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魏长城遗址

新密魏长城遗址

从新密米村镇茶庵村起,经五岭寨风门口,沙岗、香炉山,北至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有一道长城遗址,全长约5.8公里。这是我国国内仅存的战国长城遗址段落,是修筑时间最早的古长城之一。

中文名:新密魏长城遗址

文献:《史记·苏秦传》

地点:南长城

所属地区:今河南洛阳

从荥阳王宗店到新密香炉山 游魏长城遗址

昨天,我们带您游览了织机洞,这是来到王宗店一定要看的,除了织机洞,还有新密境内的魏长城,提到魏长城可能多数朋友都不太清楚,但说到香山寨,估计不少朋友都知道。

我们从香炉山东侧上山,车可行至半山腰,上山仅有单行车道且坡度较陡,40度上下的坡道好几处,且有急转弯,建议步行较为安全。

停车上山,路边的杏花还未见落意。

一路向上,山坡有油菜花、杏花、麦苗,黄、白、绿相间,令人心旷神怡。

山间小路虽崎岖险峻,但也算宽敞,比起卧龙台西侧的一段小路已算是“豪华”大道了。

叫上不名的各种灌木已经开始发芽

一簇簇的杏花在山间怒放

快看,前面没多远就可到山顶了!

此处已可见山顶寨门

新密现存魏长城北起香炉山(市、交界处),中经蜡烛山、沙口、凤门口、五岭,南止茶庵村北,全长5.8公里,墙基宽2.5米。最高处高2.5米,依山盘旋,青石垒砌,林峦秀异,气势巍峨,箭楼、烽火台、营盘等防御设施完好。

二零一六年四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长城内外》节目对新密古魏长城遗址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寨门到了!

至此,我们就算是登上了魏长城。

从寒墙向外伏视

其实,此寨较魏长城晚之多年,目前寨门这块石匾应该是近代才有,整个塞子建在魏长城基础之上。

登顶后,稍作调整,我们继续沿山脊向前。我们脚下即是魏长城。

魏长城

从山顶沿魏长城走向左侧远眺,可看到对面山脊有游人走动,似是南坡登山。

连绵数公里均可见古长城遗迹

向右,可见山峰之上有一小庙。看山势,大概有一二华里,此时,我们已经小有疲惫,大家出现意见分歧,或继续向前一探究竟,或就此打道回府,最终,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向前,不悔此途。

看似难行,实际并不遥远,一会功夫,就到庙前。

一块似马头的巨石不知如何立在山颠

此庙看似有些年代

庙内有一老人守护,与老人攀谈,得知此庙为“天爷庙”,此山小名为“小顶山”,大名就是香炉山了。发现几处石碑为清光绪年间所立,还有几处石碑已风化不清,无从考证。

据老人所述,山南侧的魏长城已经由省里拨款修建步道,做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新密、巩义一带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丰厚,这都是留给后人和外地游客的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作者:木木

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投稿(素材)1005980777@qq.com

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郑西圈儿(zxquaner)

本文出自:

3月5/6/7观世界文化遗产魏长城遗址探访中国最古老长城行摄1日游

铜川棉花库”这个猛然蹿红的景点

也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说法“网红打卡地”

解放后耀县人勤劳,储备棉花来挖窑。

储备窑四十六孔,她是耀州人民缩影。

五八年中苏关系紧张,为了备战又备荒。

窑洞把棉花装,备用物资利家乡。

这颇具批据历史特色的功能,

从能过卡车的窑洞就可以看出,

今年对棉花库进行了提升改造,

增加了城堡建筑

同时也完善了卫生间等功能性区域,

自此开始具备浏览条件,

是时候去打卡了。

世界文化遗产——宜君战国魏长城,享有世界文化遗产之誉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是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比岩石还坚硬的历史记忆。竖一尊苍古的纪念碑,支撑中国人心中那永远的民族图腾。宜君战国魏长城,是一道纵横高原的龙脊,深深蕴涵着一种撼天动地的伟力,从远古蛮荒的山峁边缘,从厚重雄浑的宜君梁上,穿过24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以饱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在这个葱茏的日子,摇一叶兰舟,乘一路绿风,逶迤蜿蜒而来。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是中国早期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为研究中国长城的分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改写了中国长城的建造历史,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眼球和关注,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宜君,北魏时期建县,地扼雄关要隘,自秦汉以来始终是拱卫长安的“北门管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诗云:“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清顺治本、雍正本《宜君县志》也都有“烽火原中夜月明”的历史记载,说明战国魏长城的形象由来已久,早已扎根于宜君人民心中。穿越浮世的繁华,坚如磐石一般,横卧群山之巅。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站在6号墩台遗址,可以清晰瞭望曾经的趋向,窥视昔日的脉络,可以想象当年五次“河西大战”和“雕阴大战”的金戈铁马、几多欢愁。

