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品

根雕艺术品

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有心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新宾的根雕自然天成,豪放大气,颇有满族人遗风,与南方根艺精细织巧的风格截然不同。

由于多年来新宾的根艺成果显著,影响深广,“辽宁根艺学会”便设在了新宾上夹河镇根艺市场建于2000年。在上夹河村北,东南公路东侧。长约500米,占地面积20660平方米,共有20余所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以经营根雕艺术产品为主,兼营盆景、奇石、书画、花卉、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

​中国最具收藏实力派根雕艺术家黄榕国“崖柏”仿雕艺术精品微展

柏是精要和木雕精英都在这里

中国最具收藏实力派根雕艺术

黄榕国“崖柏”仿雕精品微展

徒弟眼中的黄榕国大师

远美园/文

葛云飞和大刚,一个生长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的保定,一个生活在豫北商贸物流中心的新乡,在草长莺飞的五月,两人先后赶去福州,不是探寻“榕城三绝”,也不是观览名山古寺,而是拜师学艺。

因为这里有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仿雕创始人、中国木雕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黄榕国先生,两人由于从事“崖柏”雕刻,要拜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门下学习根雕艺术。

有着“中国国艺巨匠”、 “中国一绝”之称,致力于打造传世精品的黄榕国先生,是根艺和根雕领域表现广泛的实力派艺术家。他在4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 博采众长、借古开今、师法自然、苦心锤练、有法无法,形成了独树一帜而又炉火纯青的仿雕艺术风格,创作出数以千计的精品力作,给人带来无限的自然之美、充盈的生命张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传统文化充满真挚情感,始终对大自然满怀虔诚之心,始终把“根”放在自己生命的最高位置,始终追寻仿雕自然天趣的艺术活力,始终处于“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创作状态。

凡是接触过黄榕国先生的人,无不为他那深厚的艺术造诣、天人合一的艺术佳构、光彩夺目的艺术成就和生生不息的创作激情所感动。

近几年来,黄榕国先生逐渐将视觉转移到“崖柏”这一媒材上来,在与时间赛跑、病痛较量、挑战极限的过程中,高质高产的创作完成了百余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机构与藏家的关注和喜爱。

鉴于此,笔者在策划该微展的同时,向云飞和大刚作了一次《徒弟眼中的黄榕国大师》为题的采访,以呼应和丰富这一展事活动。

常言说,师徒如父子。师父良好的品行就是矗立在徒弟心灵深处的一座大山。从俩徒弟的不同视角中,不仅见证了黄榕国先生“身教胜于言传”的鲜明个人品质,用心打造传世精品的最新艺术生活状态,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座大山的伟岸和仿雕艺术薪火传递的热情澎湃。

现将此次采访内容和黄榕国先生近四十件代表性"崖柏"作品一同整理发表,寄希望大家对这位仿雕创始人有个新的更直接的认识,相信这也是他徒弟们的共同心声和持续关注他的收藏家们感兴趣的事儿。

他艰难跋涉、四处寻觅以其独有魅力深深吸引并属于他的那一个“崖柏”

“崖柏”以其独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百木之长”的特征和“质、香、形、纹、韵、药、艺”融于一身的优长,深受藏家追捧,并为雕刻家所喜爱,黄榕国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对于他来说,在仿雕创作中,拥有一件可用的“崖柏”,离成功就近了一大半。但是,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儿。因为相比一般根雕,仿雕的选材更难。

为此,黄榕国先生利用微信在挑选属于自己创作原材的同时,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深入数千里外的河南河北山西四川等产区、商家、展会中,以其敏锐独特的眼光,在成千上万的原材中悉心挑选,屡有斩获。

葛云飞:老师说,“崖柏”的与众不同,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特别是气味芳香、纹理奇特、体量偏小的太行崖柏,十分适合仿雕的创作。

大刚:师父对“崖柏”根材的要求非常高。常常是在成百上千的料堆里,居然搜索不出一个适合创作的根材,但是,他从不气馁。

他崇尚自然、深入本质、倾囊相授,让仿雕这门绝技传承广大

黄榕国先生创立的仿雕,是从根雕中派生出的一门艺术,也是他的独门绝技。黄榕国先生注重根性 “根味”,突出“天趣” 神韵,力戒修饰留痕,以“天真、留真、乱真”等自然无为的创作手法,实现人工与自然的气韵贯通,天人同构。

