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

简称“红楼”,常被以“北大红楼”、“沙滩红楼”引用。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的策源地。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今五四大街)29号,为北大老校舍之一,原名“京师大学堂”。在故宫博物院北侧的景山公园东边,五四路北侧,中国美术馆的西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迁往西郊燕园。此后红楼曾为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红楼革命历史

1918年以后,-、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曾先后在此任教任职。李大钊任北北京大学红楼

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在此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五四运动后不久,李大钊等在红楼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东的屋子,为当年李大钊办公的地方。鲁迅先生自1920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在红楼授课达6年之久,讲授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许多革命青年。邓中夏等著名0人也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红楼一楼东南隅有两间西向的屋子,是李大钊同志当年办公的地方

1918年初,李大钊在此创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19年5月4日,北大北京大学红楼

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以后,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点。1919年到1920年毛泽东曾在楼内图书馆工作。鲁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时的休息室在二楼扶梯对面。许多著名学者和新派人物在这里讲过课。这里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就在设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如此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使“北大红楼”历经时代变迁而始终令人瞩目,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53年北京大学全部搬到西郊。1984年5月初设置了“红楼纪念牌”。

存在意义

不久前“北大红楼”又多了一块牌匾———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纪念馆复原北京大学红楼

了当年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据纪念馆负责同志介绍说,在原址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基本保持当年的原貌,办公桌、座椅、桌上的按铃等据说都是当年的原物。

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通过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并形象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在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

据介绍,这个纪念馆是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的,其办馆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北京红楼梦大观园地址(为拍摄红楼梦而新建的北京大观园就是主题公园)

大观园在北京的哪个位置?

北京大观园在北京市宣武区南菜园街12号。

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是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元春大笔一挥,“大观园”便成了其代名词。而大观园的主体——省亲别墅,就由正殿(带月台)、侧殿、大观楼、东飞楼(缀锦楼)、西斜楼(含芳楼)组成。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

北京大观园是根据《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修建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兴建于1984年。

建筑格局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水域面积2.4万平方米,堆山叠石6万立方米,主要景点有庭院景区5处,即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缀绵楼和秋爽斋。

自然景区3处,即藕香榭、滴翠亭、稻香村;佛寺景区1处,即栊翠庵;殿宇景区1处,即元妃省亲时的行宫大观楼;有暖香坞、芦雪庭、红香圃、嘉荫堂、翠烟桥等40多个景点。

北京大观园在哪个位置

大观园在北京的西城区南菜园街12号。

大观园位于北京二环内西南角,是一处仿造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而建设的园林,也是87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取景地。游客来此可以寻找剧中场景、了解红楼文化,还可以欣赏园中的优美风景。

大观园的面积不大,长宽都在300米左右,在园内逛逛大约2-3个小时就可以了。园中的布景非常雅致,有江南大户庭院的风范,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行走其中使人心旷神怡,游客还可以付费穿着古装拍照,十分有趣。

在园内很多建筑中,有红楼人物的蜡像,模仿出他们的生活场景;还有一处文楼文化艺术展,可以系统的了解红楼梦的文化。

除了参观景色和了解文化外,大观园每年也有很多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的红楼庙会最是盛大,每天将上演元妃省亲、宝黛成亲、贾母贺寿等众多主题节目,还有糖人、脸谱等民间艺术亮相,非常热闹。

另外,夏季(5-10月)夜晚的晚间活动会有红楼文化艺术表演、皮影表演、大型音乐喷泉 演、激光水幕电影《梦幻红楼》等,也很值得体验。

大观园周边还有很多景点、酒店、餐厅,比如:

景点

古陶文明博物馆 与大观园距离0.25km

北京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与大观园距离1.21km

万寿公园 与大观园距离1.41km。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现在的哪里?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贾府为袁春省亲而建的别墅,位于小说中提到的京城。袁春的园林通称“大观园”,正殿匾额写着“顾恩思怡”。袁春省亲后,袁春命宝玉、朱钗住在园中。在小说的叙事体系中,它有一半皇家园林血统,成为元、春命运的晴雨表,无形中关系到贾府的命运。因此,要建造大观园,就必须扩建长房宁国府的原方慧园林基址,园内有一座象征着贾府祖脉的大主山。大观园是放置作者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地方。它是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是虚幻世界的化身,是人间充满爱与美的地方 它体现了小说的思想,如女儿的尊严,青春的叛逆,善与恶的结合,诗意的生活,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幼儿的真实情感和爱情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作。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家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群风度翩翩、学识超群的闺阁美人的生活风貌,展现了人性的真美和悲剧。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之美和中国古代各种社会状况的史诗作品。

87版红楼梦拍摄地在哪里?

