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歌乐山下。“中美合作所”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简称,组建于1942年,1943年正式设立。“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从-当局获取对日作战的情报,经过协商,双方签订了秘密协定,共同建立了情报机关,这就是“中美合作所”。合作所的主任是-军统局长戴笠,副主任是美国海军部派遣的少将梅乐斯。所址所在的地方是一片山峦交错、地形隐蔽的地带,建筑包括有渣滓洞、梅园、杨家山、造石场、白公馆、五灵观、红炉厂、王家院子、熊家院子、小杨公桥、朱公馆、步云桥、岚垭等,绵延纵横二十多华里,里面还建有戴笠、梅乐斯的住宅和容纳2000多个中美特务的宿舍、办公厅、餐厅、舞厅、礼堂、军火库、仓库以及渣滓洞、白公馆等多处监狱。中美合作所的业务,是对日军进行“特种战争”和“心理作战”,并由美方为-当局训练特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日军的共同情报机关”的作用不复存在,这里完全变成了-当局关押、刑讯、残杀革命人士和0员的罪恶场所。新四军的军长叶挺曾被囚禁于此,著名的0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等同志,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将军,革命人士宋绮云先生等都是在此被害的。1949年11月,-政府撤离大陆前,对被囚禁于此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了残酷的集体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血案。重庆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殓烈士遗骸,修建烈士陵墓,树立纪念碑,并在这里建立展览馆,供参观者瞻仰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缅怀他们的革命事迹。(国家文物局)

温州古建筑丨文成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

文&图 有印品

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有两处,其中一处为端廿八祠堂,二进木构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曾驻中美合作所一个教导营。该旧址临近胡氏庄三宗祠,为文成县不可移动文物

三进天井,水塘中曾捞出不少子弹

据《文成县志》载,1944年7月下旬,中美合作所选址在玉壶举办。训练班由中方3个教导营、1个直属特务连和30多名美国官兵组成。受训官兵到达中美合作所后,被编为营,分排上课,接受训练。授课内容有侦探、爆破、擒拿、射击、战斗、电讯、秘密通讯等。训练科目都是美式轻武器:火箭筒、45型手枪、汤姆生机枪、卡宾枪、左轮手枪及爆破技术等。训练时,由美国教官担任教练,经过短期训练之后,即装备当时最新式的武器,组成精锐部队与日军作战。从1944年8月开始,到抗战胜利后被撤销,短短一年多时间,玉壶中美合作所共办了4期训练班,受训人员3000多人。

青山埋忠骨,红岩铸英魂——重庆歌乐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参观记之白公馆

重庆中央直辖市、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下辖23个区、11个县、4个自治县,总面积82402.95k㎡,人口2991.4万人(2014年)是长江上游地区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又是我国西南地区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坐落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又有巴渝、渝都、山城、雾都、桥都、世界温泉之都之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庆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后与四川合并。1997年6月18日,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后,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拥有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等,

重庆还是我国箸名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有新旧巴渝十二景桃花源、洪崖洞武陵山大裂谷等,更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每天都吸引着无数游人前往观光、但说重庆最热门,即人最多的旅游景点,除了磁器口,就得说是歌乐山上的中美合作所,即大名鼎鼎的白公馆渣滓洞了。它们可说是重庆旅游的必去之处。

公馆、渣滓洞之所以有名,因为上世记6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书——红岩,这是一部红遍全国的优秀小说,后来根据这部小说又改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这些作品影响了前后几代人。

乐山本是重庆西郊的一座小山,山并不高,相对高度只有一百多米,这里前邻嘉陵江,背靠万重山, 环境僻静,景色宜人,离市区又不远,交通相对方便,于是有名人雅士或有钱有势的人在山上建了几座别墅,白公馆就是其中之一。歌乐山下有煤,煤质不好,但在南方特别是地处内陆的重庆却是难得的重要物资,因此有人在山上开了一座小煤矿。因煤中夹杂着很多石头,这个煤矿因此被称为渣滓洞。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了中国政府的临时首都,大特务戴笠相中了歌乐山的僻静、安全,使用种种手断将这座山据为己有,把白公馆、渣滓洞改建成为秘密关押或命者的监狱。抗战后期,戴笠还曾和美国顾问在歌乐山开办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你合作所。

