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溪牛杂

上溪牛杂 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鲜美微辣,久尝不厌。

贵州美食有哪些是必吃的,花溪牛肉粉上榜,最

今天我们继续说说贵州的美食,因为贵州的美食太多了,很多都是特别的好吃,数也数不过来,贵州就像一座美食大城,到处都是吃的,而且还都是特别的好吃,都是用最简单的原料做出最好吃的美食,在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很多少数民族自己做的吃的也是特别好吃,去旅游农户家都会做出好吃的饭菜还有自己家酿的酒,少数民族很少和啤酒,都是用米酿的白酒,而且都是用碗来喝的,少数民族的姑娘们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像贵州酸汤鱼,就是来自于侗族的姑娘们做的一道菜,那鱼呀,是养在种得有大米的田里面的,要吃的时候都是才去田里面抓,所以味道非常的精美,鱼长期呆在大米的田里,自然的吸收了大米的香味,除了酸汤鱼,还有很多经典小吃,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去贵州必吃的美食有哪些,这些美食又是怎么做的。
1.花溪牛肉粉
兴义的牛肉粉拿了迪尼斯世界纪录,味道一绝,但是首先到贵阳的话,也可以去品尝花溪的牛肉粉,花溪牛肉粉发源地贵阳花溪地区,是贵州的一道特色名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牛肉、酸莲花白、芜荽等。由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严格制作,做出的牛肉粉与众不同,汤鲜味美,肉香。吃过的人赞不绝口。花溪牛肉粉选用上等黄牛,精制米粉,多髓牛骨,熬成鲜浓原汤,加上爽滑的蒸气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添上开胃的泡酸菜,点缀以新鲜芫荽。味道也是非常好吃的,也是值得一吃。
在贵州,很多人都是无辣不欢的,所以如果您能吃辣,加上贵州特有的香炒辣椒面,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粉跃然呈现。花溪牛肉粉风味独特,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品味以外,喝上一碗香气诱人、鲜味浓郁的牛肉原汤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人们都把它当做早餐、午餐、晚餐、休闲食品,随时随地都在吃。
想要做出一碗花溪风味的牛肉粉,那是非常简单的,首先第一步就是黄牛肉,黄牛肉作为在牛肉粉上面的配菜,也是非常讲究的,首先把黄牛肉洗净切成大块下锅煮,锅开后反复打去血沫,用纱布把适量的花椒、八角、山奈、草果、沙仁、香叶、回香、桂皮、干辣椒全部一起包好,用纱布的原因是让煮出来的汤汁是清澈的,而渣全部在纱布里,还有姜块一起放进锅中和牛肉一起小火炖,炖至牛肉基本上熟了捞出一半切成1厘米见方大小的肉丁,如有牛筋也切成丁一起再放到另一个锅中继续炖,直至炖酥烂为止,另一半待凉透了,一般是4个小时以上切成3厘米宽5厘米长的肉片备用。牛板油炼成牛油单独用容器盛出来备用。这就把上面的黄牛肉做好了。
紧接着就是里面的米粉了,贵州是一个粉的大国,这里的粉千奇百怪,每种都有独特的风味,都是用米做成的,里面的米粉用清水漂过,然后制作糊辣椒面,用干辣椒烤脆微糊打成面,不要太碎,带有一些块就可以了,然后就是配菜泡酸莲白,食用时从泡菜坛里捞出切成小片用小碟装好当做配菜;酸菜,切成1.5-2厘米长段;芜荽节成8毫米左右的段。这就差不多把需要的配菜差不多做好了
最后的材料也全部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做吧,首先把米粉(有酸粉和细粉,一般一碗牛肉粉约150克-200克放入开水锅中烫透,然后捞入汤碗里,在米粉上铺上牛牛片,盖上炖熟的牛肉丁或牛筋丁,放上适量的酸菜,加上少许牛油,最后浇上滚烫的原汤,洒上芫荽节即可。这样就做成了一碗具有贵州特色的牛肉粉了。要记住的一点是肉片要切得薄,米粉必须要烫透心。
为保证汤清,最好不要加酱油和油辣椒,糊辣椒面按各人的口味放,原汤要加上适量的盐, 不够根据口味再加。这就成了一碗正宗的牛肉粉了。你学会了吗?现在可以动手做起来了。
2.红油米豆腐
米豆腐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款小吃,有人看到标题就会说,怎么又是豆腐啊,贵州人这么喜欢吃吗?其实你们都错了,米豆腐其实并不是豆腐,虽然他长得很像豆腐,但其实他是大米磨成浆做的,并不是象豆腐一样由黄豆制成。川、湘、黔、鄂地区著名都有这种小吃。
别看红油米豆腐就以为非常的辣,其实那只是红油而已,红油非常的香,是辣椒里面的油,吃了也不会觉得腻的一种油,油米豆腐是贵阳甚至是贵州最风行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黄豆酥,花生脆,米豆腐嫩,豆芽甜,黑大头菜味浓,油红香辣,消暑解馋。
夏季是红油米豆腐最行销的时候,人们在休闲逛街、外出旅游,都少不了来碗红油米豆腐解馋爽嘴,家庭也都经常买来当作午餐、凉菜、夜宵食用。只要到菜市场称上一斤,两斤米豆腐,配上些调料,一家人就能吃得爽口爽嘴。说到都会流口水啊,这么好吃的米豆腐其实一点都不难。
