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中文名:朱自清故居

外文名:Zhu Ziqing Former Residence

地理位置: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

气候条件: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景区暂时停业,详情请以景区公示为准;原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景点级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门票价格:出示身份证免费

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

著名景点:朱自清故居

建议游玩时长:1-2小时(面积很小)

适宜游玩季节:全年

朱自清故居附近的景点 参观朱自清故居感悟

1. 参观朱自清故居感悟

15个红色地名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宝应县)

华克之纪念馆(宝应县)

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碑(高邮市)

周山镇(高邮市)

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仪征市)

盛氏兄弟故居(仪征市)

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江都区)

许晓轩故居(江都区)

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江都区)

朱自清故居(广陵区)

曹起溍故居(广陵区)

熊成基故居(广陵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广陵区)

曾玉良广场(邗江区)

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仪征市)

2. 朱自清故居游记

1、父亲:

朱鸿钧,字小坡,生于1869年。朱鸿钧家里原本姓余,祖上入赘到一家姓朱的富家,因而改姓为朱,一直在东海县居住。

2、母亲:

周绮桐,于1898年生下了朱自清。

3、朱自清童年时代在东海县居住过一段时间,现在东海县建有“朱自清故居”。

4、1901年,朱鸿钧到扬州府下属的邵伯镇当了一名小官。两年后的1903年,朱鸿钧带着妻子和5岁的儿子朱自清,举家搬迁到扬州居住。从此,朱鸿钧一家就定居在扬州。

6、朱鸿钧一家属于书香人家,朱自清又是朱鸿钧的长子,因而朱鸿钧对朱自清寄予了很大希望,管束很严。

3. 参观朱自清故居有感

朱自清虽然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但是他的生活却如一地鸡毛飘飞乱舞,若是有了像小猫一样上窜下跳的孩子后,没有一个贤内助帮衬,光凭男人很难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带有诗性的他,在琐碎的生活中,并没有文学上的耐心,6个野猫般的子女哭闹,他伸手啪啪几巴掌过去,带着威吓似的呵斥,才能把几个小鬼镇住。

事后看儿女们安静吃饭,脸上乐出花,还不忘向一旁看着发呆的妻子夸耀:“还是这办法好,简单顺利。”

武钟谦一脸无奈,摩挲着儿子的头,轻声劝慰朱自清的脾气需要改改。日子像扯棉絮一样,朱自清原以为孩子的哭闹,和妻子的唠叨能延续很久,他未曾想到很快有一天,两个人的棉絮扯完了。

朱自清照

朱自清年少时没有感受过真正意义上的单身时光,学业和婚姻一起到来。

考上北大的那年冬天,在亲友的祝贺声中,朱自清和武钟谦,一个医生家的女儿,在簇拥中拜了天地。

老式婚礼的盖头和红色新衣上满是羞涩之意,同岁的两个人,在这一刻结为伉俪,喜庆的氛围中和了空气中刺骨的寒雾。

多年以后,朱自清的朋友叶圣陶,曾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婚姻是蜗牛背了壳”。言外之意结婚多了累赘,然而,在生活中,朱自清却是妻子的累赘。

婚后,武钟谦接连为朱家生下三男三女,以旧时代理念来衡量,这个妻子不但合格,而且异常称职。

朱自清和妻子武钟谦

只是在这重压之下,武钟谦的身体渐渐承受不住。除了日常照顾丈夫,还有六张嗷嗷待哺的小口,等待着她去填满。

孩子们除了哭闹还是哭闹,丈夫又忙于教学以及创作,琐碎的日常没有一天让她感到省心。

每每丈夫在吃饭时不经意打了孩子,他离席后,武钟谦都会静静讲故事,把孩子们安慰好,有时故事好听,几个孩子被逗得哈哈大乐。

她又赶紧把手指放在嘴边做出嘘声,孩子笑闹声太大的话,又会惊扰到旁屋工作的丈夫,干扰他写作,若严重了,朱自清“训斥”的声音会再响起来的。

武钟谦既不想孩子们挨骂,也不想干扰到他,在大人和小孩中间,她就是这个家里温暖的棉絮。

朱自清《背影》插图

自清与武钟谦或许没有爱情,不过,他们点滴生活中的一切小事,就如车站父亲的背影那样,时刻给朱自清的内心播散下温暖的阳光。

朱家的棉絮和阳光,在1929年渐渐黯淡无光和失去暖意了,这一年,年仅30岁的武钟谦,因多年劳累而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

