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

简介:西海排云亭前右侧峰腰,有一石好似勇士振臂而立,威风凛凛;下方有一石形如猛虎,昂首怒吼,凶猛异常。双石呈现出猛虎后爪着地,两只前爪扑在勇士身上,勇士则用左手叉住猛虎下颌,右手举拳欲击的摸样,形似武松打虎,故得此名。
黄山四季景色可餐,任何天气您都不会空手而归。
春(3~5月)观百花竞开,松枝吐翠,山鸟飞歌;夏(6~8月)观松、云雾及避暑休闲;秋(9~11月)观青松、苍石、红枫、-等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观冰雪之花及雾凇。在黄山晴赏奇松怪石,阴观云海变换,雨觅流泉飞瀑,雪看玉树琼枝,风听空谷松涛。虽然游览黄山3月16日~11月15日为旺季,但冬天被游客称为是黄山最美的季节。黄山的冬季比较长,每年10月下旬左右就要飘雪了,11月至翌年3月全山飘雪,12月至翌年2月为最旺雪期,也是冬游的最佳季节。总之,10月下旬便可看到雪景,即使不下雪也能看到美丽的“雾凇”(又称雾挂),它和雪一样给树木、岩石、屋舍披上一层晶莹的白色,且比雪更白、更透明、更瑰丽,因而也更富有韵味。冬季还是云海出现最多的季节,有时云海可持续三天不散。但要注意天都峰、白云溪此时封山。
黄山阴雨天多,云雾天多,年均气温7.8℃,降雨多集中于4~6月。在海拔630米的温泉区,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 景点特色:黄山日出:黄山山势高峻,千峰万壑,云雾常铺,日出景色奇佳。黄山日出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在黄山看日出最理想的地点是北海的清凉台和狮子峰,其次是光明顶和玉屏楼。日出时间:春季为5:30~6:00;夏季为4:40~5:20;秋季为4:50~5:20;冬季为5:30~6:00。
黄山晚霞:黄山西海常有云海,风景独秀。当傍晚的时候,红日将坠,群峰与烟云都披上美丽的霞光。随着落日光束的变化,反映在峰峦上的色彩也在改变,赤红、丹红、淡红至暗红。红日接近地平线时,彤红的西天,火红的太阳和层次分明的群峰,互相辉映,浑然一体,古人称之为“霞海奇观”。观西海晚霞以排云亭为佳。
黄山华彩:在日或月的周围云层中,出现内紫外红的彩色光环,称为日华或月华,古人称为“异光”。是由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细小水滴或冰晶衍射后形成的,非常漂亮的光环,大多出现在高积云、卷积云上,有时也出现在层积云上。光环大小同水滴或冰晶大小成反比。
黄山佛光:当你背阳立于峰顶,前方云雾弥漫,背后晴空万里,眼前的云雾屏幕,出现一轮彩色光环,清晰地笼罩着自身的头像,人动影动,人静影停,如同“佛像”。阳光强烈时,光圈呈七色,内红外紫,绚丽夺目。有时还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佛光光圈,尤为奇特。黄山佛光年均有42次,时间多在下午三四点钟左右,以雨后玉屏楼、天都峰、白云新道多见。
黄山雾凇:黄山9月下旬入冬,冬季长达到227天。由于山高风大,雪留不住,很难看到茫茫雪海。但风息之后,满山雾气腾升,很是漂亮。 景点交通:北海西端,排云亭前右侧峰腰。
武松打虎门票及开放时间
门票及开放时间请具体咨询景点工作人员。 温馨提示:登山:黄山山路陡峭险峻,登山宜穿胶、布鞋。黄山多石阶磴道,且有多处险段,登山时身体宜前俯,下山尤需缓步。登山宜轻装简从。出发前可将多带的行李物品寄存在山下各宾馆、旅社的小件寄存处。黄山风大,夏季时有雷雨,雷雨天不宜登山,更不要用手扶铁索或在树下避雨,更不宜打伞。
着装:黄山的气温比平原低10度左右,同时太阳辐射较强,请 备恰当的遮阳衣帽。游黄山时如果要留宿山顶,在旺季会很难找到有空床的旅馆,游客过多时连租大衣都困难。这时雨衣便显得很重要了,挡风性能虽比不上棉衣,但比一般毛衣、夹克强的多。另外,黄山地区雨水充沛,夏季十天里会有七八天有降水,黄山的几座山峰上因为风大路陡,是不允许打伞的,因而雨衣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安徽黄山市

武松打虎故地——景阳冈

山东阳谷县地标景阳冈。位于阳谷城东18公里处,是水浒英雄武松打虎故地,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景阳冈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庙宇,俗称“武松庙”,始建于明代中期,后被毁。现存古庙为1958年修建。庙前方有一幢刻有“景阳冈”三个大字的石碑,系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庙东二、三百米处,有一刻有“武松打虎处”的墨玉色石碑。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虎啸亭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

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写。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方悬“勋业昭彰”四字匾。 阳谷景阳冈为国家AAA级景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360doc)

天生萬物,品類流行,敦化川流,各得其所,寄望我輩學人,窮究人天之際,心懷父母之邦。

欢迎关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sfforum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http://weibo.com/masterforum

欢迎关注腾讯微博:http://t.qq.com/masterforum

QQ群号:尚书房人文论坛102474718

微信管理员:tildayoung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asterforu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在哪里?

