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圣安多尼堂

香港天主教圣安多尼堂

圣安多尼堂(英语:St. Anthony's Church)是一所位于香港薄扶林薄扶林道的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建立于1953年6月13日,由白英奇主教为新堂祝圣。

圣堂面向马路的大门及大闸现在都没有使用,教友惯常出入的门口设在圣安多尼学校内。圣堂入口放置著慈幼会会祖圣鲍思高(John Bosco 1813-1888)的塑像,他亲切地将左手搭在圣多明我沙维豪(Dominic Savio 1842-1857)肩膊上,他们都是慈幼会特别恭敬的圣人。圣堂外露天的一角设有露德圣母洞,种有花草,是繁喧市区中的一个使人重返大自然的角落。

进入圣堂后,可看到圣堂内部没有支柱,寛阔的空间,像是一个小型的天空。由纵横线条装饰的平顶,令人感觉像身在一架大蓬车内。圣堂最前方的正祭台,背后是一个圆拱,两边有吹着喇叭的漆金天使塑像。

圆拱外的两侧,左边是圣母进教之佑像,右边是耶稣圣心像。祭台顶的圆拱中央,有一个浮雕徽号以拉丁写着博爱笃信(Fide et Caritate)。1960年代礼仪改革前,正祭台上方供奉的是圣安多尼塑像,现在该塑像放在圣堂右边的侧祭台上。在这侧祭台上有一个特制的像小型座台圆形面镜的圣髑显供架,在中央设有如手掌般大小的圆盒,逢星期二供奉圣安多尼的骸骨,其他日子便供奉圣人的皮肤。圣安多尼的圣髑很受信徒的敬重,很多人为了寻找遗失了的人和物,都特地前来要求他代祷。教会内称圣安多尼为“失物主保”。

相关信息

弥撒礼仪时间

主日弥撒:上午7:00、8:30、10:00、下午6:00(粤语);上午11:30(英语)

星期六提前主日弥撒:晚上8:00(粤语)

平日弥撒:上午7:10、7:45、下午6:00(粤语)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中西区薄扶林道69号a

乘车线路:乘3a路、4路、7路空調巴士前往。

圣弥额尔天主教堂门票 圣弥额尔天主教堂门票多少钱

1. 圣弥额尔天主教堂门票多少钱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2、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3、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下图为米兰大教堂

2. 圣弥额尔天主教堂待多久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16岁时的一天,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经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500年后被梵帝冈封圣。她17岁时便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两年后的19岁便遭处死。

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贞德死后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3. 圣弥厄尔天主大教堂门票价格

1、北京王府井教堂王府井天主堂,俗称东堂,这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

2、崇文门基督教堂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始建于1870年,是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

3、西什库教堂北京有名的天主教堂,在西城区,离北海很近,经常有情侣在这里拍婚纱照风格强烈的西式建筑,加上浓郁的宗教气氛,十分清净。

4、西直门天主教堂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1994年,西堂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5、圣米厄尔教堂圣弥厄尔教堂,又称东交民巷教堂、台基厂教堂,原属法国领事馆。

6、宣武门教堂宣武门天主堂 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为明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获准在北京传教时所建。

4. 圣弥额尔大教堂开放时间

北京北堂(救世主堂)地址:北京市西什库33号北京南堂(圣母无原罪)地址:北京市宣武门内前门西大街141号北京东堂(若瑟堂)地址:北 市王府井大街74号北京西堂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大街130号圣弥额尔天主堂地址:东交民巷圣德肋撒堂(南岗子)地址:永生路6号西郊天主堂地址:西郊门头沟后桑峪村延庆县永宁乡天主堂地址: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乡南郊东管头村天主堂地址:北京市南郊丰台区芦沟乡东管头村大兴县牛房耶稣圣心堂地址:北京市大兴县牛房西湖林圣母圣心堂地址:北京市大兴县西湖林通县嘉后疃天主堂地址:北京市东郊通县嘉后疃通县龙庄新天主堂地址:北京市通县龙庄通县牛牧屯天主堂地址:北京市通县牛牧屯基督教堂崇文门堂地址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宽街堂地址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吉祥胡同10号珠市口堂地址前门大街129号缸瓦市堂地址

5. 圣弥厄尔大教堂在哪

祝圣,就是祝,{耶稣在世时的祈祷,和我们效法耶稣的祈祷}圣{圣人,天主教里有很多被封圣的人,其中包括,宗徒和其他为我们传福音的人,他们忍耐,行为、劳碌都是为报答耶稣基督的救赎}赞美耶稣,光荣归于至高的而慈悯的父,阿门祝圣:圣人为耶稣救赎传播福音的人,这样的人称圣,他们效法耶稣基督的行为。

