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思居(宰相府)

泽思居(宰相府)

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修复。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

走近泽思居,可以发现此宅檐头四注,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院内厅堂轩敞,廊柱挺拔。雕刻复杂是此宅的特点。整栋房子“无梁不雕、无雕不精”,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进门可以看到正梁上刻有“四仙迎宾”的典故,体现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正厅东首梁上刻有五只仙鹤,既说明了原来的主人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又体现了他的“五岳朝天”的志向。从西首梁上的“百鸟朝凤”图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官宦人家,因为这些图案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任意雕凿的。

地址: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内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6:3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前童古镇景区门票40元内。

朝府城大酒店地址 宰相府酒店电话

1. 宰相府酒店电话

丞相作为文武百官之首,应做表率之责。历朝历代都没有丞相建宫殿这一说法。丞相居处一般是丞相府,也有封爵的,则成为XX伯府,XX侯府,XX公府。只有像曹操这样专权的枭雄,才能得到臣子最高礼遇,封王爵,开府仪同东宫,乃至天子。不过这种时候不是离死不远,就是离登基不远了

2. 相国府酒店

东岳山庄饭店很好。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环山路187-189号。菜品特好。山庄于1997年开业,2009年7月划归泰安市接待处管理,现隶属泰安市委办公室管理。自2010年以来,山庄斥巨资对客房、餐厅、厨房、会议室等设施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改造,档次与品位大幅提升。

3. 皇城相府酒店电话

免门票的。

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4. 相王府宾馆电话

相王府分为三块 南楼(客房和餐饮档次在相王府最好 价格有点贵) 中楼(档次在相王府为中 也是性价比最高的) 北楼(档次最低) 东楼 会议中心

5. 相府饭店电话

1.翰林食府

翰林食府成立于2006年,坐落在博山秋谷路与中心路交叉处,南邻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的故居;北侧是历史遗迹“青州古道”。翰林食府在传承传统“博山菜”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菜品的创新、改良,使之更加适合现代人饮食习惯和健康养生理念。创新菜“藏红虫草鸡蓉花” “翰林长寿汤”等有着较高声誉;“四味豆腐箱”申报国家菜品专利,开创菜品申报国家专利的先河;相府圣宴

2.博山小厨

“博山小厨”的菜品结构以博山当地菜为主,融合部分其他地区鲁菜,是在传统博山菜和鲁菜基础上进行重新融合设计菜品,热菜数量控制在40个左右;博山传统菜品,如博山炸肉、酥锅、爆炒肉片、春卷、豆腐箱等有代表性的菜品保持在10个左右;其他的菜品则不局限于博山菜和鲁菜,而是有代表性的年轻人喜欢的畅销菜品。

3.懋隆大酒店

博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鲁菜名城”,饮食文化渊源流长,懋隆大酒店1985年始建,历经三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中国餐饮名店”的称号,成为博山餐饮行业的一大亮点。12月17日,博山懋隆大酒店举行“创业人生 幸福懋隆”三十年店庆,店庆活动抚今思昔、饮水思源,播种祝福、开启明天,为博山餐饮业的发展又添新的助力。

6. 相府大酒店

你坐1路车到物资局下车,之后看到有个十字路口,在你的左前方有个汽车站,你进去看看,肯定有,阳城几乎所有到各乡镇的车都在那儿,车上面就写的到皇城相府,你也可以问一下,到北留的车也可以坐

7. 宰相府饭店

皇帝住的叫行宫。宰相就住宰相府咯。一般的官员住的可以叫做官邸。一般住房有点面积的都可以自称为府和宅。有些人为了表示尊敬也称别人的房子为“府”,不管那房子是大还是小。如姓李的叫李府或者李宅。“宅”在今天人们写请贴、门神、土地时还有用到。

8. 宰相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胡说的,1.品级这个说法是从三国魏开始的 2.宰相府里的佣人是奴籍,属于贱籍,贱籍是不可能做官的 3.从拥有宰相这个名称开始,也就意味着丞相不存在了,那么大多数时候宰相只在二品三品,绝对不敢役使四品官。