之后,朱自清的生活完全被打乱。这个手忙脚乱的男人,多数时候连一顿饭食都收拾不出来。

朱自清在妻子刚刚离世后,曾说“终生不娶”,可每次回家看到几个孩子,冷锅冷灶代替了欢笑,没了那杯递上的热茶,还得赶紧询问孩子想吃什么。

朱自清照

朱自清渐渐地累了,他意识到,家里必须要有一个女人来维持。身边朋友也知道他的情况,对于朱的续弦,也十分伤心。

朱自清妻子离世后,家庭负担很重,多数女子唯恐避之不及,可偏偏有一个人,看上了他。

1930年深秋,北京的冷风已经驱赶了暖意,朱自清此时的生活也如这天气一样,身边缺失另一半应有的温度。

朋友们亦在一旁“撺掇”,他不再婚娶的念头渐生松动。这天,叶功超生拉硬拽,拖他去了西单的一个饭店。

朱自清和第二任妻子陈竹隐

朱自清原本是不想出来的,但朋友催得急,说好不容易才说动人家姑娘,无论如何你不能端着。

叶功超的催促下,朱自清套上一件绸褂,换上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就跟随叶功超出门了。他本就没放在心上,临了在路上还直乱猜度,肯定不会看上他。

姑娘叫陈竹隐,有同学陪着,远远的,她们就对朱的装扮窃笑起来。可这场会见的女主角却并不这么想,十几岁的时候即父母双亡,懂事的她从小便为自己和家里奔波。

和朱自清见面的这一年,陈竹隐刚刚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没多久,那时她正在学习昆曲,面对身旁同龄女生对摩登的追逐,陈竹隐对朱自清以“乡巴佬”的面目出场,内心并不以为意。

朱自清全家

相反,她从朱的穿着上,似乎看到了一个男人,拖家带孩子的不易。母姓的保护欲和照顾欲似乎被激起来了。

席上,两个人虽然没有太多交流,可彼此留下的印象都不差。只是在多人场面下,她和他,彼此都还没有过分的表露感情。

彼时的朱自清,内心还给亡妻留有位置,而内心细腻的他也清楚,自己拉扯着几个孩子,即便有感觉,对方若无意,自己也不能强求。

朱自清相对克制,戴着眼镜的他,更多表现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睿智。

结束后,陈竹隐的几个朋友立刻围在她身边七嘴八舌,怎么说也不能嫁给这么个乡巴佬,只是教书匠罢了,没有半分品味……

朱自清和陈竹隐在荷塘边

朋友叽叽喳喳,她却一语未发,她们发现主角没有说话,于是又绕在周围问意见出主意,陈竹隐平静地说:“跟他相处看看。”

朋友愕然,都说应该直接拒绝才行,若是相处,就是给了对方机会。继而她们又追问,为何会看上这么个乡巴佬。

陈竹隐笑了笑,对朋友们的口无遮拦并不在意。她想着那个戴眼镜的“乡巴佬”,仿佛看见了当年同是教书匠的父亲。

不久,朋友眼里的“乡巴佬”邀请陈竹隐吃饭,她爽快地答应了。这次是二人世界,他和她可以没有拘束地聊很多话题。

逐渐地,情愫在一次次的相会中萌生,交往一年后,朱自清和陈竹隐正式订婚。

朱自清和朋友在一起

可是恋爱和婚姻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朱的孩子,当真正面对他们的时候,陈竹隐的内心似乎又打了退堂鼓。

婚姻是蜗牛壳的比喻,再次在陈的心底出现,何况这蜗牛壳很沉重 她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正式确立关系后,朱自清给陈竹隐写了许多爱意浓浓的情书,在信中他还将陈竹隐称为宝妹。浓情似蜜下,或许是为了爱情,陈竹隐渐渐学会了如何与朱自清以及孩子们相处。

朱自清喜欢她的眼睛,她眸子的明亮,似乎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恋爱必经是全身心和全方位相处,没有媒妁之言的突然面对,可以慢慢沁入两个人的身心和灵魂深处。