6. 圣弥厄尔大教堂门票在哪买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四季分明。很多人会选择夏天来青岛避暑,然而青岛夏天最高温也在30度上下,所以青岛除了海边之外的地方也是闷热的可以。没必要非得等到夏天再来青岛,其实春末和夏初都是最好的去青岛旅行的季节。

而且去青岛玩,也不只是在海边玩吧。夏季是青岛的旅游旺季到处是人挤人,你去逛景点真的除了人什么都看不到。

如果你不喜欢拥挤,个人建议是四月和十月来青岛。

青岛住宿

朋友来青岛一般推荐在木鸟短租APP上订民宿,点击下面链接就能看到全部的青岛民宿。

木鸟短租网-特色旅游住宿,短租房,日租房,短租公寓,民宿订房网

正好赶在旅游旺季之前,人不是很多,时间也很充足,就去青岛的老城区走走。青岛是一座丘陵上的城市,山海相连,选一个好天气,登上信号山或者小鱼山或者观海山,看看近处满满的红房子,再看看远处平静的海岸。“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Day1:青岛老城散步路线

覆盖景点:中山路——圣弥厄尔大教堂——纸有境界——广西路——基督教堂——信号山——老舍故居——中国海洋大学——小鱼山

参考用时:步行全程2小时左右。游览总时间5小时左右。

老城区曾是殖民地,这是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就不多说了。因此现在老城区的各种德式建筑也是那时候形成的。可以选择在老城区漫步,看看中国人生活下的欧洲风格的街道和建筑。

【中山路】

青岛老城区地形也较为奇特,各种红房子,鳞次栉比,往往上了一个大坡,却刚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中山路是青岛主要街道,曾经是青岛的商业中心,现已时过境迁,略显萧条。中山路上的建筑多为一些银行旧址,很漂亮但不是很具有青岛特色。

【圣弥厄尔大教堂】

门票:10 元,学生票半价。

走不久你就会发现拐入圣弥厄尔大教堂的路,其实几乎在整个老城区散步途中你都能看到它,它是当时青岛最高的建筑(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内部里面有当时亚洲唯二的管风琴,据说每天下午都会有人演奏。还有很欧式的彩绘玻璃,非常有贵族气息。

参观完天主教堂顺着浙江路下行就可以到达湖北路,一条很市井的街道。没记错有几家卖海鲜的,可以路过看看青岛丰富的海鲜品种。

【纸有境界——独立书店】

如果你好运,碰上湖北路上的“纸有境 ”营业,可以进去一逛。其实说是独立书店倒不如说是对公众开放的私人书房合适。老板文质彬彬,整个小屋文人气十足。坐拥书城,红袖添香。

【广西路】——老建筑很多的老街

走出去就到了青岛老城区另一条主干线——广西路——亨利王子街。亨利王子街百年来并有过太多变化,当年的建筑现在也多都在。侯爵宾馆旧址、医药商店旧址、理发厅旧址、德意志邮局旧址等以此排开。色彩相当丰富的街道。

【基督教堂】

门票:10, 周日上午免票,晚17点后免票

在沂水路的尽头就是青岛基督教堂(福音堂)。现在还在承担教堂的职能,每个周末都有做礼拜的人。所以虽然周日免费,但是人很多。并不推荐,反而如果有时间可以选择晚点去。这里售票处下班很早的。有次五点左右去就下班了,整个教堂小广场上就我一个人。对着教堂,静静的坐一会,好好打量一下这幢精美的建筑。

参观完基督教堂出来就可以看到信号山的入口啦,不要犹豫了,快去登上这座俯瞰青岛老城区的最佳地点吧。

【信号山公园】

门票:15 ,无学生票

信号山公园也是德占时期就有的了,不过当时只是个无线站台,后来辟为公园。小山本身并无什么看点。但是在这里俯瞰青岛老城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在信号山尽情打望之后原路下山。信号山入口所在的街道叫龙山路,龙山路上很多德国小建筑,而且依山而建,颇显高达。顺着龙山路一直走,就可以到达恒山路,请注意,这附近小路很多,别迷路呀!

