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堂墓群

姬堂墓群

姬堂墓群 位于广州市大沙镇姬堂村彭山。1994年发现并清理墓葬三座。

一号墓在东边,为单室券顶墓,长5.15米、宽1.52米、高1.43米。北向。墓内两侧券墙有灯台,后壁砌后龛。棺木骨架全朽,只存铁棺钉。随葬物共51件。有金手镯,铜镯,铜指环,鎏金银钗,铜钗,铜镜及青釉陶盆、罐、耳杯盘、桶等。

二号墓在1号墓之西。平面中字形,全长7.18米。分甬道、前室、棺室三部份,有后龛。封门及墓内券墙间有多块墓砖印有“永嘉元年正月十五日张秀士家作砖”、“九百”、铭文(阳文)。随葬有青釉罐、印花壶、釜和盂、盘、槅、碗、鸡屋、马厩、灶、囷、水田等模型用器,还有残铁剑、铜钱、珠饰等。

三号墓位于西边,保存完整。墓内分甬道、前室、西耳室、过道和棺室5部份。全长8.52米,均券顶,其中西耳室用晋砖结砌(与一、二号墓的砖同),其余各室用东汉晚期的旧墓砖,砖侧印钱文和几何图纹,有几块印“熹平四年”、“四年四月”、“用官大吉”等阳文。各室都有随葬品。甬道处有水田、牛栏、井、猪羊圈的模型。前室长2.03米、宽2.62米,四角有灯台。室中有槅、耳环盘、盅、盂、四耳罐等青釉器,东壁有小龛,内置小罐。西耳室在前室的左侧,长1.76米,宽约1米,室中置铁足铜釜、铁足铜甗,还有青釉罐、碗、盆等。前室之后有过道与棺室相连。棺室长3.48米,宽1.86米,有后龛。木棺与骨架全朽,散落不少铜棺钉。约当墓主头处有金钗、铜镜、铜小耳杯、铁削、镊子、剪刀、砚与墨锭,还有刻写“牙门将宣威将军武猛都尉关内侯南海郡增城县西卿(乡)梁盖年六十宜公位”的滑石铭牌和刻写“牙门将宣威将军武猛都尉关内侯梁盖再拜谒”滑石谒牌各1件;中部有龟钮“牙门将印章”银印和“关内侯印”滑石印章及滑石猪,铜带钩、铜弩机。后部有铁环首刀、环首刀剑,全套鎏金铜带饰;后龛旁置青釉虎子和铜盆。

这3座墓所出青釉和陶器等其器型、釉色、制作特点都是类同的。二号墓的墓砖有永嘉元年(307年)纪年,三号墓砖有熹平四年(175年)纪年,属东汉后期,距永嘉元年相距132年,说明3号墓的承建者是从一座东汉墓中拆下大量旧砖来建筑墓室。

建南佛堂古墓群,巧夺天工的工艺除了震憾....

佛堂墓群湖北文物保护单位。

佛堂墓群

位于利川市建南镇佛堂村。清代家族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张学序夫妇墓、张开相墓等13座家族墓组成。墓上建筑有高大的石牌坊、石砌坟茔等,造型精美,布局严整。该墓群对于研究鄂西地区土著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日前张氏族人100多人集体前往该墓群参观祭拜,其后代无不感叹祖先的智慧和家族的势力之庞大。

据张氏族人介绍,清朝张氏族人在当地有着显赫的名声,为修建这些古墓发挥了前后近百年的时间,其中有一位石匠从12岁学艺开始,一直干到70多岁,老了干不动了,这些墓群还在修建,可见其规模之大。最大的一个墓顶,安装的时候光是办招待就杀了一条猪。

张开相墓

汝城古代祠堂群简介——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角,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36万多人,280多个姓氏。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如果不是全国之最,恐怕也算湖南第一了。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民间的古建筑、古文化艺术、古民俗、古宗法、古迁涉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简要描述,并就汝城古祠堂建筑群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最具特色的祠堂有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宗祠、李氏宗祠太保第、周氏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在这里,将这七座祠堂分别简介如下:

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天井。门耧高大雄伟,飞檐凌空;门楼及梁柱间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门前双狮拱卫,门上悬挂“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朝议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中厅两侧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中厅内还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匾额。中厅内还保存两块石质恩荣碑,碑高80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正反两面均浮雕“恩荣”二字,并饰以龙纹、云纹。上厅有一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先人神位。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火召同、鲁王己,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牌坊背面的形式、内容与正面相同。除了文字外,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四柱的护柱下部均置石豉,石豉中部刻浮雕异兽。牌访上的石构件上,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还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

