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馇酥:传承千年的美味
陕西乾县的馇酥,皮脆瓤酥,油而不腻,甜而不厌,香酥可口,不咬不嚼便可下肚,余香绕口不绝,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行走在陕西乾县县城的街上,寻觅到一家馇酥店。据当地人介绍,这家店的老板是制作馇酥手艺的非遗传承人。
老板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正在店中炸制馇酥。我们走近一看,其中有人就不禁说出:"哎呀,这不就是炸油糕嘛!"
乾县馇酥
老板抬头看看,微笑着说:"似油糕,但非油糕",说着把锅中炸制成金黄色的馇酥捞出来整齐地摆放在盘中。然后抬头说:"第一次见馇酥的人,大都会把它认作'油糕',但它们只是外形相似而已,吃起来差别很大。要尝尝看吗?"我们几个点点头。
老板把刚出锅的馇酥给我们一人递了一个,我们拿着馇酥,便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想知道它究竟有何不同。
仔细品尝后发现,油糕是外皮酥脆,内里绵软;馇酥则是外皮酥脆,内里也是酥而易化,看着油,但吃起来不腻,而且馅儿材料丰富,有糖、芝麻、青红丝、核桃仁、花生等,但吃了后唇齿留香。
这么好吃的馇酥,是如何创制出来的呢?
和制作馇酥的面
关于馇酥的历史,经查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修筑乾陵时,武则天巡视修筑情况,在工地发现厨师们用马油和面,并用油炸制而成的一种食品,武则天食后非常满意,并赐以"馇酥"的美名,列为宫廷食品。
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一者是当时修筑乾陵需要大量的劳役,除人之外,马算得上是很好的劳力了,怎么可能将其杀死取马油做食品呢?再者,当时工地劳役众多,厨师连劳役正常饱腹的饭菜都不能按量供应,像馇酥这样费时又讲究的食品,怎么可能做出来呢?
因此,笔者认为,"馇酥是宫廷食品,后流传到民间"的这种说法更为可信一些。故事是这样的。
包馇酥馅
传说,唐高宗李治身边,有一个专管皇帝睡觉穿衣、吃喝玩乐的刘太监。一天清晨,他对御厨说道:"圣上想吃一种油多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而不过补,一到口就发酥的饼子,你们得想办法做出来。"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刘太监一走,众御厨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门外闻听此事的一位老花奴对众御厨献了一计:"刚才刘太监说的话,我在门外都听见了,这不难办,我有个法子你们可以试试。"
一个厨师忙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好法子快说来听听?"
老花奴说:"马油极香,核桃仁、黄桂滋养而不过补,可用马油拌面,擀好后,做成椭圆形的饼子,然后用白沙糖、冰糖 渣、青红丝、黄桂、核桃仁拌成馅儿包上,放在菜油锅里用文火炸熟,这样就成了油多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而不过补,一到口就发酥的食品。"
众御厨听了,立马喜笑颜开,就立即着手做饼,并且很快就做好了。
刘太监尝了尝很满意,就小心翼翼地端上进献给唐高宗。唐高宗咬了一口,满嘴流油,但却一点也不腻;虽说满嘴糖馅,却不过分甜,而且颜色金黄,香味四溢,到口就酥。所以,高宗吃得高兴,就问刘太监道:"这一馇就酥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刘太监顿时慌了手脚,这哪有什么名字,不过是自己独出心裁罢了,但在皇帝面前可不能说不知道。如何办呢?
正在左右为难时,突然想起刚才唐高宗所说的"一馇就酥",心头不觉一亮,忙回答说:"我主真是英明,刚才一下就说出了这食品的名称——馇酥。"
就这样,馇酥从此就被列为宫中御食。
炸馇酥
据说后来,由于修乾陵,女皇武则天到奉天(今乾县)巡视,看上了奉天县的高头大马,就命奉天派一个专人杀马取油,天天送往皇宫,供做馇酥时使用。时间长了,这个奉天人学会了做馇酥的手艺。他在临终时,把独生女儿叫到面前,将做馇酥的整个操作方法,详细交待给她。从此,馇酥传到了民间。
如今,馇酥已经申遗,它的制作工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此行到乾县,能尝到这种宫廷传出的千年美食,并且还是由这项手艺的非遗传承人所制,真是莫大的幸运。
Hash:97ced2f6e9926288a8307e1629959b849a9fd0d2
声明:此文由 中华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