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溪骨山遗址

大布溪骨山遗址

大布溪骨山遗址位于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时代为商周。大布溪骨山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布溪骨山遗址,大布溪骨山遗址简介,大布溪骨山遗址-南平市松溪县大布溪骨山遗址旅游指南

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公布——滕州遗址入选!

近日,2018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12日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日照两城镇遗址菏泽青邱堌堆遗址滕州西孟庄龙山聚落、枣庄海子遗址和平八里庄汉墓五项入选“2018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此次共有22个来自山东省内的考古发掘、勘探和调查项目进行了汇报、19项参评,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且内涵丰富,既有对结构复杂的城门址的发掘,也有对墓地、聚落遗址的发掘。

滕州西孟庄龙山聚落

国内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龙山基层聚落

西孟庄龙山聚落

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位于滕州市界河镇西孟庄村南约120米处。为配合枣菏高速公路建设,2018-2019年上半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西孟庄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400平方米。此次发掘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结构较为清晰的龙山文化早期聚落。

遗迹现象多直接于表土层下暴露,共发现围墙基槽2道、房址15座、灰坑21个、墓葬1座以及洼地1片,除若干灰坑为龙山文化中期,其余时代均属龙山文化早期。

此次发掘披露处西孟庄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结构较完整的龙山早期聚落。对龙山社会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枣庄海子遗址

发现汉代畜圈

海子遗址

海子遗址于2015年12月在庄里水库大坝附近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位于山亭区山城街道海子东村东北部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7年和2018年对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发掘中共发现并清理汉代沟2条、房址2座、地穴式建筑遗迹9座、水井3座、道路2条、窄基槽4条、灶2个、灰坑118座、墓葬2座,唐代沟1条、灶4个、灰坑82座、墓葬7座及清代墓葬4座。最主要的收获为发现一处信息保存相对丰富的汉代基层聚落。

综合现有发掘成果,考古人员认为海子遗址存在一处汉代基层聚落,其规模可能对应汉代行政单位的“里”。聚落边缘有界沟,聚落内除供人居住的房屋外,还有供养殖的畜圈,可能还有贮存单位和小面积的农业用地。

发现的半地穴石砌房址形制及功用都较独特,极少见于同时期其他遗址,可为汉代建筑形制、生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龙山文化 (铜石并用时期)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来源:枣庄快报

平顶山丨重大发现!一遗址发现3万年前现代人头骨!

3.2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被发现啦!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对研究现代人起源有重大意义啊!

9月27日消息,据河南日报报道,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旧石器考古重大发现。

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 这意味着3万多年前,就有早期现代人在中原出现。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仙人洞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鲁山观音寺乡境内,海拔576米,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处于陡峭崖壁上,保留有珍贵的原生堆积, 其中至少3层出土人类遗存。该遗址的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和牙齿。

对两件人类头骨残块所做的初步年龄测定得出距今3.2万年、1.2万年的数据,其中距今3.2万年的骨块来自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说,在平顶山地区发现40多处洞穴,其中10处洞穴有人类活动痕迹。 与周边发现的40多个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当时算一个“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个人左右。早期人类在洞穴安身是古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之一,不仅避雨挡风,还可防野兽攻击。而且洞穴附近必须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方便取用的水源。

除已发掘出人牙和头骨断块外, 还发掘出土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的石片工业范畴。

此外,还出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普氏原羚、马、山羊等16科22种,呈现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面貌,初步测年显示其生存年代为距今约4万—3万年。

该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 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新发现!阳台山深坑等四个“文化名人大营救”革命遗址发布

7月25日,经过近半年的调查走访、深入研究,并经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和指认,深圳市、龙华区文物、党史专家确认了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深坑遗址、芋荷塘反“围剿”战斗遗址、鸡板坑游击队修械所及陶吓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等4处革命遗址。

营救文化名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精心组织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壮举。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叶以群、于伶、张铁生、胡绳、夏衍等滞留在香港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受困于危难之中。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开辟了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立即行动,开展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

