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兴国寺

济南兴国寺

兴国寺

兴国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区东南十公里处,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

这里群山绵延,山清水秀,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时道教十分兴盛,道观规模宏大,分南、北两观。北观即“洞真观”,观内碑石林立,宫观殿字数百间,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历史上,宫观殿宇几遭战火破坏,现堂存历代碑碣百余块,尤以“崔先生像赞碑”最为珍贵,此碑书画、刻俱佳,多为历代金石家所著录。南观称元都观,又名玄都观,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陵内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寝墓,最近发掘的德庄王墓,其规模与明十三陵墓相差无几。近年来,长清县投资修复了这里的大部分古迹,开辟了盘山道,增添了许多新景观。观内的千岁银杏树,系省内第二大银杏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潺潺泉水从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级台阶斜立蜂,胜似泰山天阶;顺盘山道登览峰巅,犹如置身泰山舍身崖,陡峭峻险,五峰仙境尽收眼底,绿树、黑瓦、红墙掩映成趣,分外迷从。

兴国寺

兴国寺,也叫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有致,苍松翠柏储绿泄润,钟声盈耳,香烟缭绕,大有深山古刹之妙趣。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143家重点寺院之一。

每逢九月九重阳节,济南人民都来千佛山登高赏秋,自然要进庙拜佛、参观游览。另外有一处“齐烟九点”也是人们必游之地。在“齐烟九点”牌坊处眺望四方,视野开阔,北郊平原的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筐山等群山拱卫,尽收眼底。

千佛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它古称历山,相传舜虞

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其中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宋代时,兴国寺又加扩建。宋末明初,因连年战乱,寺院“殿堂蓁芜,无存一砖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苏贤捐资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僧寮、库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内塑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明朝刘敕的《咏兴国寺》一诗生动描绘山色古寺的优美:“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并增建观音殿等建筑。现存寺庙主要是明清时格局和规模。

近几年来,全体僧众在佛底方丈的带领下,积极筹款维修寺庙,保护文物古迹,使这座千年古刹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1983年,兴国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这里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筹备办 公室。1月20日,兴国禅寺僧人及周围信徒约六十人在这里举行了“0”后第一次佛教活动,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现已全部竣工,殿内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复原貌。寺内还开设了法物流通处、茶水供应处,为广大群众和来宾服务,并做到了生活自给有余。

兴国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

千佛山兴国寺这四个禅院习称“东庙”和“西寺”。东庙原是一个佛、道、儒各教混杂的院落,现为兴国禅寺的禅院。院内有大舜庙、文昌阁、鲁班词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兴国禅寺的主要部分。

兴国寺风光(1)(19张)从西盘路拾级而上,经过古木掩荫的唐槐亭、齐烟九点坊,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就是兴国禅寺的山门。山门朝西,门楼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着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兴国禅寺”四个苍劲端庄的金色大字。大门两侧石刻有一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清末秀才杨兆庆书丹。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会被寺院早晨的钟声和晚上的鼓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寻的人也会被惊声佛号唤回来。这是一幅典型的劝世联,其中蕴涵的哲理,可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进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迎门天王殿,弥勒佛笑迎天下客。二进院落,大雄宝殿在寺内东侧,坐东朝西,雄伟壮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南北侧分别塑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塑像背后,南无观世音菩萨塑像面东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宝殿北侧,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释迦如来坐像,白玉石质,由泰国请来。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菩萨殿在大雄宝殿南侧,坐南朝北,中央佛龛内供观世音菩萨,东西两侧分别为地藏菩萨、千手观音菩萨。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内,弥勒佛塑像迎山门趺坐,其背后,韦驮菩萨面东站立。

殿后北侧架长廊,壁嵌国家副主席-、诗人郭沫若、书法家赵朴初游千佛山诗刻题记。其中1959年春郭沫若《登历山》诗曰:“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与长廊相对,南侧千佛崖危立,崖上镌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等古迹。

寺内最吸引人的是南崖的千佛崖,这里有9个石窟,是隋开皇七年至二十年间(公元587—600年)刘茂景所造的佛教凿石造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镂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其中极乐洞中的佛像最为宏伟、精湛。极乐洞内有佛像20余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圣,中间阿弥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佛神态安详自如,雕工精细,线条优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龙泉洞内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内有悬岩浮雕佛像20余尊。另有黔娄洞,是春秋时齐国高士黔娄隐居之所。洞深数丈,曲折回环,内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约2米,中镌黔娄坐像,洞内的6尊佛像已残缺不全。相传黔娄在此隐居居时,鲁国、齐国都来相邀,黔坚辞不就。黔满腹才华,却一贫如洗,死时人长被短,盖头露足,有人要把被子斜过来 覆盖全身,其妻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东晋诗人陶渊明赞叹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弊服仍不周。”