原材料也是非常常见的,都有大米、黄豆、石灰、红油、葱、姜、绿豆芽、花生米、泡酸萝卜、黑大头菜、麻油、酱油、大蒜、醋、味精,这几种材料就是所有米豆腐制作下来的全部材料,制作就更简单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第一步就是先制作米豆腐,制作的时候你可以多制作一些,这样吃不完也可以放入冰箱,首先把准备的大米淘洗干净泡4个小时,黄豆洗净泡5个小时,用石磨磨成浆,米/黄豆/水的比例一般为1:0.5:4,磨好下锅烧开冷却到约50度用少许石灰水点制,搅拌均匀后用搪瓷盆盛出来,完全冷却即成米豆腐。是不是很简单,第一步就是这样简单。
然后就开始做配料了,喜欢吃花生的就把花生油炸脆、喜欢吃黄豆的就把黄豆泡开用油炸酥、然后准备一些葱,葱切成葱花、姜剁成细末、大蒜剁成蒜泥放在用少许冷开水中漂着、绿豆芽用开水烫熟沥干水、泡酸萝卜切成小丁、黑大头菜剁成碎末。这样配料就差不多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搅拌了,首先准备一个碗,用刀把米豆腐切成方长条放入碗中,淋上红油,放上葱、姜、绿豆芽、炸花生米、炸黄豆、泡酸萝卜、黑大头菜、麻油、酱油、大蒜、醋、味精拌匀入味开吃了,是不是特别简单呢。简单就快做起来吧。
3.豆腐圆子
去贵阳如果没有吃豆腐圆子那还真不叫去过贵阳,虽然贵阳的小吃五花八门,一些老贵阳一定还记得解放前有这样一首关于贵阳小吃的顺口溜,是这样写的:“豆腐圆子肠旺面,荷叶糍粑糕粑店;一品大包刷把头,沓臊馄饨太师伴??”听着是不是非常的顺口啊,而这“顺口溜”中所指的豆腐圆子,那可就说来话长了,豆腐圆子始创于1874年的雷家豆腐圆子。文化背景这个时候得好好的介绍一下了。
相传,在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后,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三天,官民一律不能吃荤。地处西南边境的贵阳自然也不例外。禁屠令一出之后呢,豆腐作坊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此时,祖居贵阳、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准这是个扩大经营的好时机。他们想到,既然官府不准百姓吃肉圆子,那干脆就拿豆腐来做圆子。
于是,他们尝试在做豆腐时,加入适量的盐、碱和香料、葱花等调料,充分拌匀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圆子,然后放在菜油锅内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一面世即深受贵阳人喜爱。精明的“雷三太”明确生产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就是在那时,“雷家豆腐圆子”成为贵阳闻名遐 的小吃。到现在已经是贵阳大街小巷闻名的小吃了。
但是这么好吃的雷家豆腐圆子的店铺,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一直都设在贵阳的三牌坊。由于恪守雷三太定下的严格的选料原则和制作工序,一直到解放初期,生意都非常好。1956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工作需,雷家的第三代传人雷从兴夫妇被政府分别调到了不同的单位就职,这个家族式的店铺就没有开了。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
在1960年,政府号召发展贵阳的名点小吃,借此机会,雷从兴夫妇又重操旧业,恢复了雷家豆腐圆子的老店号。但由于原店铺因道路改造拆迁,雷从兴夫妇只好在当时的中华南路102号经营。虽然重新开业是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但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雷家老店开业后仍是顾客盈门。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贵州视察时品尝了“雷家豆腐圆子”赞不绝口。这也是非常令人值得纪念的一家老店。
那这个连总理都觉得好吃的小吃是怎么做的呢,也非常的简单,我怎么说的,贵州的小吃就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这道传世小吃更加的简单了。材料有黄豆、碱、葱、姜、味精、花椒、八角、食用油、酱油、胡椒面、葱花、麻油、醋、辣椒面
看吧是不是超简单的材料,首先第一步就是先把黄豆浸泡一段时间,磨成浆汁,做成酸汤豆腐,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豆浆、碱水、葱、姜、味精、花椒、八角等佐料,搅拌均匀,再捏成一个个鸡蛋般大的圆饼,这样炸熟的豆腐圆子色呈焦黄,心似蜂窝。
锅下菜油烧至7成热,下圆子炸,炸成外壳呈褐黄色即可出锅。食用前,先把它在酱油、胡椒面、葱花、麻油、醋、辣椒面做成的汤里略蘸一下,吃起来外脆内嫩,其味鲜美。再把折二根切成8毫米长左右短节,葱切成葱花,姜剁成姜末,酸萝卜切成小碎丁,加上酱油、醋、麻油、姜末、花椒粉、煳辣椒面拌成蘸水备用。就着配调好的蘸水食用。这样就可以了,是不是超级简单,这真的是最简单的一个小吃做法了。