1949年11月27日 ,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志士50多人仅19人(包括两个孩子)脱险,渣滓洞200多名政治犯更是仅15人(包括两个孩子)侥幸逃生。其它 人全部壮烈牺牲。 1961年,当年大屠杀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根据自己在狱中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1965年,小说红岩被改编为电影《烈火中永生》。从此,白公馆、渣滓洞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革命纪念地。

白公馆、渣滓洞地方都不大,可以说是狭小的很,根本容纳不下多少人。为维持秩序、保障安全,这两个景区均实行限量入园,每天上下午各限4000人,;在渣滓洞景区每天8000人的预约名额常常满额。所以入园必须要提前网上预约,且上午预约的必须在12点以前入园,过时即作废。在渣滓洞和我们一起拼车下山的两个外地游客前一天就来过,因没有预约进不了门,没办法,只好又跑了一次。所以忠告每一位要去重庆的朋友,如果你想去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定要在网上提前预约。并在约定的时间段内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我乘坐的Z49次是10日早晨5点56分到的重庆北。我已提前预约好了参观白公馆、渣滓洞的时间——10日上午。所以一出站我就直奔地铁站。从重庆市区去白公馆、渣滓洞,210路公交是唯一的公交车,起点重庆老火车站,终点就是白公馆。重庆北倒210有多种交通方式,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全国排名前几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地面交通拥挤甚至堵车是很正常的事,要说最便捷的公交方式还是地铁。 作为重庆最主要的火车站,重庆北又是地铁3号、4号、10号线及地铁环线四条地铁线路的交汇点,乘地铁环线到沙坪坝再倒210,只倒一次车就可以到达白公馆景区大门,交通还是很方便的。不过重庆的地铁不叫地铁,叫轨道交通,简称轻轨。地铁环线7点半才有车,我们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利用这时间,我先去”李师傅“那儿吃了早饭。

8点47分,我们走下了210路公交。重庆和北京有半小时时差,各景区都是9点开门,此时的白公馆景区门前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差不多5、6百人的队伍,而且队伍还在不断的延长中,都是已提前预约好时间的游客。我没有排队。歌乐山美合作所集中营共分4个景区,包括红岩魂陈列馆、白公馆(含松林坡)、梅园、渣滓洞。渣滓洞、梅园面积都不大,游玩用不了多少时间。白公馆景区包括松林坡,面积较大还得爬山,游玩用时较长,红岩魂陈列馆所需时间就更多了。我爱人腿有毛病,走不快,还不能长时间走路,走一会儿了就得歇歇。我怕转完了白公馆时间就有点晚了,12点前来不及进渣滓洞了,那我们预约的“门票”就作废了。所以我想先去渣滓洞。渣滓洞距白公馆1.2公里,要是一般人,1.2公里路根本不算什么,十几分钟就到,可这点路对我爱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任务,因为白公馆也好,松林坡也罢,包括梅园和渣滓洞,都建在山上,进了景区还需要上坡下坡的,对于我爱人来说,一天走下来强度还是不小的。网上查询,景区有交通车,20元/人,设有红岩魂陈列馆、白公馆、梅园、渣滓洞四个停靠站,我想先坐交通车到渣滓洞,转完渣滓洞再坐车去白公馆,最后再去红岩魂陈列馆,这样可充分的利用时间。

白公馆景区大门旁有交通车售票处,当别人都焦急的排队等待进入白公馆时,我却在焦急的等着交通车售票处开门,等待期间我懒的打开相机,只是不时的用手机拍上一两张照片。在后来的参观游览中,我也是相机、手机交替使用,, 特别是一些街拍、随拍,大多是用手机拍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我返家途中手机不慎丢了,手机上的数百张照片无一幸免的全丢了,所以在我的游记中,前边的几张照片是取自于网络的照片,以后的照片才是我自己的照片,用相机拍的照片。