朱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家庙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家庙的门楼很有特点,斗拱飞檐,单檐歇山式。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妮。鸿门粱镂雕三层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翁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家庙下天井东面的牌坊也很有特点,牌坊中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粱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央书云际会”,左右两边浮雕钓金龟和钓金蛙的人物图像,再两边还绘有八仙飘海等神话人物故事。另外,家庙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

卢氏家庙(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座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家庙的门楼制作十分考究,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额枋正中兰底金字书“南楚名家。”对联是家庙的又一大特点,如门楼柱联为“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联为“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厅柱联为“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进后厅木门联为“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家庙的神龛雕刻精美绝仑,内供卢氏始祖及历代有名望的族人神位。庙内还有几块石碑,均为历代重修家庙的碑记。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以凤纹。祠内两侧山墙上,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石碑十七块,大部分是维修宗祠的功德碑。据说,宗祠内原来还有十多块牌匾、楹联,均巳毁失。宗祠有两个朝门,在宗祠前坪的东北角;两门之间,有一段围墙连接。两个朝门中,有一个比较简单,称便门。另一个则富丽堂皇,为古典门楼之精典,称八角楼。八角楼除石柱础和门前的一对石鼓外,为木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原为小青瓦,应恢复),飞檐翘角。主楼有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粱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

太保第:这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一进为门楼,楼前两侧筑八字形照墙,墙上题写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文。门楼歇山顶,屋脊饰葫芦宝瓶,两端饰鲨鱼、陶狮,飞檐翘角。主檐下正中额枋浮雕“太保第”三个大字,额下镂雕双龙戏珠门楣,两侧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戏剧传说。大门门板上彩绘门神,门两侧立石鼓,门两边悬挂浮雕对联:“间气锤东南笔峰天马;旧家碌史传名宦乡贤”。门楼内檐下上部悬挂“户部检校”、“两广总督”、“内京都察院”、“诰授刑部郎中”、“钦点刑部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七块旧匾。中厅悬挂陈献章题写的“柱石名家”和张廷玉题写的“世臣故家”两块匾。后厅挂朱英画像,像侧有联“父子一时名题雁塔;祖孙三代燕饮鹿呜”。厅柱联为“勋业焕三朝,立德立功,两文生民依保障;本支绵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烟明。”

二、汝城古祠堂建筑群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

1、建筑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基本上沿用我国古代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巧妙的组合,祠堂内则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等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祠堂外墙大都为青砖砌筑的封火墙。由于祠堂建筑中很多木构件的式样基本定型,因而可以先预制,再组合拼装,加块建设进度,节省建造时间,提高建设功效。又由于祠堂的木构架采用榫卯结合,整体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风抗震性能。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替换某种构件比较容易,因而也便于维修。

2、装饰艺术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是我省民间装饰工艺的杰出代表,主要表现在造型、雕刻工艺、绘画等方面。

造型: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布以天井,用以采光、通风、排泄雨水。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两侧或一侧另设祭器库、厨房等设施。祠堂前方设拜坪,有的还有池塘。祠堂的屋顶、屋脊、屋角造型十分讲究。屋顶一般是歇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屋脊中置宝顶,两侧置以仙人走兽,两端饰龙吻。屋角飞檐翘角,有的起翘幅度很大,称翼角;封火墙的檐角通常采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凌空飞舞,极富动感。汝城古祠堂中最精美的建筑是门楼。门楼的建筑形式的构思、建筑构件制作之精细、建筑艺术之高超,雕刻工艺之讲究,筒直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这种尽善尽美,又集中表现在鸿门粱的制作、形式多样的斗拱的制作和各种木雕、石雕构件的制作上。

