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原标题: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发展提出了“三个定位”,其中,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普洱镇沅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五聚焦”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全县21.3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新时代芳香镇沅凝聚磅礴力量,开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宗教和顺的大好局面。
一、聚焦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核心在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镇沅始终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发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创建的民心合力,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推动国家治理总体部署与镇沅治理实践创新结合,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加大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招录力度,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同成长、共进。2019年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乡镇党政人才培养28次。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15次。选派188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中央、省、市干部培训和民族理论政策培训。2017年以来,全县有县处级领导34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占处级领导总数的64.71%。有乡科级领导干部48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82人,占57.91%。共有少数民族党员5567名,占党员总数10119人的55.02%。选派17名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到9个乡镇,分别担任专抓脱贫攻坚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镇)长,调派14名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到乡镇担任专抓扶贫专干。积极将优秀少数民族吸收到党组织周围,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尤其是近年来,镇沅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识别干部,鼓励干部干字当头、实干担当,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干部,他们在推动镇沅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中担起重任,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二、聚焦全民共同思想基础,构筑民族团结进步新高地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只有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牢固树立 “三个离不开”“ 个认同”的民族大团结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聚焦“五观”教育。加强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宣讲宣传,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教育武装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典型事例宣传教育,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增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家乡的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聚焦“民族大团结”。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积极选派172名各族干部到西盟、孟连、景谷、景东、墨江、江城、澜沧等县进行脱贫攻坚互帮互助,开展“宾弄赛嗨”互帮互助脱贫攻坚新机制。聚焦宣传党的伟大历程,宣传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凝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聚焦“八进”创建。依托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歌舞展演和体育赛事等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部队、进村组的“八进”创建活动,将民族元素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入脑入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营造典型引路的示范创建环境。全县5个乡(镇)、41个机关、41个村(社区)、19个学校、2个企业、1个宗教活动场所得到市级表彰。
三、聚焦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推进民族民生福祉新跨越
发展是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各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确保“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镇沅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第一目标,连年民生支出比重均超70%以上,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3.51亿元,尽锐出战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底线,以压实干部责任为保障的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路子。建成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23个,2019年末,全县实现稳定脱贫人口37253人,76个贫困村和3个贫困乡镇出列,全县贫困率降至0.23%。制定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帮扶计划。出台精准帮扶的“一意见五办法”, 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住房安全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素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将脱贫攻坚政 向直过民族、边远山区倾斜,连续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14个配套政策,实行“3个50%”驻乡镇、驻村、驻组力量,109支驻村工作队,3715名省、市、县、乡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落实“12357”行动计划,分级建立脱贫攻坚档案,建成脱贫攻坚纪实馆。加强产业支撑。围绕 “4+5+1”产业体系,坚持烤烟、畜禽、茶叶、林下经济、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按照“1361”山区农产业稳固提升发展思路,制定“5+1”产业扶持政策,筑牢农户、村集体和企业之间 “带养、带种”“跟养、跟种”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建立前端有农户、中间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后端有市场营销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7亿元,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完成烤烟生产25万担,连续9年保持全市第一;生态蔬菜闯入上海市场,年均开发冬早蔬菜9.5万亩以上,是普洱市的烤烟、蔬菜、瓢鸡、核桃、茶叶、生猪生产输出大县。实现民营经济42.0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兴办民族节庆活动,2019年接待游客125万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6.6:33.2:30.2。注重民生改善。以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和全县121个农民讲习所为主线,构建贯穿全程、辐射城乡、便捷高效的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实现转移就业59159人。