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旅行社联系电话 临清市旅游团

导读:临清旅行社联系电话 临清市旅游团 1. 临清市旅游团 2. 临清市旅游团电话是多少 3. 临清旅游团有什么地方的 4. 临清旅游局 5. 临清市旅游团联系方式 6. 临清旅游团报名一日游 7. 临清旅游团电话号码

1. 临清市旅游团

我的家乡临清,座落在山东省西北部,这么好的风水宝地怎么能少了美景呢?别急别急,我这就让你看看我们家乡的美景!

舍利宝塔(临清塔)座落在城北郊三里许卫运河套内,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宝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高60余米,塔座用条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层,周长39米,南面壁门,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为明万历进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题。密檐宽1.55米,陶质斗拱,每层檐下置“阿弥陀佛”,陶砖雕,转角下莲花承托,装饰精细,排列匀称。二层以上每层八面设门,四通四假,布局巧妙,工整严谨。塔内每层均有石刻记载建塔宗旨,筹资等事。其第6层为各层建筑精致之最,内有匾额一方,上书“秀聚中天”。东西两窗横眉上书“东兴岱岳”,“西引太行”。塔内有通天塔心木柱转角形梯道,可旋转迂回登临塔顶。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体基本垂直。塔顶呈盔形,巍峨壮观。登临顶层极目远眺,孤帆远影,运河如带,顿觉心旷神怡。自明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咏怀,“孤塔临河岸,峥嵘插碧天,帆影望中没,钟声幕后圆”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们所吟诵。舍利宝塔被收入国家文物总局编纂的《中国名胜辞典》。

运河(临清)钞关为古代八大钞关之一,作为目前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明清两代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税务发展的宝贵实证资料。目前,临清市已制定规划,以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这就是我的家乡——临清,你喜欢这里的美景吗?

2. 临清市旅游团电话是多少

聊城 东昌府 阳谷 莘县 茌平 东阿 冠县 高唐 临清 

06357开头的来电实际上是以0635为区号的来电,06357不是某个地方的电话区号,不存在06357这个区号,06357中的7是当地本地电话区号后面的一位数字,请看例子:

来电显示:06357XXXXXXX

正确划分:0635-7XXXXXXX

错误划分:06357-XXXXXXX

区号是0635的省份:山东,地区:聊城,

包括:聊城 东昌府 阳谷 莘县 茌平 东阿 冠县 高唐 临清 

因此06357开头的来电很有可能是0635区号打来的,但也不能100%肯定,还有可能是电信运营商特服号、网络电话、手机号码甚至可以设定自身显示号码的设备

3. 临清旅游团有什么地方的

正式入室弟子23人:

李双友(1962年 山东德州京剧团)霍福庆(1971年 吉林京剧团)康万生(1978年 天津京剧院)邓沐玮(1981年 天津京剧院)杨树荣(1981年 湖北京剧团)何永茂(1982年 青海京剧团)王福义(1982年 鞍山京剧团)魏积军(1983年 成都京剧团)张志良(1983年 抚顺京剧团)董庆民(1983年 沈阳京剧团)王震威(1984年 徐州艺校 )王顺成(1984年连云港京剧团)李雨森(1984年 山西京剧团)张卫东(1986年 青岛京剧团)唐元才(1986年 上海京剧院)孟广禄(1986年天津青年京剧团)马传盈(1987年青州京剧团)宋昌林(1987年 山东京剧院)张宝志(1987年 山东京剧院)赵 平(1987年惠民地区京剧团)马济生(1987年 济南京剧团)常春生(1988年 河北京剧院)王海波(1988年 台湾铜锤京剧团)

未及拜师仪式的弟子9人:

谢立强 烟台京剧团、赵传国 淄博京剧团、怀初庆 淄博京剧团、王文清 临清京剧团、苏 坤 哈尔滨京剧团、刘学礼 青岛京剧团、王 玮 美国博士生、杨燕毅 北京风雷京剧团 杨 滨 宁夏京剧团。

4. 临清旅游局

古沙洲森林公园坐落于临清市境内的黄河故道,占地面积万余亩,涉及青年、唐园和八岔路三个乡镇办事处,精品园区有临清市黄河故道银杏大观园、古梨树、古杏树、老苹果林等果树集中分布区。区内保留着大量的古梨树、古杏树等古树资源。据临清市林业局初步调查,公园规划范围内现有古树群八处,保留各类古树4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梨树400株、古杏树210株,300百年以上的古梨树3500株、古杏树614株,百年以上的古梨树19500株、古杏树17110株遍布园区。