9. 相王府酒店

太湖相王府: 太湖相王府由苏州吴中地产集团在太湖版块倾力打造的一个高端山水系列精品,是集联体别墅、花园洋房及小高层与小高层于一体的法式风格度假住宅项目。项目坐落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背靠穹窿山,南邻太湖。这里不仅有不可复制的湖景资源,周边配套也是十分成熟,譬如高尔夫球场、水星游艇俱乐部、牛仔俱乐部、海洋馆等休闲配套;太湖湿地公园、西山岛、缥缈峰等各种旅游景点等都是一应俱全的。周边商业:13万方度假区商贸中心。周边医院:度假区香山医院、木渎人民医院。  周边学校:度假区中心小学、香山中学、度假区旅游职中、太湖度假区幼稚园。

寻古云台十八村之三——小村曾设宰相府

(清《云台山志》小村图)

小村,是相对于大义村的俗称大村而言。小村并不小,其面积、人口在花果山街道办事处现行9个行政村中,分别排在第5、第4位。而从寻古角度而言,小村自有小村的特色,同样不在大义、当路等村之下。

在小村,不论是耄耋老者,还是垂髫少年,都知道这里原来有个宰相府,是唐朝宰相殷开山的府第。唐僧之母殷温娇是该府的千金,唐僧之父陈光蕊就入赘于这个府第。这些看似平常,其间却蕴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生离死别的故事。明代大文学吴承恩就是以此故事为蓝本,并吸收云台山地区其他的一些地方掌故、风土人情,写出了旷世巨著《西游记》。

关于唐僧家世的传说乃至取经故事,唐朝就有了雏形,后演绎出众多的诗话、杂剧、话本等,使故事日趋成熟、丰满。目前,这一传说在海属地区一些老人中依然被津津乐道。据笔者所知,唐僧家世传说主要有《三元世家的传说》《三元宫和团圆宫》《蜘蛛精戏捆陈状元》等版本,内容大致相同。主要讲陈光蕊与殷温娇相识成婚、遇难及最后一家人团圆的经历。这些故事,较之《西游记》第9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一是主要人物相同。即陈光蕊、殷温娇、殷开山、陈母、玄奘龙王、龙王三太子等。所不同的是害他们的元凶,前者是蜘蛛精,后者是强盗刘洪。但吴承恩没有放弃蜘蛛精这一素材,而是把它放在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中使用,使之更加出彩,成为《西游记》中名篇之一。二是故事情节相同。都是陈光蕊与殷小姐完婚后,去海州(《西游记》第9回为江州)赴任途中,厄运光临,陈光蕊遇害落水,殷小姐被掳走。后殷小姐在妖怪(强盗)不知晓的情况下,生下婴儿(即后来的唐僧),迫不得已放在一块木板上,送入海(江)中,让其逃生。最后被人收留。三是结局相同。陈光蕊遇害落水后,都是被他之前放生的一条金色鲤鱼——龙王三太子(《西游记》第九回中为龙王)搭救,一家三代终于团圆回到宰相府。所不同的是,前者为龙王带领3个太子和虾兵蟹将,将蜘蛛精诛灭。后者为宰相殿开山点兵将杀状元、掳小姐、冒名顶替窃得海州官的强盗刘洪正法。其外,在民间故事中,陈光蕊被救后,龙王又将三个女儿(三龙女)都许配给陈光蕊,后生出三元。除了故事相似之外,唐僧家世传说与《西游记》第9回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即二者那抹不去的古海州元素。陈光蕊、殷温娇、殷开山、玄奘、三元兄弟等无不深深地烙上古海州的印记。

也许很多人会说,当今争名著背景地和名人故里成风,《西游记》背景地古海州、花果山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那么,古海州、花果山是不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呢?我们可以理正气壮地说:不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家世我们暂且不谈,现在,我们只列举一下与殷开山宰相府有重要关联的唐僧一家与古海州、云台山乃至小村有联系的史料便知答案。