黄榕国先生认为,只有符合自然的仿雕,才是最好的。他寄望通过课徒授艺,将仿雕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得到延续。

大刚:师父是追求自然、创造自然的高手。仿雕的每一个工艺,都是师父几十年来苦苦探索和创新的结晶。

他认为自然的东西是随机的,没有规律又有规律,恰恰也是最美的。为了使我们尽快掌握这门技艺,他从审料、构思、技法、气韵及每一项工艺开始,亲自示范,用心传授,毫无保留,既特别严格,也时常给予鼓励。

师父说,学习仿雕之前一定要在结构准确的前提下再去模仿自然,认真研究“崖柏”的自然纹理,结疤等,把结构做好做扎实。师父还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求我们要象徐悲鸿先生那样,一辈子做自然的儿子不做自然的孙子,一辈子向自然学习。

他寄希望我们,在掌握扎实的仿雕技术技巧以后,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审美特点,通过仿雕再创作,做好作品,做出传世精品,把仿雕艺术发扬光大。

他视根如命、刀耕不辍、挑战极限,征服、带动了每一个徒弟

黄榕国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刀耕不辍,将心思全部用在他开创的仿雕事业上。

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腰椎受损相当严重,腿和视力也不是那么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他以七十五岁的高龄,仍然在每天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挤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工作室,以顽强的毅力长时间从事繁重的劳作,因为“根”早已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他说他要在见上帝之前,把所有的时间都抢回来。在带徒学艺过程中,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躬体力行,身教无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徒弟们的心。

云飞:我和大刚对师父慕名已久。师父天然的亲近感不仅打消了我们的重重顾虑,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师父一直说他自己就是为树根生、为树根活的人。用他的话说:不动手毋宁死。说起“根”时,他总是有说有笑,话题也从没离开过“根”。我们感觉他所有的情感、兴趣和好心情,都是来自这里的。

他对待我们几个师兄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自为我们安排食宿,天天和我们围在一个桌上吃饭,亲自带我们观摩闽候根雕创意园代表性大师工作室和艺术馆,亲自为我们制定学习规划,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问题,手把手的教我们创作,这些都是托了“根”的福。

大刚:师父年事这么高了,还沉浸在一个个“崖柏”巨作的创作中,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比如,师父配的底座,看似很小的一块,其实都是从几百斤的大件里面精挑细选的,剩下的却都丢掉了。在我们看来是很可惜的,他却连眼都不带眨的。而且亲自设计上手,哪怕是打磨都是一丝不苟。师父的细致极致,我们算是体会到了。

有些大型工具,师父用起来已经很吃力了,但是他不服老,不服输,每天都会拿电锯去打胚,我们师兄弟哪一件做的不好,他都会亲自上手纠正。每当看到师父一身疲惫的样子,我们都很心疼,真心愿意让他休息一下,或者干的短一点,他却总是笑笑说,大刚啊,这样才好玩啊,没有这个,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呀?!

云飞:有一次下料时,我看师父喘的厉害,就说,您少做点吧,要么隔几天来一次行呗?他说,云飞呀,不能停的!这就如同经年的老钟表一样,停了就生锈了。我要是不做“根”的话,过不了多久也就完旦了。

大刚:师父说只要每天能和这些树根打交道,他可以一生不休息的。虽然我们见不得他的累,但是只要他觉得舒服,觉得很好很好玩,我们也不再拗他,知道拗也拗不过他。

云飞:因为师父什么事都想到头里、做在头里了,即使师父不严格要求,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往前冲的。

云飞、大刚最后谈到,以他们师父这样的高龄、名誉、地位和成就,早不该这么干了。但是他依然在不停的学习众长,不停的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停的研究新的工艺。

他们师父这种对根和根的艺术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其本人及其渗透到作品中的这种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任何徒弟都比不了的,也是一辈子学不完的。

在不长的学习过程中,云飞、大刚对他们师父不遗余力、以身示范、倾囊相授的高风亮节和为仿雕事业太多太多的付出,尤其充满心疼、感动和崇敬。

两人表示,一定要将此作为新起点、新鞭策、新动力,把心沉下去,把东西做好,以作为对师父的最好回报。

借此,愿黄榕国先生的学生们以此作为方向、标尺和动力,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创作出无愧于师父殷殷寄托和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己亥年大暑前三日于境心雅舍