87版红楼梦拍摄地就在北京大观园。大观园位于北京二环内西南角,是一处仿造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而建设的园林,原址为明清两代皇家菜园,明代曾在此设“嘉疏署”,也是87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取景地。

之一集时那些山是在黄山拍摄的。连续剧片头是一块巨石,让人印象深刻,寓意《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据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理事梅玫女士介绍,当时《红楼梦》剧组曾经来过贵阳考察片头的外景。

扩展资料: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兴建于1984年。

北京大观园主要景点由潇湘馆、沁芳桥、栊翠庵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

在北京大观园取景的电视剧有《红楼梦》、《还珠格格》、《甄嬛传》等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大观园

大观园在哪里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

北京大观园主要景点由潇湘馆、沁芳桥、栊翠庵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1984年,北京大观园因电视剧《红楼梦》选址拍摄,以《红楼梦》原著为建筑蓝本,结合多位红学家的研究兴建而成。

主要景点有庭院景区5处,即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缀绵楼和秋爽斋,自然景区3处,即藕香榭、滴翠亭、稻香村等40多个景点。

景点特色

东园是主题体验区和配套服务区,东园也是月季园的核心区,以文化为主,有月季湖、月季大舞台、卧龙书院、游 *** 务中心、月季花街、19个城市展园等,月季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主题活动、各种展示等都在这里开展。

大观园周边飞檐斗拱模式进行改造,这种遵古模式将极力还原大观园的老商埠特色。大观园商圈与芙蓉街遥相呼应,成为新济南中优雅别致的“老济南”。大观园全力推介庭院式、园林式、古城化的大观旅游模式,大观园继济南三大名胜之后的又一张特色旅游“名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观园

北京红楼梦景点 -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

1.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

大观园是避暑山庄的说法纯属放屁,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虚构地点,而承德避暑山庄真实存在,大观园是贾府荣国府为接见元春省亲而修建属于个人修建,避暑山庄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修建而成属于国家修建,工程浩大,世界闻名,其中仿建了全国各地名胜景点,外八庙中的普陀宗乘之庙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甚至比西藏的布达拉宫闻名更早,而大观园顶多算是公园并无奇妙建筑,是土豪的私人公园而已,并不能与承德避暑山庄相提并论。综上所述,大观园并不是承德避暑山庄

2.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图

红楼梦中对大观园介绍有两段

1.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2.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3.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简图,标明入住者

原因:

邢夫人的奴仆王善宝家的,向王夫人告密说,晴雯等丫头如何如何不安分,激怒了王夫人,于是王夫人命王熙凤晚上趁人不备搜查大观园

经过:

王熙凤带领周瑞家的等奴仆挨个地方搜查大观园,到怡红院时并没有搜查出晴雯等人有什么不安分之物,但晴雯态度不好。

到迎春那里后,搜出迎春的丫鬟司棋箱子里有男人的靴子等物,致使司棋和她的表兄私会之事被揭穿

到惜春那里后,发现惜春的丫鬟入画有她亲哥哥暂寄在她那里的物品,凤姐也说了,其实这没什么,但是由于惜春是个比较较真而且有点无情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公正,愣是把自己的贴身丫鬟入画给赶走了

结果:王夫人最后决定把晴雯、司棋、芳官等人赶出了贾府。晴雯因此大病一场,没几天就去世了。

4.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解说

宣武艺园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12号,占地面积7.37公顷,原址为善果寺,重建于明代,至清顺治时为京城第一胜地,一九八三年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翌年改建为宣武艺园。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对比之下,宣武艺园要比大观园大一些。

5.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名称及特点

大观园中轴线的西半部为诸钗居住之所。如潇湘馆、蓼风轩、稻香村、蘅芜院、秋爽斋;西北为观赏花木的风景区,如红香圃、荼蘪架、芭蕉坞、芍药栏等;稻香村附近是带有山野风味的自然风景区;东部则是清堂茅舍、佛寺丹房幽静所在;介于东西两部分之间则或为水边水上建筑,或为山上建筑,穿插点景,别有姿容。

