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瓷窑

新村瓷窑

新村瓷窑地址:白沙圩乡石燕冲村时代:明类型:古遗址级别:县级概况:窑址面积约3300余平方米,原文化堆积层为1.8-3.5米,残存龙窑遗迹长13米,宽6米,高3米,拱顶。窑内残存大量的碗、杯等器物残片,青瓷泛灰、泛黄,釉下彩-,胎白色,多圈足器。且绘有简单花草纹图案,质地较粗糙,属乡间民用,新村瓷窑,新村瓷窑简介,新村瓷窑-郴州市宜章县新村瓷窑旅游指南

中华民居•设计 ‖ 让“地下古村”重焕新生——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改造为例

散落于黄土高原的地坑窑民居,不仅是当地传统建筑的珍贵遗存,更是当地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坑窑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逐渐被人们闲置、废弃。传统村落的萧条与衰败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所幸,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士开始意识到拯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保护好地坑窑民居,让渐遭废弃的传统建筑重焕生机?如何让人们愿意回到传统村落生活,重新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本文将以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民居改造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发掘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传统乡村的更新设计与发展中,进而推动乡村复兴

一座没人愿意居住的“地下村庄”

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处关中北部黄土台塬区。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柏社村先后挖建了大批量下沉式地坑窑,大大小小共200余口。整个村庄的人都住在地坑窑里,俨然是一座“地下村庄”。

地坑窑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民居建筑。

任岁月流逝、风雨走过,这些地坑窑一直保存至今,并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坑窑建筑群之一。其中,还包括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居住过的地坑窑。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愈来愈多的村民开始“逃离”地坑窑。他们纷纷搬到地上居住,甚至搬到城市里生活。柏社村渐渐成了一座“空心村”。

2013年,我们去柏社村考察的时候,仅有几户人家因为贫困还留在地坑窑里居住。他们都非常羡慕村里搬到地面上居住的人们,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上去,住进新房子。

地坑窑小院

当我们告知他们我们打算改造地坑院时,他们非常惊讶,并表示反对。“这里的窑洞太破旧了,窑面和墙皮都已脱落,而且窑内采光差、通风也差,尤其是还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卫生间,也没有网络。下雨的时候,坡道泥腻打滑,出入都成问题……时代已经变了,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做‘活标本’?难道让我们继续留在这破败的窑洞里中过苦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传承’?”“改造一座窑洞大约需要10万元,那直接用这笔钱帮我们盖一座新房子岂不是更好吗?没有人愿意再继续住在这里,改造得再好也不愿意住。”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心声。在他们的眼里,这种传统地坑窑意味着贫穷、落后,没有改造的必要。

地坑窑入口处的门楣上悬挂着“耕读传家”匾额。

两座地坑窑的改造尝试

2013年,柏社村的“地坑窑改造行动”在众多的质疑声中正式开展。我们首先决定将位于习仲勋所居住过的窑洞旁边的两座地坑窑改造成“农家乐+民宿”项目。

我们通过考察发现,这两座地坑窑由于长期闲置,又遭受雨水侵蚀,已出现部分坍塌。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已破败的窑洞进行修缮。

地坑窑建筑的耐久性与崖面的好坏息息相关。为此,我们决定首先对崖面实施土砖贴面修缮。经过修缮的崖面既增强了抗风雨的能力,也变得更加美观。另外,针对洞壁裂缝和洞顶掉块等问题,我们充分尊重传统工艺,采用原生态夯实土坯和加筋土进行修复,实现与原洞壁更好地黏合,进一步增强洞壁的稳定性。针对局部破损并不严重的地方,我们则用草泥进行了修复。

连窑,即通过开掘地下通道将相邻的两个、三个或四个地坑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小的地坑窑群。

当然,夯土墙因自身结构原因也存在采光受限、通风不畅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在修筑储物间、卫生间的时候,特别创新工法,在夯土墙模板内预埋了三种直径不同的采光通风铁管,最终夯筑出了具有采光和通风性能的新型夯土墙体。这种新型墙体在大大增强采光、通风效果的同时,还增强了墙体的抗剪性,可谓“一举两全”。另外,颇值一提的是,我们在夯土卫生间的营造上,尝融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专门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加强了雨水的有效利用,既实用,又环保。

地坑窑群的天井顶部铺设着玻璃罩,框架侧面安装了百叶通风口。

整体来讲,经过一番改造,这两座旧地坑窑的居住环境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随后,这两座地坑窑便作为“农家乐+民宿”项目开始投入运营。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地坑窑形式的“农家乐+民宿”很受欢迎,很快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客们在这里吃喝、游玩、住宿,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销售,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一转变也让村民们为之惊讶——从来都不被重视的“破窑洞”,居然还大有用处!于是,愈来愈多的村民开始意识到“破窑洞”的价值。他们开始转变观念,参与到这场“地坑窑改造运动”中来。