朱自清还说,看着她宛如晚霞的红腮,也能给身体注入无穷的力量。

1947年,朱自清(后排戴眼镜者)与家人在清华大学留影

情人眼中出西施,何况朱自清本就是搞创作的人,甜言蜜语编织下的爱情话语,犹如炸弹一般扔向陈竹隐内心深处,她渐渐招架不住了。

1931年订婚后,朱自清便去英国游学了,第二年回国,他送给了陈竹隐一台留声机。

这成为两个人婚礼的见证,1932年的夏天,朱自清和陈竹隐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家里又有了女性的身影,可以说家又称之为家了。

婚后,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创作中,而陈竹隐一面和孩子们磨合相处,一面照顾好丈夫的饮食起居。幸而孩子们已经渐渐长大,她在照顾的时候,也省去了很多繁琐。

朱自清故居

只是突然从一个年轻的姑娘,变身成为家庭主妇,陈的内心偶尔也会升腾起无所适从的异样情绪。

丈夫还是一如从前,对自己绵软细语,只是爱情之外,多了生活的按部就班甚至繁琐,她需要一点点去适应。

每每面对刻板且枯燥的生活,再加上孩子渐渐长大,理解并懂得她的身份后,一些稍微敏感的异样,都能在整个家庭内投下浓重的阴影。

陈竹隐除了悉心照顾他们之外,还要极力避免这种异样在家庭内部出现。对一个女人来说,全身心爱一个男人,和爱他的家庭,有时候确属不一样。

朱自清像

波折之下,陈竹隐暗生苦恼和烦闷,甚至于这期间,还有一个人出现并且追求她。

陈竹隐似乎动摇了,爱情和婚姻真的完全不一样。

可一旦理性占据头脑的时候,陈又感受到肩头的责任不同于常人。何况,爱情犹如潮水,退涨之间,只在须臾,而弯河中央的水流虽然平缓,却又奔腾不息。

岁月流转,当年的那份激情渐渐变为永恒,何况婚姻磨合下,两个人从心灵再到现实,已然对接得天衣无缝了。

陈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喜好绘画和昆曲的姑娘,结婚之后,一切都让位于两个人的家庭。

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朱自清散文封面

朱自清的细腻感情,把宛如恬静的生活场景,都描绘成为了爱情的语言,丝丝入扣的生活话语,也逐渐幻化成为两个人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其后,两个人又有了自己的孩子,这让陈竹隐对待家庭也就更加充满柔情了。

一直到1948年朱自清因胃穿孔去世,在16年的夫妻生活中,陈竹隐和他的关系都一如开始。1990年,在朱自清去世42年后,86岁的陈竹隐与世长辞,她用实际行动,奉献出了全部的爱,成就了一段感情的永恒佳话。

4. 参观朱自清故居感悟100字

朱自清的故居位于东关小学文昌校区附近,他的风骨影响着东关小学的教师与学生。校本特色课程中,设置了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章节,未来还将增添《朱自清文化》读本。未来,学校把先生以书为伴、笔耕不辍的‘勤学’精神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设朱自清文学社、荷塘‘阅’社、‘墨花香’书法社、‘静美之声’电台等。”。

5. 参观朱自清故居感悟50字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古城,美丽的旅游城 ,梦幻般的迷人城市,让古今中外的文墨骚客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扬州这座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赞美扬州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历代诗人赞叹扬州的诗句太多,举不胜举。

扬州旅游景点众多,瘦西湖、平山堂、个园、何园、东关古街、乾隆水上游览线、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三湾公园、隋炀帝陵、茱萸湾公园、凤凰岛景区、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等等,让你玩个酣畅淋漓。

扬州新建的众多市区街心公园,更是让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市民们一出门就能到公园散步、锻练身体,让人们体验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仙境,着实让外地人羡慕。

还有一句话让你对扬州难以忘怀,“吃在扬州”,扬州美食数不胜数,扬州是淮扬菜的故乡,扬州“三头宴”久负盛名,扬州狮子头、整扒猪头、拆烩鲢鱼头,让你吃的口水直流,难受忘却。

扬州早茶享誉海内外,扬州的五丁包子、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蒸饺、扬州饺面、扬州炒面等,让你享尽口福。