【老舍故居】

门票: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免费

老舍先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骆驼祥子》的撰写工作,整个博物馆都以这本小说为主题。里面藏品到也算丰富,有当年老舍先生写作用的各种物品。还有各个年代的骆驼祥子话剧的VOD。看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从老舍故居出来就可以看到一家很有意思的咖啡馆。长颈鹿咖啡……

街角的咖啡店 ——不舍昼夜,很有故事的小店,很安静,满是文艺情调。

【大学路】——咖啡馆一条街

从这里走出去就是大学路啦。大学路上有很多很棒的咖啡馆,走累了的可以进去坐坐、歇歇脚……

大学路顾名思义,因其附近的大学而得名。最早为私利青岛大学,后经过一系列合并成为国立山东大学,一度名师云集。我非常喜欢大学路的感觉。尤其当盛夏之时,阳光从梧桐叶之中撒下,美哉~

不想去海大转转的可以从这里直接去小鱼山和名人故居一条街

【中国海洋大学】

我有个习惯,不管去哪总喜欢去当地最好的大学转转,海大算是青岛最好的大学了。不过好像很少有人知道。985哦,海洋研究方面全国权威。而且入选了全国十大最美校园。说实话,学校本身和武大、厦大等还是有差距,但是海大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好,原脾斯麦军营所在处。从海大操场一带远眺,整个信号山一带的美景尽收眼底。

老城区的徒步路线不妨以小鱼山为终点,最后在俯瞰一下青岛的老城,还可以看到汇泉湾的美景,从康有为故居这里下去就是第一海水浴场,正好可以和青岛沿海景观带连接一起玩。

【小鱼山】

门票:15

小鱼山相比较信号山小得多,其实就是一个观景台,不过胜在风景很棒。小鱼山下有很多咖啡馆,可以进去一坐~

路线二:青岛海岸线

栈桥——欧人监狱——小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海滨木栈道——第二海水浴场——八大关——第三海水浴场——五四广场——奥帆中心

青岛的沿岸海滨都是不收费的,从西走到 十多公里都是美景。体力可以的建议徒步或者骑行。就算不去各种景点,就在海滩上发发呆,吹吹海风,捡捡贝壳都惬意的很。

如果你是亲子游,可以让你的小baby堆沙子,抓蟹子,踩浪花,沙滩就是小朋友的天堂。

青岛的海岸线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海湾 :

【青岛湾】

这很可能是你到青岛接触的第一个海湾,因为青岛的地标建筑——栈桥就在这里,这里还有小青岛、欧人监狱博物馆、海军博物馆等等都在这里。我觉得最好的观景点就在小青岛上,可以看到整个青岛湾的景色。从栈桥一路到小青岛的景色也值得一提,太平路上各种百年建筑一幢接着一幢。如果在冬天来,还有海鸥一路与你随行,包你心情大好。进入小青岛要收费,好像是10元。

【汇泉湾】

如果不是汇泉角上的东海大大大大大大大饭店让这里景色大打折扣,我会把这里列为青岛景色最棒的海湾。最佳观景点在小鱼山上,可以俯瞰整个汇泉湾。游客最多的第一海水浴场也在这里。每年夏天都有下饺子盛况(人多)木栈道也从这里开始,开始徒步木栈道吧,不会让你失望的。

tips:木栈道不准骑车,如果你不幸碰上骑车的人你就知道为什么不让骑了,一个车子走过,整个木栈道要抖好久……

【太平湾】

这里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第二海水浴场和与它相连的八大关了,第二海水浴场我认为是青岛市区最好的海水浴场了。从二浴到三浴的木栈道也是整个海滨木栈道的精华所在。二浴夏天进入会收费,不高的。

【浮山湾】

在这里你已经看不到一路与你相伴的红瓦绿树了,各种高楼大厦是另一种景致。第三海水浴场附近散步的好地方,视野极佳。从三浴到五四广场的路是青岛的一条雕塑街。一路走去也不会无聊。

总结一下:从栈桥开始一直到第三海水浴场,是青岛沿海旅游景点非常密集的一带,而且海边都建有木栈道,一直走下来步行游览很方便,而且除了个别几个景点收门票之外都是免费的。强烈建议安排一天一路走下来,中午可以选择在海边野餐。

TIPS:海边禁止烧烤,可以野餐,但是请自觉带走垃圾。

具体景点推荐

【栈桥公园】

门票:免费

栈桥是青岛的地标,可以作为步行路线的起点。至于栈桥本身,历史意义大于参观意义。

冬季的栈桥附近会有很多海鸥来过冬,也是赏海鸥的好时机。近年来,海鸥数量越来越多,也说明青岛近海条件的改善。

TIPS:栈桥附近有很多拉你坐船的人,电视曾经报道过,非常不值。请再三考虑。

从栈桥出来,沿太平路走可以看到很多老建筑,夏天还有烦人的各种小贩,尤其是卖贝壳的,请无视他们吧……沿着太平路一直走就可以看到欧人监狱了,有兴趣的可以进去参观一下,淡季票价只要五元的说。