9点整,景区大门开了,可景区交通车售票处却没有开门,十几分钟后,排成长龙般的入园队伍消失了,游客们都已进入了景区,交通车售票处还是没开门,连问了两个门口的景区工作人,他们也不清楚售票处什么时间开门。 眼看坐车无望,我们被迫也走进了白公馆景区。后来,当我们众白公馆出来时那个售票处还是没有开门,我们最终还是步行去的渣滓洞,这是后话。

白公馆景区大门离真正的白公馆还有一段距离,一段不近的距离。一进景区,先看到一尊烈士雕像。基座上写有“许建业烈士”5个大字。

许建业,四川省邻水县延胜乡人,1920生人,革命烈士,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兼工运书记,一生从事工人运动,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人物。许建业经历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革命斗争,1947年春,密切配合川东党组织准备华蓥山武装起义,从兵工厂弄出造枪机械设备和材料送往乡村,建立秘密兵工厂。华蓥山起义后,为各地游击队输送成批医疗器材和药品,在城区厂矿连续不断领导工人罢工,牵制和分散敌人兵力。1948年4月4日,由于叛徒出卖,许建业在重庆磁器口茶馆秘密接头时不幸被捕,先后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敌人妄图在他身上打开缺口,施以种种酷刑,继而又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相诱,许建业视死如归,威武不屈。1948年7月22日,英勇就义于浮图关,时年28岁。

许建业壮烈牺牲后,他的狱友许晓轩烈士曾作诗悼念: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心同。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

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

歌乐山真是一个好地方,它绿毯茵茵,小溪潺潺、花草遍地、林木遮天,如果不是我们早就读过小说《红岩》,早就看过《烈火中永生》这一电影,如果不是我们脑海中早已烙上了深深的烙印,真不敢相信这鸟语花香处竟然有着令人毛骨耸然的过去,不敢相信绿树之后曾经隐藏着两座吃人的魔窟。

沿台阶级一路向前,林隙中很快闪出一座灰白色的小楼,它就是白公馆。

所谓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东麓。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迁居重庆,军统局随之移驻重庆,军统头子戴笠将它买下,改造为直属军统局本部的特别看守所,从此白公馆成为军统特务迫害革命志士的秘密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一度改建为来华美军人员的招待所。1945年中美合作所撤消,白公馆又恢复其监狱性质,重新成为军统的特别看守所。

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身份特殊”的政治犯。渣滓洞关押的则是较普通的革命党人。改作监狱后,白公馆大门关闭,进出只走侧面一小门,终年不见阳光的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防空洞改为专门审讯拷打革命者的刑讯洞。二层小楼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 在此关押的人员都是军统特务认为级别较高,案情重大的政治犯。如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军委委员车耀先,《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人物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兼工运书记许建业,原国民党东北五十三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宋振中(即大家熟悉的“小萝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解放前夕,关押在白公馆的"政治犯"尚有息峰集中营撤销后转移来的黄以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合计50多人。

白公馆的大门是一座浅黄色的牌坊式大门,上覆青瓦,其色彩明亮、风格别致,为典型的巴署风格。白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四川军阀白驹为了养小妾在重庆的沙坪坝郊区的歌乐山上修建的一座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附庸风雅的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但附近的百姓习惯称其为“白公馆”。

白公馆地处歌乐山山腰,地形险要而隐蔽,周边没有村镇,十分适合保密及警戒,又距水陆码头瓷器口不远,便于补给。1938年国民党军统局移驻重庆后,特务头子戴笠亲临歌乐山下选址,看中了白公馆,用30两黄金将其强行买下,从此这个供白金屋藏娇的香山别墅成为了军统残酷镇压革命者的特别看守所。重庆解放前夕,军统特务将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志士分批秘密押往松林坡,进行了疯狂屠杀,仅19人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白公馆成为改造国民党战犯管理所。1988年白公馆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向社会和群众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走进大门,正面是一座灰色小楼,小楼不大,面宽5间,进深两间,上下共两层,四周有宽阔的外廊环饶,外墙和楼基上则写有训戒标语。这座小楼就是白公馆的主体建筑,也是当年国民党特务关押革命者的监牢。