4.豆沙窝
豆沙窝也是贵阳的传统名小吃。外表色泽金黄,外酥内软,糯香爽口。口味为表皮金黄,外脆里软,甜咸相宜。将红豆或是芸豆在锅内煮熟后,捣碎制成豆沙,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盐或糖后,用糯米面包成窝头形状,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即可。豆沙窝是很多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吃的,回家的路上都会买一个边吃边走。
这个的用料也是非常简单的,就准备糯500克,然后调料准备芸豆克,菜油、盐、味精、花椒粉、姜沫、葱花等适量,白糖或者胡椒粉辣椒适量。如果你喜欢吃炸的,那就先把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浸泡蒸熟后舂至半茸备作皮料,芸豆淘洗煮至熟透烂擦压成茸泥后,加盐、味精、花椒粉、姜末、葱花搅匀成馅待用,将舂好的皮料均匀地分为10个,摊平,包入馅心捏成圆窝形,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酥脆,色泽金黄就可以吃了。
虽然做法很简单,但是在材料上千万不能马虎,选糯米面的时候要选用上好的糯米。把上好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泡5个小时,沥出上屉蒸熟蒸透,用木锤趁热在特制的粑槽内用力击打,使熟糯米成面状,取出放在铺有白铁板或铝板的桌子上备用。
接下来就是里面的馅了,喜欢吃甜的就准备红豆,先把红豆淘洗干净下锅炖煮4-5个小时,直至豆子炖煮烂透后捞出滤干汤水,用勺子将豆子碾成洗沙状,咸的就加上适量葱花、姜末、盐、花椒面、味精拌匀,甜的就加适量白糖拌匀,再把馅子搓成3厘米大小的圆球备用。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了,从糯米面团中扯下约50一点来揉成园团,在铁皮上再 摊成饼状把豆沙球包起来再压扁,双手四指托底大拇指转圈挤压中间,形成园窝形。放入锅里面开始炸,炸好了拿出来抹上辣椒面或者白糖就可以吃了,是不是很简单啊。
5.黄粑
为什么说黄粑必吃不可呢,因为这个做法就有点难度,贵阳的城里人爱吃黄粑,但是却苦于没有原料、工具,既然难以吃到,所以就把其归为小吃,是用来细细品尝的;在乡间,需要的原料和木甑倒是不缺,但又少有闲暇来做美食,所以一遇农闲,哪家做上一甑黄粑,便平添了几分节日般的喜庆。而且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做的,所以是一款必吃不可的美食
说起黄粑,那也是有故事的,别看它个头小小的,那流传下来的故事可不小呢。而且还是三国时候,很远吧,下面就为大家说说黄粑的起源和发展。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
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
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
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士兵们看到之后都惊呆了,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他们原来煮的米饭。
这个是时候一个士兵吃了一点,感觉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如果您不在贵州,如果实在心灵手巧,那么就试着做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出黄粑喽。
用料很简单,说过贵州的美食就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首先材料选用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或白糖、良姜叶。就是这几种材料,简单吧。第一步就是先将一部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然后把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用洗净晾干的竹笋壳或者粽粑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整个过程就是打打打,还是打。
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内煮沸食用,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着漫长蒸煮。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贵州一定要去吃一下黄粑的原因。这就是一道非吃不可的小吃啊。
看了那么多美食,你学会怎么做了吗?就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牛:古人当官拜皇上,今人文妈带仔拜李渔(附兰溪旅行攻略)

