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米粉

传统米粉为手工制作,选用当地优质晚米,经浸泡、磨浆、滤干、煮馃、春馃、拌粉、压丝、漂洗、摊晒、扎把等工序精制而成。主要产地为水边镇龙下、北坑、下痕、武溪及罗田乡袁家、张家等地,尤以龙下、北坑一带所产为佳。 民国时,传统米粉是大宗出产货物。每天挑上街头卖的米粉有数十担,多集中于水东门一带。民国38年2月《江西省各县重要物产调查》载:峡江县年产米粉干100吨.全年运销南昌、吉安、赣州等地65吨。 解放初期.传统米粉产量仍较大,1950年全县年产250吨。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农家传统米粉生产受到限制,产量大为下降.仅由粮食部门拔出部分粮食给农户定点加工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农民恢复传统米粉制作,因而涌现出一批米粉生产专业户,有的地方还办起了联户加工厂。 传统米粉质地洁白、细嫩、柔滑。既可炒、煮、蒸,也可油炸、凉拌。质量上乘米粉,有久煮不糊.久炒不碎特点。

传统名吃米粉的做法

食材明细
米粉适量
瘦肉适量
猪肝适量
猪小肠适量
姜适量
葱适量
大蒜适量
盐适量
米酒适量
蚝油适量
酱油适量
花生油适量
原味口味
炒工艺
十分钟耗时
简单难度
[记忆中的那份早餐]--------瘦肉猪杂炒米粉的做法步骤
1
备好所有食材。
2
把瘦肉和猪杂清洗干净,切好。
3
把切好的瘦肉和猪杂放盘子里,加进适量盐,米酒,花生油,姜丝,大蒜腌制10分钟。
4
热锅下油,把瘦肉和猪杂倒进,大火翻炒。
5
中途可加适量水,也可调生粉芡。
6
最后加进葱段并调味即可,不需要炒得太干,稍为留多些汁最后淋米粉。
7
盛起备用。
8
同样烧热锅下油,并放进两粒大蒜,和盐爆香。再加进两小碗水,适量蚝油和酱油(提前调味是为了米粉入味更均匀)。
9
水开后把冲过水的米粉加进,用铲子和筷子不停翻炒和抖散。
10
炒至米粉变软即可。
11
装碟米粉,配上猪杂淋上一两勺汁,即是人间美味了!

南昌米粉跟别的地方的米粉有何不同

南昌米粉历史悠久,洁白细嫩、久煮不烂、久炒不碎,主要制作原料是优质大米。要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多道工序。吃法也很方便,可以凉拌、炒、煮,须放入姜末、蒜末、麻油、酱油、葱花、咸菜末、最不可少的是南昌人喜欢的辣椒和胡椒粉。来南昌尝一下美味可口的南昌米粉,让人回味无穷。
  说到南昌米粉,南昌地区中首推安义县黄洲镇宗山垅米粉品质最佳。据清同治十年的《安义县志》云:“米粉出处甚多,宗山最好”,其盛名在江西经久不衰。宗山米粉手工精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宗山垅杨氏族谱记载:“北宋初年,北宋四贤之一的工部侍郎杨靖公,弃官归隐故里,始创制米粉为业,并以家庭世业相承。”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产“宗山米粉”。该米粉选用当地纯天然优质稻米和地下泉水,经过浸、磨、滤、煮、团、榨、晒等一系列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工艺考究细致,不含防腐增加剂,它的显著特点是:色泽洁白、柔软滑爽、烧之有物(发水好),善于吸收佐料的味道,口感宜人、风味独特、可煮可炒,为宴席上头道佳肴和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重庆传统特色米粑有哪些?

