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筒粿

传统潮汕小吃甘筒粿即是马铃薯粿,因为马铃薯在潮州话中称为甘筒。这一传统潮汕小吃最早出自潮州彩塘一带地区,因为那里盛产马铃薯甘筒粿色泽美观、口味鲜美,是一款潮汕人喜爱的传统小吃,蒸熟之后,将略煎至酥硬,口感更佳。

潮汕小吃甘筒粿的粿皮是用雪粉制成,因而甘筒粿具有晶莹剔透的特点,在透明的粿皮下可看到小块的马铃薯、炸熟的去皮花生仁还有鲜艳的红萝卜粒,吃进嘴里还有诱人的五香粉的香味,既好看双好吃,既养胃又养眼。甘筒粿馅的制法是先将马铃薯去皮切小块,上蒸笼蒸熟,然后炒锅洗净下油,倒入蒸熟的马铃薯小块,炸熟的去皮花生仁,少量焯熟的红萝卜粒,调入适量的五香粉、味精、精盐,勾芡,炒匀盛起待用。甘筒粿皮的制法是先取少量优质雪粉,冲入开水,搅拌成粉浆,再倒入其余小雪粉中,搓揉均匀成粉团(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粉团生硬粒),用粉团做皮包上馅料,再用木粿印印出一个个的粿,甘筒粿蒸熟后,要吃之前还要略煎,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皮是用生粉作原料,蒸熟后吃起来比较软韧,放凉之后粿皮会变硬,口感不好,故将其略煎至酥硬,呈金黄,便可避免这一不足之处。

甘孜色达々一个可以触摸天堂的地方,转动经筒寻找善念与禅意

色达,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属典型的川西地槽系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日照充足,为高原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零下1度,长冬无夏。有着草原湖泊、河流……以及绚丽多姿的藏族风情。色达除了色尔坝区以外,其它大部分乡镇都是牧区,当汽车驶入色达时,草地、牛羊便构成了人生活的主题。色达是藏语“金马”的意思,传说因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草原上曾发现过“马头”形金子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为在地下埋藏着一匹“金马”。色达是个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当地人有“色达山河一片红”的说法。那是一片最为纯净的佛国天堂,在雄伟的群山之间,碧蓝的苍穹之下,古老的宁玛红教传承着藏传佛学的博大文化和济世情怀。随风飘扬的经幡,依山而建的红屋,慈祥温暖的僧众,匆匆一眼,那些累世光景,俗世梵音便会深深烙印在脑海,由此,心存眷念,再难割舍。

东方耶路撒冷”- 色达 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蔚蓝苍穹之下,银岭碧草之间,数千间赫红色的木屋,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它就是藏于深山中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

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常住的喇嘛有两万多人。每遇有佛事活动人数还会增加,最多时可达四万多人。这里的僧舍很壮观,如果你是初次到色达,其庞大的阵势往往会让你目瞪口呆。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成千上万喇嘛和尼姑的宿舍,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

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梵文音译:“曼陀罗”)。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堪称“东方耶路撒冷”,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即女尊者。它与亚青寺都是位列前茅的大型寺庙。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是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得互访。

色达五明佛学院创建于1980年,当时仅有30余人。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表示赞成在这里成立佛学院,亲写信给色达县政府,请求支持。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学院题写了校名。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的学位。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僧人虽来自不同地域,却都平和相处。

走进红色佛国 如果生活中的你累了,倦了,请将你的节奏放缓,不妨做一次远行。抛开生活中的繁杂琐碎,在旅途中,重新触摸一下真实的自己。如果生活中的你累了,倦了,请将你的心灵靠岸,不妨去一次色达。忘却尘世间的种种烦忧。在行走中,让自己疲惫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走近色达,便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宽广的草原、纵横的河曲、密布的湖沼、巍峨的雪山、遍地黄金

距离色达县城20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着这条山沟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去行数里路,就可以到达藏匿于深山之中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了。由于这里的游客稀少,所以宾馆的设施也非常简陋,最好的房间不过只有三张床和一盏电灯而以,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也没有卫生间以及供暖设施,总之到了这里洗澡和美食都是只能想一想的奢侈品,不过入乡随俗也就不介意那么多了。在坛城过去不远的山头插满了经幡,看上去很是壮观。

