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

因为刘邦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大势,一路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建立了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符合人民的期待,深刻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规律。

刘邦崛起于微末,抓住时机扛起了“反秦”的大旗,势力膨胀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席卷了天下,进而主导了未来的大势。刘邦泗水亭长出身,妥妥的一社会边缘人,平常不负正业,喜欢结交四方豪杰,以此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在众人当中威望极高。适时,天下风云变化,刘邦乘势而起,一路高歌猛进,发展成了仅次于项羽的“反秦”势力,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也。

刘邦先入长安,约法三章,树立了与项羽截然不同的形象,为以后取得天下奠定了丰厚的社会威望。刘邦带领他的好兄弟起义后,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不少秦朝控制的区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反秦”势力。后与项羽相识并结为了兄弟,改变了之前孤立无援的局面,可攻可守,相约攻伐“暴秦”。此后,刘邦与项羽成为了“反秦”的主力军,兵分两路,订立盟约,秉持“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的激励口号,一举攻破了咸阳,随即灭亡了秦朝。在这过程当中,刘邦以敏锐的政治嗅觉,率先进入了咸阳,约法三章,安抚了秦人的恐慌,进而收揽了关中的民心。反观项羽,撕毁盟约,一进咸阳就大肆放火纵烧,焚了阿房宫,使得本人形象轰然倒塌。如此可见,两人的政治格局差了不止一点。

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而告终。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好似又重新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时刻遭受着战乱之苦。值此危难之际,项羽大封天下诸侯,开起了历史的倒车,为自身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视线回到刘邦,低调发展,积蓄实力,坐看天下风云变幻。最终,广纳贤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势夺取了天下大势,并通过“垓下之围”一气消灭了项羽势力,成功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统。

总之,历史之所以选择刘邦,除了“天命在他、握有大势”之外,其本人的政治才能亦是不可忽视的,政治格局更是极为顶尖的。盖历史和人民,从来都是慧眼识英雄,不以出身论英雄耳!

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如此伟大的领袖竟然用“高明”二字来评价刘邦,可见刘邦是多么令人推崇。底层出身的刘邦,且有些流氓习性,为何能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

善于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在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触及到更多人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是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刘邦就能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他最英明的做法就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职一律保留原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政策非常高明,一方面维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热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

用人得当刘邦出身草莽,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项最大的本事,那就是善于识人用人。刘邦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无不采取各种政策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 羽在这方面很欠缺,刘邦曾经列举了帮助自己成功的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项羽只有一杰——范增,虽然是三比一,项羽的那一杰也没得到重用,导致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项羽最后失败也是一种必然。

刘邦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比方说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由于自己出身底层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了解人民心理等。

“学史明智”,刘邦作为一个成功者,他的成功之处很值得后人学习。我觉得不光是领导阶层,即使是个人要想走得更远,在做事时也必须要照顾到别人的利益,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Hash:30617faebc80e9f90f31a26347e9589c1c33649f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