【欧人监狱】--够胆你就淡季来

旺季25/人 淡季5元/人 淡季无学生票

欧人监狱是栋很漂亮的德式建筑,红色外观,精美的装饰让人忘记这里曾经是那么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塔楼的楼梯很上像,但已经年久失修,不要贸然攀爬。淡季这里就阴森恐怖四个字,整个景点内一般就你一个人,时不时跳出的蜡像吓你一跳。

从欧人监狱出来 一直沿着莱阳路走就是到达鲁迅公园,再沿着琴屿路就可以到达小青岛了。

【小青岛】

旺季15 淡季10 学生票半价

青岛之名就是来自这个小岛(现在是半岛),这里也是欣赏整个青岛湾景色最好的地方,从鲁迅公园旁的琴岛路走到小青岛的一路也是风光无限,在这里还能看到海军博物馆里的陈列的旧军舰。省去进 军博的门票。

从小青岛出来可以一直沿木栈道走到八大关,一浴附近看小鱼山一带,不推荐在一浴停留,人太多了,沙质水质都不行,想在海水浴场玩的话还是到二浴三浴比较好。

【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免费

鲁迅公园,纪念鲁迅先生得名。其实就是一个海边小公园,靠近一浴场和海底世界。一到夏天都是人人人,其他季节绝对是看海散步的好地方。

鲁迅公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红色礁石了,其他地方的礁石很少有红色的。青岛的一大特色。

第二海水浴场6-8月 收费十元其他季节免费

沿着木栈道一直走就是第二海水浴场了,这是青岛市区最好的浴场了,要是想在海水浴场玩,还是推荐到二浴,而且背后就是八大关,可以放在一起游览。

二浴的更衣室 很上像的 在八大关闻着海腥味走总能找到。

【八大关】

八大关《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中位列最美城区之一。八大关顾名思义,八条街道,但是整个八大关区域已经超过这个范围。很适合漫步,很多地标适合拍照!

TIPS:夏天来八大关9点之前是很好的游览时间。

从八大关走出来到第三海水浴场的木栈道是青岛最适合散步的海边了,强烈推荐走一走,包你烦恼都丢到脑后。

【第三海水浴场】免费

青岛也难得有这种蓝天了,一年没几次,姑且称为青岛蓝吧。

沿海一路都有些海边的咖啡馆,不过据我所知,味道都很一般,而且价格奇高。喜欢的咖啡馆还是在老城区那边。

从第三海水浴场可以看到青岛的中心区,一样都是楼、楼、楼。

青岛交通:

1、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距离市区大概25公里左右。国内外皆可到达!到市区有三条机场巴士,单程票价都是20元。不建议坐公交车!打车到市区大约70到80块钱。

2、火车:青岛现有两个火车站。青岛火车站和青岛火车北站。火车北站刚刚建成,目前只有到东北方向的列车在北站搭乘。

青岛站到京沪方向的高铁非常频繁,但是也只有高铁,连动车都没有。话说青岛站地理位置很不错。出了火车站一条马路就是海边,走不多远就是栈桥。火车站附近最好不要打车,尤其是那种残疾人的小红色车。各种流氓离谱要价,年年曝光,年年治理不了。

3、市内公交车:青岛公交车绝大多数无人售票,一元跑全程。在旅游旺季会开双层观光巴士,走沿海一线,还配有导游,但坐的人不多。略贵!

4:出租车:起步价9元,每公里1.5元。

【青岛美食】

来青岛可以吃新鲜的海鲜!去海鲜市场买来最新从海里打捞的海鲜,拿到民宿里做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吃的超级满足。

海鲜的话,肯定都不便宜,最便宜的就是辣炒蛤蜊,也是到青岛最值得吃得廉价海鲜了。

来青岛除了吃海鲜,一定要尝尝鲁菜。我比较推荐四季园,点点鲁菜,喝青岛啤酒。菜品建议烤羊肉串、爆炒腰花、炒驴肠、红烧鮥鱼、四季毛头丸子、酱牛肉、苔菜炖豆腐、老家菜饼等等大家看喜好点即可。

鲁菜的特色就是分量足,口味相比较重,特别多的葱蒜。

希望这个旅行攻略对你们有用!现在正是去青岛最好的季节哦!