5. 临清市旅游团联系方式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山东省临清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91。

临清烧制贡砖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始于明永乐初期,其烧制技艺是山东临清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经验。临清砖又名贡砖,它质地好,色泽适宜,形状各异,不碱不蚀,敲击有声,烧制时间由明永乐初到清代末,跨越了500余年的发展历史。

历史渊源:

临清烧造贡砖始于明初、止于清末,时间跨越五百多年。明代砖窑烧造贡砖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清代以山东巡抚领之,东昌府监办、临清州承办,“ 岁征城砖百万”,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银颁付窑户,由官司督理、检验、解运。

临清官窑大部分分布在运河两岸,窑窑相连,多以万计,窑工达几十万之众,火热繁盛的场景倍受时人注目。《临清志》 载:“ 明永乐间设分司,初侍郎或郎中,后以主事督征之……岁额城砖百万。”分司下设砖厂,砖厂派宫中得力太监监办。明、清两代,临清沿卫河与会通河两岸有砖窑数百座,著名的有城东二十里铺、城南白塔窑、东北张家窑等五六处。康熙时客居临清江南进士袁启旭曾赋诗吟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属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至崇祯四年(1631年)多次到临清官窑考察寻访烧造贡砖的实况,将所见写进《天工开物·陶瓷篇》。

成化七年临清贡砖

临清砖除供营建京师外,地方也多有取用。《临清县志》记载,临清砖“制造优良”,“自明初至清中叶,境内之城垣、仓庚、庙署、寺观及一切伟大建筑,均取材于此”。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其砖上印记至今仍历历在目。临清古街巷,仍可见一些民居的砖墙上嵌有印记清晰的临清砖。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后,改行以银代役的政策,手工业者的劳役制度基本上被废除,临清砖窑也就由官办改为官督民办。这种由政府指定窑户承办的办法一直施行到清末砖窑停烧,也即从嘉靖四十一年以后,临清贡砖上不再出现外县、外省的字样。如:万历四年窑户马元造。临清厂窑户孙岳造,作头于其。万历二十七年窑户梁应龙,匠人赵田造。

据砖块印记内容分析,制砖人员有窑户、作头和匠人三类,这是明代中期以后和整个清代砖块印记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此外,每处窑上还必须有挖土、推土、筛土、滤泥、踩泥、制砖坯、装窑、出窑、搬柴、烧窑、担水、洇窑和在成品砖块上包黄表纸以及运砖到运河船上的工人。据测算,每处窑当有工人不下70名,按92处窑计算,临清从事制砖业的人口当在6500人左右。其中“工人”是被窑场雇佣的从事杂项事务的劳动者:“匠人” 是被窑场雇佣的直接从事造砖的劳动者;“作头” 是窑场作业的参加者和 直接组织者、指挥者;“窑户” 是窑场管理者,拥有招雇和解雇工人的权力,是政府的雇佣者,是政府“开窑招商”的响应者。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记载:“砖价每块给工价银二分七厘;如挑出哑声者,每块变价银分七厘;不堪用者每块变价银一厘七毫。”至清末,每块成品砖改付工价钱2吊,其他酌减。由此可知,窑场是国家的,政府依砖块的质量和数量付钱给“窑户”,窑户再依不同标准分给作头、匠人和工人。窑户自然得钱最多。

为了保证营建之需,明清两代政府还常常预付定银。贡砖用银,皆为专款。嘉靖时,砖料价银向河南、山东二省和北直、南直、安徽、浙江的一些府、州征收,派官解赴临清发给。

清朝末年,河隈张庄有一窑户,人称“程十爷”,拥有10多处官窑。后来官窑停办,财源被断,迫于生计,程十爷私自把窑场的地卖掉了。但官府却不承认这种买卖关系,判决必须重新出钱向官府购买才能有效。程十爷只好靠卖窑场的旧砖度日。

工艺流程:

贡砖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块砖的完成要经历18道工序,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醒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

选土

一般是就地取材, 这里不是逐层水平取土,而是垂直地把“莲花土”铲下,这里面有沙土、红土、黏土,如果只用沙土的话烧出来的砖不能成形,只有红土的话烧出来的砖便会开裂,因此必须混合在一起作为烧砖用土来提取,其作用就是把黏性不同,含酸、含碱互不相同的土混合在一起,为后面加工时酸碱中和奠定基础。

