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代聚落遗址大都是居住和埋葬合在一处

导读:为什么汉代聚落遗址大都是居住和埋葬合在一处 夏朝都有哪些文物?可不可以发出来看看?

答:聚落遗址,顾名思意,意思就是古时候人类生活、死亡、生产都是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地方。

在古代人类都是以小聚集的方式在一起的。

不止是在汉代,就是在汉朝之前及以后都是这样的,随着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活动的区域更加广阔,才将人的生产生活区域和死后埋葬区域拉开了一定距离。但是距离也不是很远。

在中国人类聚落遗址,发现的最早的是河姆渡聚落遗址,当时的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但已开始了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发现的遗址是一个整体,有生活区、烧制陶器区和墓葬区,这三个区域是一个整体,由三米至六米的沟将这三个区域围在中间,以便保护族群和防止敌人及野兽的袭击。

就是现带社会,在农村埋葬先人长辈的地点也会离生活区不太远。

在考古工作中,在成都、武汉、山东、新疆等好多地方都发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遗址。有汉代的、有先秦时期的、有隋唐的。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的。

『图文原创』

我知道的是汉代挖山成穴的较多,聚落和墓葬在一起,好像古代很常见,甚至到近现代村庄旁边就是墓葬群,村中有墓葬也很正常,只是到近些年搞火葬,搞公墓,并集中搞才有所不同。

夏朝都有哪些文物?可不可以发出来看看?

夏朝的文物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规格最高,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直接影响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创了铸铜之风,开启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首推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类铜牌首见于二里头遗址,目前所见有十几件,零散的收藏于国内外。

198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为首次发现,国家博物馆藏。

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400多片绿松石片,经过了4000多年,至今未脱落一片。

以上三件是能明确出土地的出土物,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的胸腹部,同时伴有铜铃出土。这三件镶嵌绿松石铜牌整体均作兽面形,然而,尽管都是从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在细节上又各有不同。1981年出土的这件铜牌兽面纹的眼部呈圆粒形,两角长而上扬,不同于后来的兽面。1984年出土的这件铜牌面部尖喙,眼睛呈梭形。 圆形眼和梭形眼的差别或许是雌雄或阴阳之别。

区别最明显的是1987年的这件,虎鼻状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以,或许尽管都是兽面纹牌饰,但或许有不同的动物原型。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品,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与1987年出土的这件风格类似,都是兽身分节、成鳞片状,鼻长而挺直。

佳士得,2015,844万港币成交。

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从二里头文化,一直延续至商代。从镶嵌绿松石到逐渐简化成未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这类铜牌的两侧均有穿孔,在当时应该是穿绳之后佩戴的,至于怎么佩戴至今尚不明确。

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区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类似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同样发现于墓主人的胸腹部,伴随一件随葬的铜铃。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铃大小不一,铜铃的铃舌均为精心打磨的玉石。在当时应是作为一种乐器与铜牌组合使用。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拼嵌而成,长约64.5厘米,头部有托座。与上述的几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一样,绿松石龙形器的鼻骨长而挺直。有学者猜测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绿松石龙形器简化版。

对于镶嵌绿松石铜牌,目前有太多的未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兽面形的造型与史前玉器的神人兽面纹、三代青铜器上流行的兽面纹,应该有着承上启下的渊源。

唯一一件青铜鼎,网格纹青铜圆鼎。

铜盉和铜斝

青铜爵,为最早的青铜容器。

玉器

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大多为长条形的,有牙璋、玉戈、玉刀、玉钺等,还有似璧非璧的“玉璧戚”。

涂朱石璋,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朱”即朱砂。

二里头出土的牙璋也被部分专家称作为“龙牙璋”。河南新郑望京楼、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和越南出土的牙璋,与二里头“龙牙璋”一脉相承。

七孔玉刀,二里头出土的带孔玉刀的眼孔数均为单数,应该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陶器

陶三足盘,夏代,1988年河南新密曲梁遗址出土。

二里头遗址出土卜骨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题主好!要拿出夏朝的文物,实在是少的可怜,根据史书推算,夏代形成的时间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三,四世纪。这一时期正是马家窑文化后期,半山文化兴盛期,所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是彩陶和玉器。

半山文化彩陶罐

一九七八年于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其出土文对二十八宿形成的年代准确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纪。《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据天文学家推算,日中星鸟即星宿在春分这天昏中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三、四世纪,也就是夏初年代。因而估计二十宿即萌芽于这时期。

白虎星座

夏代己产生天干记日法。就是用甲、乙、丙、丁……壬、癸十个字来记日,据史料记载,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最有力的证据是在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发掘的殷墟卜辞甲骨文,有一块武己时期(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这说明夏未商初这一时期己有文字出现,甲骨文刚好印证了夏的存在。从此,华夏文明由陶制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殷墟出土甲骨文

图片来自网络,不当便删

Hash:157dc2bd33bea35cc976b1e69132adb005a18e3a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