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

五世同堂

五世同堂景点位于大树王景区,在开山老殿下方悬崖上,是一棵世上最古老的银杏树,为世界“银杏之祖”。在其基部世世代代已萌发出22枝小植枝,可谓五世同堂。

银杏是中生代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野生状态仅天目山保护区有分布。银杏不仅是良好的观赏树种,更是名贵的药用植物,而且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相当高。介

这棵“银杏之祖”树龄距今已有12000年以上,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

另外,在“世界银杏之祖”北面七八米处,两块大山岩裂缝间生长的香果树也是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是天目山的三大宝贝之一。

澳门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同心济世 善气迎人

   ——记澳门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

本报记者 苏 宁

提起同善堂,澳门民众尤其是华人社群几乎无人不晓。这个创建于1892年的慈善机构,已经陪伴澳门市民125年,至今仍是为贫弱民众遮蔽风雨的参天大树

扶困济贫 华人之光

沿着澳门半岛市中心的新马路西行,过了喷水池后在一个小路口向右拐,就来到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这里还是同善堂总堂及同善堂中学、诊所、药局的所在地。同善堂成立120周年时,这座中西合璧的绿色三层小楼,被改为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2012年12月10日正式开馆。

陈列馆一楼大厅曾是同善堂赠医施药的中医诊所候诊室,如今是主要展览大厅。悬空的木梁结构、仿意大利水磨石柱体及中式六角形花纹地砖,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扑面而来。

大厅右侧是一面瓷像墙,据工作人员梁小姐介绍,这是1924年同善堂迁到这处新址时,为感谢捐助者而设立的纪念墙。三楼还为另一批捐资人设立了“长生禄位”,至今每逢年节时还会以香油供祭。

馆内还陈设着一个大大的“请茶桶”及施茶柜,梁小姐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一件复制品,但再现的是同善堂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一项善举:为方便路人解渴而设在澳门街头不同地点的4处“饮水站”。

大厅正面还立有孔子神龛,代表同善堂尊敬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和“善教”理念。当年同善堂设立义学,学生每天到校时均会先敬拜孔子。

陈列馆至今已整理档案文献600多份、文物1100多份,照片17.6万幅,以让建筑说故事、原创动画纪录片《岁月如歌》和电子导览三种形式,向民众叙说同善堂100多年来“同歌善举”的故事。

世代更替 宗旨不变

据史料记载,清末年间澳门天灾人祸不断,而当时的澳葡政府赈济不足,尤其对华人的救助极为有限,于是一群热心公益的港澳绅商发起成立以“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为宗旨的同善堂。

梁小姐告诉记者,同善堂初创时期的救济主要集中在赠医送药、施棺丧葬及创办义学等,为亟须救助的华人雪中送炭。随着时代变迁,同善堂的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已扩至助贫施济、赠医施药、免费教育、免费托儿和敬老护老五大服务范畴,是澳门最具规模的社会救济与慈善机构之一。

在三楼展厅,通过《岁月如歌》这部动画纪录片,记者了解到同善堂学校由1924年成立至今,一直实施免费教育。由原来只有十几人的私塾式义学,逐步发展成为首间由幼稚园至高中的15年完全免费教育的学校,并设有晚间成人教育部。

1941年秋创办的“同善堂药局”,时至今日已有3间诊所,澳门市民可以不花一分钱,免费获得一次性中医、跌打、针灸、理疗、西医、牙科等服务,平均每日诊治700多人次。另有两处诊所正在筹建之中。

抗战时期,同善堂的善长们在自己的酱园厂煮粥施济贫民难民,最多时每日施派近万份。从1968年起,同善堂由施粥改为每月一次派米10斤,春节前派15斤。残疾老弱或孤寡的贫困者,都可申领“领物证”,每年冬季领取棉被、棉衣和毛衫。遇到大灾害时,值理们会亲临现场慰问灾民施与紧急救济,并安置遗孤进入同善堂托儿所或中学。

与时俱进 薪火相传

说到同善堂,不能不说的一个人物就是澳门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被百姓称为“大慈善家”的崔德祺。据史料记载,崔德祺1942年进入同善堂,1953年被选为同善堂主席,担任这一职务50多年。这位曾历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立法会副主席等要职的风云人物,曾坦言自己最为看重的,就是同善堂主席这一职位。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林发钦所长告诉记者,同善堂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是澳门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之一。创建者和组织者多是华人社会精英,大力参与澳门社会建设,与澳门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崔老先生担任同善堂主席后,致力于传承创新,不断完善同善堂的组织架构及堂务运行模式,强化科学管理,为这个百年老店注入新活力,使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现任同善堂值理会主席崔世昌表示,本届值理会增聘社会俊彦入阁,50位值理秉持传承创新,力求慈善服务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同善堂慈善服务任重道远,如先贤崔德祺主席所言,“助贫扶弱,是同善堂长期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值理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同心济世,矢志不渝。”这是崔老一生的坚持,也是同善堂永远的坚持。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天主教堂,圣家族大教堂居第五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目前世界各地建有很多教堂,那你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天主教堂有哪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看一看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天主教堂,快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天主教堂

