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公祠

中丞公祠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火召同、鲁王己,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牌坊背面的形式、内容与正面相同。除了文字外,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四柱的护柱下部均置石豉,石豉中部刻浮雕异兽。牌访上的石构件上,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还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

赏秀岩傅公祠赞中华璀璨文化 --台湾学者张力到佛山三中初中部探访秀岩傅公祠

12月6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邀请,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的重要推动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张力到我市访问。张力在市台办等人员的陪同下首先来到佛山三中初中部,探访秀岩傅公祠

谢先刚校长与张力握手表示热烈欢迎

秀岩傅公祠位于莺岗社区居委会卫国路86号佛山市第三初中部中学内。建于1916年,建筑座北向南,三间三进,前后座为岭南传统祠堂建筑,中座为中西合璧建筑。秀岩傅公祠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2006年10月被佛山政府核定秀岩傅公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三中校长谢先刚代表学校对张力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张先生志立研究研究佛山籍外交家傅秉常,弘扬中国文化所取得的学术成绩,表示钦佩。谢校长向张力介绍了傅公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及其与佛山三中的渊源。历史上这个校址是由傅氏先辈创办的“节芳义学”,为众节芳义学之首,对佛山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校的校训“雅如白兰,卓如红棉”正是继承了这一对教育执着追求,同时发扬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多的栋梁之才。张力表示非常认同和赞赏学校的办学理念,祝愿学校能够越办越好,人才辈出。

谢先刚校长向张力介绍了秀岩傅公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及其与佛山三中的渊源

与张力及陪同部门人员合影

张力一行来到校园内参观了秀岩傅公祠,在秀岩傅公祠前,他不由地被建筑的古朴而又大气的保护完好的特色建筑所吸引,他掏出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他说希望把这美好的建筑拍下带回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古建筑。面对门前的石柱,他停了下来,忍不住细细地抚摸,望着建筑的一个个美妙的细节,他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赞不绝口,他对佛山保护秀岩傅公祠等遗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傅公祠的保存完好以及佛山市政府对这座建筑的维护和修缮表示了赞赏。张力说,最可贵的是学校有意识地将傅公祠文化内涵延伸到当代校园文化,令古老的傅公祠焕发新机。

拍下秀岩傅公祠留做研究资料

触摸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门柱

在秀岩傅公祠内参观

谢先刚校长介绍我校开展传统武术鹰爪拳的情况

被精美柱基吸引赞叹不已

秀岩傅公祠前合影留念

张力还参观了我校的校园环境,他对校园浓浓的文化氛围布置,非常感兴趣。他说,学校有如此的文化底蕴,是块福地,学校有如此之雅的品位和追求境界位是育人最好的环境。

对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颇感兴趣

参观我校开放式阅览场所

仔细观看我校的优秀学生表彰宣传栏

拍摄我校校园文化布置

之后,张力一行还参观了祖庙和三水白泥镇岗头村的海天书屋等古迹。结束了一天丰富而有意义的访问。张力再一次表达了对台办工作人员及三中初中部的接待表示感谢。希望彼此有更多的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参观祖庙

探访三水白坭村海天书屋古迹

供稿:侯炼

编辑:侯炼

双壮孙公祠:孙中山家族旁系先祖祠堂

有故事

文物

文物是城市发展、

历史变迁的见证。

它们悄悄融入了

熙来攘往的世俗生活,

默默凝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

故事的发生和消逝,

也厚重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可能有人会认为,镇内的左步村在名气上稍逊于孙中山故居所在地的翠亨村,但其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也不逊色哦。

双壮孙公祠正门(图源:网络)

左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地处丰阜湖古涌南岸码头(俗称“埠头”)左侧,在清代得名左埠头,又写作左埗头,后改为左步,并一直沿用至今。村内主要有欧、孙、阮三大姓氏。中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祖先就是从这里搬到翠亨村的。

据《广东省志·孙中山志》记载:“孙中山家族源出东莞。翠亨孙氏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今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管理区)居住(另有一说为孙氏始祖入粤后居紫金县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五世祖孙玄(字礼赞)自东莞上沙迁居香山涌口村(今中山市南朗镇涌口村)。孙礼赞生二子,长子孙禘儿字乐千,次子孙禘宗字乐南。孙乐千分居左埗头(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乐南仍居涌口,是为翠亨孙氏六世祖。据家族史料记载,此后七世祖孙耕隐、八世祖孙怀堂、九世祖孙派源、十世祖孙直尚均居涌口。清顺治(1644-1661)前后,十一世祖孙瑞英自涌口迁居迳仔蓢(位于翠亨村西北300米),开荒耕田。其后人曾在迳仔蓢土名‘看山田’处建有瑞英公祖祠。十二世祖孙连昌仍居迳仔蓢。十三世祖孙逈千于乾隆(1736—1795)初年迁回涌口生活。十四世祖孙殿朝又从涌口迁入邻近迳仔蓢的翠享村,于此定居繁衍。”

孙中山家族世系表

(图源:《广东省志·孙中山志》)

据记载,孙中山及其后裔的孙氏族人也曾多次来到左步村祭祖。这就不得不提到村内的 双壮孙公祠......