夯土墙

从两座地坑窑改造到整村改造

两座地坑窑的改造试验初步取得成效。不过,它们依然“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规模。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将全村的地坑窑都纳入改造范围,将其改造成接连成片的地坑窑群,以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

柏社村较具规模的地坑窑群

那么,如何将地下成片的地坑窑连接起来,进而形成更庞大的地下网络空间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柏社村进行考察后,决定在地坑窑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选择几座距离较近的地坑窑作为试点,借鉴当地传统的“连窑”布局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所谓“连窑”,就是通过开掘地下通道将相邻的两个、三个或四个地坑院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小的地坑窑群。

窑洞改造采光天井示意图

参考“连窑”模式,我们在地下开掘通道,将相邻的窑洞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较庞大的地下网络空间。在连接通道的交叉点,我们还特别设计营造了地下天井。地下天井是自上而下挖掘而成的,四面边宽约为4米,深度达6米至8米,天井底部每个方向都安装有一个控制门。在地下,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门自由选择要去的窑洞,方便快捷。另外,为更好地改善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环境,我们在天井顶部铺设了玻璃罩,在地上部分的框架侧面安装了百叶通风口。这样,即使在地下,游客也能感受到舒适的阳光和自然风。在连接通道和地下天井的帮助下,进入地坑院群的游客不仅能体验地下“农家乐+民宿”的别样风情,还能参观游览四通八达的地下世界,收获更多乐趣。

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将改造区域扩大到整个村落,在柏社村形成较具规模的地坑窑群。

我们还改造了村落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水池景观、围栏护栏等。同时,增建了停车场、卫生间以及各类服务站等。另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还修建了通往柏社村的快速干道。交通便利了,前来旅游尤其是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柏社村地坑窑群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甚至吸引了不少剧组来这里取景,拍摄电影、电视剧。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居住过的地坑窑还被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等列为社会实践暨红色教育基地。

新修筑的夯土生态卫生间

随着村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回乡就业和创业。他们在地坑院里经营“农家乐+民宿”,并售卖土特产等,比离乡打工赚得还多。他们经常感叹,竟然是他们一直想搬离的地坑窑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天井底部四面各向均设有一道控制门,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门自由选择要去的窑洞。

窑洞改造给乡村发展带来新希望

在柏社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保护修缮了全村已经废弃或濒临废弃的地坑窑,恢复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特色,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在尊重、传承传统夯土建造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造理念,使改造后的地坑窑更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能与现代生活接轨,从而吸引了更多村民愿意回来生活。如今,原来那个无人居住的“地下古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人们重新回到地坑窑居住,享受着美好生活。

柏社村地坑窑改造案例带给了我们一些关于乡建的启示:乡建设计,不仅仅是改造一幢房子或是一片民居,更重要的是要带去新理念和新文化,赋予改造项目新的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回到乡村创业、就业,发展乡村,从而带动乡村的发展与复兴。

别有一番风情的地下空间

作者简介

崔陇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石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刘鹏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工学博士。

撰文/崔陇鹏 石璠 刘鹏跃

供图/崔陇鹏 石璠 刘鹏跃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73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济南柳沟新村西南遗址发现隋代重要瓷器生产作坊

考古人员冒着酷暑在现场进行发掘。

柳沟新村西南遗址出土的瓷器

近日,为配合宁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响应“走出济南、服务全省”的号召,对泰安东平县的裴寨遗址、宁阳县于庄东南遗址、柳沟新村西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在柳沟新村西南遗址发现隋代重要瓷器生产作坊。

宁阳县于庄东南遗址,可以看到,目前发掘工作已进行过半,清理的文化层主要为唐宋和战国西汉时期,遗迹共发现灰坑70余个、灰沟近10条。从出土器物来看,该遗址的时代从龙山文化时期延续至唐宋时期,时代跨度较大,出土器物较为丰富。龙山文化器物主要有泥质黑陶高柄杯、夹砂红褐陶鼎(鸟首形)、罐等,多为残片。战国西汉器物主要为板瓦、筒瓦、盆、罐等。

在柳沟新村西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可以看到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发掘,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初步整理。

本次发掘收获较大,虽然未发现瓷窑,但是发现与制瓷业相关的水井、灰坑、灰沟等遗迹,尤其是出土隋代窑具近万件,瓷器标本近千件,可复原瓷器百余件。窑具主要包括窑壁、支柱、垫圈、支钉、匣钵等,瓷器主要包括碗、杯、高足盘、盆、罐、壶等,器类比较齐全,大多数为日用瓷器,但也不乏精品,专业人员认为,该区域应该是一处隋代比较重要的瓷器生产作坊。