扬州历史上曾是繁华之地,美丽富饶,令人向往,扬州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尽管在全国排名不错,但是在省内并不突出,进步缓慢,市民们很不满意。

6. 参观朱自清故居感悟作文

朱先生在这篇游记里说到,在瑞士高达五千多英尺的静谧的立矶山上,有一些悠闲的牛群,有时居然挡住了火车,人们“吆喝半天才将它们哄走,但谁也没有着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读者看到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这笑便笑出一种心境:觉得自然可爱,恬淡闲适的心情难得。

  游山逛水和写游记,似乎都需要这么一种清明的心境。躲开尘世的喧嚣,淡泊人间的功利,一个人静静地在山水自然间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种种局限,谛听到天籁地籁之音,吸收那山川灵秀之气。我读这篇《瑞士》,便能暂时将荣辱功利置之度外,进入文中那“物我两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刹那间变得干净聪明了起来。

  一篇散文要营造出这么一种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着是由这样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亲切的态度。不拿架子,不说空话,不炫耀矫饰,不故作高深。和读者的心儿连结在一起。文章一开始就说:“瑞士有‘欧洲公园’之称。起初以为有此好风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好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从平平淡淡到惊讶不已,一句进一层,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来,又由惊讶不已到平平淡淡。惊讶也是平淡的惊讶。一开头就奠定了这篇文章的风格。然后说“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水好”,又说“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这都是合着游人的心意,体察他们喜欢变变花样,喜欢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说的,便显得设身处地,使人亲近。这也应得上一句古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应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种点到为止的心领神会。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叹,便把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发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着又来一段很长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议论,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赘感。到底是政治 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记里的诗情哲理,我以为只宜意会,不宜言传。让读者读到那里时,此地此时地去触类旁通一番,独特地领悟回味一番为好,一经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觉多余,便会走样,便是费力不讨好。朱先生此文谈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以及论及美国游客的实用价值观,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却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遇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刻意为之的痕迹。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语化,口语和美文相结合的一种大雅大俗的文体。精致游刃,简洁蕴藉,却不乏瑰丽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会穷”,“让爱逛山的爱游湖的都有落儿”……便是口语显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来”,“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种美丽的动态感,使人流连不已。

  最后说一说文章的结构。这篇游记是按游程记叙的,但详略不一,取舍很严。归纳起来是写游了三个湖:卢参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叶圣陶先生后来就写过一篇《游了三个湖》,不过他游的是中国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7. 游朱自清故居

扬州朱自清博物馆全称叫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广陵区安乐巷27号。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护最好的朱氏旧居,故居匾牌由江泽民题写,整个故居保持了原屋民国旧时的风貌,很值得一看。

8. 游朱自清故居有感200字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9. 朱自清故居印象

我觉得名人故居都有其历史价值和作用,并且都会在故居办个人生平事迹展览,很全面。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故居在江苏省扬州市安乐巷27号,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室内保存完好,部分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再现了朱家当年家庭生活的场景;同时举办的“朱自清生平事迹展”,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光辉的一生。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接受教育,值得一去。

朱自清故居附近的景点 朱自清故居的介绍

1. 朱自清故居的介绍

周二至周日,9:00~17:00

  朱自清旧居建于清晚期,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原系王宅。2000年公布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因旧城改造被迁至原址东侧200米处。现为一层(局部二层)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第一进坐北朝南,梁架抬梁穿斗式,硬山屋顶,第二进和第一进相楔合,为三间硬山顶建筑,三进为五间两层的楼房,同第二进及厢房围合天井。

2. 朱自清故居介绍范文

扬州朱自清博物馆全称叫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广陵区安乐巷27号。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护最好的朱氏旧居,故居匾牌由江泽民题写,整个故居保持了原屋民国旧时的风貌,很值得一看。

3. 朱自清故居印象

长三角真正最适合买房的城市我推荐江苏扬州,江苏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流,是全国首批24个名城之一,联合国人居奖,世界美食之都,适合养老,扬州有名的瘦西湖,个园,和园,大明寺,茱萸湾,普哈丁墓,朱自清故居等等,所以说扬州是长三角最适合买房子的城市之一。