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海陈子春名蕊,生三子,得道云台,为子微,为清虚,为洞阴,以官天、地、水三界。”

明张朝瑞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大帝,东海人,父萼,子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已巳及第,玄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尊为三元三官三品。”

泰兴王《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出自大唐,产于斯土,遗址尚存。”

清康熙《三元庙田地碑记》:“三元大帝,溯及从来,因知帝姓陈氏,讳光蕊,唐贞观时状元,诞育三元,圣躬东海……”

清帅颜保《重建云台山三元宫碑记》:“考之三元,生于海州,得道云台。”

清姚陶《登云台山记》:“小村,为唐宰相殷开山故里,殷有女赘陈状元光蕊为婿……盖世俗相传也。”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殷开山祖居小村,召陈光蕊为赘婿,妻以女,生三子为三元。”

这中间,晋干宝的《搜神记》比《西游记》要早六七个朝代。《东海三元庙碑记》的撰者张朝瑞、《云台山三元庙碑记》撰者泰兴王,与吴承恩同处一个朝代。

这些史料充分证明,古海州、花果山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地,不是当代文人附会的产物,而是早就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小村,是《西游记》这块背景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史中的殷开山有的说是陕户县殷家坡人,有的说是山东巢川户县殷家坡人。《旧唐书》《通鉴》《通典》则指殷开山祖居江苏。而唐僧则为今河南偃师陈留镇人,与古海州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并不影响传承多少代并被众多历史文献反复转载的云台山唐僧家世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完美对接。因为唐僧家世传说和《西游记》都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不是史书。

这个殷开山宰相府真是不简单啊,不仅走出了一代圣僧唐三藏,还走出了对以后古海州宗教崇拜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重量级人物。即三元兄弟或者说叫三元大帝。

从古海州宗教建筑表册中可发现,建筑数量最多的还数供奉三元的建宗。如清风顶宗教建筑群主建筑即三元宫。在其三十六房头中,排在第一的则为藏经阁,即团圆宫。在小村南鸡鸣山上有三元家庙,大村西北凤凰城北门分别建有三元行宫,塘沟十字街头建有三元庙。凌州东山坡建有一座团圆宫。而海州属县赣榆建有6个三官庙。国内叫三元的庙宇也不少,而如果想看到三元“全家福”神位只有到云台山来。像三元宫建筑群之藏经阁,神龛上有前后供奉着9尊神像。他们分别为陈光蕊夫妇、玄奘、三元及他们的母亲三龙女。这大概是三元出身云台的缘故吧。

尽管时光已过去上千年,在小村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的宰相府的一些遗迹。据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志办朱开亮老人介绍,殷开山宰相府过去就坐落在小村水库的大坝下,那一片土地过去叫东大营。明清时期,其遗迹是去三元宫烧香的香客们小歇的地方。据一些老人讲,过去这里是一片上下园台地。上园有三四亩地大,下园有五六亩地大。有一位李姓大伯过去在那片废墟上刨土刨出过石臼一对以及不少錾刻过的块石,还挖出一串古钱币。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这里挖出一把带有“天宝”字样的宝剑,后交市博物馆收藏。在下园东侧,过去有一口枯井。如今,这片废墟已被一排排民宅所代替。