流行于川渝等地区的经典特色传统小吃三角粑,吃起来香、酥、爽,不但有稻米的香味,还有一种油煎的香味,吃在口中,香脆甜融为一体,所以曾风靡一时。

米粑的介绍

米粑别名清明粑,汉族传统节日食品,一般在元宵节,清明节食用。为南方菜系的特有食品,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外形像饺子,将大米蒸成半熟后磨成粉,兑以温水柔和成粉团,馅多皮薄,主要有大蒜、萝卜丝、豆角、白菜、豆腐、腊肉碎、少许辣椒粉等拌馅,裹馅后放入蒸笼,用猛火蒸约二十分钟即可。在江西大部分地区有清明节前后做清明粑的民间习俗,有的地方还在大米粉里加入少许艾叶,米粑就由白色变成深绿色米粑了,吃起来还伴有清香的艾叶味道。

松桃传统米豆腐“新滋味”牵动四方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这是我们苗乡特产的米豆腐,凉拌、炒炸、火锅、蒸煮各种方式都行!”在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街道红岩葡萄园路口的大庄婆媳米豆腐体验店,老板刘国军热情地向重庆游客介绍自家产品。

刘国军口中的米豆腐,是当地传统食品。

泡米、磨浆、熬煮、揉搓、打形、蒸制、脱水、定型、包装……在另一边的大庄婆媳米豆腐生产车间,刘国军的母亲和媳妇正领着员工制作米豆腐。每天,这里都要生产上千斤订单产品。

刘国军是该县普觉镇候溪村大庄组人,也是大庄婆媳米豆腐第五代传承人。

当地一直盛产米豆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制作工艺独树一帜。其中,刘国军家的手艺尤为出名。

“现在,传到我这,已是第五代,生意一直不错。”刘国军介绍,过去每逢节庆,各家各户都会精心制作米豆腐,用来走亲访友或挑担售卖。随着往来客商增多,米豆腐成了集镇上沿街摊位的常驻小吃

但2012年之前,刘国军从未想过,不起眼的米豆腐能干出一番大天地。

那时的刘国军辗转于福建广州浙江等地务工,干过建筑、机修、水果生意,但均毫无起色。2013年,刘国军返乡办起了种植合作社,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创业失败。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当时才30多岁的刘国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要不回家卖米豆腐吧,虽然赚得不多,但也能慢慢存上钱。”看着发愁的儿子,母亲端来一碗米豆腐,轻声地说。

“我们家的米豆腐那么好吃,如果能规模化发展,也许反而能做成大生意。”

抱着试一试态度,刘国军再次创业。

从普觉镇到松桃印江江口,再到重庆秀山……汲取之前创业失败教训,这次,刘国军并未急着扩大米豆腐制作规模,而是开着小货车,带着自家真空包装的米豆腐,走街串巷进行推荐售卖。

一辆车,一个人,刘国军就这样穿梭于城市与集镇之间,一边了解各地市场行情,一边拓展新的市场销售渠道,有时一去就是一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刘国军正式注册公司。

对于公司为什么取名为婆媳米豆腐,刘国军笑着说:“传统米豆腐制作过程,需要婆媳共同协作完成,取名为婆媳米豆腐,寓意家庭和睦,发扬孝、善等传统文化。”

在该县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刘国军还通过成立松桃农特产品开发培育基地,开办大庄婆媳米豆腐体验店,进驻“三社一中心”电商精准扶贫服务站,开辟了线下线上销售渠道。

2020年,凭借优质品质、良好口感、传承改良工艺和营养价值,刘国军生产的米豆腐获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推荐项目。

除米豆腐外,刘国军还不断健全生产设备,通过制作卤鸭子、红粑粑等,推出组合礼包,丰富产品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远销重庆、湖南山东等全国各地。2020年,公司销售额达300万元。

随着米豆腐产业的发展壮大,刘国军还带动了当地水稻的发展。通过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组织方式,该公司分别与候溪村等3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按市场价6元每公斤,每年向农户收购粘米10万公斤,成功辐射带动200余人增收。

“这小小一碗米豆腐,装的是乡里乡亲的热情淳朴,也是家乡的温暖。”刘国军说,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事业,也是情怀。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刘国军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下一步,会继续统一种植标准、管理模式,促进生产加工提质提效。同时,完善销售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争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的特色美食。”(吴采丽)

来源:铜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