寺内北部有对华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问,原是僧人坐禅、讲经之所,现为兴国禅寺的客堂。

广南:中国传统村落兴起“乡愁经济”

说到广南,不得不提壮族的干栏式吊脚楼,修建年限久远,部分民居已跨越百年历史。如今通过大力保护,一个个壮族古村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打卡地,也让一座座名不见经传的干栏式吊脚楼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村民们从“中国传统村落”中找到了“乡愁经济”。

济南这座寺庙 坐拥国内最古老石塔 被誉“山东第一寺”却少有游客

山东济南,是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龙山文化”发祥地,境内趵突泉和大明湖等众多名胜古迹都蜚声海内外。然而还有一些古迹虽不为众所周知,却也值得探个究竟。位于济南历城县柳埠青龙山麓的神通寺,是山东地区最早建立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西汉末年(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山东,自魏晋南北朝时起,山东各地相继开始建造寺庙佛塔和石窟造像。其中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51年)的神通寺,由朗公禅师创建,原名郎公寺,是东晋时期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中心,素有“山东佛教发祥地”之称。

据记载: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称帝前曾到朗公寺祈福,后来开创了隋朝基业,成为继秦始皇后又一个实现中华一统版图的“汉族”皇帝。为了感谢神佛的加持,杨坚称帝后重新修建寺庙,并在开皇三年(583年)敕令将寺庙更名为神通寺,成为当时中国东部地区影响最大的佛教圣地。

一千多年来,神通寺几经兴衰,到了清代仅存四门塔、千佛崖、墓塔林等古迹。其中高达15米的四门塔,由隋文帝杨坚动用隋朝国力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被誉为“中国第一石塔”。

由于四门塔所用的青石非常坚固,1400多年来未受风化侵蚀,至今仍平整如新。塔内正中供奉着四座隋代佛像,其中朝东的一尊阿閦佛于1997年3月被盗走,后流落至台湾。2002年,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率团将佛首送归四门塔,“千年佛首回归”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

神通寺除了大名鼎鼎的四门塔,位于寺庙遗址西北白虎山坡下的龙虎塔也很有看头。该塔建于唐代,由四块长方形石板筑成,塔身内外雕刻着精美的佛像、龙、虎、力士、伎乐、飞天等图案,与造型古拙的四门塔形成鲜明对比。1988年,龙虎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着“墓塔博物馆”之称的墓塔林,是神通寺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大多为宋代和元代高僧的舍利塔,因为时代跨度较大,塔身和塔顶的形状各异。虽然其规模比济南灵岩寺的塔林小很多,不过这里没有栅栏围挡,可以近距离细细观看石塔上的雕刻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四门塔北山坡上的一座石塔,不是和尚的墓塔,而是普通人的墓塔。该塔高4.17米,塔基南侧有“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刻。这座朴实无华的石塔屹立千年不倒,是神通寺仅存的宋代建筑,也被称为“小宋塔”。

在神通寺遗址西北的白虎山山腰,还有一处从初唐延续至元明的摩崖石刻造像群,这就是济南著名的千佛崖石窟。整个石窟南北长65米、高8.5米,现存佛像240多尊,造像题记46则,其造型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在山东堪称首屈一指。

槐荫古建筑寻踪: 兴福寺---济南建筑规格最高的小型庙宇

悠悠古寺

袅袅梵音

清幽之地

包罗万象

目及之震撼心灵

品读之回味无穷……

兴福寺始建于宋代,毁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坐北朝南,现有两进院落,仅存大殿、东西厢房、后殿和4棵古树。兴福寺的历史资料很少,也为其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1979年9月兴福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福寺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规格高,大殿和后殿都为庑殿顶的建筑形式,在济南小型庙宇中仅此一处。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

前大殿

后大殿

兴福寺除建筑规格高之外,精致古朴的砖雕、图案丰富的瓦当、活灵活现的神兽、色泽艳丽的彩绘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砖雕

瓦当

神兽

彩绘

梁上字条

在殿内檩条上,贴着当年重修佛殿时的时间,赞助人和住持的字条。古人真聪明,他们也许早就预见到,在重修后的某年某月某天,寺院要遭受劫难,石刻碑文被砸坏,于是写个纸条贴在高高在上的檩条上,竟然保存至现在。

斗拱

斗拱上的昂头为如意形,这种斗拱是济南地区唯一的一处。

古柏

香炉

香炉上悬挂的铃铛在微风中叮叮作响,更衬托出古寺的幽静。

若想在闹市中寻一处幽静,让心灵回归宁静,或乐于研究古建筑,亦或热衷于摄影,兴福寺会是不错的选择。

地址:齐州路与兴福寺路交界口西南角,乘19路彧K167路齐州路兴福寺路下车可达。

槐荫区文化旅游)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