圣安多尼堂区旅游景点 -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

1.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

澳门半岛开发最早,分布着澳门的市区是中国澳门的行政、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所在区,绝大部分人口和工商业均集中于此。澳门半岛有5个区:花地堂区、圣安多尼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和风顺堂区。

2.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个地方

华南地区有:广州市、南宁市、海口市、香港岛、花地玛堂区、深圳市、柳州市、三亚市、九龙半岛、圣安多尼堂区 、珠海市、桂林市、三沙市、新界、大堂区、汕头市、梧州市、儋州市、望德堂区、佛山市 北海市、顺风堂区、韶关市、防城港市、嘉模堂区(氹仔)

湛江市、钦州市、圣方济各堂区(路环、肇庆市、贵港市、路氹城、江门市、玉林市、茂名市、百色市、惠州市、贺州市、梅州市、河池市、汕尾市、来宾市、河源市、崇左市、阳江市、清远市 、东莞市、中山市 、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华南地区,中国大区之一,位于中国南部,简称“华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3. 圣安多尼堂区好吗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澳门的居住人口估计约为520,000人,当中以华人为主,占总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占3%,其中外地雇员有71,182名。

居住人口中48.8%为男性,51.2%为女性。女性人口的比例较男性为高,主要原因是外地雇员及来澳的移民当中,女性约占六成。居住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5.3岁,在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方面,0-14岁的青年人口占15.2%;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0%。随著人们寿命的延长,而出生人数相对较少,澳门跟世界很多国家/地区一样,人口步入老龄化。澳门半岛的居住人口有43.3万人,占86.4%,而氹仔的居住人口有6.3万人,占12.6%。路环居住人口3292人约占0.7%。按堂区分析,花地玛堂区的居住人口达20.1万人,占总数40.0%,其次是圣安多尼堂区,有11.3万人,占22.5%。澳门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2006年的澳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5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圣安多尼堂区,每平方公里超过十万人,而路环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433人。

4. 圣安多尼教堂

深圳的天主教堂---天主教深圳圣安多尼教堂,座落在福田区的农林路和泽田路交汇处,就在景田沃尔玛附近。

坐245经常可以看到天主教堂,245在泽田路口或是高级中学北门下车。

5. 圣安多尼堂区意义

澳门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每一个堂区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为堂区名称。但是,行政区划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没有法人地位。澳门现有五个堂区,分别是:

澳门半岛

花地玛堂区(俗称北区,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环、筷子基和水塘)

圣安多尼堂区(即花王堂区,在澳门西部,包括新桥和沙梨头;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一带也属本堂区之内)

大堂区(中区、新马路以北部分、南湾、水坑尾、整个新口岸填海地段、东至新口岸港澳码头,整条环岛公路至妈阁南端,包括澳门旅游塔和立法会)

望德堂区(包括荷兰园、东望洋山、塔石一带)

风顺堂区(亦称圣老愣佐堂区,包括八十年代未进行南湾湖填海的整个妈阁半岛,包括妈阁山、西望洋山、新马路以南部分)

澳门离岛

嘉模堂区(即氹仔)

圣方济各堂区(即路环)

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为称为路氹城,但不属于任何堂区。

6. 香港圣安多尼堂

  澳门主要景点在半岛,澳门半岛是 成澳门的三部份之一,是澳门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门最早开发的地区,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

位于澳门半岛的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区。半岛分五个区:花地玛堂区位于半岛北部,面积最大,包括青洲、台山、马场、黑沙环、望厦、筷子基等地。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在半岛西部,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望德堂区位于半岛中部偏东,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大堂区主要位于半岛东南部,是澳门地区的经济中心。风顺堂区(圣老楞佐堂区)位于半岛西南段,本区是澳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澳门的行政中心。

7. 圣安多尼堂区是什么地方

澳门以天主教“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每一个堂区以其代表性教堂作为堂区名称,堂区没有法人地位。澳门现有七个堂区,当中五个位于澳门半岛,两个位于离岛,还有一个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并没有划分任何堂区。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大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澳门离岛:嘉模堂区、圣方济各堂区。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并未列入任何堂区,但一般将该处称为路氹城。然而。“堂区”的行政区划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不具法律地位。

8. 澳门圣安多尼堂区图片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i)(iv)(vi)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多元共存 和谐交融

16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我们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 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闢建坟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居 在澳门的外国人,也以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国介绍在澳门见到的一切中国文化思想与生活习俗。澳门,也是一道外国认识中国的门户。

随著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事实上,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开创许多中国第一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到19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比如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圣安多尼堂区旅游景点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

1.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

澳门半岛开发最早,分布着澳门的市区是中国澳门的行政、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所在区,绝大部分人口和工商业均集中于此。澳门半岛有5个区:花地堂区、圣安多尼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和风顺堂区。