双壮孙公祠(又名孙氏大宗祠)位于左步村南薰里巷18号,建于清同治乙丑年(1865),重修于1993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祠堂坐东向西,三间两进,面阔10.9米,进深19米,面积约210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基座,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两进间夹有天井,天井两旁有廊。正脊有人物、花鸟灰塑,檐板有花鸟、人物木雕,墀头有花卉灰塑,檐墙及内部山墙均有山水、人物、花鸟壁画。后堂设有龙凤木雕神龛,枋上挂有“永思堂”木匾。祠堂大门的两边,挂有“黄龙世胄,映雪家风”的对联,上联标明了孙氏最早的先祖孙权兴于黄龙元年,下联则讲述了孙康囊萤映雪、勤奋读书的故事。祠内墙上挂着图片资料,上面记录着孙中山与左步的历史渊源。该祠堂作为孙中山家族旁系先祖的祠堂,对于研究孙中山家族历史有较高价值。

双壮孙公祠内的永思堂(图源:网络)

双壮孙公祠内景(图源:网络)

孙中山家族成员寻根左步村纪实:

双壮孙公祠历来是孙氏拜谒祖先、举行庆典的场所。

1912年5月28日,回乡省亲的孙中山与哥哥孙眉偕带眷属,由翠亨出发,在南朗略作停留后,即专门前往左步拜会宗亲,并在左埗孙氏宗祠内与亲友团聚。孙中山、孙眉一行还在该祠堂内与左步宗亲合影三张。孙中山与宗亲叙旧一个时辰之后,因准备次日离乡事宜,即先行返回翠亨。而孙眉夫妇及孙中山夫人卢慕贞等,则与宗亲孙锦芳商议修建合宗祠事宜,直到用完晚餐才回翠亨。该祠堂原址自20世纪60年代起,因开办纺织厂,建筑构造已经改观。1993年左步孙氏修建新祠堂,设立“孙文谒祖门”。

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回故乡翠亨村省亲,次日携家眷与长兄孙眉等人到南朗镇左埗村(现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氏宗祠拜会宗亲,并留下合影三张。此合影即其中之一。

(图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网)

2001年11月25日,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偕子孙国雄、堂侄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等亲人前往左步拜会宗亲。

2016年,正值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家族成员于11月18日再次重聚左步孙氏宗祠,与宗亲再叙乡情乡谊。

孙文谒祖门(图源:网络)

文丨冯丽莹 播报丨蔡婉婷

编辑:陈琳琳

复审:张安根

终审:吴冉彬

本文 资料来源:《广东省志·孙中山志》、《中山村情》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中心镇黄公祠是为了纪念谁?

武胜县中心镇文庙之右,原有一座黄公祠,是清咸丰十一年(1865),时任定远县知县李承保协同县城官民修建,只为纪念黄淳熙。

图源网络

黄淳熙,当年在湖南曾率兵员仅1600人的队伍,与太平天国军先后进行30余战,获得全胜战绩,成为威震天下的湘军名将。后来,黄淳熙奉命进入四川,在平定云南入川的“滇匪”之乱中,战死于今合川区二郎场。

咸丰十一年五月初,蓝朝鼎率10万余人围攻绵州(今绵阳)。时李永和部将何国梁等正以数万(号称10万)围攻顺庆府城(南充),黄淳熙则沿长江逆上,从万州陆路,翻越华蓥山,经广安岳池,增援顺庆。

闻知黄淳熙来援,何国梁等赓即沿嘉陵江而下,转攻定远县城。五月六日,何国梁部分三队直扑县城,连营十余里,对县城形成包围之势,主攻西、南两面。十一日清晨,乱军又分股数千人,由清滩嘴扎筏抢渡河东,意绝东、北二路,定远城从此四面被围。

乱军之所以迟迟不攻城,原来是在秀观音占得吉签,按签意,可缓攻城,只需争取里应外合,定远城不费一兵一卒,他日即可取之。乱军只围不攻,为城内居民守城赢得了时间。时定远知县李承保在加强城防的同时,得知黄淳熙率果毅营来到顺庆,便派人急驰顺庆请援。

黄淳熙于初八日,率军兼程疾进,十一日清晨抵达姚家店,歼灭防守姚家店关隘的敌人。继而到祖师殿,见敌人盘踞于山梁,营垒甚密,黄淳熙分兵三路,奋力夺梁。其军抛以火箭、火球,将敌人的营棚全部烧毁。同时,定远城内的守城官兵也打开城门,从敌人两翼夹击,敌军一片混乱,仓惶四窜。黄淳熙督兵尽力追剿,沿途十余里势如破竹。后被追至南门坝,敌首何国梁投江而死。

这是黄淳熙入川之后的首战,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援引《定远县旧志》载曰:“是役也,以三千兵,破贼五万余,救出难民数千人,夺获伪印旗械马无算。”

黄淳熙带兵打仗,军纪甚严。据《新修武胜县志》记载,首战大捷的当天午时(正午),黄淳熙身着短葛衣、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策马入城,士女焚香,遮道拜迎,争具酒食以犒劳。知县欲设宴盛情款待,却被黄淳熙推却,送给将士们的新衣,也都不受。其兵勇买米借锅煮饭,若买米时,百姓不收钱,则坚决将米还给他。黄淳熙对知县说:“吾军所过,从不扰人一粟一草也。”

当年六月,骆秉章将黄淳熙一事上奏皇上,皇上追赠黄淳熙为布政使,授予骑都尉世职(代代长子可承袭),谥号“忠烈”。后又加赠内阁学士,并在顺庆府城及遇难处建立专祠祭祀。定远、岳池诸县官民也纷纷感泣,于各自城内建祠祀之。

素材来源:i武胜

本公众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