作为宰相故里的小村,文化底蕴是丰厚的,有不少人文、自然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浏览。从村中心向东北方向出发,便进入大团山。在其山西侧,有两块斑驳的石柱伫立于此,一南一北,互相对应,各有3个方孔、圆孔。两石柱相距0.5米。北一块高2米;南一块断了一截,现存1.2米。石宽皆0.6米。当地群众称此石为旗杆石。这旗杆石是用于插什么旗帜的?什么时候插过旗帜?从连云港海陆变迁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清乾隆《云台山志》上就介绍:“(云台)山分湖南湖北两处,中隔万里湖,自古在大海中,康熙庚寅(1710年)辛卯间,海涨沙淤,始通内陆。”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1710年以前,从南城至当路、大义村、小村、巨平(现刘巷、西庄)、新县、诸季(现焦庄、魏庵、吴庵)一线,皆为海口,设有众多的船舶停靠点。小村为其一。这旗杆石其时是用于固定口岸标志旗用石。石上3个孔用于穿绳索来绑定旗帜。云台山成为内陆后,南城至大、小村乃至今朝阳、中云的水路运输,已改海运为河运。这河运便是云台山西、北的运盐河。它远离村庄,小村的旗杆夹再也没有派上用场。但它见证了云台山海陆变迁的全过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旗杆石)

由旗杆夹驱车东岭,在一个两涧汇流之处,有一个叫鸡舌地的崖坡,是古禅兴寺(又名沉香寺)遗址。路西首,有一块高约四五米,宽长约五六米的巨石,就如一截庞大的车厢雄峙于崖坡上。石顶上镌有“禅兴寺,瞭望台,二十三年二月立”12个字。石上有残碑两截。从一些残言断句可辨为明时郯城人在此立下的功德碑。明顾乾的《云台山志》对禅兴寺是这样记载的:“曲径之中,层峦叠嶂,气聚风藏。到门始见真禅林胜地也。”了了数句,足见昔日禅兴寺不凡气象。

从禅兴寺向南沿石径可直登鸡鸣山。鸡鸣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海拔115.4米,面积1750亩。山不算大,但不失为一座文化之山。鸡鸣山上有两块名石。一为鸡鸣石,在原鸡鸣寺偏北约100米的山顶上。长4米,高2米。传说古时候有鸡立其上长鸣,故名。石上镌有“鸡鸣石古愚子题”7字,真书阴刻。该石东南,有一摩崖石刻。文曰:“山不高兮水不深,山畔田亩请龙耕。山中草寺无钟鼓,山上金鸡报五更。”二为蜈蚣石,在鸡鸣寺南山脚。有一片深紫色,长约五六米状似蜈蚣的裸岩横陈于道上,惟妙惟肖。《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那条7尺多长的蜈蚣精变的百眼魔君(又称多目怪),当是吴承恩受这片巨大的蜈蚣裸岩启发而创作的。只可惜这些裸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多被石工毁去,现仅存少部分。鸡鸣山上,过去曾建有鸡鸣寺(又称天仙玉女庙)、三元家庙、元帝庙、观音堂等庙宇。其中,鸡鸣寺过去为四合院,有正偏殿,清嘉庆时为草寺。而三元家庙,又称团圆宫,供奉的菩萨与清风顶藏经阁(亦称团圆宫)同,据传此庙乃三元飞升之所。

——《连云港史志》2014年第3期

「游•府城」太原迎泽区:革命思想摇篮 薪火传承阵地

「游•府城」太原迎泽区:革命思想摇篮 薪火传承阵地

一百多年前

晚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

辛亥革命的烈火正汹汹燃烧

马克思主义

在中华大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那时候的太原

进步思想破土而出,发展壮大

那几所百年名校中

活跃着无数星光熠熠的身影

走出了无数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

如暗夜的灯塔,如黎明的曙光

永恒的故事至今传唱

让我们走进府城

回味当时

山西大学堂、省立第一中学

成成中学、进山中学

……

图丨山西大学堂走廊

位于迎泽区侯家巷9号的山西大学堂, 其外立面形状为“山”,内部楼体结构为“西”,风格独特典型,是太原府城游的重要节点。

时任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广西西林县人,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突出贡献。他与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掀起了废科举、兴新学的活动,先后主持兴建了山西大学堂、四川高学堂、两广学务处、广东将弁学堂、军医学堂、陆军测绘学堂、广西高等学堂等十多所西式学堂。

