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堂

藏经堂

AA级旅游景区

中心镇公堂又称“藏经堂”,它是全城藏族议事及宗教活动的中心,也供人们办理婚丧宴会等使用。

游览藏经堂,首先是其整体建筑形式为汉藏合壁:外观呈古朴汉式楼阁,内为典型藏式佛殿。门西边山壁上绘有藏传佛教四大金刚,绘工极精美且富丽。室内墙上保留有清代藏族艺人所绘壁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它以藏式宗教画为主体,兼收汉、白、纳西绘画特色,是其他藏区罕见的文化交融现象。1936年,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路过中甸。贺龙、肖克等将司令部设于藏经堂。有此一段佳话,藏经堂备受各方呵护。现已由宗教、旅游部门请-高僧在此举行香格里拉宗教音乐法会,并定期向游客开放。

景点历史

堂始建于1742年,后几度毁建。经堂旁的大龟山顶有朝阳楼,等登上高楼,可见中甸县城全景。藏经堂藏语称"独肯纯巴西康",位于旧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兵燹。光绪八年(1882年)捐资重修,1983年又维修主殿楼,现已修复如旧,成为藏民议事、-及举办各种藏传佛教活动的场所。

在这里,除了有古建筑的辉煌壮丽,还有红军长征时贺龙将军写下的“兴盛番族“的锦幛,是藏汉团结安定的象征

丹徒“五柳堂”陶氏与游经楼藏刻书

镇江解放路西、大西路南有条小巷演军巷,该巷16号有处明清建筑群“五柳堂”,现为“梅庵派古琴艺术馆”所在,属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原系清代镇江绸业巨擘陶氏家族商号“聚茂号”分支“陶金记”主人陶季成的住宅。

丹徒陶氏为镇江屈指可数的世家望族。陈庆年《丹徒陶氏族谱序》称:“陶氏始迁祖,自顺治间居江都宜陵,一传而来丹徒,创设线店,四世又创绸庄于镇江。”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其家族事业蒸蒸日上,“我邑江绸,遂北被幽燕营并,西南被于雍梁黔滇之域。”陶氏家族兴旺发达后,于是修建宗祠,创编族谱,博稽家族事业为专书。丹徒陶氏先祖为东晋文学陶渊明,因陶渊明曾作有《五柳先生传》,陶氏修建宅院时遂以“五柳堂”命名以示不忘祖先德泽。“五柳堂”旧有屋宇院落前后共七进,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房屋均面阔三间,硬山式屋面,前、后进均设置砖细雕刻门楼。第一进为倒座,晚清时建造;第二进为楠木厅(正厅),明代建筑;第三进为后大厅,清代前期建筑;第四、五、六、七进均为晚清建筑。与第四进平行,另建有一座藏书楼“游经楼”,时间约为民国初年。目前仅存第二、三、四进和藏书楼。陶季成之子陶绍莱(1900-?),字蓬仙,号庾庵,雅好文学。“游经楼”遂为陶绍莱藏书、读书和写作之所,藏书楼的得名亦取自其先祖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饮酒》组诗有“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之句。

民国间,陶绍莱在其藏书楼“游经楼”曾自编自刻《润州唐人集》《游经楼初学稿》及《续稿》《游经楼间关叠韵唱和集》《历代陶氏诗集》《镇江陶氏族谱》(1930年与陶凤熏合纂)等。其中以《润州唐人集》最为知名。陶绍莱辑《润州唐人集》十四卷《补遗》一卷(1927年陶氏游经楼仿宋铅印本),收录唐代润州所辖丹徒、丹阳句容江宁等地诗人诗作,如马怀素、储光羲、皇甫冉、权载之、许浑等29位著名诗人1500余首诗。陶绍莱跋称“余不善经商,又耻向人折腰,惟家居购书,聊以自如。”因此,陶氏藏书经过多年积聚竟多达20余万卷,然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藏书被日寇战火焚毁,劫后十不存一。

陶绍莱于民国十八年(1929)刻《游经楼间关叠韵唱和集》(镇江图书馆藏,排印本1册),辑有金鉽、罗振常、李丙荣、叶玉森、缪潜等唱和诗。“五柳堂”陶氏族人陶骏保亦颇著声名。陶骏保(1878-1911),字璞卿,一作“璞青”。少从其兄陶逊受业,后入学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从军,曾与赵声等在新军中进行秘密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期间,陶骏保赴沪联络宋教仁、黄兴北伐,被沪军都督陈其美杀害。民国建立后,在北固山建祠纪念。陶骏保擅填词,有《骏保遗稿》存世。陈庆年曾与陶骏保商刻有《京口掌故丛编初集》(戊申十月丹徒陶氏刊本),收有镇江历史掌故6种《己酉避乱录》《京口偾城录》《出围城记》《镇城竹枝词》《草间日记》《从军纪事》等,陈庆年又续辑补刻《庚申遇贼记》。

在镇江与“五柳堂”陶氏系出同源的还有一支“百忍堂”陶氏,亦系陶渊明后裔,其迁居镇江时间要早于“五柳堂”陶氏。据“百忍堂”纂修《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谱·序》称“相传陶氏始祖家世九江,因宋高宗南渡,遂返京口(今镇江),屡遭世变。”“百忍堂”陶氏后裔在晚近亦颇著其绩。如陶寅保(1854-1923),谱名陶成棨,字捷三,曾先后三次随使臣丹徒马建忠出使朝鲜,著有《三韩游草》(北京杨梅竹斜街中华印局1922年代印)。该书用诗的形式叙述其在朝鲜的所见、所闻、所思。书前有当时名流韩国钧、王家驹、陈兆鼎的序言以及陶寅保自序。陶氏家庭对晚近镇江经济文化的贡献值得今人深入关注与研究。

潮阳这座祠堂至今已经342年,其中藏着这样的故事...

