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明明一个就够了,为何大多古代王朝还实行

1、古代的多京制,很多其实只有一个真正首都,其他的京城,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譬如新朝王莽当政时期,除了长安外,还设立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同时更名长安东西市令、五都市长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管盐铁,开赊贷。

今天来看,王莽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设立的六座都城,其实=1+n的模式,其他的五座都城,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是不同区域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一线大城市!

2、真正多京制的,原因太多,譬如历史原因:

唐朝前期的长安、洛阳两京制继承自隋朝——隋朝的两京制又继承于北周——北周的两京制度——又继承自北周、北齐的两个北朝国家的都城;

北周北齐作为独立政权,都城大力营建,花费无数人力、物力,所以到唐朝一以贯之的继承。长安洛阳在唐前期都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衰落,又开始把其他州升级成府,成为五京制度,唐朝都城数量由两京一下子升格为了五京。

唐朝的五京为长安、洛阳、并州(太原)、凤翔、蜀郡(成都)。

(中晚唐五京制度)

到了五代,长安破落,洛阳被统治者放弃,五代军阀们除了后唐以外,其他均在开封府设置都城,又学习唐朝,设置多京制;到宋朝,继承五代,又形成了四京制度为: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宋朝,感觉既有军事、政治、经济原因,也有很大的历史惯性。

3、生产力限制下的多京制度:典型的应该是商朝、周朝。商朝历史上多次迁都,有专家称生产力不足,商人需要逐水草而居;周朝实行分封制,也是生产力不足、中央集权能力不足的体现。

4、再比如民族原因的多京制:如辽国、金国的多京制。

(辽国的五京制)

5、让老家为国都的:如明朝,朱元璋最先定都于南京,又以开封为北京,以老家安徽凤阳为中都,称为两京一都。

中国古代传统是一个王朝建一个都城,但也有许多王朝实行两都制和多都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两都制的王朝是西周,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继位后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原因是商民族人口占全国的2/3,居住地与占全国的1/3,周民族人口占全国的1/3,居住地与占全国的2/3,且位于全国版图的西部,以镐京为中心控制周民族居住区是可以的,但对于东方广大商民族居住区,就显得鞭长莫及了。于是周成王和周公商量营建东都洛邑,全国主力部队中,六个师负责保卫镐京,称为西六师。八个师负责保卫洛邑和镇守东方,被称为成周八师。由于在东方大行分封制,周朝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疆域。

三国时期的魏实行两都制,就是以洛阳为首都,许公元二二一年改名许昌,为陪都。这种布局,在公元二一九年,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直指洛阳时显示了正确性,当时洛阳岌岌可危,曹操曾想把汉献帝接到许

隋唐时期实行两都制,就是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隋炀帝弑父篡位,长安就不敢待了,于是长期在洛阳办公。唐朝由于需要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支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必须定都长安,又由于关中地区缺粮,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而洛阳成为陪都。武则天时期长期在洛阳办公,就是因为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很难运到长安。

辽国实行五京制,有利于随季节安排农牧业生产和国防建设。

元朝实行两都制,即以大都今北京为首都,以开平, 蒙古自治区东部为陪都。每年夏秋季节,皇帝要巡视开平,与蒙古各部王爷聚会,名义上是避暑,实际上是巡视北方巩固国防。

明朝实行两都制,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首都,改称京师,今南京。以自己的家乡凤阳为陪都。明朝初年,两座城市的人口各有100万人。俗话说,皇帝没福民遭殃,后来安徽省发了一场大水,凤阳城全被淹,从此彻底衰败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这就是明成祖,后来迁都北京,把南京作为陪读。

清朝实行两都制,顺治帝以北京为首都,称京师顺义府。以沈阳为陪都,称盛京府。这种布局,有利于清政府统治全国,有利于满洲民族在东北的发展。但在清朝200多年的历程中,承德避暑山庄发挥了陪都的作用。清朝皇帝不是每年来一次,就是过几年来一次,每次都要住上几个月。

Hash:fb2b692bda14d7589bcc6a8a59719deefbc3ad1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