图丨岑春煊(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号馥堂,壮族,广西西林县人。1901-1902任山西巡抚期间,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共同筹建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还聘请日本教员,创办了山西农林学堂,在山西兴办新式学堂是他主张变法自强的最早实践。

1902年,岑春煊以“方今士习浮嚣,危言日出,全赖昌明正学,救弊扶颠”为念,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创建山西大学堂,这是全国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之后的第三所大学,也是 全国内陆省份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山西大学堂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大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 ”。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蒋梦麟、徐志摩、周作人等名人都光顾过这里,使山西成为当时全国教育的“模范省”。

1912年9月19日, 孙中山曾在大礼堂作《谋建设需扫除旧思想》的讲演;1919年10月10日, 胡适陪同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来太原, 杜威作《品格之养成为教育之无上目的》(胡适口译)、胡适 作《娘子关外的新潮流》的讲演;杜威应邀,于13日再次 作《高等教育之任务》的讲演;1937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此召开成立大会, 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代表应邀出席,周恩来还在此作了重要讲话。

山西大学堂创办期间,先后共毕业学生568人,其中,中斋255人,西斋313人,在此间,出国深造110人。这些毕业生,不仅为发展山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一批人才,而且还为山西的工矿企业造就了一批人才,更重要的是 山西大学堂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始终站在运动前列,为山西乃至全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6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在太原海子边的文瀛湖畔创办,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许多人在此接受马列主义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9年8月,省立一中进步青年王振翼等在高君宇的帮助下,创办并主编《平民》周刊,编辑部就设在省立一中。 这是山西第一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

1921年5月,高君宇回到母校,与贺昌、王振翼等发起成立了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夏,受李大钊委派,高君宇秘密住进省立一中“青年学会”,并在一中组建了太原第一个党小组,后报上级批准建立了中共太原支部。 这是山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

也正是在这所以校规森严、秩序良好著称的模范学校里,贺昌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启蒙教育,立下了“应社会之要求,做中坚之人物”的宏伟志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2年,彭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先进知识分子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兴起办学热潮。当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山西籍校友 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物”之意,以“成己成人”为校训,在太原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成成中学由此诞生。

伴随着一批共产党员教师陆续来到学校任教,革命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他们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大批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杨尚昆、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校园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当时的成成中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

1937年10月10日,经周恩来批准,成成中学成立师生抗日义勇队;后改编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之后又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与八路军120师并肩作战。

1938年,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并组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随后,四支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一同北上挺进绥远。1941年,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

在大青山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师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中、绥西、绥南和绥东的土地。抗日战争期间,成成中学师生共参加大小战役300余次,毙伤敌人1500余人,把他们的热血洒在了内蒙古的大青山,洒在了他们开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

现在的成成中学校园内,耸立着一座醒目的纪念碑——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在成成中学校史馆,一幅幅图片记录了成成中学往昔的峥嵘岁月,记载着那些血沃大青山师生的壮举。

1922年,进山中学创建。“进山 ”二字源于《论语》, 取“譬如为山”的“山”,“进吾往也”的“进”,合而有“前进登高”之意。在当时进山中学的教职员工中,有很多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在这些教员的启蒙教育下,有许多学生迅速觉悟,走上革命道路。

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该校学生纪廷梓,早在1924年就和傅懋恭(彭真)等人一起组建了中共太原地区第一个支部,次年即在进山中学成立了党支部。抗战时期,该校大批师生奔赴解放区。更为可歌可泣的是,太原解放前夕,为解放军暗送城防情报的进山中学师生前仆后继,有八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史称“八君子 ”),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凯歌。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上马街的进山中学里,乔亚、徐惠云等数十名师生,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与敌人进行公开的和隐蔽的斗争中,抛头洒血,死而后已,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上马街的英雄风范和进山中学的光荣传统。

在建国前的二十七年中,进山中学培养出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诸如何雁秋、邓初民、池必卿、纪廷梓、程子华、裴丽生等等。他们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来源:迎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