早上集合出发,前往耀州网红地【棉花库】游览,眼下棉花库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或者说它的爆火恰好在试探着这座城市对于此类景点的运营态度与思路。铜川需要重视网红景点,因为这不只解城市发展的一时之渴。,下午前往【战国魏长城遗址】参观,宜君战国魏长城,是一道纵横高原的龙脊,深深蕴涵着一种撼天动地的伟力,从远古蛮荒的山峁边缘,从厚重雄浑的宜君梁上,穿过24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以饱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在这个葱茏的日子,摇一叶兰舟,乘一路绿风,逶迤蜿蜒而来。行程游览结束后,返回渭南

1

2021年3月1/3/5/6/7

2

1

3

1

请输入标题

活动费用:88元

5.门票:魏长城景区门票和景区讲解费

需自理费用: 个人消费

4

5

集合地点

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桐城魏庄遗址

2018 年秋,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在桐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调查工作,并最终于桐城市北部的孔城镇晴岚村魏庄自然村发现了一处遗址,该遗址因而得名魏庄遗址。

魏庄遗址周边呈冲击台地地貌,北侧有低矮的山丘,孔城河流经其南侧。2019 年春,中国人民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城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魏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一批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

玉璜出土的照片

本次发掘分出三个发掘区,发现了46处遗迹,其中32个灰坑、9座墓葬、2处路址、1处房址、1处灶址及1条灰沟。其中I发掘区位于发掘区域中部,发掘面积550平方米,共计发现29座灰坑、9座墓葬、2处路址、1处房址、1处灶址和1条灰沟;II发掘区位于I发掘区西侧,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并未发现遗迹现象;III发掘区发现4座灰坑。

本次发掘所发现的最重要的遗迹为墓葬、房址和灶址。

新石器时代墓葬8座,集中发现在I发掘区东侧,新石器时期墓葬8座,墓坑较浅,除一座为东西走向外,其余朝向均为西北-东南走向。墓内已无明显人骨痕迹,随葬品包括陶豆、罐、纺轮、盆、鼎、杯等陶器,石钺、锛、凿等石器,以及多件玉器

其中M1位于T104南部,外形为东西外形为东西短南北长的近似长方形,方向北偏西43°。墓口长约160厘米,宽约84厘米。墓底距地面深约67厘米,墓底长约156厘米,宽约80厘米。出土随葬品有陶豆2件,陶壶3件,陶碗2件,陶纺轮1件,陶罐1件,石钺1件,石锛2件。

2019TKW M1平面图

2019TKW M1出土的陶豆

M8 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座,墓口南北长约238 厘米,墓口东西宽约86 厘米。墓深约45 厘米,墓底南北长约226.5 厘米,墓底东西宽约70 厘米。墓壁东侧中部开有一个壁龛,壁龛口南北长约66 厘米,壁龛底南北长约62 厘米。墓内无成型人骨,出土有1 只陶罐和12 组陶片。

2019TKW M8平面照

商周时期房址1 座。位于I 发掘区的最西侧的T101 内,由踩踏面和柱洞组成,西南侧被晚期灰坑打破。踩踏面南北长910 厘米,北端东西最长730 厘米,南端东西最长460 厘米,中部最长处220 厘米。平均厚15 厘米,下方即为生土。

踩踏面内外共计有24 个柱洞,主要分布在踩踏面的南北两侧,部分柱洞的洞口残余有一圈红烧土痕迹。经过解剖,踩踏面南侧底部还发现有横向的柱洞痕迹,疑似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灶址位于踩踏面东侧中部,为一座近似三角形的坑,坑壁及部分坑底有大量人工堆砌的红烧土块。

布方的航拍

另有一座墓葬为唐代墓葬,编号为M8 。该墓呈东西短南北长的近似长方形,朝向为南偏东10°。墓口长约252 厘米,宽约40 厘米。墓底长约252 厘米,宽约40 厘米。墓内有人骨残迹和棺板残迹,其内南部还有头箱。

出土随葬品有瓷四系罐1 件、瓷盘口壶1 件、瓷碗4 件、棺钉10 件、铁剪1 件、钗1 件、U 形器1 件、铜钱4 件。墓内出土有 瓷质四系罐、盘口壶、碗等文物,另有多枚 “开元通宝”铜钱,以及无法确认用途的铁器。