文/图:大李

【地处浙江金华兰溪市的李渔雕塑】

如今好多从政的到韶山去烧香,虽然韶山不是皇庭,但韶山有伟大的主席。那么读书人呢?以及想自己的孩子作文好、画画好、唱戏好的呢?就去浙江金华的兰溪市拜谒李渔吧!他不仅是畅销书作家,还是文化商人,也是戏剧大师,更是许多画家的引路人。他编辑出版的《芥子园画谱》,曾把齐白石引上了国画大师之路。因此,如今好多文妈、辣妈都带着孩子去兰溪的芥子园。据说兰溪芥子园的研学活动越来越火爆。

落榜李渔

李渔是明末时期人。他天资聪颖,传说在襁褓中便开始识字,十五岁就在屋前的梧桐树上刻诗:“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然而,多少有些自负的他,在崇祯十二年,即1639年,二十九岁去省城杭州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

他名落孙山,虽然也写诗抱怨和发泄:“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携琴野外投知已,走马街前让俊髦。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姓名千古刘蕡在,比拟登科似觉高。”但毕竟没有学洪秀全揭竿而起造反。

何况,一次名落孙山,还可以二次,三次呢!韩愈就是,曾国藩也是。

可李渔生不逢时,当作好了对天豪唱《从头再来》时,大明已穷途末路,满清四处骚扰,且战火烧到了南方。崇祯十五年,是明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乡试,李渔再次赴杭州应试,且信心满满,无奈造化弄人,途中获得打仗的警报,小命要紧,半途撤回了。

之后不久,清王朝的铁骑横扫江南。国难当头,功名之路化为泡影,李渔此时已心灰意冷,惆怅不已,在那年的清明节祭扫先慈墓时,百感交集,内心愧疚,长歌当哭:“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这是典型的落榜青年+落魄书生的呐喊哪!

【兰溪市区北隅芥子园】

杭漂李渔

战乱在家守了一段时间,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伟大事业后,李渔终究闲不住,卖掉老家祖业,举家来到了杭州城。

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闯北京是京漂的话,那当年的李渔拖家带口往杭州,又何尝不是杭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但初来乍到的李渔,人生地不熟,尽管有朋友的接济,但仍然举日维艰,穷途欲哭,处境十分尴尬。

大李我完全能够体会到这种尴尬,因为大李也曾闯过深圳和北京。只不同的是,大李不拖家带口。

不过,李渔有准备,也不气馁。何况,拖家带口,更能激发他的破釜沉舟。

李渔的准备是:从小积淀的才干。大家可能以为他只会写发泄诗,但其实错了。他除了在兰溪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外,还在婺城八咏楼大笔挥就 过“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女当头莫摘星”的对联,着实把沈约、李清照都比了下去,以致传为佳华,也被知府请为座上宾。