雕刻及泥塑工艺:雕刻包括木雕和石雕,汝城古祠堂最精彩的是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又大都体现在门楼的装饰、鸿门粱的制作、粱柱雀替上的雕刻及神龛隔扇的雕刻制作上。观赏汝城古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楼,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木雕和斗拱,木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鸿门粱的镂空雕艺术。鸿门粱的制作不惜重金,不惜工本,不仅要聘请枝艺高超的工匠,而且要择吉日良辰举行传统仪式后才进行雕刻。如叶氏家庙的鸿门粱,材质上乘,三层镂空雕使双龙戏珠形象逼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梁上的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有张力,其精湛的工艺真令人叹为观止。在门楼上,还镶有不少雕板,雕板上浮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门楼的檐下及两侧,装饰有八仙、魁星等立体雕刻的人像。另外,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花卉、风景名胜、自然景色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两个小小的户对,也要精雕细刻,毫不马虎。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有鳌鱼、飞凤、卷草、花卉、瓜果、云纹、龙纹、回字纹等,皆缕空透雕,立体感很强。神龛隔扇上的雕刻内容主要是福禄寿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乌等,装饰图案有云纹、龙纹、回字纹、缠枝纹等,镂雕工艺精美,主体图纹饰金粉,艳丽夺目。石雕工艺主要用于门当、石狮、柱础、角础、神案、牌坊等。每座祠堂都有一对门当,门当一般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还精雕卧狮。李氏宗祠明代门当上的卧狮,憨态可爱,人们很喜欢抚摸,经过几百年,光滑油亮,形成包浆。石狮成对,一雄一雌,摆放在祠堂大门前的两旁。朱氏家庙前的明代石狮,威猛高大,口含活动圆珠,雌狮前还精雕幼狮,活泼可爱。汝城古祠堂中,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础。柱础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圆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图案有圆柱纹、莲花纹、卷草纹等传统纹饰,有的还浮雕动物瓜果。不饰图案的也会刻上精致的轮廓线,增加观赏效果。如范氏家庙中的柱础,础面上就浮雕形象逼真的狮子;太保第中的柱础,居然没有相雷同的。角础安装在墙角,用于防摩擦碰撞,一般用坚硬的青石雕刻精美的图案做成,常见的图案有花乌纹、走兽纹、云龙纹、器皿纹等。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青石做成,神案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图案。李氏宗祠的神案用整块青石锉雕,长三米多,厚20公分,正面刻纹饰,下部雕支脚,支脚下端雕八只虎爪紧扣地面,这种造形十分罕见。中丞公祠前面的绣衣坊,不仅是我省现存牌坊中最早的石牌坊,而且是一座十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泥塑大都安装在门楼两侧、屋脊、封火墙当面、门窗上部,内容多为戏剧人物故事及吉祥图案。

绘画装饰艺术:汝城古祠堂的绘画装饰主要有三类,即油彩画、水墨画、漆画。油彩画主要用于门楼、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构件上,使这些雕刻作品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更富艺术效果;还可以保护木质,减少风雨剥蚀的影响。祠堂里这些木刻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木虫鱼等,涂上这些艳丽的油彩,更显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水墨画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户上方及横梁下、檐口处,有些画则直接画在祠堂的墙上。形状有条幅、斗方、扇面、圆或半圆等。内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乌山水。在横梁下、檐口处,则往往描绘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龙形凤尾纹样。与油彩画相比,水墨画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漆画大都画在祠堂的大门上。大门高大、宽阔、厚实,黑漆为底,左右两扇大门绘制门神,门神分文臣武将。文臣魁梧睿智,武将高大威猛。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细长的绳状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线条,显现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带、武将的铠甲则粘贴反光的金属,简直与真品无异。

3、历史文化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堂号:堂号一般立在神龛的上方,是一个家族特有的名号,是区别于他姓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统、历史和荣誉,也寄托着教育后代的深刻含义。如叶氏家庙又叫敦本堂,意思是要“明世系、列昭穆、笃宗盟而敦一本之爱”,表示要思源念祖,不忘真本,睦亲敬宗。

卢氏家庙叫叙伦堂。叙即秩序、条理,伦即人伦、五伦。意思是要重礼乐贵亲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牢记心中。

门匾:门匾一般立在祠堂的门楣上,分姓氏派系门匾、祖先名号门匾、荣耀门匾、族人官衔门匾等。如李氏宗祠、朱氏家庙就是姓氏派系门匾,南楚名家(卢氏家庙)则为荣耀门匾,太保第、中丞公祠则为族人官衔门匾。

堂匾:堂匾一般挂在中厅,也有挂在门楼的。类型有地位官衔匾、名人题赠匾、功德声望匾、亲友贺庆匾等。如太保第中的“太子太保”匾、朱氏家庙中的“资政大夫”匾则为地位官衔匾,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是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赠,是名人题赠匾。

楹联:楹联分门联、堂联两种。从内容上讲有寻根联、训勉联、史迹联、写景联、赐赠联等。楹联多是汝城古祠堂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的祠堂都有十来幅楹联。