1.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506年至1626年,由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等建筑师不断设计并完善,是瑞士苏黎世老城的三座主要教堂之一,也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其占地面积达23000平方米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其中还保存有许多艺术家的壁画雕刻

2.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于1386年建造,1965年才完全完工,历时五个世纪的意大利米兰市的象征,这个教堂中发生的最著名的事情,如拿破仑就曾于1805年再次举办加冕仪式。

3.塞维利亚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建于15世纪初,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省会城市塞维利亚市内的著名宗教名胜,是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的世界第三大教堂,是根据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进行改建而成,整体建筑风格为哥特式的天主教教堂。

4.花之圣母大教堂

  花之圣母大教堂,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这个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里市中心城区,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共同组成,整体呈文艺复兴风格,是于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5.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截止2021年11月底完成封顶,于12月8日,这个被选入世界遗产的教堂会举行点灯仪式,并且被教皇本笃十六世封为宗座圣殿。

6.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其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最早建于1163年,是整体呈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的世界上首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平其中收藏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7.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建造于1248至1880年,共计耗费600年建造,是德国科隆市标志性建筑物,虽然至今时常仍有修缮工程,但依旧也是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的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有着哥特式教堂建筑最完美的典范的美誉。

8.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曾在此进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其中还收藏有海量丰富的艺术品。

9.兰斯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建成于1245至1255年之间,在法国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天主教堂,是从1027至1789年,这里成为每个法国国王加冕典礼举办的场所,最出名的莫过于圣女贞德曾宋查理七世来此进行加冕。

10.法蒂玛圣地教堂

  法蒂玛圣地教堂于1928年建成,与梵蒂冈圣廷外观相似,由冯·克利肯设计而成的天主教堂,是由圆形广场和大教堂共同组成,足以容纳超过十万人的教堂,并会在每年的5月13日和10月13日分别举办两次朝圣活动。

“文博之乡”:一座民间博物馆里的四世同堂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蓝印花布生肖羊吉祥物。受访者供图

新华南京5月19日电(记者杨丁淼)“啪嗒、啪嗒……”伴随着传统织机的机杼声,一只木梭在一位耄耋老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千百条纺线在织布机上交汇,一旁驻足的三五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位于江苏南通濠河畔的蓝印花布博物馆,老人正是馆长吴元新的母亲,尽管已经90岁高龄,她仍时常为游客展示传统织布技艺。这家民间博物馆自1996年建馆以来,已三易其址,在一路摸索与成长中,博物馆成为了四代人共同守护的“蓝白世界”。

南通是远近闻名的“文博之乡”,不仅有“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之称的南通博物苑,还形成了20余座博物馆的群落。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传承人倪沈健、吴灵姝、吴元新(从左至右)商讨新产品的设计。受访者供图

蓝印花布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从江南起源后流传全国“衣被天下”。

吴元新的童年几乎在染坊中度过,母亲纺纱织布,父亲浆纱染线,耳濡目染中他便与蓝印花布一生结缘。他长大后进入当地印染厂拜师,又考入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学习,技艺日臻成熟后,毅然从待遇优厚的单位辞职,倾其所有建立起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

“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图案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吴元新介绍,蓝印花布的图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拉开展馆中的布帘,一排排两人高的木架上堆满了布料,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老旧蓝印花布。“一次发现一种罕见的纹样,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已随去世的老人下葬了。”吴元新告诉记者,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抢救性发掘”的意义,最后一批生活中使用蓝印花布的老人基本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不收回来,大部分蓝印花布将最终消失。

多年来,吴元新走遍长三角、湖南等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整理收藏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民间彩印等实物遗存和图片资料3万余件,纹样10万多个。

如今,这些图样不仅为收藏所用,还为研究提供了便利。近年来,吴元新承担多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先后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10多部专著。

一直以来,困扰中国民间博物馆的往往是生存:尽管普遍有政府支持,但如何守得住、传得好是大多数民间博物馆始终待解的难题。吴元新认为,博物馆除了保证趣味性的科普功能外,自我造血的能力尤为重要。

“以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来保障收藏、研究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吴元新开发了蓝印花布服装、玩偶、手机壳等一系列“元新蓝”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喜爱,利润也足以维持博物馆经营。

吴元新展示蓝印花布的刮浆技艺。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

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濠河边,成为吴家第六代传人;女婿倪沈键离开金融行业,从学徒开始学习染布技艺,已被授予“江苏省技能大师”。

年轻人的加盟,让传统蓝印花布技艺注入了更多创新的时尚元素。在蓝白世界里出生长大的吴灵姝,早早熟练掌握了刻、印、染等传统技法。在她看来,目前研修追求的并不仅是学习技艺,还有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提升。

吴元新的小孙女吴抒染在博物馆里长大,6岁开始学习刻版和扎染的她,现在常常为参观的小朋友介绍蓝印花布纹样的吉祥含义。

在这家四世同堂的民间博物馆,蓝印花布早已成了他们家庭的一部分。后辈传承的,正是长辈追求的——让民族记忆与文化遗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