现如今,他除了自身所带的客观的才干外,还有完全主观的市场调研准备。

李渔认为,偌大的杭州城,不可能没有他的谋生之道。于是,他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四处游走。

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他首先发现,杭州是一座活跃的城市。而活跃的城市就对文化有着刚需。

第二,他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这,促发了他迎合市场搞创作的冲动。

他知道,我李渔其他本事没有,写作编故事正是长项。这样,他在自我认识中,便作出了“卖赋以糊其口”的决定。

卖赋就是卖文。

卖文的行当,说白了,是“贱业”。贱业,可不是有脸面的人家干的事。

但李渔决定干了。

李渔并非乡野布衣,不说出身名门,起码是早有了些名气的,而且还在婺城知府衙门里做过幕僚,也算是当过编外公务员的。现在突然作出这么一个颠覆传统,颠覆历史的决定,委实勇气不小。

而且,除了勇气,还有一个市场的问题。这里说的市场不是市场没有需求,而是这个市场从来没有人开发过,从来没人从事过。没有前人做过的事情,不知结果如何?自然要冒“做不成”的风险?

好在,李渔的血液里流动着父亲的基因。父亲是做药材生意的,在那个年代,凡是跑南闯北的人都需要一种勇敢。李渔继承父亲的勇敢,走上了一条“贱业”的“卖文字”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李渔精力旺盛,创作力非常强,短短几年,他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他所创作的全部是通俗的文学作品,而通俗的东西,是与他从小读过的四书五经之类格格不入的,是被当时的正统文人所不齿,被视为末技的。

不过,中国历史几千年到现在,还依然如此:“正统”不欢迎的,恰好老百姓喜欢。

由于李渔的小说和戏曲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于市场,被争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抢手货,李渔因而成了现如今的南派三叔。

【芥子园一侧李渔文化公园

多产李渔

除了小说,李渔给人类更大的贡献在于戏剧。

从1651至1668年,他这个流浪作家在杭州、南京等地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因为剧本的广受欢迎,他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合称《笠翁十种曲》。书一问世,又是抢购一空。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 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上苍创造了李渔,专为戏剧,带来欢乐。“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是他的本命,李渔写作常以笠翁、李十郎命名。

李十郎的作品除了遍行于坊间,还有不少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因其戏剧皆以男才女貌的喜剧色彩夺人,而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

可谁承想,他原本只是一个杭漂的屌丝,一个卖文为生的文学青年,尽管到死也没有加入“作协”,成为“主席”,但却为后来的千万文学青年摸索出了一条可以成功的创作之路,也为中国的个体文化产业和自由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然,李渔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图书出版商,第一个著作维权作家。

作品开始受人喜欢后,他就继续发扬父亲做生意的传统,开始认真算账和做市场调查。

算账的结果是:如果自己出版作品,自己销售,可以赚到更多的银子;

市场调查的结果是:戏曲和小说刚刚开始风行,潜藏着更大的市场。

于是,他就像路金波、韩寒一样,编辑出版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以及出版其他通俗文学作品,投放市场。

而真正从事出版事业时,李渔的文化产业基地已经战略转移到了金陵,即现在的南京。金陵是六朝古都,文化的氛围和基因更深厚。不过,此时的李渔,已经不再是早年的杭漂,而是成长为全国颇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和文化大亨了。

他几乎是天生的文化产业专家,从杭州到南京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芥子园书铺的经营业务就如现在的文化传播公司或图书出版公司,他自己写,同时组织人员编辑,然后进行排版和印刷,最后出版。

芥子园书铺是完全的公司化运作。除编辑出版自身著作外,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被他称之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书。

在他出版的书目中,亲自倡编并作序,女婿沈因伯则搜集整理。

另外,芥子园书铺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李渔这个文化公司的总经理、总策划,深知批量的图书出版和文化产品上市,需要的不仅是自己的智慧,还需广泛的人脉关系,尤其是权贵的支持。这之中,他的情商系数发展到了极致,他几乎将当地所有的权贵和当年所有能结交的文化名人都一并结交了。这种结交,为他后来打击盗版他书籍的盗版分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而李渔,是中国文化界至今无人超越的多面手,集作家、戏剧家、出版家、思想家、戏剧理论家、企业家、戏王于一身,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和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大长腿大李拜谒李渔芥子园】