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景阳冈到底在哪里呢?据传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便是《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

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亲,看望久未见面的哥哥武大郎和嫂嫂潘金莲,途经阳谷县的景阳冈,在醉酒后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为民除了害,被传为千古佳话,而景阳冈也因此名扬天下。

武松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事发地肯定是在阳谷县境内的,毕竟原著即明明白白写着“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可是阳谷好歹也是一个县,要正确找出县境哪一处地方才是景阳冈,多少还是有些难度的。

不过重修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阳谷县志》倒是明确记载了武松打虎故地景阳冈的具体位置“景阳冈在县城东40里,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景阳冈附近,原有9岭18堌堆(高大险峻的巨型土山),景阳冈即在东沙堌堆和西沙堌堆之间。”按照县志记载,若阳谷县城从古至今位置都没换过,则要找出景阳冈具体在哪里就容易多了。

1958年,在如今的景阳冈村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镌有“武松打虎处”五个字,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碑文大多数字迹已是模糊不清,只有极个别字迹尚可辨认。不过令人惊喜的是,根据考证,此碑刻于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距离武松打虎的发生时间北宋末年(1121年)年代不远,可以肯定的是,景阳冈村中的这一方石碑所立之处便是武松打死老虎的地方。

在景阳冈村,还有不少和武松打虎有关的史迹,比如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武松庙”,有两百多年历史,供奉着打虎英雄武松造像的山神庙,到了近现代,更是有不少名人慕名前来,留下珍贵的墨宝,如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聊城籍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在景阳冈留下了一处高3米的“虎”字碑,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写“虎啸亭”三字,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武松庙题写的门匾额“武松庙”等等,这些名人的到访和题字,极大的打开了景阳冈的知名度,为阳谷县宣传打虎英雄武松起到了传播推动作用。

武松打虎故地景阳冈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如今已经被开发成著名旅游景区,并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属于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值得一提的是,景阳冈不仅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武松打虎故事,考古队还在景阳冈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1994年聊城文管委再一次在景阳冈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被认为是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城址之一。也就是说在景阳冈一带早在数千年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景阳冈遗址是研究炎、黄、东夷文化的珍贵资料,2001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考古发现,续写了阳谷五千年的史前文明。

武松打的虎是病老虎把?要不这么弱?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回书,有两段文字写得相当精彩。先写“三碗不过冈”。不过前面这一段“三碗不过冈”,其实是铺垫,绝不是给那里的酒店做广告。作者费了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无非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气吞山河的壮士气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水浒传》写武松的勇武,总是和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古人写英雄好汉,除了写他力大无穷、武艺娴熟之外,能吃能喝也是绝不可少的,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好汉的行径。后文写他醉打蒋门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几碗酒,强调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铺垫。实际上,这就叫借酒发威,俗话也叫“酒壮悚人胆”。
喝酒当然不是“好汉”的专利,古代的文人也和酒结有不解之缘。例如李白就很能喝,号称“斗酒诗百篇”。两者都强调喝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两者的喝法大有差异:文人文质彬彬,喝酒不慌不忙,温文尔雅,称之为“细品”;武夫粗犷豪放,喝酒大呼小叫,一口一碗,称之为“豪饮”。
酒这个东西,传说是大禹时代的杜康发明的。一直到三国时代的“煮酒论英雄”和“温酒斩华雄”,所谓的酒,其实都是“醪糟”,一般都是加温以后才能用筷子扒拉着“吃”的。所以叫“吃酒”而不叫“喝酒”。后来有了黄酒,发现把制酒剩下的酒糟,经过蒸馏,制造出来的白酒更其香醇。因为是从烧锅里蒸馏出来的,所以叫做“烧酒”,其中以“头烧”的酒精度数为最高。景阳冈下面“三碗不过冈”酒店卖的“透瓶香”,估计就是六十度左右的“头烧”。这种酒,一般人能够喝一两碗的,就算是“海量”了。难怪喝上三碗,就走不过景阳冈去。描写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白酒,居然不倒,目的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能喝酒才有力的气概,为后面的打虎神力张本。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这样海量的人的。以三大碗一斤计算,十八碗酒大约有六斤。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酒鬼能喝六斤六十度白酒的。——后文鲁智深在五台山喝一整桶酒,只能认为是黄酒,不可能是白酒。
武松一出场,作者就介绍他的性格粗鲁,柴进并不喜欢他:
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
在景阳冈酒店喝酒这一段描写中,作者再次交代武松性格的粗野:武松喝了九碗酒以后,店家不肯再筛了——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惹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
两次铺垫,都是为了后文的打虎。因为只有粗野而又能吃能喝的好汉,才有力气“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
第二段从“武松提了哨棒”到“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这两千多字,描写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写得有声有色,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样精彩,都曾经被选进初中语文课本里。
实际上,施耐庵描写武松打虎,从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开始,就埋下伏笔了。整部《水浒传》,所有人外出,几乎都带武器,有的还是“双料”:挎把腰刀,提把朴刀(一种比单刀的把长、比关王刀的把短,双手使用的大刀);独有这个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却“提一根哨棒”,也就是硬木棍子。柴进庄上,腰刀、朴刀应该很多,为什么武松不拿腰刀、朴刀,偏要拿一根木棍儿?就是 为施耐庵想到了后面要让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如果带着兵器上路,那老虎肯定是用刀杀死的。武松也就不那么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