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人尽皆知,为什么会有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是人尽皆知的,出自于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的战争。在吴越战争中,吴王阖闾战败并重伤身亡,在死前他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于是吴王夫差历精图治,战败越国,让越王勾践也成为阶下囚。勾践战败后,本来想一死了之,在大臣范蠡和文种的劝说下,带着妻儿和大臣到吴国为奴,忍辱负重等待回国再图发展报仇。越王勾践最终回到越国,他卧在柴草上,并悬挂了一枚苦胆,每次吃饭都要尝一下苦胆,来警告自己记得在吴国受过的苦难,记得自己要与民同苦,报仇雪恨。终于在十多年后,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讨伐齐国的机会,攻入吴国杀死了夫差的太子,吴王不得不和越国讲和。又过了几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虽然这段故事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如今人们说起依然是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如今已经不再是一段故事,更多的是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灭掉吴国的这份精神,一直激励着身处逆境的人们能够看到希望走出困境。

那么越王勾践是不是真的有过卧薪尝胆的经历呢?

司马迁在《史记》里曾经对吴越之战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中就有描写了越王勾践尝胆的段落。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勾践是把苦胆悬在自己的座位之上,每天都能看到苦胆,吃饭的时候都要尝一口苦胆。意思是警告自己不能忘记前耻。

在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中,也有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描写。

 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越王勾践知道报仇并不是一天的事儿,所以他每天都劳作并勤于思考。困了,就用苦菜汁洗眼睛;脚冷了,却把脚放到冷水;冬天常常抱着冰感受冰冷;夏天让自己感受火热的炙烤。把苦胆吊在家里,出入时都要尝上一口。越王勾践之所以这样折腾自己,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忘记吴国灭国的仇恨。

在两部历史料中,都有关于勾践尝胆的记载,却没有提到“卧薪”,即使在学者认为是介于小说的《吴越春秋》中都没有记载卧薪这件事。所以“卧薪尝胆”应该是后人对故事的加工。

至于勾践有没有真的去品尝苦胆,我认为这应该是真实的。 越王在战败后,曾经三年为吴王的奴隶,在三年的时间里,受尽了折磨和苦难。而在回到越国后,他只有时刻的鞭策自己,励精图治才能够有机会报仇。将苦胆置于自己的办公室,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为全国上下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越国人上下齐心,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

更多间接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卧薪尝胆的事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是相信的。为什么有的人不相信呢?我觉得是历史观的问题。现在总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相信历史书上记载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发生了多少历史事件,我们怎么去了解?过去我们已经无法参与,考古也只能是推测。真相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觉得还是通过历史书籍最正确。

可是总有人提出质疑,怀疑这事不是真的,那人是被冤枉的。这个人是被抹黑的,那个人是被美化的。可是如果没有史书记载,你甚至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人,又发生过什么事,你又怎么去质疑呢?

相对来说,史书的记载离那个年代最近,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就算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当时会很清楚地记得时间地点 甚至自己的心理活动,可是过一个月呢?一年以后呢?你是不是还记得那么清楚?可能你早忘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吧!

卧薪尝胆现在作为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吧。

看到有个网友说的:历史上很多事,真相可能都跟流传下来的版本不一样,但是重要吗?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正面的历史人物做偶像罢了。硬要“扒”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深以为然。

Hash:cd765c4eb86467cef3b5fe4e8f2f35ada5478f7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