2. 香港圣安多尼堂

澳门旅游景点:观音像、大三巴牌坊、妈阁庙、大炮台、澳门赛马会、玫瑰圣母堂 、国父纪念馆、海事博物馆 、酒类博物馆、邮政局博物馆、 白鸽巢公园 、二龙喉公园、卢廉若公园、 螺丝山公园 、南湾公园、嘉谟公园 、普济禅院、 圣安多尼堂、圣奥斯定堂 、望厦圣方济各小堂、 圣老楞佐堂、望德圣母堂、 嘉谟圣母教堂 、圣方济各教堂、九澳七苦圣母小堂 、住宅式博物馆 、莲峰庙、莲溪庙、 包公庙、 菩堤园、观音岩 、谭公庙、 大堂等等。其中三大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妈阁庙、大炮台。三大著名景点旅游路线:1、大三巴牌坊(1)详细地址:澳门大三巴斜港。(2)路线: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路于新马路下车,沿议事亭前地及步行径前往可到。2、妈阁庙(1)详细地址:澳门妈阁街妈阁庙。(2)交通:在澳门市区,可乘坐公交车6、8、9、28B线。3、大炮台(1)详细地址:澳门半岛中部一海拔52米的小山头上(近圣保禄修院遗址)。(2)交通:公交8A、17、18、19、26线。

3. 圣安多尼堂区在哪个地方

圣安多尼堂区又名花王堂区,澳门半岛的5个区之一。在澳门半岛西部。北、东、南三面分别以美副将大马路、贾伯乐提督街、草堆街与花地玛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相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而人口密度则是全澳之冠(1996年11.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97368人)。包括沙梨头、新桥等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4. 圣安多尼堂区好吗

2015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调整后的澳门特区行政区域图。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个离岛。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澳门有七个堂区和一个无堂区划分区域。但“堂区”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不具法律地位。頭條萊垍

以下为这7个区的列表

澳门半岛頭條萊垍

花地玛堂区 - 圣安多尼堂区- 大堂区 - 望德堂区 - 风顺堂区條萊垍頭

离岛

氹仔:嘉模堂区條萊垍頭

路环:圣方济各堂区

路氹城:位于路环与氹仔的填海地段(未划分)頭條萊垍

5. 圣安多尼堂区属于哪个国家

澳门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每一个堂区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为堂区名称。但是,行政区划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没有法人地位。澳门现有五个堂区,分别是:

澳门半岛

花地玛堂区(俗称北区,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环、筷子基和水塘)

圣安多尼堂区(即花王堂区,在澳门西部,包括新桥和沙梨头;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一带也属本堂区之内)

大堂区(中区、新马路以北部分、南湾、水坑尾、整个新口岸填海地段、东至新口岸港澳码头,整条环岛公路至妈阁南端,包括澳门旅游塔和立法会)

望德堂区(包括荷兰园、东望洋山、塔石一带)

风顺堂区(亦称圣老愣佐堂区,包括八十年代未进行南湾湖填海的整个妈阁半岛,包括妈阁山、西望洋山、新马路以南部分)

澳门离岛

嘉模堂区(即 氹仔)

圣方济各堂区(即路环)

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为称为路氹城,但不属于任何堂区。

6. 圣安多尼教堂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狭长的地形内,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把澳门历史建筑连为一体,同时也包括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的东望洋炮台。 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澳门历史城区主要景点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大三巴牌坊等20多处历史建筑。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澳门历史城区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16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等等。

自16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不同地方的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辟建坟场。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建筑格局

结构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狭长的地形内,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把澳门历史建筑连为一体,同时也包括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的东望洋炮台。

从空间布局上澳门历史城区文物建筑主要呈条状分布,分布密集。按具体分布来说,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守护着内港的入口;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过妈阁街为郑家大屋所在的亚婆井前地;再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耸立在街的尽头。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风顺堂上街连着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就设在这里,而圣若瑟修院则与圣堂紧邻。三巴仔横街往右折上夜晦斜巷是岗顶前地,这里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岗顶前地经东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马路,旁边就是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大楼对面的议事亭前地,左有三街会馆(关帝庙),右有仁慈堂大楼;由仁慈堂大楼经罗结地巷转左,大堂(主教座堂)就在眼前;经过大堂进入大堂巷,卢家大屋巍然地静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边是优雅的玫瑰堂 往前走,经卖草地街再转大三巴街,尽头处就是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右边是大炮台,左边则是旧城墙遗址和哪咤庙。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便是圣安多尼教堂,不远处就是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与基督教坟场紧贴地候在前地的右侧。而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屹立在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

特点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在建筑风格上具有欧洲天主教国家中世纪城市和葡萄牙建筑色彩,淡黄、粉紫色的外墙,白色的装饰线角,形成澳门建筑清新、素雅而又亮丽、华贵的整体外观,有别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任何城市。

