽宗永祐陵、南宋高宗永思陵至度宗永绍陵七帝陵,并祔葬了哲宗昭慈孟后至宁宗恭圣仁烈杨后七座后陵。元初,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规制、位次遂混淆不清。近年来,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两座陵园遗址,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南宋帝陵的上、下宫制度。宋六陵1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

在中华传统王朝体制下,帝陵制度堪称国家最高级别礼制中的关键部分。宋六陵正是南宋皇家礼制中最重要的一环。赵宋君臣南渡后,为强调王朝的正统性,着力以北宋皇室尊奉的五音姓利法则营建帝陵攒宫,将绍兴宝山打造成南宋实际的祖陵地。随着南宋王朝的逐步稳固,绍兴帝后陵寝的建设,也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与转型。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六陵遗址公园依托宋六陵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69.84公顷,展示结构框架为“一心”——南宋皇陵博物馆以及由帝陵片区、陵寺片区、山体景观片区及服务片区构成的"四片" 。

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2号陵园F1全景

资料链接

浙江拥有丰富的大遗址资源,它们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见证。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以考古遗址公园的思路开展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展示的理念,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不断改善大遗址保存环境,形成社会公众可进入、可游赏、可解读的公共空间,助推所在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构建浙江文明标识体系,凸显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自2012年以来,省文物局积极筹划推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妥善解决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作项目储备。2013年公布第一批8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马家浜遗址安吉古城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8年公布第二批7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我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极大肯定。

后续,我省将继续强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探索大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做好大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深挖遗址价值,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紧盯国家文物局工作部署,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善省级层面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积极支持市、县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县三级的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国情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

浙江省考古遗址公园分布示意图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旱峡玉矿遗址

一、遗址概况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的后山东南部,西距敦煌市约 68千米,东北距瓜州 57 千米,南面为一百四十里戈壁。该区域为典型的亚洲内陆干旱戈壁荒漠区,属石质中山丘陵区,残丘连绵,砾石裸露,戈壁遍布。2014 〜 2019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 [1] 。2019 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和航拍测绘,经调查该遗址东西 3000、南北 1000 米,面积 300 万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 147 处,其中矿坑 116 处、矿沟 8 条、岗哨 12 处、房址 8 座、选料区 3 处(图一)。

各类遗迹沿三条玉矿矿脉分布于山体的南北两侧。矿坑多为古代开采遗存,但有部分为现代开采,亦有少量矿坑、矿沟是在古矿坑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开采,破坏较为严重。矿坑多为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的浅坑,口大底小,矿坑周边堆积大量的石料(图二、三)。

岗哨位于破碎石质山顶,多为近圆角方形和长方形的石砌建筑。各类遗迹分布特征呈现出山体顶部岗哨、山体两侧为矿坑、山麓附近为房址和选料区的组合特征。

二、主要发现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发掘 300 平方米,清理房址、矿坑、岗哨共计 12 处(图四)。

房址包括地面石墙房址1座和半地穴式房址5座。半地穴式结构基本一致,平面呈圆角方形,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台)、操作台、灶、活动面等组成。其中 F1 〜 F3 利用早期矿坑坑壁垒砌石墙建造(图五);F4 利用山麓山体一侧岩壁,地面垒砌石墙建造,房址内部结构与半地穴式房址结构一致,由房址主体、门道、灶台和活动面组成(图六);

F5、F6 岩石之上直接开凿半地穴,之后垒砌石墙建造(图七)。矿坑为沿矿脉开采形成的浅坑,平面呈不规则形,口大底小(图八),矿坑局部保存玉石矿脉,部分矿坑壁保存火烧痕迹(图九、一○)。

岗哨位于较高的山顶上,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砌建筑,保存较差,仅保存较矮的石墙。整个矿区形成较为分散的矿坑、房址和岗哨为组合特征的聚落分布结构,形成采矿、选料、防御一体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料及石料(玉料围岩)、动物骨骼等。出土陶片包括西城驿文化夹砂红陶(图一一),个别为彩陶,地表采集典型齐家文化橙黄陶片,饰有篮纹(图一二),骟马文化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石器主要为采矿选矿工具和生活实用工具,采矿选料工具包括石锤和砺石(图一三),生活用具包括穿孔石刀和纺轮。

玉料主要为采矿残留的碎小玉料,以透闪石为主,多青玉、糖玉,从产状分析可分为山料和戈壁料,以山料为主(图一四、一五),戈壁料较少(图一六、一七)。

三、主要认识

根据房址、矿坑、岗哨的分布特征和排列规律,组成山顶岗哨、山体两侧矿坑、山麓底部房址和选料区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形成组织有序、管理严密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同时房址以半地穴式为主,房址分布在山体南坡(阳坡)或山间低洼地区,房址门道向南或向东,证实当时人群已经对当地西北风盛行的气候特点有了准确的认识,注重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的适应。部分房屋利用废弃矿坑改建,说明存在不同时期的开采,后期人群利用早期矿坑修建房址,同时房屋内部存在着改变房屋结构的现象,存在多次利用。根据遗迹分布、地层堆积、矿坑叠压关系、房址多次利用、房址内部结构改变、出土陶器判断,该玉矿遗址大致分为四期,一期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二期为骟马文化早期阶段,三期为骟马文化晚期阶段,四期为玉矿开采废弃后的晚期自然堆积。

该玉矿遗址可以分为早期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和晚期骟马文化遗存,出土西城驿文化夹砂红陶器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器物相似 [2] ,采集齐家文化橙黄陶篮纹陶片与典型齐家文化折腹罐一致,判断早期阶段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2000 〜前 1700 年;出土的骟马文化夹砂红陶器与火烧沟遗址骟马文化陶器相似 [3] ,判断晚期阶段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500 〜前 300 年。通过出土器物分析,该玉矿遗址早期由西城驿—齐家文化人群开采,晚期由骟马文化人群开采,证明古代人群开采玉矿的时间早到公元前两千纪,将河西走廊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大大提前。出土齐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器物,对探讨齐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资料,特别是齐家文化向西扩张至敦煌地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齐家人群开采玉矿的证据为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华西系玉器、早期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与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比较,走廊南山开采玉矿的年代远早于北山地区,从遗址规模和遗迹分布比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开采规模较小、房址分布分散,没有形成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的大型聚落,半地穴式房址都兼有生活、生产的功能。从出土遗物及相关遗迹现象判断,两处玉矿遗址都属于露天开采,采矿选料工具主要是石锤和砺石,从矿坑壁上残留的火烧痕迹及玉料火烧的痕迹推测两处都采用烧山采矿的技术[4] 。

四、学术价值

河西走廊西部相继在走廊北山发现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和寒窑子玉矿遗址,走廊南山发现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三处玉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可以确定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料开采的工业遗址,对认识祁连山、北山软玉成矿研究及寻找新的古玉矿遗址提供了新思路。器物研究对玉矿采矿技术、选料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玉料的运输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河西走廊西部玉矿遗址开采从公元前两千纪一致持续到西汉中期,为我国透闪石开采史、西玉东输、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为认识西北地区古代采矿人群与中原地区人群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乃至对揭示河西走廊地区对中原地区古玉供应运作体系意义重大,打破过去认为早期玉料可能来自新疆的传统认识。几处玉矿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史书记载的“三危山”和“昆仑”之地望的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考古与文物》2019 年第 4 期。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考古》2014 年第7 期。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 2005 年发掘简报》,《文物》2019 年第 3 期。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考古》2015 年第 7 期。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 杨谊时 陈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