突出民族教育优先政策,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对重度残疾适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送教上门帮扶,对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的贫困户子女,由县职中全部兜底教育。制定非义务教育阶段“238”补助政策,实行县、乡、村、组、学校五级控辍保学“双线”目标管理,确保适龄青少年有学上、有保障、无辍学,教学质量连年名列全市前三名。者东镇中心小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命名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7所,其中省级10所,市级7所。完善建设健康镇沅长效机制,建成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非建档立卡的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每年每人补助30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筛查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完善覆盖预防、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提高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抑制脱贫返贫和新增贫困。
四、聚焦弘扬特色民族文化,激发文化交流交融新活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民族文化兴县”战略,坚持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宗旨,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 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00%建成使用。111个村(居)民委员会实现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按照建设文化“八个一”,建成1个村民文化活动室 、1个村民业余文艺演出队、1个农家书屋、1个文化宣传栏、1个“文化晒场”、1个文化戏台、1套体育器材、1套广播器材。集优镇沅府文化、民族文化、盐井文化、茶马文化,建成“苦聪博物馆”、“镇沅博物馆”和“镇沅民族文化馆”,增进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增强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突出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加强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首创精神,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坚定不移地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丰富各民族交流、合作方式和载体,组织以民族文化共融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以凸显特色产业示范带动为目的的“瓢鸡文化节”,以彝族文化为主的老乌山茶叶开采节,以哈尼族文化为主的十月年节,以拉祜族文化为主的哀牢山美食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四届“茶王杯”全国陀王争霸赛。打造《天地茶源》民族歌舞晚会及进村组巡演。编写出版《镇沅故事》《日月山歌》《苦聪人服饰》《拉祜族神秘的苦聪文化》等书籍,完成《镇沅歌曲》录制,注重黑古陶、九甲杀戏、和平麻洋纸厂等3项省级、11项市级、5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建民的哭嫁、按板文立的芦笙舞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三弦、芦笙等民族传统乐器得到挖掘和传承,全县62位传承人中省级2人,市级15人。突出美丽县城建设。围绕“干净、宜居、特色”,用打造5A级景区的理念来进行城市建设,通过对老城区“穿衣戴帽”,新城区主打自治县民族风,对城市进行画骨、绘形、描神、传韵,形成了“青瓦白墙蓝腰带,斜厦花窗马头墙”的建筑风格。一系列庭院式、叠落式、三丘田式建筑组合,彝族火、哈尼族白鹇、拉祜族葫芦等图案图腾,使得整个县城别具一番韵味。建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康体为一体的哀牢小镇街区,于2015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首批全国八大宜居小区,成为城镇建设的国家级样板。完成特色集镇规划11个,建成曼干田、文怕、船口、大田、等拱等一批美丽乡村。突出生态文明创建。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启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向国家申报恩乐镇生态文明乡镇,建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5所,打造恩乐江最美河流;实施绿色经济创建项目7个,停伐天然林保护238.28万亩,营造林5万亩,义务植树40万株,森林覆盖率保持72.52 %;建立落实流域库区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治理水土流失27.93平方公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6%;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各1个。突出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建成垃圾池1000个。
五、聚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标杆
加强乡村治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所需和重要保障。深化全面依法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30期4361人次,副科级以上党政人才培训班6期2475人次,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3期186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宪法日)”“七五”普法、民族传统节日宣传320场次。全县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7个。重视少数民族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养成,开展文明礼仪、文明公约进村组家庭,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各阶段。深化乡村治理工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制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六治融合”机制。创新“一会三卡”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村民小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评审委员会,负责管理小组一切公共事务,结合村规民约,建立“积分”制度,对农户实行“积分卡”管理,围绕“五爱、环卫、团结、新风、计生、科教、诚信、法纪、致富”9个方面39项指标,制定《村民积分评审细则》,每月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一次积分评定,按“红蓝黄”榜公示,较好的农户按所得积分到村级“爱心超市”兑换奖品,评审为一般或差的农户,由评审委员会对其批评教育,督促整改提升。建立“学习”制度,对农户实行“学习卡”管理,记录农户参与脱贫攻坚政策或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情况,督促农户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入户”制度,对干部实行“入户卡”管理,督促干部定期入户,深入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深化矛盾排查防控。完善平安镇沅建设体制机制,健全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精细化解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网格化、智能化的“五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惩治各类犯罪、邪教组织和严密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通过开展教职人员培训、慰问教职人员等举措,确保宗教领域安定和谐和顺。建立民族宗教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制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实行县级领导接访日制度和定期下访制度,把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2017年—2019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689件,调解2689件,调解成功率97%。自治县成立30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白兆林)
Hash:04f59ebf051508d017c3ad0201a4bca4d481fb86
声明:此文由 云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