唐代墓葬

经过三个月以来的发掘,可以确认魏庄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生活聚落遗址,包括明显的生活区和墓葬区。该遗址中的房址和墓葬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桐城地区的新石器时期考古的空白。

魏庄遗址地处皖西南,桐城的孔城河流域,属长江水系,西北临大别山东段余脉,东南是皖南山区,自东北至西南形成一个地理廊道,魏庄遗址就处在这个廊道之中,地理位置优越,从出土器物呈现的文化面貌来看,与其北面含山县的凌家滩文化和南面的潜山县薛家岗文化,都有相似和联系。如T104 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的 半环形玉璜,其形制与凌家滩 97M28 内出土的玉璜,在玉质、工艺等方面非常相似。

墓葬基本上是南北向的土坑竖穴,单人葬,以鼎、豆、壶为基本器物组合,豆柄部上有镂孔,还发现有 玉璜、石钺、石锛,石钻等器物。主体上看,魏庄遗址发现的这批墓葬,与薛家岗文化更为接近,可能是薛家岗文化的一个类型,并且属于薛家岗文化晚期遗存,距今 5300—4600 年。

石锛

本次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对每一片可以确定出土位置的遗物,遗迹每一个清理完毕的遗迹,均使用RTK 测绘设备采集其点位。RTK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发展起来的差分测绘技术,测绘精度较高,且相关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人数少,操作简便。在本次发掘之前,RTK 已经被应用于遗址的整体测绘,以及发掘的布方阶段之中。将RTK 应用于发掘过程中的遗物采集和遗迹测绘,是本次发掘当中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根据遗物所处的探方和层位或遗迹单位对遗物编号,将遗物提取后采集遗物底部点位。针对部分出土位置较为特殊的遗物(如探方壁上、出土时遗物相互叠压等),在采集数据时也需要做针对性的特别处理,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尽量准确。

此外,在遗迹清理完毕后,其开口处的特征点也由考古人员利用RTK 测绘设备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全部采集,必要时还会采集遗迹的底面或剖面的特征点。在数据采集完成后,考古队员利用MATLAB 等电脑软件,还原出遗迹以及遗物在探方内的相对位置。在室内整理时,将遗物的尺寸、质地、花纹、完残程度和其对应的点位相匹配,考古人员就能够对遗物进行更为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找出遗物与遗物之间、遗物与遗迹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另外,利用MATLAB 将遗迹的特征点按照顺序连接起来,可以在考古队员整理时对遗迹的相对年代、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这种数字化的采集工作有利于在发掘工作结束之后还原发掘区域的原貌,为分析遗址的文化特征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和方向。目前相关的整理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I发掘区②层遗物分布示意图,数据来自RTK选样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考古发掘最新通知,我们本次发掘工地圆满完成了考古工地的标准化建设,如制定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在工地周围建设围挡,在工地、驻地全方位安装摄像头,以保证工地安全,为工作人员配发工地专属文化衫,以及在工地周围及住地布设宣传标语,宣传文物保护知识等。

本次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 张文治,刘爽、孙静怡、张之航;桐城市博物馆的 吕昭文、叶鑫;枣阳市博物馆的 姜波,以及来自安徽建筑大学的 徐傲、谢伟、李平、张瑶等,还有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 鲁梦琦博士。在发掘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 赵前教授为工地拍摄了多张全景照片; 张开亮对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另外,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生社团 金石轩的 20 余名本科生也参与了发掘。

我们的工作得到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桐城博物馆、桐城文化委员会、引江济淮工程办公室、孔城镇人民政府以及晴岚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对上述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魏庄遗址自2019年3月15日开始发掘,目前发掘工作顺利完成,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文博机构及监理方武汉大学组织的专家验收,转入室内整理,之后的研究成果,我们会陆续公布。

现在

桐城魏庄遗址正参加

“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评选活动

前进入公众微信投票环节!

究竟哪些考古遗址能最终脱颖而出?

各位网友的投票至关重要!

如何投,在哪投

往下看↓↓↓

1. 投票时间:2019年12月23日(今天)9时开始,12月31日(下周二)16时截止。

2. 投票规则: 每位用户每天只有一次投票机会,每次可投10个项目,投票时总共选择10个不同选项后方可提交,否则无法提交。

3. 本次评选严禁刷票,一旦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4. 投票结果将综合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最终评审参考因素之一。

1.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始投票。

还等什么?

快动动手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