书法:汝城古祠堂的书法芝术具体表现在祠堂的门匾、堂匾、楹联、堂号、诗、词、赋及本雕、石雕等载体上。书法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民间书法,二是官宦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主要来源于本地、本族写字写得好的先生,或辈份高、有各望的长者,极少求助他姓他族。如中丞公祠中的颂扬范辂的《忠贞特传》屏风匾,出自明史,而由范氏后裔八世孙范廷杨书写。官宦文人书法大部分出现在匾额中,如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匾额就出于明代翰林院检讨陈献章之手。

碑刻: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很多,有祠堂修建碑、祠堂配套设施碑、宗族兴办公益事业碑,族约家规碑、禁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祠堂修建碑。宗族修建祠堂,资金、土地都由各房各户捐派。竣工时,将捐派资金、土地的房派、人士及主管修建工程的负责人的名字刻碑立于祠堂予以表彰;又请名宦文士将修建始末、意义、祖宗功德、宗族概况等写成文章,刻于名单前面,称序或碑记。汝城古祠堂的碑刻中,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蕃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4、祠堂的功能方面

在历史上,祠堂起着维系封建统治、维系神权统治、维系族权统治、维系社会秩序、维系家族和族人利益的重要作用,既有封建的糟粕,也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其实,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少祠堂还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源。它的主要功能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实施族规家法、商议族内大事、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宴请宾客等。

安放祖先神位:每个祠堂都设神龛,神龛安放在上厅(后厅)中轴线的顶端。神龛内的中间最上端安放始祖神位,紧接着二世祖以座身从左至右按长房、次房、三房、四房顺序排列,三世祖、四世祖等按此顺序类推,不得紊乱。

祭祀祖先:祖先神位都安放在神龛内,子孙后代要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是经常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祭祀。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每年清明节,依规格分猪羊祭、台祭、三牲酒礼祭等。祭祀活动在祠堂举行,礼节繁杂,有点香烛、呜炮、司仪主祭就位、祭孙就位、三上香、三敬酒、唱读祭文、三拜三侍等。然后,还要前往各祖先墓地扫墓、祭拜。

实施族规家法:每个宗族都有族规家法,而族规家法实施的场所就在祠堂,循者褒奖,违者受罚。褒奖的方式有奖钱物、立传入族谱、竖碑旌表、立节妇坊、孝子坊等。惩罚的方式有劝诫、罚跪、鞭打、革族、押送官府等,最严重的甚至驱逐出村、罚死。

商议族内大事:祠堂其实也是家族的议事厅。家族中的重大事务,如治山管水、修路架桥、劝诫子孙、宣讲族训家法、办学修谱、扶困济贫等都在祠堂进行。

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祠堂还是家族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家族内的婚丧嫁娶、寿筵喜庆、年节迎神、舞龙灯、耍狮子、猜灯谜、唱大戏等一些娱乐庆典活动也在祠堂举行。汝城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万人缘,每三年在祠堂举办一次,即春天农事开始前,要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后立秋的第五个戌日,要设醮斋戒,念经忏礼,唱大戏,感谢神灵。由于这一活动的费用要向各家各户派钱,因此叫万人缘。

宴请宾客:祠堂是家族设宴之地,凡重大活动宴清宾客,均在祠堂举行。祠堂里办宴席有规矩、有礼节,不可乱来。谁在主厅,谁在首席,谁在席次上的什么位置,要听从安排。莱肴放置有顺序,新上的莱放桌中心,下道莱上来时再移动,移动也有顺序。新上的莱,坐首席者邀大家动筷才能吃,否则视为少礼教。红白喜事需请吹馆师奏乐,一般小宴请四名吹馆师,大宴请六名吹馆师。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艺术和族训家法、乡规民约中含有大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更多信息请关注

大型墓葬群 墓葬群是什么

1. 大型墓葬群

热水吐蕃墓葬群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热水墓群分布在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四个村境内长约7公里的区域内,包括各类型墓葬165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掘。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墓区内的墓葬主要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墓冢以夯土筑成或堆满砾石后盖以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有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

墓葬大部分“依山面河”,聚族而葬,均有封土堆,部 分大型墓葬还有墓上祭祀性建筑。墓室均位于封土堆梯形石墙的正中下方。墓室上方盖有柏木。柏木上再盖砾石一层。墓底一般以石块和木板铺地。殉牲较为常见,在夏日哈一号墓、智尕日三号墓还发现了殉人。