黄榕国先生艺术简历与相关报道请查阅本公众号历史文章:

《被称为“中国一绝”“国艺巨匠”的仿雕创始人-黄榕国,靠什么打动人?(上下)》

《首届新媒体中国木雕名家作品学术邀请展(黄榕国篇)》

《由黄榕国先生几件小事说起》

《新乡展有什么好—跟着榕国老豫北串“崖柏”》

葛云飞,1963年出生,保定满城人。云飞根雕工作室主人、保定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定市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根雕行业大师,获得主要奖项:《济公》《达摩祖师》先后获2015年、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金奖。

李 刚,别署大刚,1979年出生,河南新乡人,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刚雕刻艺术工作室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根雕木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新乡市民协根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新乡市民间艺术进校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未经许可,请勿删改、拼图和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作品图片由黄榕国先生提供,专此感谢。)

扫一扫或关注微信号:Yahunbaiyun95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支持和鼓励!

“壹件雕塑”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展——《音乐盒》

澳门艺术博物馆从今年起与澳门雕塑学会共同推出“壹件雕塑”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展示项目,邀请本地及外地雕塑家参与,一起推动澳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而首次展示的“壹件雕塑”作品为本澳艺术家苏沛权的最新大型雕塑创作《音乐盒》,展览在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举行。

首次展示的“壹件雕塑”作品是澳门艺术家苏沛权的最新大型雕塑创作《音乐盒》。苏沛权,一九五九年生于澳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陶瓷硕士,广州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副教授,着有《明代青花瓷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他认为,低碳生活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电动巴士亦开始奔走于邻近各大都市之间,马路旁边即使未必变得安宁,但可以预计高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将逐渐被淘汰。他希望能把这些被废弃的“古董”用雕塑的形式,把它们变身成音乐盒子或传声筒,把噪音化成美妙的音韵。

说到举办该展览的回归贺礼陈列馆,位于澳门文化中心,毗邻于澳门艺术博物馆。这座陈列馆的前身正正就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葡进行政权交接仪式的所在地。由于其意义特殊,因此在前馆拆卸后,于原址兴建了这座纪念澳门回归祖国的陈列馆。陈列馆在2003年3月动工,至2004年12月落成。

观看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展之余,还可在回归贺礼陈列厅中,欣赏全国各地,包括国务院、各省及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区为庆贺回归,精心设计以赠予澳门特区的贺礼。每一份贺礼都体现了赠送地的特色及风蕴,造型精美,包涵着美好的寓意,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澳门未来的美好祝愿。

展览详情

日期:即日起 至 19/06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7时(下午6时30分后停止入场,逢周一休馆)

地点: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专题展览厅 / 澳门冼星海大马路

免费入场

途经巴士路线:3A, 8, 10A, 12, 17

查询:(853) 8791 9814

主办:澳门艺术博物馆、文化局

(图片来自澳门旅游局)

佛教文化艺术馆藏品赏鉴(24):不可多得的岩石雕四面佛造像艺术

2021年12月10日消息,石造像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鉴别时,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

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髻,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折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折密而柔软。当今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苏州灵岩山寺慧谷文化产业园佛教文化艺术馆内珍藏一尊高62cm的岩石雕四面佛造像。

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有什么含义?一种是:四面分别代表事业、爱情、健康与财运。正面求生意兴隆,左面求姻缘美满,右面求平安健康,后面求招财进宝。另一种是:代表慈、悲、喜、舍。凡是祈求升天者必须勤修这四种功德。

四面佛是华人地区民间对梵天的俗称,"梵天"在佛教中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原是印度教、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创造宇宙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在东南亚,特别是泰国被认为是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之神;其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供信众祈福。

南北朝时期窟造像之风十分兴盛,在缺少开石窟条件的佛教寺院中,可能是采用这种鱼子石雕四佛龛,四面石造像给信众供奉。保存完好,光洁晶莹,制作精美,是这个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佛隐隐于市,观云舒展,听雨沥沥。佛教文化艺术馆于这远离闹市的一方净土灵岩山脚下,静候各位有缘人的到来。地址苏州吴中区木渎镇穹灵路325号苏州灵岩山寺慧谷文化产业园内1号楼。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星期一闭馆。(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李俊锋 江苏苏州采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