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中

导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皇五帝以老子道德为贤

孔孟之道以礼义诚信为重

仁义礼智信,

和爱诚善真。

仁厚修道德,

孝敬忠君臣。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不胜枚举不可穷尽,究其核心而言,窃以为还是在道和德之间追求“天人合一”的协和共生,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贯穿其中的儒释道法首推儒风,融合释道法众家之长而共扬,兼中庸和顺而传承。从而逐渐形成内修外练忠君孝悌的仁义礼智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 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人和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称作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见,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思想和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儒家重义思想,其理论直接根据即其“仁”的学说。仁,《说文》释:“亲也,从人从二。”由此释义可知,仁学本身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所以有人说:仁学即是人学。《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之多。其中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弱势农耕文化。

一个族群生存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的长期磨合产生的浑然一体的协调,这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受制于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又称为地域文化,如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等。通常表现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认知习惯、经验积累、初级的伦理、思维习惯、民风民俗、图腾崇拜……,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传统文化都是独特的,没有好坏之分。说得过份一点,你就算把某个地方的人全部赶跑,换一群人在这里生活,若干年后,又会产生原先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说白了就是:什么林子长什么鸟。

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人为的。这通常由统治者、管理者和智者倡导。

人们为了弱化环境的影响,提高族群的福祉,进入到期望的社会中去生活生存,就一定会产生一些欲望:我们需要什么社会?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公序良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制?……,会有一系列的追问和追求。这就需要提升族群的能力,尤其是改造环境、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于是就倡导一些新的社会理念——人为的文化。

从功能上说,人为的文化可以分成两部分:发展文化(发展意愿)和科技文化(提升能力)。人为的文化有强弱之分。人为的文化,说白了就是:什么病症开什么方。

如果统治者和智者都认为“当下已经丰衣足食,只要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很好了”,那所倡导的社会理念就一定会因循守旧,追求稳定,反对变革和进取,甚至还会崇古。因为他们要预防的病就只有“造反”。

我们之前的皇朝更替时的人为文化,就是这种文化,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强调秩序和服从,排斥自由和创新。以至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社会将永远在朝代更替中循环,永远也不会诞生科学。我们曾经一度创造出超越时代的农耕繁荣,却在此后作茧自缚,将自己捆绑在政治秩序的小圈圈里,年复一年。

我们之前的人为文化缺乏强势的进取,缺乏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三个分支是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和科技文化,我把这称为是民族的精气神。遗憾的是:精长气短神无。

我们之前的文化核心有四个:

皇权至上、小农经济基础、因循守旧和性本善。其它的就只有接人待物为人处世那点事。

我们不能把之前的所有文化都称为传统文化,那是概念错误。

现在提出了“创新”这一进取性的文化理念,有了良 好的文化改革开端。

可是,现在还有不少人抬着孔孟的僵尸招摇过市,还鼓吹这是我们文化的根。

他们不知道:文化只对当下和今后有作用,与过去几乎无关!

在对之前文化传承之时,必须先审视: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在的,哪些相对现在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更新什么文化元素。传承决不能简单地照搬,那不是传承,是复辟!我们决不能“用惯了就都留着”!

对于之前人为的东西,我只欣赏两句话: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因材施教。

随着人为文化的更新,传统文化自会变革。总之,该烂掉就烂掉吧,管它是根还是枝叶;也无论它过去曾经的好坏,都过去了。我们应该全力打造新文化,去创造未来的璀璨文明。

Hash:1049fa72ae1012f7a2e76fe0d3c13923e802bd3e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