这里除了几座大经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简朴,学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个低矮的小门进去,也没有奢华的修饰。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见不到闲散人员游荡。修行人的生活很艰苦,山上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山脚下去背到山上的家里。身背水壶的觉姆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整个佛学院除了宾馆和寺庙外是没有自来水供给的,这里的几万名学员都得到学院里的“龙泉水”去取用,想这样背着沉重水壶还要在这高海拔上攀登着回家过生活,这份艰难对我们这种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地处于海拔3700米高山上,但真的从进入正门沿着喇荣沟边的公路一路上行的时候,还是被眼前逐渐增多的红色小木屋给镇住了。数不清的小红木屋满山遍野错落有致依山而建从沟底一直建到山顶,金碧辉煌的寺庙和学院就这么威严的矗立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之中,越是往上走就越是刺激你的眼球,金灿灿的庙宇和数不清的红色小屋,路边和转经塔的身穿绛红色僧袍的喇嘛、觉姆和藏人,广场的上空中连绵不断飘散而来的诵经音乐,这一切的一切让你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感官的世界不是一两张照片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亲眼目睹才能体会和感受这除了震撼还是震撼的红色佛国世界!

挥之不去的红色典藏,那一个个孤独行走的灵魂,和他们背负着的故事,打动着如我这样的过客。匆匆之间,不能道再见不会道晚安,只有默默无言的看着,那圣殿上的经幡,随风日夜飘扬在天空下。经年转动的经筒,匍匐于地的信徒,我轻轻的转动着手上的经筒,倾听着来自佛的声音。一圈一圈的轮回中,前赴后继的人们,不间断的守护着这片净土。

有人说,色达,如果有内伤的人是不能去的,因为去了就会留下不愿离开。太多有故事的人,背负着心灵的伤痛,寻求着灵魂的安宁。于是放过红尘,留在这佛学院修行。用最简单的修行,修补着受伤的心境。是真的放下吗,那佛音里的聆听。我想,应该是真的安宁,才会留下自己的根基,随着佛的善意,修行吧,修得来世今生的安稳。

那一间一间的红色木屋里,住着最简单的修行人,不求物欲横流的奢华,但寻心中的桃花源。过着与世隔绝的人生,到底是俗世的争,还是色达的静,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呼唤,随从了心愿吧。人性是可以修善行的,在色达的修行中,是封闭了杂乱的出口,安得一间能容俗身的红色圣地,在这里,呼吸,放弃,接收,从新。

色达浓厚的宗教文化,渗透着祭祀,香火,寺庙,朝拜。在这里,沉睡的灵魂,可以忘记尘世里的一切苦累,与自己禅修,与佛音同行。佛国色达的佛学院,觉姆的身影里没有孤单,留给我的背影里,是从容的色彩。正如那最单纯的色调,红色一片山河。站在圣坛的脚下,仰视着心中的佛国之神韵。祈拜,虔诚,用心感悟。走在色达的巷弄里,与僧人们擦肩。

坛城是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位于佛学院高处的坛城是色达佛学院最美丽的地方。佛学院的坛城一共有三层。据说下等功德是108圈,中等功德是1080圈,上等功德是10800圈。无论是佛学院的僧尼,还是远道而来的信徒,以及游客都加入转经的队伍。转经是修行,是祈祷。它转起了希望,也转出了绵绵的想念。在色达的坛城上,转动经筒,聆听佛音。刻下从此与善的誓言,这就是色达之行,寻找的善念和禅意。

五明佛学院并不是仅仅是一个通常意义上进修学习的佛教院校,它是四川藏传佛教的圣地。红墙金顶,红色的僧尼、红色的矮屋遍布山野,红衣喇嘛密密麻麻的随处可见。巨大的转经坛金光灿灿地矗立在半山腰,粉红的经幡插满了山头,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曳。走在庙宇和僧宅间的“街道”上,四周或坐或站或走的都是身着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远远望去,那些涂着绛红色的僧舍,如家乡的杜鹃花,腥红如血,开满前山后岗,啼声辽远。那些成群结对身着袈裟的容颜,如雨后的池莲,绛红如砂,却是沉静处子。