碎土

过筛将取来的土粉碎, 以前是纯人力,将粉碎好的土用大小筛子筛过,提高细腻度。近十年来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砖厂都改用机器碎土,既节省了时间也将人力解放出来。

澄泥

将筛过的土泡到水池里,不断加水过滤,一方面是为了捞出水中轻浮上来的树叶,沥出重的碎石,另一方面是将土中过多的酸和碱溶解于水流走。这一工序现在也叫小练泥,过去小练泥一般要经过4—5天,现在要7—8天,这样沥出来的土质更加纯净、细腻。

熟泥

熟泥民间俗称 “压杠子”,类似于揉面。通过人或牲畜的反复踩踏,使泥完全软烂熟化。近些年改用生产陶瓷的练泥机替代了人工熟泥,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得泥坯中气孔减少,更加均匀细腻。

醒泥

类似于揉面团时的醒面,用草苦将踩好的泥盖起来,放半个月之后取出,用木棒反复碾打,使之无气孔。

制坯

制坯虽说是体力活,但讲究手法和技巧,一般是在做砖坯的地方先均匀撒上一层干土,放上模具,等待经验丰富的师傅在醒好的泥中取出一块重约六七十斤的泥团,将其用力准确地摔进模具中,扣坯必须四角填满,多了可以用铁弓将多余的部分刮下来,但少了就要重新摔,绝对不能补,因为补过之后烧出的砖就会开裂或出现缝痕,敲击的声音不清脆,便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将砖模端到空地上倒出,出来的砖表面光滑棱角分明才算合格。

晾坯

在小心翼翼地打掉模具的横框之后,砖坯还很潮湿柔软,需要熟练的工人轻轻地抡起它们慢慢地平放在地上,晾晒一会儿后还要给砖坯翻个儿,使阳光能均匀地晾晒到各个立面。晾干得看天气,一般需要7、8个钟头,晾干之后抠出来立成排,因为砖上有毛刺儿,所以必须进行整形,即用工具把砖坯打齐。如晾干的坯遇下雨被淋坏,只能重新练泥扣坯,但发现烧出的砖质量更好,工匠们从而总结出把干坯放入池中重新浸泡,再次制坯,往复三次,可 烧出质量最上乘的“金砖”,这也成为他们的“独家”经验。

验坯

干透的砖坯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的被盖上梭子,上面标明烧造年代、督造官员、窑户及作头的姓名等内容才能送入窑中,不合格的干坯重新混入待制坯的泥中。这道程序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市场化的现代已经被省略。

装窑

制作贡砖的窑主要有马蹄窑和罐窑两种,其容量有大有小,从一千块到四千块不等。装窑最重要的就是码窑,窑内砖块的码放错落有致、极其讲究“中间是空的,火从中间往上烧,上面闷死,用泥封住。码窑关键是怎么排砖,不是随便排的,要使火能往一圈跑,使每块砖都受热均匀。烧砖得先学码窑,这是基础。俗话说“三分烧、七分码”,只有该稀疏的地方稀疏,该密集的地方密集,摆成合理的样式,码至适合的高度,才能使每一块砖受热均匀,达到理想的硬度。如果码放得不好,即使烧窑师傅技术再高也烧不出好砖,有时甚至一窑砖都可能被废掉。

焙烧

这一环节是整个烧砖工作的关键,是烧窑把式十几年来经验与智慧的累积。装窑完成后,封住窑顶,用柴火、豆秸或麦秸进行焙烧,有句俗语仍在临清流传叫“打官司是秀才,烧砖是豆秸”,意思就是秀才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民间打官司都去找秀才;用豆秸烧出来的砖成色好,因此烧砖都用豆秸,劳动阶层的民众用戏谑的口吻表达出了对自己粗鄙的调侃与对掌握着文化的知识分子的美慕。

将砖坯铺满窑室之后,在窑下面盘灶点火,点火之前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即放鞭炮,向窑神烧香上供,在窑工看来,砖窑相当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掌握火候很重要,给老君上供是想让太上老君保佑烧出一窑好砖。点火之后砖窑一直不能断人,前七天加煤取灰,看着火候烧,烧到最后就要停火加水,用余热让水变成蒸汽,这样贡砖才能呈青色。砖烧没烧好,火候很重要,宋应星在路经临清途中,看到了烧窑造砖的过程,将其记录到了《天工开物》一书中,其提到“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火候的掌握主要靠把式的眼力,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融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洇窑

