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镇梅峰村旅游景点「金峰梅花古镇」
导读:金乡镇梅峰村旅游景点「金峰梅花古镇」 苍南金乡的历史
苍南金乡的历史
金乡远古时称瀛州。 瀛洲系三国时代周瑜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250年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至于为什么叫金舟乡,有人说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有人认为是因为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从涌泉寺的兴衰、黄泥岙的石马、石翁仲陪葬饰物及梅岭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间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镬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渔寨、小渔寨。
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还有许多墩。 如现存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水门原有四座,现剩两座。城体结构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砾石。因历史变故,今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吊桥。
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廒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仓前仓后还设土地庙,意为土地公公保佑仓储大事,平安无恙。
(2)八卦乾坤布局
信国公汤和设计的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设计的“八卦乾坤布局。”
八卦中有“一卦六爻”,从北而南东西方向平行排列。金乡现称的第八巷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连续或断开。连为阳爻,断为阴爻。巷的建筑有续有 ,阴阳相间,与卦中之阴爻阳爻对应。六爻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据《易经》取象比类手法,可以了解到刘基设卫的宗旨。譬如,如是《晋》卦,讲的是战备战术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湮,世事沧桑,现已无法辨认哪一巷是属于阴或阳,所以也无法断定六爻巷当初是属于哪一卦,但卫城是八卦乾坤布局则是肯定无疑的。
按六爻巷:金乡该只有六条巷,为何有八条呢?事实上是六爻巷加马巷、牛巷(另称 墨林巷)。这两巷是建城以后的事,牛巷为戍卒进卫后,屠宰牛羊之处;马巷是将士砺兵秣马之场所,或为马厩之所在。牛巷与横街头平行,自鲤河街至天灯巷;马巷地址在文昌阁西首。至于现在民间称的南门第一、第二巷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以前并无此巷。四城门的命名也有文王后天八卦的痕迹:如震为东、为春,五行属木,日出东南隅,所以东城门为迎旭门。兑为西,为悦、为秋五行属金,所以西城门为来爽门。至于北望京门、南靖海门分明又渗入了后人的主观意识。
卫城除四门外,分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设四水门,构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卦八门九宫格局。如西南方为死门,即现在甘溪义冢地之方位,是古代沙场遗址。此处是置敌于死地的最佳位置。如倭寇从大渔、小渔方向来犯金乡,守城将士从南门出击,必将倭寇直逼到甘溪沙场。此处两面环山别无它路,必将敌置于死地;如倭寇往西逃窜,那就将其诱入腹地,成了瓮中之鳖。
卫城东北、西北,八卦中属生门与开门,正北为休门。因金乡北门外至巴艚、麦城,当时是一马平川,正是我军将士休养生息的好地方。现在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江南百姓赖以生存的一片沃土,子孙代代生生息息繁衍于这片故土上。
以此看来,当时在金乡置卫,选择如此符合八门九宫格局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说是匠 心独俱。
朱洪武建国后的定国方针是刘基的“高筑墙、广积粮、稳称霸”九字战略国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全国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门”、“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乡“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与其说,金乡的布城格局是出乎阴阳风水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刘基的军事防卫之必要。六爻巷,严格地说,当时是六排军营,不为居民而设。阴阳爻,间隔断续,是军营的内部通道,便于相互接应, 阔仅二、三米,两匹马不能并行而驰。这种布局最适合于巷战,可攻易守。一旦城门失守,还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与敌人展开搏斗,使敌人进入迷魂阵中。金乡卫的最中心为大仓桥和小仓桥。是部队屯积军粮之所在。三国曹操皆将粮草屯积在重兵把守之中。大仓桥、小仓桥的屯粮方式正是借鉴于这种军事策略。出于刘基的用兵之道,建城前为了运输储粮的需要,早于1384年就把南运河从河头延伸到金乡的大仓桥,现在大仓桥的桥石(洪武十七年建)、西水门的魁星阁,以及其他遗迹都可作历史的见证。
鲤河的设计不是为了排污,而是出于运粮的需要。当时四城门的吊桥在军事危急时是 吊起不通的。粮草主要是通过水门运到卫城腹地屯积。
七水井也是出于军需。不单是解决平时饮水,主要是防止在被围困的紧急情况下军民没有断水之虞,所以水井的挖掘都选于狮山之阳,便于城墙上守卫战士的饮用。诸多方面的考虑皆出于军事需要。汤和设卫于金乡可见刘基之用心。
补充回答: 金乡由来晋、唐时期(317-907),黄河中、下游不少人避战祸、逃灾荒南下。偏于东南海隅的梅峰、瀛洲,气候温和,一些北来的人民。定居下来,以渔樵为业。他们或居于山地,或栖于海岛,他们是开发金乡的祖先。
金乡的历史,习惯上从宋、元讲起。这是因为唐末浮起了“小金乡”,金乡才有迹可寻踪,而且,宋、元以来,有文献可孝:既有古建筑,又有昔贤才,还有人物风貌,已经在华夏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的金乡,是以人活动业绩而载入史册的。
金乡历史发展的关键,是置卫筑需洪武二十年。军卫的官兵都是世袭的,驻戎金乡卫,带家眷入迁安家,凭官发“卫谱”文件取得“卫籍”,以后称为“卫族”。明初卫族计十六姓,十九系,四百十二户,二千人。至明末,子孙繁衍,卫城居民保持着一千户左右。经过陈仓起义和顺治迁界,卫族大批迁徙或死灾祸,展界复井后,非卫族进城杂居,原卫族已成少数。卫族与非卫族共同生活在这场面土地上,发展种植业,从事农耕;发民渔业,向东海捕涝;发展文化,哺育乡贤邑才……金乡右史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是金乡人的创造。
金乡人源于黄河流域,是炎黄子孙。金乡人的创造,不仅仅是贡献于金乡的。
唐代的“灵峰凌云寺”,北宋神宗的“梅峰涌泉寺”,北宋哲宗的“元佑桥”,唐宋间的小口、大渔南北交通港口,南宋金舟乡的“淘金热”,南宋孝宋“乌屿陡门和“阴均埭”,宋高宗时代的坊下兄弟状元,元仁宗时代的诗人陈高及“瀛洲三杰”,元顺帝的“雪苍道人陈文口,明成祖时代的建筑大师张殿元,明万右时代元戎陈寅,清初举义旗的陈仓,反禁海锁国的蔡牵妈……金乡人创造的文明史,是贡献于孕育金乡人的祖国的。
以抗倭镇载 入史册的金乡,古城池固然有不少磨灭的功绩,但主要是抗倭将士和人民的功勋。金乡人在温长的抗倭征程中,生产不停,战斗不息,使这块神圣疆土屹立于东海之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右史,并且,曲折而艰难地,不断而向前地发展着金乡史,使它进入崭新的今天,留迎向灿烂的明天,金乡人是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
Hash:85bdb5f678174d406900fdcb289a3e1709263c0f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