6.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简图和入住者

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12号 大观园

7.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简图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拍摄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兴建于1984年。

北京大观园主要景点由潇湘馆、沁芳桥、栊翠庵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

8.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在哪里

不是城市。

< p>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西街,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兴建于1984年。

北京大观园主要景点由潇湘馆、沁芳桥、栊翠庵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

9.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环境特点

刘姥姥既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刻,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由此可见,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出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开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10. 红楼梦大观园景点介绍

  荣国府:   荣国府为一正两厢鹿顶钻山情势的多进四合院。府中分中、西、东三路,中路依次是荣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厅、荣禧堂;西路有西角门、垂花门、大理石屏风穿堂、贾母花厅、荣庆堂、凤姐院;东路是贾政书房。东侧是仿江南园林。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共有房间212间,游廊102间。      大观园:   居住场合: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秋爽斋,蓼风轩,紫菱洲,栊翠庵,省亲别墅   景观修建:芦雪广,滴翠亭,藕香榭,嘉萌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红香圃三间小敞厅、牡丹亭、榆萌堂、蔷薇院、芭蕉坞   怡红院: 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繁华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尘寰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繁华温柔之乡”。 地名隐意:遗红怨 匾额: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潇湘馆: 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贰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 地名隐意:消香馆 匾额:有凤来仪 诗为:“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芜苑: “苑”,帝王之院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定名的院落,则是以种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 地名隐意:恨无缘 稻香村:《大观园精致全图》 清 ·陆子常绘   李纨芳华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 诗为:“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必耕织忙。” 秋爽斋: “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北京大观园   所。 暖香坞(蓼风轩): “坞”是位于阵势凹陷处的建筑,“轩”指位于阵势高敞处的建筑,一般以为是贾惜春的住处。但实际上著书者对此尚没有一个明白的构思,书中提到为贾惜春的住处共有三处,且各差别(见于第二十三、第三十七和第五十回)。 缀锦楼(紫菱洲): 重屋曰“楼”,紫菱洲为缀锦楼所处的位置,为贾迎春在园中的住处。 栊翠庵: 妙玉在 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 匾额:苦海慈航 省亲别墅: 此地是贾元春省亲时,担当朝觐和驻跸的场合,是人间的太虚幻境的幻象。

​踏寻北京红色记忆——北大红楼作为北京红色资源的深厚内涵、历史价值和特殊地位

学 党 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时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最近出版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早期工人运动、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那么,北大红楼为什么能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源头和红色地标?北京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哪些历史渊源?《北京日报》特邀有关专家结合这套丛书的内容,深入阐述北大红楼作为北京红色资源的深厚内涵、历史价值和特殊地位。

全面考察北京与中共创建的历史渊源

主持人: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建筑,“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如何深入挖掘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渊源的?

张卫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这套丛书共八本,分别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建党伟业起点》《红楼百年话沧桑》《红楼风云人物》《红楼旧址群》《红楼旧址群故事》立体展现北京、北大红楼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7年春,随着陈独秀北上到北京大学任职,以及《新青年》迁入北京成为同人刊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云集了为数众多的文化名人。正是借助这一优势,《新青年》很快从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刊物,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陈独秀也由此名声大震。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推动,使得北京很快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为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为了体现北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中心》一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当年的一些情境。

北京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是这场爱国运动的策源地,特别是位于沙滩的北京大学,是广大学生发起爱国运动的聚集地和出发地。当1919年5月4日,学生们举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保我主权”等标语齐聚天安门时,一场规模空前的爱国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那么,五四运动究竟是如何酝酿、发起的?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五四运动策源地》一书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和展示,并特别对北京地区学生爱国运动的兴起、发展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勃然兴起。李大钊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写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和讴歌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他又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这期间,《新青年》第6卷第5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每周评论》比较早地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的节译内容;《晨报》开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这使得北京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中心,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了反映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一书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北京地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程、地位和影响。