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主要建筑

综述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妈阁庙

妈阁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妈阁山西麓,建成于明朝,在澳门世界遗产中被排在第一,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时间最长的,在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就有妈阁庙了。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传说葡萄牙人初次登上澳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妈祖阁渡头"和这座寺庙。当地人指着寺庙说,这是"妈阁"。葡人以为"妈阁"就是这个岛的名字,于是便有了macao这个地名。

妈阁庙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 庙前一对镇门石狮,形态逼真。庙中有大殿、石殿、弘仁殿和观音阁,均飞檐凌空,气势雄壮。庙内的一块洋船石上面雕刻着古代海船的图形。

港务局大楼

港务局大楼,原称嚤啰兵营,又俗称水师厂,位于妈阁山边的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门的警察的营地,可驻200多官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做港务局和水警的办公地点,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港务局办公大楼。

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约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为典型的岭南民居大屋,木雕石雕技艺精湛,是中华文明在澳门建筑上的典范。同时又受葡式住宅及西方古典风格的影响,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是西式的。庭院古色古香,有郑观应手植的紫荆花。

圣老楞佐教堂

圣老楞佐教堂,中文名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 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现规模制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教堂建筑外观特征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教堂左右钟楼并峙,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做弥撒时摇动震鸣用。教堂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圣堂内挂有古式吊灯。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圣若瑟修院及教堂,又称小三巴寺,由耶稣会士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圣若瑟修院圣堂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建,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1953年再被修葺,以巴洛克风格著称。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澳门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整个建筑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岗顶剧院是中国最古老的欧式剧院,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何东图书馆

何东图书馆,原是何东别墅,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整个建筑为黄色。原主人为葡国人,民国七年(1918年)被香港富豪何东爵士购买,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他去世后将别墅赠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之用。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又称龙须庙,也叫岗顶教堂。早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耶稣会教士即在岗顶修建教堂,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成,并在后面增建了一间修院。初时建筑简陋,教士们用蒲葵叶来覆盖教堂的屋顶,每当海风劲吹,教堂屋顶的树叶即随风扬起,华人看着这情景如同龙须竖起,所以称这座教堂为龙须庙。建成后约30年,遭炮火轰击,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

民政总署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后曾多次重修,现规模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二楼的图书馆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图书馆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专门收藏17世纪~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

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所在地原为澳门繁华市区"荣宁坊",门口有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会馆初建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为表崇敬之意,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之后祀者日众,人人入内拜祭,会馆功能不断退化,而祀神则成为其主要功能,到后来人们直呼其为"关帝庙"。

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大楼,明隆庆三年(1569年)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了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工作。成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风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形成现有面貌,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又称大堂或大庙,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清乾隆五十四年(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巧华丽,教堂里面装嵌有美丽的彩色玻璃,正面两边为双塔式建筑,澳门教会的重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圣彼得。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祭坛下掩埋着16~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

卢家大屋

卢家大屋,是澳门商人卢九家族的旧居,又名"金玉堂"。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移居澳门。大屋约落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青砖建造,仿广州西关 大屋布局,高两层,屋内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铸铁栏杆等,反映了澳门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是晚清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代表。

玫瑰堂

玫瑰堂,又称多明我堂,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建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清道光八年(1828年),教堂进行大修,教堂有着巴洛克式大门,奶白色外墙和绿色百叶窗非常醒目。教堂内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图案装饰,形状各异的彩色玻璃片组合成的各种图案,教堂旁边的四层"圣物宝库"收藏了300多件澳门天主教的珍贵文物。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曾经是天主教远东教区的大本营,"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先后被焚毁3次,大三巴只剩一堵残壁,是澳门标志性建筑遗迹。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协助建成,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十字架下是一具铜鸽,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两种花朵围绕。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DEI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大炮台

大炮台,位于柿山(炮台山)之巅,是澳门中央炮台,有42门大炮,是葡萄牙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天启六年(1617年~1626年)修建的,名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了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约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嘉靖三十九年(1558~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安多尼是天主教徒信奉的"婚姻主保"之神,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因此称之为"花王堂"。圣安多尼教堂多次遭到火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火灾使整座教堂只余下残垣断壁,但在第二年就由教徒们捐资重建。因为花王堂是全澳门最早的教堂,所以其他教堂都以其鸣钟为表率,每当其教堂响起钟声时,其他教堂即群起响应。

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大楼,现有建筑修建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根据新古典的表现方式加建现有立面之拱廊部分。仁慈堂为砖石建筑,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复使用,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 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