出于种种原因,白公馆二楼没有开放,游人只能在一楼参观。

白公馆一楼的中间是间开放式厅房,正面墙上写有蒋介石的训词,两侧分别是楼下1号、2号和3号、4号监房,门厅正面墙后是楼下3号监房。这些监房现在都布置成了展室,里边用大量图片及文字介绍了当年关在白公馆内的革命烈士的事迹,也揭露了特务的种种罪行。在今天,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相信每一个参观者在此都会受到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楼下二室

白公馆关押的政治犯不光是共产党员,还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在白公馆的第一展厅里,就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那些因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制,和共产党人一起在集中营里坐牢,一起壮烈牺牲的民主人士的事迹。我们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包括共产党人先烈,包括民主党派先烈,也包括无党派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白公馆里还展览有大量烈士遗作,有烈士生前与家人的书信,烈士们创作的诗歌、文章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烈们不怕把牢底坐穿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更反映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白公馆内展有一面制作粗糙的五星红旗,它是当年的革命先烈凭想象自己制作的五星红旗。看过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的人,都记得剧是有一场江姐等人绣红旗的感人场面,那个场面曾让无数人落泪。其实绣红旗的真实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渣滓洞的女牢,而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即楼上二室),它的制作者也不是江姐,而是罗广斌(《红岩》小说的作者)、丁地平、陈然、刘国鋕等人。1949年11月,他们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首都是北京,国旗是五星红旗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们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于是凭借想象,利用红色的被面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旗上的五角星是黄纸撕成,用嚼烂的米粒粘的被面上,红旗好后,他们将红旗藏在地板下,以防被反动派搜走,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那时,四个人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三天后重庆解放了,罗广斌回到白公馆,他撬开地板,将那面红旗拿了出来,交给了组织。白公馆的先烈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什么是精英?什么是民族的脊梁?先烈们就是最好的代表,他们就是精英,民族的脊梁,让我们走进白公馆,去感悟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革命者凭想象制作的五星红旗

白公馆小楼的西南角有一间门向外开的单独监牢,这个标为楼下一室的囚室独处一隅,远离其它监舍,是反动派专门用来关押敢于向它们的淫威发起挑战的革命者的隔离室。敌人用尽了各种方法折磨狱中的政治犯,妄图消磨和瓦解他们的革命意志,但最终敌人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因为真正的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早已把个人的一切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想的只有人民的利益。

通往二楼的楼梯

白公馆关押的革命志士都非常年轻,绝大多数只有二、三十岁,他们为了党史和人民的利益不怕惜把牢底坐穿,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好多烈士连一张相片都没能留下。但共和国不曾忘记,人民不曾忘记,这些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当年,我们的先烈们虽然身陷囹圄,但他们的革命意志并没有消沉,为有了一日出去后能更好的为革命工作,他们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读书的权利。虽然那些书都是敌人挑选过的,我们的先烈们还是非常珍惜这一宝贵的读书机会,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切知识,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些知识建设自己的国家,下边是部分先烈的借书登记:

白公馆一角有个洞,这个洞是人工开凿的防空洞。后来军统特务把这个防空洞改建成为审讯室,在这个阴森森的洞里,有无数革命先列遭受过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们头可断,血可流,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不能丢。时至今日,这个山洞里还保留着很多当年的刑具,一看就让人毛骨耸然。

白公馆地方小,游客多,为保证安全,景区实行单行线游览。参观完刑讯洞,我们按箭头指示向小灰楼后走去,走另一条路出景区。下图是沿路的其它建筑,在过去,这些建筑应该是军统特务或警卫人员居住的地方。

转?白公馆前面我犯了犹豫。白公馆景区共有两个景点,一个跟前这个白公馆,一个是后山上的松林坡,松林坡的主要建筑是戴公祠,那是抗战期间为躲避日本空袭,戴笠为蒋介石修的别墅。蒋介石很少来,主要是戴笠自己使用。戴笠死后,军统局曾在此设置戴笠灵堂,故得名戴公祠,松林坡还包括杨虎成将军遇难处,小萝卜头遇难处,以及只剩下一个“炮楼”的中美合作所旧址。