北京是建党伟业的重要起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建党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启。最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秘密离京赴天津的途中,他们已经开始酝酿建党事宜。同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来华的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到达北京,与李大钊会面。维经斯基会谈中强调,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并加入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也随之成立。为了进一步说明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地位,《建党伟业起点》一书对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创建,以及党的一大、二大的召开,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王瑞(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北大红楼是北京乃至全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重要源头,是红色地标。1920年10月,在沙滩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共产党小组”。同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之后,李大钊还派高君宇等北京大学师生到各地,帮助建立党团组织,从而推动了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创建的步伐。在全国各地的早期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北京大学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党在一大之前,所建立的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中,有7个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北京大学的师生或校友;在总共58名党员中,与北大密切相关的有24人。《红楼百年话沧桑》一书,对北大红楼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充分展现北大红楼在党的创建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大红楼及其周边与建党伟业相关的旧址,是北京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这些红色旧址的历史价值,《红楼风云人物》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50余位历史人物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和事迹。通过深刻剖析各色人物的人生抉择和命运轨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信念担当。同时,《红楼旧址群》《红楼旧址群故事》两本书,对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长辛店机车厂等30余处革命旧址进行了介绍,讲述了其中发生的红色故事,旨在挖掘其中承载的精神内涵。

张珊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这套丛书全面考察北京与中共创建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凸显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丛书的开篇之作——《新文化运动中心》,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全貌,用七个章节的内容,集中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缘起、运动状况、思想争论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拓展与深化。

《五四运动策源地》以时间线索为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始,讲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书写了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紧扣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一主题,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先驱、媒介、社团组织,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论争和早期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

《建党伟业起点》围绕北京这一建党起点,讲述了国民社、新潮社、少年中国会等一批进步社团的涌现,“南陈北李”酝酿建党的历程,北京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北方党团组织的创建,以及“开天辟地一声惊雷”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

《红楼百年话沧桑》《红楼风云人物》《红楼旧址群》和《红楼旧址群故事》围绕着红楼,讲述党的创建与红楼的人、事、物。《红楼百年话沧桑》时间跨度百年,清晰地勾画出了红楼的“前身”,处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创建中国共产党等运动中的“境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红楼迎来的“新生”。《红楼风云人物》兼容并包、内涵丰富,书写的人物既有早期共产党人,还包括新文化运动主将、早期进步青年,又有复古派人士等。《红楼旧址群》和《红楼旧址群故事》互为“姊妹篇”,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前者描写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赵家楼遗址、长辛店等31处革命旧址,后者则讲述了旧址背后的历史故事。

追根溯源,源头为何在这里

主持人:北大为何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

黄黎(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部研究馆员):1918年8月,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从此,北大红楼成为一个时代的地标,涌起了太多风云激荡的历史浪花。一批热血沸腾的学生,一群特立独行的教授,在一位开明而又敢于担当的校长带领下,实践“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理念,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使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同在这里共事;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新思潮在这里向全国传播;毛泽东、邓中夏等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这一切都预示着,北大红楼注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建党伟业起点,这座红色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见证了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走向辉煌的历程,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林齐模(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北方地区党组织的最初基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正是在北大红楼工作、学习期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北大红楼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新青年》《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一大批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由北大师生编辑并发往全国以至世界许多地方。在当时弥漫社会的尊孔复古思潮中,从北大红楼吹出的一缕缕新风,最终掀起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波浪潮。思想的解放,对时代的演进发挥了先导性作用。

五四运动的宣言在这里起草印刷,五四游行的队伍从这里集结出发。“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从而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序幕。

北大红楼走出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李大钊、陈独秀影响下,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进步青年,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罗章龙等北大学生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分子,后来基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大,在参观北大收藏、修复和整理的古籍时,看到当年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发起马克斯学术研究会启事”,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党的一大前,国内外有8个地方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共有党员50多人。梳理这些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会发现他们都和陈独秀、李大钊有联系,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北大校友。在8个早期党组织中,有7个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与北大密切相关;50多名党员中,有24人或直接在北大入党,或在北大学习工作过,占总数的41.38%。其他34名党员,许多都是经陈独秀、李大钊等北大人直接或间接介绍入党。出席一大的代表中,有北大的学生和校友5人,占总数的38.5%。通过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北大在建党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起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红楼见证了这一页光荣的历史,也因此永载史册。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

一百年前,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从北大红楼走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又会聚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终在嘉兴南湖完成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中共中央驻扎在北京西郊的香山,运筹帷幄,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几经辗转又回到北京,在红叶正浓的季节完成了建国大业。

历史经常会有这样奇妙的巧合,北大红楼、嘉兴南湖红船、香山红叶……这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红色标识,代表了我们的红色政党、红色政权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讲故事,讲细节,讲历史背景,让大历史得以不流于空泛

主持人: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这套丛书围绕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主题主线,系统梳理党创建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那么,丛书具体有哪些特色?