即停止往窑内添加燃料,封上烟道口,在窑顶慢慢注入清水,目的是使每块砖均匀地发生还原反应,经过几天连续的洇灌,砖块就会变成豆青色,是青砖的上品。洇窑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往窑顶注水完全靠工匠一桶一桶的往上提,而且水要一点一点地往下浸,不能一股脑地灌水,灌水会造成窑内气体膨胀发生爆炸。现在则改用电机,顺上管子之后往窑顶抽水,四天四夜不能断水,洇完之后出窑。

出窑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烧造工艺,临清砖便诞生了,这期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有句俗语叫“紧抓紧挠,半月一窑”,意思是说一窑砖要经过足足半个月的焙烧,砖坯才能烧熟烧透。当然并不是烧出来的每一块砖都是合格的,明清时期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必须达到体坚、质细、色青、声脆的要求,未达到标准的贡砖有一,部分被周边的民众“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虽然现在对贡砖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但即便烧窑师傅把损失降到最低,每窑砖仍然会有瑕疵,在景永祥的砖窑后面就堆放着成千块烧坏的砖头。

运输

经过挑选好的成品砖用黄裱 纸封裹,用小拱车推到专门的运砖码头,搭船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经过再次检验合格后,重新用黄裱纸封好,由陆路转运京师。凡声哑及不合格的砖块,俱存天津西沽厂。这是早先的程序,砖窑烧出来的贡砖都排在砖窑后面的一大片空地上,等待着提前下过订单的商家前来将其运走。

6. 临清旅游团报名一日游

意思是:一个花蒂上有千朵花开,像白玉一样团团开放。

出自谢榛 〔明代〕《绣毬花》:

高枝带雨压雕栏,一蒂千花白玉团。怪杀芳心春历乱,捲帘谁向月中看。

谢榛,明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

7. 临清旅游团电话号码

张自忠纪念馆

1、在临清龙山路北首,大运河的东岸,张自忠纪念馆建于1991年,张将军殉国50年之际,馆内以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为主,辅助于名人题词碑刻展览·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陈列较为全面·系统,真实地的反映了我市的革命斗争史·两馆均位于烈士陵园内,居于市区,是省政府核定公布的省级纪念馆。

将军简介

张自忠将军,字荩忱,系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中学毕业后,先后入天津、济南法政学校读书。因痛心国势衰弱,列强侵凌,辛亥革命起事,他加入了同盟会。他毅然投笔从戎,首入车震部参军,后转入冯玉祥将军部下,由学兵升任排、连、营、团、旅、师长,成为西北军后起之秀。1933年,长城抗战事起,张将军担任二十九年前线总指挥,在喜峰口阻击日军。出奇兵以大发队重创侵略者,威震中外。口侵略势力愈益深入华北,将军先后出任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北平代市长,在艰险复杂环境中一面整军经武,一面忍辱含愤与日折冲周旋,保卫国家利益。“七七事变”爆发,将军冒险化装离北平南下重新回到部队,任五十九军军长,转战鲁、皖、豫、鄂四省,多次取得重大胜利。首战淝水,旗开得胜。增援临沂,击溃日军板垣师团,随转入台儿庄会战,并击溃日军两个联队的攻势。武汉会战,将军率孤军在潢川阻击敌人,为保卫武汉赢得了时间。不久,将军所部调赴湖北襄河流域驻防,屡次重创敌军。1940年5月,将军奉命渡襄河出击,沿途歼敌累万。五月十五日,将军率两个团和特务营拦击日军,日军纠集万余之众南北两路反扑,将军陷入重围,血战整天待援。十六日中午,转战到宜城十里长山,下午日军逼近,将军已身负数伤,仍振臂呼喊鼓舞部属奋勇杀敌。部队伤亡殆尽,敌弹又洞穿他前胸,不幸壮烈殉国。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年五十岁。 1940年5月,日军发起了随枣战役,集结重兵西进。张自忠将军留下遗书,率部截敌,浴血奋占,身中数弹,战死十里长山。张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牺牲最高将领,国共两党分别在重庆和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2、

鳌头矶

鳌头矶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有一组明代的传统古建筑群,它布局严谨,玲珑幽静,院内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鳌头矶现有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临清市博物馆所在地。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鳌头矶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卫运河分叉处。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初,临清治所由旧县村迁至今市中区考棚街,周围方圆数里称为“中州”。《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 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 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存有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3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3间,曰“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2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4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 “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

Hash:26996085b35d86a2ae05d7d0010fe6bc4767c8e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