东望洋炮台

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教堂),修筑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扩大增修,翌年完工,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墙高约6米,立面由花岗石筑建而成,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女儿墙稍为降低。炮台内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约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祀奉雪地圣母,教堂内部的壁画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会,是该地区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东望洋灯塔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古老的灯塔。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位于岗顶前地,建筑长41.5米,宽22米,中式坡屋顶之屋脊高为12米,屋檐高为7.5米。建筑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观众席为月牙形,依靠楼下10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剧院正主面为一面宽15.7米的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券洞宽约3米,而8条倚柱均长约6米,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令立面看起来更为雄伟、高耸。与正立面不同的是面向岗顶前地之侧立面,其墙上连续开满9个宽2.45米的落地大窗,进一步加强屋面水平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浑厚的气度。建筑整体粉刷以绿色,衬托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在以黄色为主调的周围环境中,既和谐共处又突显个性。

哪吒庙

哪吒庙,建筑深8.4米,宽4.51米,为两进式建筑,中间没有天井,是传统中式庙宇中较罕见的例子,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正殿进深5米,四面墙体均以青砖筑建而成,青砖表面抹灰并重新划上砖线,屋顶为传统硬山式,正脊高5米,檐口高3.4米。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除山墙上有少许草尾点缀外,一般不作装饰。正殿入口前是哪咤庙之门厅,它是歇山式建筑,部分屋顶重叠于正殿屋顶上。门厅三周不砌墙,只以漆上黑色木栏栅围绕。整个屋顶之重量,由正面两条石立柱及插入正殿山墙之木梁承托,建筑正脊有鳌鱼及宝珠衬托,垂脊呈飞檐状。建筑整体装饰简约。

历史文化

出版书籍

2006年,许政编著《鲜有的"文化共时结构"--"世界遗产"澳门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2007年,童乔慧编著《澳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实践》。

2007年,澳门学者邢荣发编著的《明清澳门城市建筑研究》,介绍了明清时期澳门城市建筑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对澳门的欧陆风格与葡萄牙风格建筑作了叙述,该书荣获第二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的著作类一等奖。

2008年,《澳门文物建筑笔记》是由两位澳门从事文物保护和建筑设计的人士张鹊桥,陈建成以建筑艺术的角度对文物的某个片面进行谈论。

2009年,谭明编著《澳门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9年,李玺、毛蕾编著《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新性开发策略研究--游客感知的视角》。

2009年,吴尧、朱蓉编著《更新过程:澳门历史建筑群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略记》。

2009年,龚恺《"内"与"外"的改造一~对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次城市更新设计》。

2010年,陈金华、黄家仪编著《基于公众感知与参与视角的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2010年,袁俊、张萌编著《生态旅游视野下的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申报过程

早在澳葡政府时期,将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但自从澳门回归中国,申报便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2001年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三名专家到澳门协助文化局制订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书的初步文本,并就相关申请程序和配套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澳门行政长官代表、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于同年7月23日,主持了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动仪式,宣布中国将于200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其中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澳门历史建筑"。

到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举行会议时,"澳门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2005年中国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将会在第29届世界遗产会议上被审议。

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05年7月15日的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获得一致的决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评定标准

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i)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文物价值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文物保护

根据记戴,"1953年12月10日澳门总督史柏泰(MarquesEsparteiro)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以'确定现有的建筑文物'。这是澳门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以书面形式关注城市的保护工作。7年以后,另一位总督马济时(JaimeSilverioMarques)任命了一个新的工作组,其工作为'研究和提出适当的措施以保护和重视历史和艺术文物'。但是,当时保护文物建筑,仅局限于个别的楼宇、教堂、宫殿和炮台等。"由此可见,澳门最早有关文物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处于澳葡政府时期,主要是官方主导。

20世纪80年代开始,澳门民间开始出现文物保护的热潮,政府也对整个澳门地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了评定。

直至2000年,澳门对本地历史建筑的研究才开始比较盛行,当时主要把澳门划为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等,主要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澳门参与调研。

2001年7月23日,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日正式启动,标志着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活动正式展开,澳门历史建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澳门历史城区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7. 澳门圣安多尼堂区图片

澳门以天主教“堂区”作为行政 划单位,每一个堂区以其代表性教堂作为堂区名称,堂区没有法人地位。澳门现有七个堂区,当中五个位于澳门半岛,两个位于离岛,还有一个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并没有划分任何堂区。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大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澳门离岛:嘉模堂区、圣方济各堂区。位于氹仔和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并未列入任何堂区,但一般将该处称为路氹城。然而。“堂区”的行政区划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不具法律地位。

8. 圣安多尼堂区是什么地方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澳门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每一个堂区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为堂区名称。澳门现有七个堂区,分别是: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大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海岛市、嘉模堂区、圣方济各堂区,填海中的路凼城现时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