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蒙古、防八旗的明长城,为何在大清就废弃不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在抵御外敌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而说起长城,第一个感觉就是军事要塞,主要是军事作用,不让敌人攻过来。但是,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长城这么长,很多地方的城墙并不像一些重点路段修得那么高大,我找个偏远的地方,很容易就突破了啊。

其实,不但是我们有这个感觉,就是古代的人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乾隆。乾隆他就瞧不上长城,他当皇帝的时候,长城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下面的人多次打报告请求修一下,乾隆就是不修,乾隆认为,长城从先秦修到了明朝,都没有解决边患。明朝修长城挺认真的,我们大清不也是一路杀了过来?国之险在民不在地,修长城不过害苦了老百姓,不用修!

那么,是乾隆这个人智商高,比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牛逼,他们没看到的事情,乾隆看到了?当然不是!我们先说一下,为什么修长城,而不是组建军队对付边患。

话说,秦朝时派了蒙恬进攻匈奴,把匈奴的河套地给抢了。可把匈奴人打跑后,蒙恬没有趁势进攻,而是坐地修起了长城,把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统一的防御线。

蒙恬为什么不追呢?一是追不上,秦军是步兵为主,要跑赢四条腿的匈奴人实在是有心无力。

二来匈奴人机动性强,尤其是思想上,他们是游击战的祖师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三是追击成本太高。打败一个对手很容易,可要歼灭对手就非常困难。汉武帝时候,用三代积蓄,倾全国之力,也没有真的全部消失匈奴。人家跑到欧洲还是东山再起了。

以后的朝代,中原不乏再次压倒性的胜利,但都没办法一劳永逸消灭对方。比如唐朝打败了突厥,但突厥完了后,别的草原民族又兴起了。

所以,蒙恬就地开始修起了长城,这个也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持。因为这是最经济的手段。

后面,明朝最喜欢打仗的明武宗曾经算过一个帐,如果要派八万兵马出去打鞑靼,一年需要费用一千万两,还不保证一定赢。而如果修葺一下长城,只需要五万劳工,两个月,费用不过百万两。

这里面还有很多细帐,比如调用民工,民工干完活了回去还是农民,还能种田。而调用大军,大军就要长期吃军粮,不干活。另外,修好了长城,可以开辟大量的新耕地。这也是一笔不可小视的收入。

此外,不用军队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原因。用军队,就会产生握有重兵的大将,怎么防范大将是一个麻烦事,还是用农民工比较好,毕竟工头比较好对付。刘邦刘工头除外。

这就是为什么不用军队而用长城的原因。

当然,这个因果要两面看,用军队费用高。用长城,军队就得不到建设,也缺少实战经验。长期来看,过于防守的国防政策必定会削弱其军事力量。这也是美国明明没有人敢惹它,它还到处找事的原因,就是要保持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我们再说一下,长城其实不能防大军,为什么还要修。

一是长城虽然不能完全保证拦住大军,但在一些重要关口上还是能起到一些防御作用的。那些很容易突破的地方,往往不是经济或者政治的要点,对方突破了,战略意义也不大。

最后一点,长城不但是防军队的,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防走私。

中原跟塞外的交往,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贸易。甚至这个贸易最后还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全。而有时候,中原也会利用贸易来对塞外实施惩罚或者奖励。

明朝时,就实行比较严历的关防政策,有时候禁止跟外面的 人做生意。这有点像现在的经济制裁。没有生意就没有和平,你不让人家穿绸子,人家的贵族肯定不干啊,不干要么就服软,要么就开战。

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经济制裁呢,这就要靠长城了。长城有的地方防不了军队,但防个商队或者走私者还是很轻松的。这就是经济封锁。

此外,有了长城,中原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开办集市,然后通过这个边关集进行抽税,这又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当然,长城除了这些,还有预警的作用,你一进攻,我挡不住你,但我点个火,抽根烟,报个信还是可以的吧。

另外,还有防小股偷袭的作用。要突破长城,大的军队可以,但那种大部队也不是说搞就搞的,两三年能搞一次就不错了,搞多了很伤身体的,夜郎国为什么早早灭亡了?

而小股的骚扰倒是容易组织,但有了长城,小股的军队甚至一些野路子的打劫者就不行了。这样,长城内的居民就可以安心的种一片地。

最后,这些长城还可以方便中原的主动出击,长城就是中原的驻兵员,补给站,传送门……

所以,长城还是很厉害的,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至于乾隆的那番话,是有他特别的背景,至于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其实清朝一开始也有人叫修的。但清朝是北方骑马过来的。他们就知道,这长城根本挡不住自己。既然挡不住自己,自然也挡不住后来者。

所以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皇帝的共识就是不修长城。

长城一般都是一个皇朝鼎盛时期修的,康乾盛世都不修,那后面就是想修也没钱。

那清朝不修长城,为什么没有什么大的边患呢?

原因很多,一是跟蒙古部落拉好了关系,满蒙大面积通婚,形成满蒙一家的局面。

另外,清朝向蒙古部落推行佛教,蒙古部落都过上了佛系的生活。

最后,清朝还分化各部落,不允许他们串联起来。

此外,俄国进入西伯利亚,挤占了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间,而恰好清朝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那就好好过日子吧,所以蒙古部落是随着八旗兵一起兴起,又一起衰弱的。

最后一点,火药的产生,使得蒙古骑兵的威力大减。所以北方最大的游牧力量被清朝彻底招安了。那长城修不修自然没有什么必要了。

不过,明朝修长城,还是功在一时,利在千秋啊。这不,有了长城,我们才可以收四十五的门票钱啊。

你的问题不就是答案嘛,既然是防蒙古和满洲八旗的。那么人家都入关了,怎么会再做继续修长城用长城来阻断自己回老家的事情呢?

长城在清朝废弃有三个原因,一是关外是人家老家,没必要再用长城。二是清朝入关时,对于坐稳天下的信心很不足,所以留下了很多后路,没必要再用长城,免得以后长城反而成为阻断他们退后的因素。三是清朝有自己的长城“柳条边”啊!

先说第一个原因。

清朝虽然一直提倡满汉一家,实际上他们与蒙古更为亲近,基本上是皇族世代联姻。

可以说长城之外,就是蒙古和满洲的老家。以前明长城是为了防御他们,现在他们进来了,那有自己防御自己,自己防御自己回老家的道理呢。

第二个原因呢。

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时,算上满、蒙、汉八旗,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多万兵马。

加之南明、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三方敌对势力的存在,清庭一度认为难以统一天下,所以为自己准备好了后路,看事不可为就逃回关外。

如果清庭一直用长城,首先八旗兵力不够驻守,换汉人军队绿营驻守的话。万一那天情况不妙,自己要逃回老家,反被这些人利用长城阻断了后路,包了 子呢。

第三个原因,柳条边。

清朝自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开始修建柳条边了,柳条边的功能类似于边界线,还有防御功能。

清军入关以后,继续完善。甚至在康熙帝放出豪言不再使用长城的时期,依旧是大肆修建。

那么入关以后清庭为什么要修柳条边呢?

还是为了后路。

首先退回关外柳条边有着防御功能。

就算没有退回,柳条边依旧有很大作用,大家应该听过闯关东吧。

闯关东始于清末,为什么叫闯关东呢,因为之前清朝是不允许内地百姓迁往关外生活的,目的是防止老家被这些外人渗透。

而柳条边在那个时期,也起到了一定的阻拦作用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Hash:81bce034768309134273603ac996759d10415cce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