芥子园旅行攻略

景区名称:芥子园

主要景点:芥子园(右侧李渔文化公园、左侧兰溪博物馆)

景区级别:3A

景区门票:10元

景区地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城区北隅

交通路线:

1、上海-金华普车硬卧97.5元、高铁二等座147元,长沙-金华普车硬卧184元、高铁(长沙南)-金华二等座338元,金华-兰溪普车硬座6.5元;

2、金华汽车南站-兰溪客运中心8/9/11元不等。兰溪客运中心-芥子园坐1路公交芥子园站下;

3、自驾假如杭州出发,全程约190公里,有多条线路选择,推荐第一条机场高速-沪昆高速,然后金华转兰溪,收费约80元,时间2小时多点,第二条走长深高速-温寿线,收费约60元,时间大概2个半小时。

友情提示:

1、兰溪属县级市,食宿消费不高。火车站广场有7天酒店,价格150元左右。豪华又价格合算的兰溪国际大酒店,260元起步。餐饮和杭州有区别,接近江西风味,照样吃辣椒,价格自然比杭州低;

2、兰溪下面有个诸葛镇,诸葛镇有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村子中心围绕池塘一个八卦形状,村子全部姓诸葛,房屋古旧),4A景区,非常不错,票价100元。到了兰溪,很值得前往。

舌尖上的甘肃,盘点临夏十大美食小吃,牛羊杂割、手抓羊肉真是香

美食领域创作者

手抓羊肉

说到手抓羊肉,这可是临夏极具特色的名吃。有一种说法是:“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

临夏的手抓羊肉一般都是带有骨头的,大多都是切成长条形或者块状的,就是因为是直接用手抓着吃而得名。手抓羊肉不仅做法很多,而且吃法名堂也不少,都各有各的特色。最著名的有东乡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

牛羊杂割

临夏的牛羊杂割那可是相当的有名,可能没吃过的人还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用牛羊的内脏烹制而成,是一种美味的回族小吃,不仅好吃还经济实惠。它历史悠久,口味独特。这种美食一般都是早上来食用的。

甜麦子

甜麦子也就是甜醅,是临夏的传统风味小吃。当你走在临夏的街头你会听到时不时地传来甜麦子的吆喝声。它吃起来醇香浓郁,酸酸甜甜。它的主要原料是燕麦,也可用青稞或者小麦制作,都各有特点。

河洲面片

甘肃临夏人大多时候都以面来当作主食,其中面片就是之一。制作面片并不复杂,首先将面粉掺入适量的清水揉成面团,再搓成长条装,压扁之后,锅中烧水,烧开揪入面片。煮熟之后捞出,放入碗中加入清汤或者臊子,撒上蒜苗或者香菜即可。

酿皮子

酿皮子是临夏人民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在临夏多地方的酿皮子都特别的好吃,都各有特点,比如积石酿皮康乐酿皮子等等。

临夏锅盔

锅盔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特产。临夏的锅盔与咱们在其他地方所买的锅盔不一样,临夏的锅盔和烧饼类似。它以面粉为主料,有甜的有咸的。

油香

油香是康乐穆斯林群众的传统食品。油香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 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河洲包子

河州包子是临夏传统的名吃,馅子中的主菜可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如冬季用韭黄,春季用韭菜,夏季用韭苔,秋季用地大(地耷),四季统用胡萝卜

浆水面

浆水面有很多很多种吃法。它不仅可以素食,还可以搭配牛肉来吃,将新鲜的牛肉剁成馅子,炒熟之后倒入浆水煮开,再用来拌面吃。这也是临夏人独有的吃法。

糖盒盒

糖盒盒回族绝技。用沸水调和面粉,揉好擀开,直径大小不等,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呈圆形,需两张,选用上好的红白糖花生葡萄核桃仁、玫瑰、红枣泥、牛(羊)油做成馅子,在两张面饼之间摊开合缝,也有将面饼置于模子中,压出花纹。在平底油锅中煎烙,稍后翻转,如是几次,面脆焦黄便成,装盘食用,既耐看又好吃,以甜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