其中最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

墓冢从封土堆顶部往下约6米处,是一座长方形的动物陪葬墓 ,墓葬四周用石块圈砌而成,墓口以上棚有大型柏木数根,墓内有动物骨架若干,计有牛、马、羊、狗、鹿等70多个动物尸体。约9米处,有一座十字形陪墓葬,陪葬墓南北长21米,东西宽18.5米,由墓门、照壁、东室、西室、中室、南室等组成,各室均有开门,并有回廊相连。中室为木棺室,其余各室均为石室。其中,东室葬有许多兽骨,西室储有大量兽骨,中室和南室出土有大量的毛、丝织物,以及各类木结构物品。在回廊中也挖出大量的木件,以及丝、毛残片,可见随葬品之丰富。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以及金饰、木碗、木碟、木鸟兽和大量绚丽多彩的丝绸遗物。这些丝绸遗物质地良好、图案清晰 、花纹艳丽、色泽鲜明、品种齐全、织造技艺精湛,时间跨度大(六世纪末至八世纪后半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出土的丝绸品种有锦、绫、罗、缂丝、绢、纱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西方织锦中独具浓厚异域风格的粟特锦,数量较多;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所发现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织锦。图案有各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车马人物等。其中佛像、人物射猎、西域人图像、织锦袜等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珍品。粮食陪葬品只有显贵墓中才有发现。

2. 墓葬群是什么

西陵是清朝皇帝的墓葬群。

3. 陵墓建筑群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 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4. 石棺墓葬群

没听说过有渔门国,只知道有渔门镇!盐边县辖镇

地处四川省攀枝花“百里生态走廊”环线上,又是“格萨拉”阳光生态旅游圈内的一个重要驿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特点是:集历史文化于现代人文景观为一体。既有新石器时期氐羌人的石棺墓葬群可供观展,又有“五牛困塘”、“垂钓金龟”、“犀牛望月”的传说,二滩库区形成后,镇境内25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里的岛屿风光,湖光山色都是都市人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

5. 中国墓葬群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和朱祁钰,其他人的陵寝都在这里。

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明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明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专家学者认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一、长陵

以“长”命名,可寓“久远”“长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所以,也称为“长陵”。

二、献陵

献陵的“献”字,除了“享献”之意外,还可释作“圣”,《谥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可见,“献”含褒扬含义。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

三、景陵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还有“仰”、“慕”等含义。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 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四、裕陵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丰饶,又指行宽政而使百姓安宁。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五、茂陵

茂陵的“茂”字,有“丰盛”、“美好”之意。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六、泰陵

泰陵的“泰”字,意为“平安”和“安定”。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七、康陵

康陵的“康”字,有“安”、“乐”“昌盛”之意。

《谥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八、永陵

永陵的“永”字,寓“遐”、“远”意。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九、昭陵

昭陵的“昭”字,意谓“明”、“光”。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十、定陵

定陵的“定”字,寓“安”、“静”之意。

《谥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十一、庆陵

庆陵的“庆”字,寓“善”、“福”之谓,又指“道大行也”。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 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的地下玄宫“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十二、德陵

德陵的“德”字,为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又,“感恩曰德”。《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之威,执义扬善曰德”。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十三、思陵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有怀柔汉满两族关系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话说就是“仇复前朝”,即为前朝统治者复仇。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6. 最大规模墓葬

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发展的进程当中,陵墓都是人类最后的归宿,当然作为一个时代的统治者,自然也会为自己营造一个极其舒适的地下宫殿,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全世界十大著名的古墓,其中秦始皇陵排在第一,马王堆排在第九。

第1、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我国陕西,是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安息之处,目前出土的主要是他陵墓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从中却让我们看出了气势恢宏,其中的兵马俑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根据记载一共修建了整整30年,动用了70万劳役。

第2、 奈费尔塔里王后陵

这个陵墓位于埃及的王陵谷里面,在1901年被发现,出土时一共有3个墓室,而其中保存了许许多多的珍贵的壁画,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保存完好得到壁画使得奈费尔塔里王后陵,能够入选世界十大著名古墓之一,但是可惜的是,奈费尔塔里王后的木乃伊被盗墓贼盗走了!