4. 朱自清故居的介绍50字

1、朱自清故居(安乐巷)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朱自清故居在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2、李长乐故居(东关街南逸圃) 此宅为同治年间李长乐购建,占地3789.25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房屋80余间。李长乐故居饱经沧桑,解放前就遭受损坏,解放后大部分房屋分别作过第二服装生产合作社、木器生产合作社、皮鞋生产合作社(后改超英皮鞋厂,扬州皮鞋厂),接着转给规划局,规划设计院使用。其中,东路的住宅由扬州皮鞋厂在承租期间先后于1978年、1982年两次因生产建设需要而拆除老房子计580平方米,翻建成楼房,仅存中路门楼及二进房屋,西路三进房屋和西花厅屋构。 2007年8月,扬州市开始启动李长乐故居修缮工程,于2007年年底前完成15户居民的搬(拆)迁,另拆除规划局原办公用房4200平方米。根据修缮规划,扬州市于2008年4月18日前完成住宅、门楼等保留建筑(835平方米)的修缮和复建建筑(约230平方米)的建设,即长乐客栈1号、2号楼。修缮后的李长乐故居现作为长乐客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设有专业展示馆,介绍李长乐生平和中国传统武举文化等。 李长乐(1837-1889)字汉春,盱眙人。因作战骁勇,擢千总,赐花翎,同治四年(1865年)赐黄马褂。历任湖北、湖南、直隶提督,被封为“勤勇大将军”,死后葬于扬州七里甸附近。

3、曹起溍故居(东关街) 曹起溍故居位于逸圃东面东关街338号的一个小巷内,属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前后两排主建筑,各4间房屋,两排建筑的西侧有一组厢房连接,整个建筑呈现倒U字形格局,新建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故居内正屋南向客厅将摆放一尊曹起溍的石像,北向的四间现已打通,设计为曹起溍事迹展示室。 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鲁士英、陈君豪,是扬州市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

4、罗聘 居(弥陀巷) 罗聘故居在扬州市弥陀巷46号。罗聘在“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但其画能兼擅众长,自辟蹊径,别具一格。罗聘把他在扬州的住所,称之为“朱草诗林”。宅第坐北朝南,系扬州传统的三合院结构。东侧住宅与花厅间用一长廊隔开,廊中原有六角形小门相通,现此门已闭,东侧房舍已改易。廊西为园,保存完好。园内北端有书斋两间,据称此斋即为“香叶草堂”,堂前原有池。书斋前西南依墙筑一半亭,原有晚清金石书画名家吴让之题“倦鸟巢”亭额,半亭之西有面东客座三小间,以短廊相接。罗聘及其妻儿均善画梅。“梅家画派”在此宅内生活了几十年。罗聘故居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修复。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运道人、蓼州渔父,汉族,祖籍安徽歙县呈坎(现属徽州区),其先辈迁居江苏甘泉(今扬州)。

5、熊成基故居(韦家井) 熊成基的故居位于市区东关街附近韦家井6号,进入故居,首先看到的就是展览馆,在这个不大的展馆中,许多幅图文展牌悬挂在四周墙壁。这些展牌中,有革命会议会址照片,有熊成基投身革命时意气风发的照片,也有被捕后狱中的照片以及当年出卖熊成基的叛徒领取赏金的票据等。熊成基生平所经历的革命事迹,几乎都能在这些展牌中找出。 熊成基(1887 - 1910.2.27)清末民主革命者。字味根,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在哈尔滨谋刺载询被捕遇害。

6、朱良钧故居(十巷16号) 朱良钧烈士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47名勇士之一,是一位扬州籍学生,遇害时年仅16岁。在市民政部门几年前开展的“慰烈工程”中,朱良钧烈士的墓已迁至市烈士陵园。

5. 朱自清故居游记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市安乐巷27号。

月华如水笼轻雾。人静闻砧杵。琼楼玉宇说当年。剩有颓垣废井草芊芊。天边野火明还灭。惹起愁千结。行行高柳寂无声。又是清秋院落夜三更。

千山一霎头都白。照彻离人色。宵来陌上走轻车。尽是摩娑两眼梦还家。如今又上江南路。乍听吴娃语。暗中独自计归程。蓦地依依怯怯近乡情。

6. 朱自清故居的介绍100字

朱自清的故居位于东关小学文昌校区附近,他的风骨影响着东关小学的教师与学生。校本特色课程中,设置了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章节,未来还将增添《朱自清文化》读本。未来,学校把先生以书为伴、笔耕不辍的‘勤学’精神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设朱自清文学社、荷塘‘阅’社、‘墨花香’书法社、‘静美之声’电台等。”。