1月11日清晨,第一批文化人邹韬奋等离开九龙通过日军封锁线,穿过中线这条最重要的撤离路线,1月13日安全抵达白石龙。随着文化名人从香港安全撤离,游击队领导人决定在阳台山上的深坑、蕉窝及杨美村的泥坑搭起草寮,将文化名人安置到不同的草寮接待所进行隐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陆续转移到大后方。

此次深坑等4处新发现的革命遗址意义重大。一方面,红色革命遗址的调查和确认,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经健在的东纵老战士的口述回忆及现场确认的深坑遗址,与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史实可相互印证,再现了相关历史,并具有完整的证据链,即已确凿无疑。

另一方面,营救文化名人深坑等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深圳阳台山大浪片区是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增加和丰富了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在下一个百年征程中,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7月9日的认证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对深坑等四处革命遗址的调查工作,建议尽快开展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其申请为市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考古发掘,深挖、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及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等资料,并筹建“阳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接下来,龙华区大浪街道将打造阳台山党性教育基地,持续挖掘、开发、保护红色资源,大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

深坑

深坑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南面的一个山窝,阳台山的西北面,距龙华圩南边约10公里。1942年初,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张铁生等50多位文化名人先后在深坑隐蔽过,邹韬奋提议将《新百姓报》改名为《东江民报》,报社设在深坑,修械所和医务所也这个时间段搬至深坑。邹韬奋、胡绳、吴全衡、黎澍等8人在此隐居近3个月,直到4月中下旬才撤离。许多文化名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将深坑喻为当时的“文化沟”。

深坑-张青摄

据当年在这里领导战斗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录记载,当时在深坑搭建有四五间草寮。在这里不仅居住有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还有报社人员、医护人员、伤病员及枪械修理的工人。

文化名人大营救在广东人民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同时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深重意义。深坑草寮接待所在此次营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隐蔽、接待、转移最安全、文化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当时邹韬奋等一流文化精英实际的藏身之处。虽然现今草寮接待所遗址已被改变现状,但这时隔80年挖掘出的深坑历史事件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保住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曾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茅盾先生将其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芋荷塘

芋荷塘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之中,即阳台山雄鹰咀下面的山腰间,是一块平坦的水洼地。因山泉汇聚形成一大片水洼如沼泽,之中长满碧绿的山芋,故称为“芋荷塘”。抗战时期,卓氏宗祠成为抗日战争年代东江游击队集中活动之地。1942年春,国民党顽军对我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残酷“围剿”。据曾生将军回忆:顽军这次进攻的重点,选在我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因为从这一年的一月到四月,我们在这里接待大批文化界人士,比较暴露。顽军判断这里就是我们的总部和主力之所在。四月十七日拂晓,顽军一千五百余人兵分三路向阳台山纵深地带最高峰以及蕉窝村、芋荷塘进攻。我主力大队第二中队被敌人重兵包围,他们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打到午后,趁顽军火力稍歇时突围下山。这一仗我们受了损失,有一个班撤不出来,共有三十多个同志牺牲了。这一段历史,现在村民谈起,仍历历在目。

芋荷塘-陈际彬摄

鸡板坑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东南部阳台山东麓山腰处,即赖屋山水库东南角山坡的客家小山村,依山势而建,村民均姓张。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时,鸡板坑村是游击队驻地之一,村中还有一座炮楼和一座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就是当年游击队的驻地。1941年5、6月间,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大队”在此设立兵工厂,藏枪洞就在鸡板坑村一个隐蔽的石洞里。

鸡板坑炮楼-陈际彬摄

宝四区人民政府

陶吓村处于阳台山东坡,临近冷水坑水库,属客家民系,村民主要姓氏为林姓。由于陶吓村处在阳台山东麓山谷间,位置较为隐蔽,该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1年初中共龙华区委成立,区委驻地就选在了陶吓村的一间“华侨屋”内,区委书记赵学,区委副书记杨德元。1944年1月10日,宝四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辖龙华、观澜、乌石岩、布吉等4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陶吓村华侨屋,区长曾鸿文。

宝四区人民政府-林旭荃摄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通讯员 杨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