也许是刚刚结束了一堂课,僧人们聚集在学院的广场上。没有嘈杂声,没有叫喊声,近百人的来来往往,竟然静的犹如空旷的山野。无论是绛红色袈裟下那含羞的晶亮的眸子,还是稚子童颜搀着媪翁白发,就那样轻轻的穿行在我们所有的诧异的好奇的目光中,走在佛学堂与禅房间。

在五明佛学院采风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精神震撼,和几近于灵魂洗礼似的宗教状态,活佛、堪布……天空中的白云以及白云中若进若出的梵呗之声,都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浮动。

色达真的很美,金橙色的日辉落满这片土地,那密密麻麻红色的房子似乎要与这澄亮的光融为一体了。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来来往往,我们像是闯入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像宫崎电影里描绘的那些美丽又神奇的地方。

甘孜,一个可以触摸天堂的地方。

甘南秘境玛曲阿万仓,原生态壮美天然草原,宁玛寺世界最大转经筒

甘肃这座寺庙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被誉为藏区的北大清华

甘南美景很多,但是来到甘南之后我才知道这里有一座藏区中的清华北大,那就是拉卜楞寺,这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还是一座学院,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藏学府”。

拉卜楞寺就在甘南夏河县,与市区紧紧相邻,它的藏语全称是“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是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为扎西奇寺,但是大家一般称它为拉卜楞寺。

这个寺庙建造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是由当时的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建造的,康熙五十三年建造“拉章”,而“拉章”音变为“拉卜楞”,也就是寺院最高活佛府邸,这座寺庙的名字也慢慢的变为了拉卜楞寺。

兰州出发经过临河来到甘南,通过夏河县来到拉卜楞寺,寺庙就在县城的旁边,这座寺院是坐北向南,每天都有寺院的僧人可以提供免费讲解。旺季的时候人很多,随时都可以提供讲解,但是冬天是淡季,每天只有10点半和下午2点半才提供,也要等人数足够多,我们刚好赶上的是10点半的讲解。

行走在寺院里,寺院的外观是可以拍照的,但是进入到内部是不可以拍照,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便是酥油花展览,这时候随行的讲解僧人,他会告知我们。跟着讲解的僧人游览整个寺院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他会带领我们去几个重要的殿宇,会讲解殿宇内部的佛像、装饰以及历史、功能和作用等相关的知识。

寺院一共有六个学院,十六处佛殿,十八处活佛宫邸以及僧舍和讲经坛等建筑,据统计有90多座殿宇,每去到一个殿宇都有很多的僧人和信用前来拜祭,大家都无比的虔诚,他们会叩拜、会亲吻墙壁、会围绕殿宇行走并且口里也会诵经。

寺院中的宗教体制便是以这六大学院为主,分别是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这六个学院。其中最大的便是闻思学院经堂,又叫大经堂,它是全寺的中枢,也是整个寺庙中最宏伟的建筑。正殿里还有乾隆皇帝御赐的慧觉寺匾额,但是遗憾的是,这座殿堂在1985年毁于火灾。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后来新建的大经堂。

在拉卜楞寺不仅是藏学出名,这里还有世界上最长的传经长廊,它围绕着整个寺院而建,有三公里之长,大大小小的转经筒有2000多个组成,小的传经筒周长只有一米,而大的转经筒则需要三四个人方能合抱,这里无时无刻不有藏民前来转动,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家。

沿着传经筒便可以可以来到贡唐宝塔,它位于拉卜楞寺的西南角,这里因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像而闻名,同样也是整个寺院中香火最旺盛的地方之一。在跟宝塔相邻的另一侧过道上有很多的藏民们在叩拜,听说他们要叩满多少下才可以起身,也是十分的虔诚。

拉卜楞寺不仅是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还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有第二西藏的称号,更被誉为藏区的清华北大。在寺庙里,随处可见是穿着红色僧袍的僧人,只要来这里学习他们都是需要先出家为僧,有的僧人很年轻,他们或者是刚下课或者是在上课的路上。