第3、 图坦卡蒙法老墓

这一个陵墓也是位于埃及的王陵谷里面,图坦卡蒙是古埃及3000多年前最著名的法老,他的这个陵墓主要还是以奢华著称,比如纯金制造的棺材,铺满墓室的金砖已经图坦卡蒙本人的木乃伊,这里出土了将近10000件文物,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第4、 文身并身披盔甲的皇后墓

这个墓位于南美洲得到秘鲁,而这里出土的也是一具木乃伊,这一个陵墓位于一个金字塔式的山头之下,正是因为它的神秘性,所以成为了世界十大著名古墓之一。

第5、 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

这个墓穴位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面,这是一处天主教的地下墓穴,这一处墓穴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十大最著名古墓之一,是因为太过于震撼了,在这处地下墓穴当中的墙体之上,悬挂了整整8000具木乃伊,而且根据穿着来看,都是贵族出身。

第6、 萨顿胡

这个陵墓位于英国,它是英国7世纪时期的皇家墓地,而在这个墓地当中,竟然直接出土一艘快船,属于一个船葬的墓地。

第7、 厄茨冰人

这个其实不算是一个墓葬,其实就是一具干尸,1991年在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被发现,根据研究发现,这一具冰冻干尸来自5000 年前,而最可怕的是,发现这一具干尸的8个人,都先后莫名其妙去世!

第8、 吼叫的狮子

这个陵墓位于意大利,这里安葬的是一位王子,这个墓葬当中的装饰有很多在吼叫的狮子,发现了欧洲最早的墓室壁画。

第9、 马王堆汉墓

这个墓葬位于我国湖南长沙,是属于西汉时期的一个古墓,而在这里出土最著名就是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时至今日,如何防腐下来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除此之外,还出土大量的先秦书籍。

第10、 庞贝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一座古城,位于意大利的坎帕尼亚,毁于一次地震引发的火山喷发,全城的人都被火山灰铸成了石膏模型!

7. 中国最大的墓葬群

古墓当然有那么大的,你去过十三陵的话就知道了。当然你说的那个在下面建宫殿就不可能了吧,除非是秦皇陵。因为清朝几代皇帝陵的地宫也就有个百十个平方大小吧。那在古代是个大工程必须有一定的财力,人力才可以。历史上有那么能力的人屈指可数的,

我在四川的时候看到过半山腰的陵,那些据说也是什么王侯的陵,但是规模就很可怜了。十几二十个平方算是大的。

不过在河南东部的汉墓葬群中的地宫听说规模还是可以的,我没有去看,但是估计也顶多跟清陵不相上下了。

陵分为地上的部分和地下的部分,地上的部分可以很大,可以有宫殿,这个不稀奇,如果说地下部分也就是所说的地宫会有多大规模我是不相信的

8. 古代墓葬群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目前已达到37处,包括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等.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明“宝藏”,有我们熟悉的故宫、长城,还有很多冷门的古村、建筑等等,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带给世界文化的灿烂辉煌!

全国的42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

1.长城

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我国的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自治区、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青海这17个省份都有分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

2.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也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

4.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5.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6.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天坛(北京天坛)一般指天坛公园,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7.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 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明清皇家陵寝

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入选。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入选。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入选。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9.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10.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11.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是一座佛教圣山,其文化景观包括53座庙宇,均建于公元1世纪至20世纪早期。

12.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包括元上都城址、墓葬群等,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13.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04年7月,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14.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于2004年7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 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

15.苏州古典园林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2011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17.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黄山

黄山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南部,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

19.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东,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三教名山。1999 12月,福建武夷山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1.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22.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主体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2017年7月,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为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4.庐山国家公园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6年12月6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5.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6.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7.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28.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地区,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一组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丽之华和中华悠久历史的璀璨之光。

29.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30.土司遗址

土司遗址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2015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31.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开平市,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

32.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2016年7月,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前5世纪至2世纪期间,当地古骆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33.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34.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 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35.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36.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有“高原水乡”美誉,“碧水绕古城”是丽江一大特色。

37.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2013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38.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1994年,布达拉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2001年,大昭寺、罗布林卡先后作为布达拉宫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与布达拉宫合称为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39.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0.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41.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2.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里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也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9. 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群

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以河南为核心的大中原,包括关中、汉中、山西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和湖北一带。

根据历史记载,夏朝开国帝王大禹的灵墓在长江以南的浙江会稽山区,夏禹又有治理天下洪水的历史,而洪水最泛滥的地区只能是江淮下游与黄河下游一带。这些自然地理历史说明,大禹的最初活动区域是江淮下游一带。

10. 最大陵墓群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11. 最大墓葬群

滇池边有许多古墓群,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石寨山古墓群,里面出土了大量汉以前迥异于中原文化的青铜器物。

抚仙湖附近有代表性的就是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澄江附近前年发掘了 莲山古墓群,发现了大约一万具集中埋葬的遗骸和大量冥器。

云南还有可能发掘出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宝藏:郑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