张卫波:该丛书是一套权威翔实、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不仅在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且在内容方面兼顾到学术严谨性,力求言必有据,并尽可能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要通过对建党时期北京党史的回顾和梳理,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张珊珍:这套丛书的编写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主题鲜明。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特别是北大红楼,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的革命活动,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见证着一批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献身革命事业的初心使命。聚焦北大红楼,挖掘其中蕴含的初心之源、奋斗之魂,可谓主题突出、正当其时。

二是逻辑严谨。丛书的写作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如《五四运动策源地》一书,作者将五四运动向前延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依托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时间线索,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从国人热望到幻想破灭,从青年学子奋起抗争到全国性爱国救亡运动洪流,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发展的起伏变化,揭示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

丛书理论逻辑严谨,结构体系完整。“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主题贯穿全套丛书,且在每本书中有不同的指向和表现形式。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条理清晰,内容繁简有度。如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一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引入、传播的先驱、传播的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争论和传播的影响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理论逻辑框架。

丛书聚焦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实践,展示了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新文化,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展示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与广泛传播;展示了毛泽东、邓中夏等进步青年实现思想转变、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过程;展示了发生在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长辛店机车厂等地方的革命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透过描述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活动,昭示了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三是客观准确。党史的基本功能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为党史学习的载体,党史书籍的写作自然要坚持客观、准确的标准,满足可信的要求。在编著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中共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负责人统筹策划,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学者也严格把关。丛书中的引文、注释和图片等均采用权威版本和权威来源。此外,遵照党史书籍写作力求“实”的要求,丛书遵照历史、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在介绍历史风云人物时,丛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到了叙述客观、评价公允。丛书坚持论从史出,运用丰富的文史资料,如资料汇编、报刊杂志、年谱、传记、日记、回忆录等,并汲取当前众多研究成果,以求精益求精。

四是通俗可读。丛书定位于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普及性、通俗性党史学习读物,编著者着力将文字表达通俗化和大众化,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生动、活泼流畅的文字和具有鲜活性的语言,避免了一般历史读物的晦涩和沉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丛书中的“暴风雨来临之前”、“古都怒吼”、“风云之际”、“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等标题文字,寥寥几笔便给人极大的联想,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该丛书色调鲜亮,情景交融,颇有历史再现之感。

总的来说,这套丛书在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前提下,系统地梳理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来龙去脉,主题鲜明、逻辑严谨、通俗易懂,是一部翔实可信、可读、可学的党史读物。

主持人:这套丛书选择北大红楼这样一个具体而厚重的承载点来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这段历史,那么,丛书在处理大历史与小切口、小事件的关系方面有哪些探索?

黄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种生动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在“小切口”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这套丛书比较难得地处理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大历史”与“小事件”的关系。书写党的历史需要胸怀大视野和大格局,但同时也要处理好党史中的“小事件”,丛书讲故事,讲细节,讲历史背景,让大历史得以不流于空泛。

二是党史和文物的关系。文物作为党史的重要遗存,是党史的鲜活见证,丛书通过大量文物及历史图片,将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革命旧址,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筚路蓝缕的历史巧妙衔接起来。

三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党的创建史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丛书通过挖掘北大红楼、北京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密切关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局部视角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四是权威和通俗的关系。党的历史严肃而厚重,丛书大量使用一手材料、权威史料,注重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确保内容权威可信。同时,丛书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充满了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

林齐模:这套丛书围绕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主题主线,系统梳理党创建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既全面反映、又重点突出,既体现历程、又弘扬精神,为当下党史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对以北大红楼为载体的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将会有全面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更深刻的体会,进而深刻理解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自信。

转自北京人大

微信号|bjxchrdwx

· 西城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