这是山东地区近30年来唯一一次科学系统发掘的隋代瓷窑遗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隋代制瓷业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补充了山东地区古代瓷器生产的发展序列。该遗址出土的大量多种类型的窑具以及残次品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真实还原隋代瓷器的生产工艺、装烧工艺。窑址还出土部分刻铭窑具,这一发现也可以推进隋代制瓷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面的研究;此外,该遗址出土瓷器也可以为周边地区隋代墓葬、遗址出土瓷器的断代提供帮助,具有标尺作用。

在泰安市东平县的裴寨遗址,根据出土器物情况,初步推断该遗址是一处唐至金元时期的遗址。遗憾的是遗址破坏比较严重,遗存并不丰富。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仍然进行了科学、细致的清理,因为考古并非挖宝,而是全面提取古代人类社会的信息,抢救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了解到,此次考古工作从6月开始,正是高温天气持续的阶段,考古人员无论男女,都是冒着酷暑在发掘现场有条不紊地工作,仔仔细细地清理遗址。(本文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淄博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瓷谷 让“当代国窑”走向“一带一路”

  鲁网淄博9月6日讯 华光陶瓷“千峰翠色”元首主宴用瓷、鲁玉陶瓷观山海”“耐冬花”晚宴用瓷、硅元瓷器“鱼子蓝”、西冶工坊“海运如意”等上合峰会淄博元素陶琉产品等“青青上合风 千峰翠色来”淄博陶瓷琉璃惊艳上合精品展;32名国家级大师在内的65名陶琉艺术大师携带219件最新作品参展;“当代国炉”一 西冶工坊、英国琉璃艺术家交流合作展;“雕泥塑土 异彩斑斓”一— 人立琉璃作品展;“曲折之美”一 山东金祥琉璃新品展;“盈握情怀 壶内乾坤”一 中国内画艺术精品展;“娲皇遗彩 美艳华夏 ”一 淄博琉璃灯工、雕刻艺术精品展…… 9月6日, 第十八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为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中外客商展示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功能陶瓷及琉璃文化等陶琉全产业链发展的最新成果。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介绍,淄博是齐国故都和齐文化发祥地,是著名的陶瓷琉璃之乡,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淄博陶瓷被誉为“当代国窑”。淄博把陶琉产业传承创新作为推进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加速推动陶琉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淄博陶琉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并在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北京APEC峰会等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示了“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丰厚底蕴和创新活力,实现了国际化、艺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全面提升。

本届陶博会设中国陶瓷科技城、中国财富陶瓷城、中国(淄博)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淄川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4大展区,共有50余项活动。围绕“动能变革 共享共赢”主题,旨在打造国内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陶琉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交流和传播平台,融智聚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和“新材料名都”城市形象,为建设新型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提供助力。

打造国内最大的淄博陶琉国艺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入驻了43家企业及大师工作室,其中陶瓷企业8家、琉璃企业6家、陶瓷大师工作室11家、琉璃大师工作室9家、陶琉研发中心3家、电子商务3家、玻璃企业2家、丝绸企业1家。淄博陶琉国艺馆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定位,建设“中国瓷谷”、打造“当代国窑”、建设“永不落幕的陶博会”,以品牌、技术、设计、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培育壮大行业龙头,扶持中小微企业向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促进陶琉与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陶琉国艺馆建设成为集陶琉研发、设计、展览、交易于一体的淄博陶琉产品研发展示交易中心,带动全市陶琉企业到2021年实现全行业产值960亿元,推动陶琉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名品、名企、名人、名业、名城”等全方位品牌战略,推进“中国瓷谷”、“当代国窑”区域品牌建设。“技术就是熟能生巧,每个人都能学会,而大师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人思想的体现。”淄博陶瓷大师王一君说。他着意于睹物结思、缘物抒情、豪迈中现潇洒、婉媚处见劲利的艺术风格,在刻瓷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他的作品数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把淄博陶瓷展现在国际舞台,他携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展,作品《韶光》一举摘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特等奖”,首次突破了山东工艺美术在全国的最高奖项纪录,并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和陶瓷创新评比的金、银大奖;他师故达新,发明了结晶釉刻瓷、彩釉虚喷背景刻瓷、窑变釉半刀泥装饰、陶艺与刻瓷综合手法,大大丰富了淄博刻瓷艺术表现形式。

强化设计引领,发挥陶琉国艺馆的研发、设计、人才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专业设计公司、大专院校设计团队、独立陶琉设计师入驻陶琉国艺馆,建设淄博陶琉产业研发中心,设立省级以上大师产品展示交易专区,展示全市骨干企业、各级大师的创意设计产品,并对其设计产品提供推介、拍卖、版权维护等方面的服务,引领带动我国陶琉行业整体设计研发水平再上新台阶。(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何益光 徐淑磊)

作者:王建高 何益光 徐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