“百忍成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它通常被用来形容忍耐的可贵,但是它的出处却少为人知。据史料记载,这成语源于一户姓张人家的治家之道,至今,潮阳谷饶张氏族人仍把“百忍成金”作为家训,并把它作为宗祠的堂号,世代相传。

潮阳谷饶张氏族人的家训“百忍成金”“百忍传家”

谷饶张氏宗祠位于谷饶镇华里社区,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曾经一度毁于兵火,1719年重新修复,新中国成立后又再修葺。宗祠坐北向南,三厅两天井,占地面积约一千六百平方米。祠的正厅,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百忍堂”。关于这堂名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百忍堂

相传唐高宗年间,泰山脚下的张家庄有一位员外,他就是谷饶张氏一族的老祖宗张公艺。这位张员外家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但是他厚德薄财,礼贤下士,平日里慷慨好施,济危扶困且待人大度,遇事善忍。他发愿,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以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甚么侮辱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又何妨?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甚么都没做,第二天早上却变成了一个金人。原来,这道人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化。这就是“百忍成金”的由来。

后来,唐高宗协同皇后武则天泰山封禅时,闻张公艺的贤名,特专程前去探访,并亲笔题下“百忍义门”四个大字,褒扬张公艺一家。

张公艺去世后,张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以忍、孝治家的先贤,为他修建了“百忍堂”,并把“忍”作为祖训代代相传。至今,海内外张氏族人的祠堂屋宇,常常刻有“百忍成金”、“百忍传芳”、“百忍贻庆”等牌匾,告诫家人要以和为贵,相互忍让。

张公艺画像

唐高宗御驾访贤

明朝洪武廿四年(1391),张公艺的后裔张创大为了躲避战火,从饶平迁居谷饶,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清朝时期,张氏族人在华里乡修建张氏宗祠,以“百忍堂”为堂号,供奉张夔、张创大等历代先祖。

谷饶张氏“百忍堂”所供奉的堂主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张夔。他在宋政和八年(1118)登进士,历任茂名知县、广西廉州通判,河南新州知县等职。一生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爱民如子,宋高宗曾用“名著南天”四个字高度评价他的勤政廉洁。

张夔曾任广西的地方官,那里出产沉香和黄金,初到的时候,一些士绅用黄金、沉香来贿赂他,结果受到他的处置;当地一些不法分子意图造反,但是经过他的疏解,有很多改邪归正,而且还领导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用自己的资金兴学,教育当地的人民,所以当地群众对他评价非常高。此外,他以清正廉洁和谦和忍让为家风,要求子女遇事要忍让,不与人交恶,要廉洁自律,爱护自己的名声。

张夔画像

“忍”虽是张氏代代相传的家训,然而在历史上,张氏族人也有不愿忍的时候。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赤寮乡(今谷饶)第一个党支部在张氏宗祠内成立,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张鸿飞以这里为基点,发起成立了青年抗日同志会。与此同时,张氏族人与日寇进行英勇斗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在张氏宗祠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迁徙,如今,谷饶张氏宗亲的足迹遍布潮汕大地以及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累计子孙10多万人,他们当中有学者、书法家、专家、教授、企业家等等,而“百忍成金”的好家风,也随着张氏宗亲的足迹在海内外传播开来。

via:赤寮妹侃谷饶

世遗雕版藏经院《开宝藏》《唐咸通金刚经》《龙藏地藏经》首发式

2019年12月21日,“世遗雕版藏经院”之《开宝藏》《唐咸通金刚经》《龙藏地藏经》首发式在苏州举行,项目特邀顾问、各合作单位、有关出版界、公益界同仁、特邀嘉宾等五十余人出席了首发式。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机结合,弘化社从2014年起,在“印送善书”项目中设立“世遗雕版”子项目,陆续完成了如历代名家书经系列、《思溪藏•法华经》等一批雕版珍品。2018年,首次在九九公益发起 “世遗雕版•藏经院”项目,以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首发式上,大家观看了“走进世遗雕版藏经院”项目纪录片(样片);听取了《世遗雕版藏经院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世遗雕版藏经院顾问李际宁教授作了雕版《开宝藏》等复刻、收藏价值与意义的介绍。

社会知名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起机构等专家学者、法师大德分别就“世遗雕版藏经院”项目选题、运作模式、出版策划、活动策划及成品赠送对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

世遗雕版藏经院主要项目推进情况如下:《开宝藏》,于2019年11月20日,已完成1000套刷印和500套装裱; 《世遗雕版之咸通金刚经》长卷,已完成1000套刷印,正在装裱中;《世遗雕版之龙藏地藏经》折本,已刻版并校对完成,刷版进行中,每月出书约500套。以上将在2020年,陆续展开公益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