7. 朱自清故居在哪座城市

2021朱自清故居开放了。朱自清故居在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

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8. 朱自清故居简介

欧游杂记(朱自清著现代散文书籍)朱自清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4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录游记11篇,其中《西行通讯》为附录。分别为: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滂卑故城、瑞士、荷兰、柏林、德瑞司登、莱茵河、巴黎、西行通讯。现收藏于朱自清旧居陈列馆。

江苏东海:朱自清故居与朱自清纪念园

“公元1898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月初九日),东海县承审官朱则余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原来,一个宁馨儿诞生了。”(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 “宁馨儿”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的曾祖父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从南方搬到苏北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朱自清的爷爷)。 朱则余,号菊坡,为人谨慎。光绪年间,经人引荐,拜会东海名士朱璐。朱璐,东海县平明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三甲105名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历任邮传部主政,后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启蒙老师。

朱姓为古海州平明大姓家族,作为外乡人的朱则余举家搬至平明居住,以图庇护。在朱璐提携下,朱则余出任海州(今东海县)承审官,负责这一地区民刑案件的审理工作。其子朱鸿钧(朱自清父亲),娶妻周绮桐(朱自清之母),朱自清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妇女,朱自清的第一个妻子武仲谦即他的母亲所选。

东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家族在东海县生活的十多年间,居住在当时州治所在地的海州西门外的蔷薇河畔,大致位置是今天平明镇埠上村东北。朱自清之父先赴扬州府属邵伯镇做一小官,1903年,朱自清随母与父一起定居扬州。祖父朱则余仍然住在东海为官,从职位退养之后也赴扬州随子居住。

故居内侧后花园

现在朱自清纪念园中的“朱自清故居”是按照当年生活场景的模拟复原,位于东海县平明中学校园内的“朱自清纪念园”西北角,庭院占地300多平方米,是利用校园内一处闲置房屋改建的仿民国风格园林建筑。由两大两小房屋和一处后花园组成,正屋由会客厅与朱自清父母的卧室组成,设计为清末民国初期苏北地区读书人家的民居展室。青砖灰瓦围墙,内有水井竹林、石桌座椅、幽径小路等,院门前,东海县人民政府立牌坊:“朱自清故居”。

客厅

堂屋的正厅是朱家的客厅,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家什,已染上斑驳的痕迹,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等,朱氏家族祖籍绍兴家庭陈设偏向于江浙风格,客厅中堂画的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体现了朱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卧室

卧室内雕花大床,还摆放着梳妆台、木橱、桌子等简单陈设,墙上挂着有些泛黄的两张画像:一张是朱自清母亲周绮桐,另一张是朱自清父亲朱鸿钧。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卧室全景

朱自清纪念园

“朱自清纪念园”占地约4000平方米,园内有以朱自清雕像为中轴线的自清广场,辅以“自清亭”“秋实亭”“荷塘月色”“佩弦长廊”“自清馆”等景观,朱自清故居位于纪念园西北角,是纪念园建筑重要组成部分。

荷塘、自清亭

300平方米“朱自清馆”展示朱自清生平作品与事迹,并由朱自清的爱国主义思想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园内还有“校史馆”对学生进行“知校史、爱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学校三栋主体教学楼分别命名为自华楼、物华楼、春华楼,处处彰显名人文化气息,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学生们参观自清馆

学校成立了朱自清文学社,定期举办文学沙龙,创设了社刊《春之声》、校报《荷叶》,设立“自清大讲坛”,定期举办朱自清文化演讲比赛、书法作品比赛、朱自清作品朗诵比赛等活动。

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清明节来到朱自清纪念园的朱自清雕像前祭祖献花

毛泽东主席评价朱自清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东海县平明中学将朱自清精神归纳为“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一尘不染的清廉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朴实真诚的感恩精神、惜时如金的治学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全体师生学习朱自清的核心内容。

朱小涛为文学社的同学们深情朗诵《背影》

扬州市文物局、博物馆的领导与研究专家来到“朱自清纪念园”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