如果不是我爱人腿痛扯后腿,如果我是按原定计划先去渣滓洞,再来白公馆,后边的时间能自己掌握,我肯定要去松林坡,看不看戴公祠是次要的, 我最想去杨虎成将军遇难处、小萝卜头遇难处凭吊一下。可我们是先转的白公馆,如果去了松林坡,我们在12点前就进不了渣滓洞了。考虑再三,我决定先奔渣滓洞。如果坐景区交通车,我们很快就能赶到渣滓洞,在渣滓洞转的快一点,出来再打个车,再去松林坡应该还来的及。

从白公馆出口处看白公馆大门

㉑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

江西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留存着诸多见证峥嵘岁月的史迹物证。由江西省文化旅游厅主办,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广播电视台影视旅游频道承办“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活动,一百件革命文物,一百个红色故事,一档节目,一个展览,一本读本。追根溯源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红色革命旧址,见证峥嵘岁月,目睹百年风雨,历经沧桑,依然矗立。让我们跟随“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第二季踏上红色之旅,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21

江西渣滓洞

建筑名称:“云蒸霞蔚”民房(重禁闭室)

年代:清代

建筑面积:170.95㎡

风格:中式赣派

地址: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仙桥村松山村小组

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位于吉安泰和县马市镇仙桥村松山村小组,主体由一座王氏宗祠和一排三栋的“云蒸霞蔚”民房、“受天之佑”民房、“奎壁联辉”民房,以及18间其他民房和“先烈古樟”组成;四周建有两层围墙,外层是三米多高的砖墙,内层筑有厚厚的尖竹篱笆,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重禁闭室所在的“云蒸霞蔚”民房位于三栋最西边,专门用来关押重要“犯人”。前厅后堂,两进院落,正门门额书“云蒸霞蔚”,两侧外墙上写有“唤醒大家洗心革面,改造自新回头是岸”标语。

集中营内景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1939年3月南昌沦陷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和省政府迁移至泰和县。时任省主席熊式辉在泰和主持成立“江西省特种工作委员会”,下设“江西省特种工作办事处”(简称特办处),全省各专区都设有特办处督导员,形成一张自上而下的严密特务网,专门从事秘密反共活动。

1940年5月,江西国民党当局在赣州、泰和、吉安秘密逮捕了从事抗日宣传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70多人,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左倾文化人案”。中共叛徒、国民党中统局专员冯琦以特办处名义,在泰和县西南13公里处的马家洲乡松山村,利用一栋祠堂和三栋民房修建了马家洲集中营,用于关押政治犯。为掩人耳目,公开名称“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囚犯被称作“留训人”,行文用“江力行”代号,通信专用“泰和马家洲邮电局第6信箱”。

整个集中营仿照陈立夫、陈果夫苏州反省院的办法,对被捕者实行“政治训练”和酷刑逼迫双管齐下。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入狱者每天只能吃上七八两混杂沙石的霉米饭,用水也被严格控制;许多人得了皮肤病、胃病、肺痨、手脚浮肿却得不到治疗,被病痛折磨至死;特务通过“政治训练”和物质引诱,强迫被押人员接受“三民主义”和蒋介石言论、国民党的政策政纲教育,并用所谓“优秀分子”现身说法、派奸细混在难友里面侦察情况等手段,妄图瓦解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对于案情重要且信念坚定的革命人士,则施以严刑,甚至秘密杀害。

审讯室

马家洲集中营关押的重要“犯人”被集中在重禁闭室,包括南方局工委负责人张文彬、廖承志,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等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重禁闭室大厅(明间)是看守值班的地方;院落两侧小厢房用作优待室,专供被诱叛者住宿;东边次间分三间,第一间为廖承志囚室,第三间为谢育才囚室,西边次间第二间为张文彬囚室,第三间是清江党支部书记胡宗澹和赣县中心县委书记谭汤池等囚室。

马家洲集中营四大英杰,从左至右:廖承志、 吴大可、张文彬、谢育才

1942年5月底,时任中共南方局委员、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廖承志(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在广东乐昌因叛徒郭潜告密被中统特务逮捕,被秘密押送进马家洲集中营。由于身份特殊,他被安排住进了整栋重禁闭室唯一有木地板的房间。在狱中,敌人企图精神折磨消磨他的革命意志,但面对软硬兼施的威逼利诱,廖承志总是嗤之以鼻、不为所动。他还利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纸张笔墨,在囚室中创作了《黄鼠狼向鸡请安》《枯树、饿鹰、恶犬》《“肥仔”自画像》等多幅绘画,以此勉励同志,鞭挞敌人。廖承志等人成功策反国民党看守姚宝山,帮廖承志给家里和党组织送画作和信件。1946年1月,在中共中央的营救和宋庆龄、何香凝的干预下,廖承志被释放。

廖承志囚室

廖承志漫画《“肥仔”自画像》,记录下狱中的非人生活

廖承志《雪竹图》,上题“劲节自长青,霜雪任侵凌。借问林间叟,如我有几人。”

廖承志在集中营给母亲和妻子的信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和残酷迫害,马家洲集中营里的中共党人和革命志士将“反饥饿、反迫害、反自新”作为斗争的中心内容。他们利用放风、上厕所等机会传递纸条,互相鼓励;集体静坐,拒绝上课,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转化看守,组织越狱。一系列的斗争,不仅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狱中威逼、引诱和迫害的反抗,也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投降阴谋。

在马家洲集中营的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共产党员、革命志士的优秀代表。1941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为了尽快将江西省委被破坏的情况及时向中共南委报告,避免更大的损失,不惜忍辱负重,通过自首“放弃立场”骗取敌人信任,逃离集中营。1941年9月24日晚,关押于重禁闭室的谭汤池、胡宗澹利用上厕所之机,成功越狱,之后辗转湖南桂林,继续革命斗争。

谢育才囚室

谭汤池胡宗澹囚室

1942年2月13日,赣西北前委宣传部长兼丰城中心县委书记吴大可被秘密枪杀于集中营。1944年8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张文彬因敌人的折磨迫害和日渐严重的肺结核病逝于集中营。

张文彬囚室

日军进犯,原迁驻泰和的江西省会各机关疏散,集中营亦于1945年1月迁至吉安县富田山区,6月又迁至永丰县潭头。翌年,随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机关迁往南昌潮王洲,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

从1940年6月至1945年1月,马家洲集中营里前后囚禁了近500名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这所人间地狱里,他们用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在江西红土地上竖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马家洲集中营旧址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1984年被公布为泰和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碑

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王氏宗祠(大禁闭室)

大禁闭室原为王氏祠堂,中间有天井,建筑面积553.55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天井两侧用原木打成木栅,再用毛竹块围成竹墙,隔成10间鸽子笼式的号子,每间面积不到5—6平方米,设上下铺,四周没有窗户,只能从天井透进些阳光。祠堂后厅则作为小礼堂。

王氏祠堂作为大禁闭室,用于关押普通犯人,小礼堂则供特务演出、开会和上课洗脑培训之用。2019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受天之佑”民房(女禁闭室)

“受天之佑”民房为前厅后堂的两进式建筑,中有天井,建筑面积176.37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正门门额书“受天之佑”。前厅有长方形厢房两间,西边为女禁闭室,东边为女特务值班室。后堂为训育组办公室,其中左次间为档案室,存放所有“留训人”档案资料。

女禁闭室仅10余平米,最多时关押了10余人。里面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凳子,“留训人”就利用洗脸水将地板擦干净,大人小孩挤坐在地板上在里面,小“犯人”李小琳就在这里从爬到学会走路。2019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奎壁联辉”民房(特务办公室及审讯室)

“奎壁联辉”民房为前厅后堂的两进式建筑,中有天井,建筑面积187.4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正门门额书“奎壁联辉”。前厅是特务值班室,后面厅堂是审讯室。左右厢房分别为诱降招供室和特务卧室。

特务在值班室负责公文收发、报刊分发、电话接听、上传下达等。审讯室里,特务用吊打、夹手指、竹签刺手指、坐老虎凳、踩杠、灌辣椒水等对“留训人”施以酷刑。2019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江西省博物馆 、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视频: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吴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